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倪海廈人紀教程簡體整理稿之針灸(學習筆記2.膀胱經(jīng)腧穴 背部兩側(cè)深部有肺臟,故背俞不可直刺、深刺,一般向內(nèi)側(cè)斜刺或平刺 0.5~0.8 寸,針刺的角度以針體與皮膚夾角不大于25°為安全。 八、腰部腧穴 腰部腧穴一般直刺 0.5~1.5。腰椎棘突呈垂直板狀,故位于腰椎棘突下的督脈腧穴直刺即可。命門穴不可向上斜刺過深,防止刺傷脊髓。第 12 胸椎至第 2 腰椎脊柱兩側(cè)的腧穴,如胃俞、三焦俞、腎俞、志室 等,不可深刺或向外側(cè)深刺,以防刺穿腹腔后壁而損傷腎臟。 九、骶部腧穴 1.八髎穴位置與骶后孔相應,因第1 骶后孔并非直對體表,而是稍向內(nèi)下方偏斜,故針刺上髎穴時,針尖應稍向內(nèi)下即恥骨聯(lián)合方向進針,方可透過骶后孔通向骨盆,針刺深度1~1.5寸,不宜過深。而次髎、中髎、下髎直刺1寸左右,以刺達骶后孔為宜。 2.長強穴向上斜刺 0.5~1寸。針刺長強穴時針尖向上與尾骶骨平行,在直腸與尾骶骨之間刺入,避免 刺穿直腸引起感染。 注意事項:選擇合適體位,穴位消毒,手指消毒,選擇針具作相關(guān)腧穴的刺法練習;進針后根據(jù)需要選擇合適的針刺角度、方向,將針刺入應刺深度,依上法行針,并注意行針后的得氣。 【實習小結(jié)】 按下表將實習內(nèi)容如實地加以記錄。針刺穴位 針刺角度和方向 針刺深度 針感性質(zhì)和程度。 ? 第5樓2014-06-13 實習六 毫針補瀉手法 【目的要求】通過實習,掌握單式補瀉手法地操作技能,重點區(qū)分補法和瀉法之間的不同技術(shù)要點; 依據(jù)單式補瀉手法的操作規(guī)律,進而熟悉復式補瀉手法的操作方法。 【實習時間】4 課時或者靈活安排。 【器材用具】各種規(guī)格的毫針、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鑷子、棉紗球、針盤等。 【實習步驟】 一、單式補瀉手法 (一)徐疾補瀉法 補法:將針刺入皮膚后,先在淺層得氣,隨之將針徐徐地向內(nèi)推進到一定的深度,疾速退針至皮下;出針時,快速出針并疾按其穴。重在徐入。 瀉法:將針快速刺入皮膚后,再疾速插入深層得氣,隨之徐徐地向外退針至皮下;出針時,緩緩出針 并且不按其穴或緩按其穴。重在徐出。技術(shù)要點:針刺得氣后,以徐進疾退為補法,疾進徐退為瀉法。 (二)提插補瀉法 補法:針刺得氣后,在針下得氣處小幅度上下提插,重插輕提(即慢提疾按)。針上提時速度宜慢,用力宜輕;針下插時速度宜快,用力宜重。瀉法:針刺得氣后,在針下得氣處小幅度上下提插,輕插重提(即疾提慢按)。針上提時速度宜快,用力宜重;針下插時速度宜慢,用力宜輕。技術(shù)要點:針刺得氣后,以重插輕提為補法,重提輕插為瀉法。 (三)捻轉(zhuǎn)補瀉法 補法:針刺得氣后,在針下得氣處小幅度捻轉(zhuǎn),拇指向前左轉(zhuǎn)時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 轉(zhuǎn)還原時用力輕,反復操作。 瀉法:針刺得氣后,在針下得氣處小幅度捻轉(zhuǎn),拇指向后右轉(zhuǎn)時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 轉(zhuǎn)還原時用力輕,反復操作。技術(shù)要點:針刺得氣后,拇指左轉(zhuǎn)用力為補法,拇指右轉(zhuǎn)用力為瀉法。 (四)呼吸補瀉法 補法:令患者鼻吸口呼,在呼氣時進針、行針;吸氣時出針。 瀉法:令患者口吸鼻呼,在吸氣時進針、行針;呼氣時出針。技術(shù)要點:以進針、行針、出針之時,結(jié)合病人的呼吸為基準的一種補瀉方法。 (五)開闔補瀉法 補法:出針后迅速揉按針孔。瀉法:出針時搖大針孔,出針后不按針孔。 技術(shù)要點:以出針后,是否按壓針孔為基準的一種補瀉方法。 二、復式補瀉手法 (一)燒山火法 呼氣時將針刺入腧穴應刺深度的上 1/3(天部),得氣后將針重插輕提9次;再將針刺入中1/3(人部),得氣后再重插輕提9次;然后將針刺入下1/3(地部),得氣后再重插輕提9次;之后將針提至上1/3(天 部) ,稱為一度。如此反復操作三度,針下產(chǎn)生溫熱感,呼氣時即將針體輕快地拔出皮膚,并疾按針孔。技術(shù)要點:由徐疾法、提插法、呼吸和開闔法四種單式補法組成,為針刺補法的綜合應用。操作分淺、中、深三層(又稱天、人、地三部) ,先淺后深,三進一退,重插輕提,行九陽數(shù)。 (二)透天涼法 呼氣時將針刺入腧穴應刺深度的下 1/3(地部),得氣后將針重提輕插6 次;再將針提至中 1/3(人部),得氣后再重提輕插 6 次;然后將針提至上 1/3(天部),得氣后再重提輕插 6 次,此為一度。之后將針插至 下 1/3 處,如此反復操作三度,針下產(chǎn)生涼感,即將針提至上 1/3 留針片刻后,隨呼氣時徐徐出針,不按 針孔或緩按針孔。技術(shù)要點:由徐疾法、提插法、呼吸和開闔法四種單式瀉法組成,為針刺瀉法的綜合應用。操作分深、 中、淺三層(又稱地、人、天三部),先深后淺,一進三退,重提輕插,行六陰數(shù)。 【實習小結(jié)】 在經(jīng)過實習后,將內(nèi)容如實地加以記錄。補瀉手法 針刺穴位 施術(shù)過程 針感性質(zhì)和程度 實習七 飛經(jīng)走氣法 【目的要求】通過實習,掌握飛經(jīng)走氣手法的操作技術(shù)。 【實習時間】2 課時 【器材用具】各種規(guī)格的毫針、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鑷子、棉球、針盤等。 【實習步驟】 一、青龍擺尾法 進針得氣后,提針至穴位淺層(天部),按倒針身,以針尖指向病所,執(zhí)住針柄不進不退,向左右(在 45°以內(nèi))慢慢擺動,往返擺針如扶船舵之狀。搖擺九陽之數(shù),并結(jié)合循摂法,使針刺感應逐漸擴散。手 法用畢后,緩緩將針拔出,急閉針孔。技術(shù)要點:本法必須在穴位淺部操作,動作均勻自然,左右對稱,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 忽慢。 二、白虎搖頭法 進針至穴位深層(地部),得氣后兩指扶針尾向外退針,隨病人呼吸搖動針體,左轉(zhuǎn)一呼一搖,呈半 圓形,由右下方搖著進至左上方(進圓);右轉(zhuǎn)一吸一搖,呈半方形,由左上方退至右下方(退方)。左右 搖動,有如搖鈴,其間要有停頓,以使針體振動。技術(shù)要點:本法必須掌握在穴位深層操作,針體保持直立。左右搖針的動作必須用力均勻自然,幅度 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 青龍擺尾法和白虎搖頭法,行此法應分兩步:一步是搖,一步是循摂爪切。單用搖是收不到效果的。 三、蒼龍擺尾法 直刺進針得氣后,自腧穴深層一次退至腧穴淺層皮下,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進針,更換針向。向每一方針刺,都必須由淺入深,分三步徐徐而行,待針刺得到新的針感時,則一次退至腧穴淺層 皮下,然后改變針向,依上法行針。技術(shù)要點:向每一方針刺都必須由淺入深,分三步徐徐而行,待針刺得到新的針感時,則一次退至腧 穴淺層皮下,然后改變針向。 四、赤鳳迎源法 先直刺進針至腧穴深層,再退針至腧穴淺層,待針下得氣,針體自搖,插針至腧穴中層,然后邊提插,邊捻轉(zhuǎn)。其后用右手拇、食兩指呈交互狀,要拇指頭向前,食指頭向后,將兩指彎曲,用拇指肚及食指第 一節(jié)橈側(cè)由針根部輕貼針柄,由下而上沿針柄呈螺旋式搓摩。兩指一搓一放,如飛鳥展翅狀。力度要均勻 一致,使針感有如轉(zhuǎn)針,但針體不能上提。技術(shù)要點:飛法宜緩宜均,不宜過猛,過猛易引起滯針疼痛。 【實習小結(jié)】在經(jīng)過實習后,將內(nèi)容如實地加以記錄。 飛經(jīng)走氣手法 針刺穴位 施術(shù)過程 針感性質(zhì)和程度。 實習八 艾炷灸法 【目的要求】通過實習,熟悉臨床常用的各種艾炷灸法的操作技術(shù);掌握各種不同大小艾炷制作技術(shù),艾炷化膿灸 法和非化膿灸的操作程序,不同隔物灸的操作特點。 【實習時間】2 課時 【器材用具】艾絨、生姜、蒜頭、食鹽、附子末、淡膏藥、小刀、粗針、鑷子、剪刀、注射器及注射針頭,25%烏拉坦,家兔、動物臺、半導體皮溫計,75%酒精、消毒棉球,艾炷器、圓棒,火柴、線香等。 【實習步驟】 一、制作艾炷 小炷可用左手拇、食指搓揉艾絨,右手持小鑷子取麥粒大艾團即成。中、大炷則須將艾絨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邊捏邊旋轉(zhuǎn),將艾絨捏成上尖下圓的圓錐體。技術(shù)要點:要求搓捏緊實,能放置平穩(wěn),燃燒時火力由弱到強,患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每 個同學分別作出符合規(guī)格的大、中、小艾炷各 10 個;要求在 2 分鐘內(nèi)作出符合規(guī)格的大、中、小艾炷 5 個以上。 二、直接灸法操作 (一)化膿灸法操作 1、固定動物:將 25%烏拉坦麻醉(劑量 1g/kg,耳緣靜脈注入)的家兔俯臥固定在動物臺上。 2、安放艾炷:將家兔大椎穴處長毛減去,涂以大蒜汁或凡士林,上置中等大小艾炷,用半導體皮溫計測穴位處皮膚溫度。 3、點火:用線香點燃艾炷尖端,觀察家兔在艾炷燃燒過程中的反應和皮膚溫度變化。當艾炷燃燒熄滅后,吹去殘火和灰燼,用紗布蘸冷開水抹凈所灸穴位,在重新?lián)Q另一個艾炷點燃繼續(xù)灸。 4、敷貼膏藥:灸滿5~7 壯數(shù)后,抹盡灰燼,觀察家兔皮膚形態(tài)變化,然后在灸穴上敷貼淡膏藥。用干敷料覆蓋,不用任何藥物。 (二)非化膿灸法操作 1、安放艾炷:另換一穴位,在灸穴處涂抹一些凡士林,然后將麥粒大的艾炷放置在灸穴上。 2、點火施灸:用線香或火點燃艾炷,分別按艾灸補法和瀉法要求(吹艾火與否)操作,感覺燙后,更換艾炷,連續(xù)施灸2~3壯。用鑷子將未燃盡的艾炷移去或壓滅,再施第2 壯。也可待其燃燒將盡,有清脆之爆炸聲,將艾炷余燼移去,再施第 2 壯。 3、減輕灸穴疼痛,可在該穴周圍輕輕拍打以減輕痛感。技術(shù)要點:動作連貫,注意每壯施灸時間,防止燙傷。 三、間接灸法操作 (一)隔姜灸法操作 將鮮生姜切成厚約 0.3cm 的生姜片,用針扎孔數(shù)個,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點燃放在姜片中心 施灸,若被灸者有灼熱感可將姜片提起。一般每次施灸 5~10 壯,皮膚潮紅濕潤為度。 (二)隔蒜灸法操作 將獨頭大蒜橫切成約0.3cm 的薄片,用針扎孔數(shù)個,放在患處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點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次施灸 4~5 壯,更換新蒜片,繼續(xù)施灸。此種隔蒜灸法,每穴 1 次,宜灸足7 壯,以灸處泛紅為度。 (三)隔鹽灸法操作 將純干燥的食鹽放入其中,填平其孔,上置大艾炷施灸?;颊哂凶仆矗锤鼡Q艾炷。一般可灸 3~9 壯。 (四)隔附子灸法操作取生附子切細研末,用黃酒調(diào)和作餅,大小適度,直徑 1~2cm,厚 0.4cm,中間用針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點燃施灸,附子餅干焦后再換新餅,直灸至肌膚內(nèi)溫熱、局部肌膚紅暈為度。日灸 1 次。 使用半導體皮溫計觀察一種間接灸法施灸穴位處皮膚溫度的變化情況。 【實習小結(jié)】 按下表將實習內(nèi)容如實地加以記錄。 施灸穴位 灸法名稱 艾炷大小 壯數(shù) 灸感和皮膚溫度變化。 實習九艾條灸、溫針灸 【 目的要求】通過實習,掌握艾條灸、溫針灸地操作技術(shù),重點掌握艾條懸起灸和實按灸的不同操作方法、溫針灸 捏加艾團的技巧。 【實習時間】2 課時 【器材用具】艾絨、清艾條、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毫針,75%酒精、消毒棉球、小塊棉紙或棉布、火柴、線香 等。 【實習步驟】 一、艾條灸法操作 (一)懸起灸法操作 取清艾條或藥艾條1支,點燃后按下述方法在足三里穴施灸。 1.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足三里穴進行熏烤,距離皮膚約 2~3cm,局部如有溫熱舒適感而無灼痛就固定不移,一般每穴灸 10~15 分鐘,至皮膚紅暈潮濕為度。如遇到局部知覺減退時,灸者可將食、中兩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cè),這樣可以通過灸者的手指來測知被灸者局部受熱程度。 2.回旋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足三里穴,懸于施灸部位上方約3cm 高處。使艾條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動或反復旋轉(zhuǎn)進行灸治,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 分鐘,至皮膚紅暈潮濕為度。移動范圍在3cm 左右。 3.雀啄灸:置點燃的艾條于足三里穴上約3cm 高處,艾條一起一落,忽近忽遠上下移動,如小雀啄食樣,一般每穴灸5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此法熱感較強,注意防止燒傷皮膚。 技術(shù)要點:隨時調(diào)節(jié)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 (二)實按灸法操作 用加藥艾條施灸。 1.雷火神針灸:取“雷火針”艾條一支,點燃后按下述方法在足三里穴施灸。操作時,在施灸部位 鋪上6~7 層綿紙或布,將艾條點燃置于施灸部位上約 3cm高處,對準穴位直按其上,稍停留1~2 秒鐘,使熱氣透達深部;若艾火熄滅,可再點再按,如此5~7 次。 2.太乙神針灸:是在雷火針基礎(chǔ)上改變藥物處方而成的灸法。其操作與雷火針同,取“太乙神針” 艾條一支,點燃后按下述方法在足三里穴施灸。操作時,在施灸部位鋪上 6~7 層綿紙或布,將艾條點燃 置于施灸部位上約 3cm 高處,對準穴位直按其上,稍停留 1~2 秒鐘,使熱氣透達深部;若艾火熄滅,可 再點再按,如此 5~7 次。技術(shù)要點:艾條垂直于皮膚起落迅速。 二、溫針灸法操作 1.捏加艾團操作 取適量艾絨,夾在左手拇、食指之間,食指要向上,拇指要向下,再用右手拇、食指尖在左手拇、食 指尖向內(nèi)向左擠壓,即可將艾絨搓捏成棗核形狀大小合適的艾團,中間掐出一痕,貼在針柄上,用拇食中 指圍繞一搓,使艾絨團緊纏于針柄上。技術(shù)要點:捏加的艾團要求緊實光圓,輕輕搖晃不松散脫落。每個同學須達到在 2 分鐘內(nèi)捏加符合規(guī) 格的艾團 5 個以上。 2.溫針灸法的操作 先將毫針刺入腧穴,得氣后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搓捏成棗核形狀大小合適 的艾團,中間掐出一痕,貼在針柄上,用拇食中指圍繞一搓,使艾絨團緊纏于針柄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 2cm 左右,插在針柄上,距離皮膚約 2~3cm。從艾團或艾條的下端(近皮膚端)點燃施灸。若覺艾火燒 灼皮膚發(fā)燙,可在皮膚隔一厚紙片。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除去灰燼,施灸完畢將針取出。 【實習小結(jié)】按下表將實習內(nèi)容如實地加以記錄。 施灸穴位 灸法名稱 施灸時間 灸感。 ? 第6樓2014-06-13 實習十 拔罐法 【目的要求】通過拔罐法的實習,掌握臨床常用的各種拔罐方法及其操作技術(shù),熟悉各種不同拔罐器具的操作。 【實習時間】2 課時 【器材用具】各種規(guī)格的竹罐、玻璃罐,乙醇燈、75%乙醇、95%乙醇、毫針、三棱針、皮膚針、鑷子、卵圓鉗、龍膽紫、毛巾、消毒棉球、小紙片,凡士林,火柴等。 【實習步驟】 一、拔火罐法操作 1.閃火法:一手握罐體(罐口朝上) ,另一手將用鑷子夾住的一個蘸有 95%乙醇的棉球或閃火器(用細鐵絲將紗布纏繞于 7~8 號的粗鐵絲的一端并蘸乙醇)在酒精燈上點燃后,立即伸入罐內(nèi),閃火后退出,速將罐扣于應拔部位,將罐吸附在皮膚上。技術(shù)要點:動作迅速。棉球蘸酒精宜少,且不能沾于罐口,以免燙傷皮膚。 2.投火法:將蘸酒精的棉球或折疊的軟質(zhì)白色紙片(卷)點燃后投入罐內(nèi),趁火旺時迅速將罐扣于 應拔部位,將罐吸附在皮膚上。 3.貼棉法:將直徑約1~2cm 的薄脫脂棉片略蘸酒精后,貼于罐體內(nèi)側(cè)壁中1/3處,點燃后迅速將罐 扣于吸拔部位。技術(shù)要點:操作時所蘸酒精必須適量,酒精過多或過少,易發(fā)生棉片墜落,且酒精過多還易流淌于罐口,均易引起皮膚燙傷。 二、煮水罐法操作 將竹罐放入水中,或藥液中煮沸2~3分鐘,然后用鑷子將罐倒置夾起,迅速用干毛巾捂住片刻,以吸去罐內(nèi)的水液,降低罐口溫度(但保持罐內(nèi)熱氣),趁熱將罐拔于應拔部位,拔后輕按罐具半分鐘左右, 令其吸牢。技術(shù)要點:操作應適時,出水后拔罐過快易燙傷皮膚,過慢又易致吸拔力不足。 三、拔罐法運用操作 1.閃罐法操作 用閃火法將玻璃罐吸拔于應拔部位,隨即啟罐(取下) ,再吸拔、取下,反復吸拔至皮膚潮紅,或罐 體底部發(fā)熱為度。為延續(xù)溫熱效應,停止閃罐后,可將罐口向上,以罐底熱熨其部肌膚或留罐 3~5 分鐘。技術(shù)要點:動作要快而準確,并按閃火注意事項拔罐。操作時,溫熱度以患者舒適能接受為準。 2.走罐法操作 先于施罐區(qū)涂上潤滑劑(以凡士林、潤膚霜為佳),將玻璃罐口亦涂上油脂,用閃火法吸拔后,稍用 力將罐沿著肌肉、骨骼、經(jīng)絡循行錄像推拉(罐具前進方向略提起,后方著力),反復運作至走罐區(qū)皮膚 紫紅色為度。吸拔后應立即走罐,否則吸牢后則難以走動。技術(shù)要點:動作輕柔,用力均勻、平穩(wěn)、緩慢,罐內(nèi)負壓大小以推拉順利為宜。 3.針罐法操作 于相關(guān)腧穴上針刺得氣后留針,再以針為中心拔留罐,5~10 分鐘后,至皮膚潮紅,啟罐、出針。此法不宜用于胸背部,因罐內(nèi)負壓易加深針刺深度,易引起氣胸。 4.刺絡罐法 于施術(shù)穴位或患處常規(guī)消毒后,用皮膚針或三棱針、注射針、粗毫針點刺皮膚出血,然后拔留罐,至拔出少量惡血為度。啟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凈血跡。 【實習小結(jié)】 按下表將實習內(nèi)容如實地加以記錄。拔罐方法 施術(shù)部位 吸力大小 留置時間 皮膚血管形態(tài)變化 實習十一 耳針 【目的要求】通過實習,在熟悉耳郭表面解剖的基礎(chǔ)殺過那,掌握20個耳穴的正確定位。熟練掌握耳穴毫針刺法和壓丸法的操作技術(shù),了解其他耳穴刺激技術(shù)方法。 【實習時間】2 課時 【器材用具】 耳針模型,耳穴探測儀,0.5~1寸 28~30 號毫針,消毒棉球,2%碘酒、75%乙醇,皮內(nèi)針,三棱針,磁珠,燈草,艾條,王不留行籽,膠布,耳壓板,鑷子、剪刀、針盤,G6805 治療儀等。 【實習步驟】 一、耳穴 (一)20個常用耳穴: 1. 耳中:在耳輪腳處,即耳輪1 區(qū)。 2. 風溪:在耳輪結(jié)節(jié)前方,指區(qū)與腕區(qū)之間,即耳舟 1、2 區(qū)交界處。 3. 坐骨神經(jīng):在對耳輪下腳的前 2/3 處,即對耳輪6 區(qū)。 4. 交感:在對耳輪下腳末端與耳輪內(nèi)緣相交處,即即對耳輪6 區(qū)前端。 5. 神門:在三角窩后 1/3 的上部。6. 腎上腺:在耳屏游離緣下部尖端。7. 皮質(zhì)下:在對耳屏內(nèi)側(cè)面。 8. 對屏尖:在對耳屏游離緣的尖端。 9. 胃:在耳輪腳消失處。 10.大腸:在耳輪腳及部分耳輪與 AB 線之間的前 1/3 處。11.膀胱:在對耳輪下腳下方中部。12.腎:在對耳輪下腳下方后部。13.胰膽:在耳甲艇的后上部。14.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15.脾:在 BD 線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 16.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處。 17.肺:在心、氣管區(qū)周圍處。 18.三焦:在外耳門后下方,肺與內(nèi)分泌之間。 19.內(nèi)分泌:在耳屏切跡內(nèi),耳甲腔的前下部。 20.眼:在耳垂正面中央部。 (二)分組示范及實體點穴 1.觀看耳針模型,并對照耳郭,熟記耳穴。 2.老師找一學生作示范點穴。 3.2~3 人一組進行實體點穴。 二、耳針操作技術(shù) (一)耳穴望診法 1.在自然光線下,以拇指和食指捏住耳郭,由前及背,由上而下,從內(nèi)至外,順著耳郭的解剖位置,對耳甲腔、耳甲艇、三角窩、對耳輪等處仔細觀察辨認耳廓表皮,然后區(qū)別皮內(nèi)或皮下呈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 病理反應特征。 2.發(fā)現(xiàn)可疑病理反應區(qū)(點)時,宜用食指頂起該反應部位,用拇指對其進行上推、下拉、外展,由松到緊,仔細辨認分析其病理反應的性質(zhì)、范圍,雙耳對照觀察,然后再綜合病癥進行判斷。 3.對皮下或皮內(nèi)可疑結(jié)節(jié)、條索狀隆起等病理反應,肉眼不能診察時,用拇指和食指進行推、揉等,以觸認其大小、硬度、壓痛等。 4.詢問病史以助診斷。 (二)耳穴電測定法 1.將探測儀的探筆插入儀器探測孔內(nèi)。 2.打開電源,患者握緊電極或固定在病人內(nèi)關(guān)穴上,術(shù)者手握探極在耳廓上由內(nèi)到外均勻的緩慢探測,當發(fā)出嗡嗡聲時病人有灼痛感,即為陽性點。 3.將陽性點隨時做好記錄,待全部探測完畢后切斷電源,拔出電極插頭,綜合病癥作出診斷。 (三)耳穴刺激方法 1.毫針刺法:常規(guī)消毒后,術(shù)者用左手拇食兩指固定耳廓,中指托著針刺部的耳廓,然后用拇食兩 指持針,采用速刺法,將針刺入已選定的耳穴處(速刺為快速垂直刺入,力量適中)。 |
|
來自: 大海思楠閣 > 《倪海廈朋友針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