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幾類特殊句式: 1. 判斷句(包括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 2. 省略句 3. 被動句 4. 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 5. 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譯中要注意將其轉(zhuǎn)化為現(xiàn)代漢語的正常語序。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為謂語,對主語直接表示判斷的句子。在現(xiàn)代漢語里,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一個判斷詞“是”來聯(lián)系。如:“魯迅是紹興人。”但也有不用判斷詞的。如:“魯迅,紹興人。”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虛詞構(gòu)成一定格式來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幾種: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語氣詞,“者”表提頓,“也”表肯定。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jié)構(gòu)?!罢咭病笨梢詥斡茫梢噪p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劉備者,天下梟雄也?!保ā罢咭病彪p用) “劉備者,天下梟雄?!被颉皠洌煜聴n雄也。”(“者也”單用) “劉備,天下梟雄?!保ā罢咭病辈挥茫?/p> “劉備,天下梟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斷,這種情況比較少。先秦中幾無,漢以后出現(xiàn)。如: “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淪落人。”《琵琶行》 3.動詞“為”表判斷。 “此為何若人?”(這是怎樣的人?)《墨子》 4.副詞“乃”“即”“則”“皆”表判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吾翁即汝翁。”(我劉邦的父親就是你項羽的父親。)《漢書、項籍傳》 “此則岳陽樓之在觀也。”《岳陽樓記》 “吾村十里皆平原。”《馮婉貞》 5. 否定判斷。 “人非生而知之者?!薄稁熣f》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以上是判斷句常見的表示形式,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都要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來有“是”字,從表面上看,這個“是”字很像是判斷詞,其實,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不是判斷詞,而是一個指示代詞,復指前文內(nèi)容,譯為“這”“此”。翻譯時,有時要另加判斷詞“是”。如: “是時,曹操遺權(quán)書?!保ㄟ@時曹操送給孫權(quán)一封信。)《赤壁之戰(zhàn)》 “是吾劍之所從墜。”(這兒是我的劍掉進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劍》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就主語和謂語的關(guān)系而言的,主語不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而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現(xiàn)代漢語中的被動句一般用介詞“被”來表示。為方便學習,我們把古漢語中的被動句,分為兩大類,即標志被動和意念被動。 (一)標志被動主要有四類標志。 1. 于(乎)式,即“動詞+于(乎)+主動者。 介詞“于(乎)”用在動詞后表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不拘于時,學于余?!稁熣f》 懷王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受制于人。 2.“……見……”,“見……于……”式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肚袀鳌?/p>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3.“為……”“為所……”“為……所……”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读鶉摗?/p> 先發(fā)者制人,后發(fā)者為人所制?!俄椨鹆袀鳌?/p> 4.……被……(在文言中較為少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肚袀鳌?/p> 今日被驅(qū)遣,小姑如我長。《孔雀東南飛》 (二)意念被動 沒有表示被動的介詞出現(xiàn),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俄椉管幹尽?/p> 洎牧以讒誅?!读鶉摗贰鹊嚼钅烈驗樽嬔远粴ⅰ?/p> 三.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包括謂語前置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定語后置句。 在漢語的語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的位置在古今漢語中是一致的。但有時因為表達的特殊需要而出現(xiàn)倒裝現(xiàn)象。現(xiàn)代漢語也有不少倒裝句,但古代漢語中的倒裝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一般是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 在現(xiàn)代漢語中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也經(jīng)常用主謂倒裝句式。如: 太不聰明了,孩子! (二)賓語前置 1.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是疑問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的條件,缺一不可。疑問代詞有孰、何、誰、曷、安、奚、惡、胡等,疑問語氣詞有乎、諸、邪、哉等。例句: 子將安之?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論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 2. 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 否定句一般帶有否定副詞“不、毋(無)、未、非、弗、勿”或否定性無定代詞“莫”。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是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條件。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jīng)〉〉——你不想我,難道沒有別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础垂讶酥c國也〉〉 以為天下莫己若者?!础辞锼怠?/p>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 3. 一般句式中的代詞賓語的前置。 這種現(xiàn)象一般出現(xiàn)在先秦古籍中。如:〈〈論語〉〉 4. 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前置。如: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p> 5. 用“之”“是”來提賓。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謂與! 無乃爾是過歟! (三)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一般在中心詞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語有時在中心詞的后面,這是為了使中心詞突出,或者為了使句子更流暢順口。 1. 數(shù)量性定語的后置。 數(shù)量詞作定語往往放在中心詞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鴻門宴》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恶R說》 2. 定語后置的標志?!罢摺保ㄗg為……的)、“之” (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秳駥W》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3)、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馬之千里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 (四)介詞結(jié)構(gòu)(介賓結(jié)構(gòu),狀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賓結(jié)構(gòu)一般用在謂語動詞的前邊充當狀語,而在文言中介詞結(jié)構(gòu)常常會用在謂語動詞之后。我們稱之為介詞結(jié)構(gòu)(介賓結(jié)構(gòu),狀語)后置。常見的格式如下: 1.“于(乎)+賓語”結(jié)構(gòu) 由“于”或“(乎)”字與后面的詞構(gòu)成的介詞結(jié)構(gòu)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處所、比較、被動、對象等。這種結(jié)構(gòu)一般后置于謂語動詞之后。 (1)表示比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 長于臣。((項伯)比我(張良)大。)《鴻門宴》 (2)表示處所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岳陽樓記》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而欓T宴》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础床渡哒哒f〉〉 (3)表示對象 趙氏求救于齊。(趙國向齊國求救。)(觸龍說趙太后》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秳駥W》 (4)表示被動(參見被動句)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傳序》 2.“以+賓語”結(jié)構(gòu)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豆讶酥趪病?/p>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墩撜Z》 殺人以梃與刃?!睹献印?/p> 四.省略句 古人寫文章,常常為了語言的簡練,在不影響表情達意的情況下,行文時便省去一些重復的詞語,這種省略某詞或某成分的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不允許的。文言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動詞賓語省略、介詞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等。 (一)主語省略 1.對話省。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 2.承前省 (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花源中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村中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 3.蒙后省 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十月蟋蟀進我床下。 (二)謂語省略 1.對話省。 曰:“學詩乎?”曰:“未(學詩)也。”〈〈論語〉〉 2. 承前省。 上醫(yī)醫(yī)國,其次(醫(yī))疾。〈〈國語〉〉 3. 蒙后省 躬自厚(責)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墩撜Z》 (三)動詞賓語省略 1.對話省 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此樂)?!?/p> 2.承前省 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兄弟)。《論語》 3.蒙后省 明日,子路行,以告(孔子)。子曰:“隱者也?!?《論語》 (四)介詞賓語的省略 指介詞“以”“與”“為”等介詞的賓語的省略。 忠之屬也,可以( )一戰(zhàn)。 于是秦王不懌,為( )擊缶 豎子不足與( )謀。《鴻門宴》 (五)介詞“以”“于”的省略。 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是不能省略的。文言文中,介詞一般也不可以省略。古漢語中,只有“以”、“于”可以省略。 1、介詞“以”的省略。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戰(zhàn)國策》 2、介詞“于”的省略。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鴻門宴》 五.文言文中常見的固定格式 文言文中常見的固定格式分成五類: 1. 與“所”“以”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包括“……有所……”和“……無所……”、“有以……”和“……無以……”。 2. 與“何”字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包括“如……何”、“奈……何”、“若……何”、“何以……為”、“何……之有”。 3. 與“孰”“與其”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包括“……與其……孰與……”“與其……孰若(豈若)……” 4. 與“乎”字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包括“不亦……乎”、“無乃……乎”、“得無……乎”。 5. 與“之謂”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包括“……之謂也”、“其……之謂也(歟、矣、乎)”。 (一)與“所”以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 1. 與“所”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 所字經(jīng)常用于動詞之前,組成“所……”字詞組,也叫作“所“字結(jié)構(gòu),具有名詞性,如:“所吃”即“吃的”。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在“有”“無”之后,形成“……有所……”、“……無所……”的形式,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有什么(的人、的事、的東西)……”“……沒有什么(的人|的事|的東西)……”的意思。例: 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我進入關(guān)中以后,一點點東西也不敢有所貪圖。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袀€思念的人,但是在大海的南面。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財物沒有掠取什么,美女沒有接近哪一個。 2. 與“以”字有關(guān)原固定格式。 “有以……”譯為“有什么可拿來的”?!盁o以……”譯為“沒有什么可拿來的”。如: 項王未有以應。《鴻門宴》 ——項王沒有什么話可回答。 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跖c沛公一起飲酒,軍營里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拿來作樂的,請讓我舞劍助興。 (二)與“何”字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 文言文中與“何”字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比較多,表示特定的語氣,有時表示疑問,有時表示反問,有時表示感嘆。 1.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澳魏危艉?、如何”,譯為“怎么樣”、“怎樣”?!叭纭巍薄ⅰ澳巍巍?、“若……何”譯為“把……怎么辦”、“拿……怎么樣”、“對……怎么樣”。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秦國如果)取走了我們的璧,卻不給我們城,怎么辦? 湯問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呂氏春秋》——商湯向伊尹詢問:“想要取得天下,怎么辦?”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山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憑借你的力量,否定還不能鏟平魁父那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這樣的大山)怎么樣? “如之何”、“奈之何”用作狀語時,應該當作一個整體來理解,用來反問原因?!爸弊殖闪艘粋€純粹的音節(jié)助詞?!叭缰巍薄ⅰ澳沃巍笨勺g作“怎么”、“為什么”。例如: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墩撜Z》——君臣之樣的道理怎么能廢棄他呢? 何如德之衰也!《莊子·人世間》——怎么德行這么衰微! 2、表達反問的固定格式。 反問語氣就是一種明知故問的語氣。這一類的固定格式有:“何(奚)以……為”、“何……為”“何(惡)用……為”、“安以……為”、“曷……為”。這是文言文中常常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這種句式表面上是問句,其實是對事情的堅決否定。其中“何(奚、惡)”是疑問代詞,“以”、“用”都是動詞,“為”是語氣助詞。一般可譯為“還要……做什么呢”、“哪里用得著……呢”。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這是國家的臣子,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如今人方為九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世方亂,安以富為?《三國志》——世道正大亂,要富有干什么? 此外,還有:“何……之有”、“何有……”的固定格式?!昂巍小笔恰坝泻巍钡牡寡b?!爸弊质翘豳e標志。 夫鄭,何罪之有?《燭之武退秦師》——鄭國,有什么罪呢?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表示感嘆的固定格式。 這種格式主要有“何……之……”“何其……”。一般譯作“怎么……這么……”“怎么這么……”。例如: 何許子之不憚煩!《孟子》——怎么許子這么不怕麻煩!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以至于斬斷頭發(fā),對天發(fā)誓,淚下如雨,沾濕衣襟,怎么這么衰敗呀! (三).與“孰”“與其……”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 與“孰”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在文言文中比較常見,表示比較或抉擇。 1.“……孰與……”,一般譯作“……和……誰(哪一個更)……”例如: 沛公曰:“孰與君長少?”——(項伯)與你相比年紀誰在誰小? 2.“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表抉擇。例如: 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童區(qū)寄傳〉〉——與其賣掉他而分得利益,怎么趕得上我獨得利益呢?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且說你與其跟著躲避壞人的人,還不如跟著躲避惡世的人呢? 3.“與其……寧……”和“寧……無(不)……” 這是表示抉擇的固定格式。一般譯作“與其……寧可……”“寧可……也不……”例如: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禮儀,與其奢華過分,寧可儉樸,喪事,與其治理的完備,寧可哀戚。 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項羽本紀》——漢王笑著推辭說:“我寧可斗智慧,也不能斗力量。” (四)、與“乎”字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 1.“不亦……乎”:在古代是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句式。一般譯為“豈不也是……嗎?”或“不也……嗎”。例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也是快樂的事情嗎?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像這樣去找劍,不也是很糊涂嗎? 2.“無(毋)乃……乎?”:是一種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一般譯作“恐怕(大概、只怕)……吧”。例如: 求,無乃爾是過與?——求,恐怕要責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軍隊筋疲力盡,遠方的君主早有準備,恐怕不行吧? 3、“得無……乎?”:是一種表示疑問或推測語氣的固定格式。一般譯作“能沒有……嗎”或“能沒有……嗎”“該不會……吧”例如: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看到自然景物而發(fā)出的情感,能沒有不同嗎? 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乎?——該不會是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盜吧? (五)與“之謂”有關(guān)的固定格式 1.“……之謂也”:這是總結(jié)性判斷的基本形式?!爸逼鹛豳e作用。一般譯作“說的就是……啊”或“這就叫……啊”。例如: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肚f子·秋水》——聽到過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呀。 3.“其……之謂也”:“其”是語氣詞,意思是“大概”起商量、推測的語氣。例: 其李將軍之謂也!《史記》——說的不正是李將軍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