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國詩樂之遷變與戲曲發(fā)展之關系

 粵靜深 2020-04-16

淵實《中國詩樂之遷變與戱曲發(fā)展之關系》,《新民叢報》1906年第4卷5期譯述一,第55-80頁。

劃成一新紀元于中國之文學史、上。放陸離之光彩、者。元代之雜劇及傳奇、也。于南北兩宋。自詩余轉(zhuǎn)化而來人皆知之。而其詩余又古樂府之流別。人亦知之。雖然。叩以古樂府以如何動機而變化為詩余。詩余以如何理由而轉(zhuǎn)移于雜劇及傳奇。雖斯道專門之詩家者流。對之而有親切明暢之辯解者極少。此之故。乃文人學士。讀雜劇傳奇及詩余樂府。猶讀詩賦文章。徒論其文字之妍媿好惡。絕不研究音樂之故耳。夫雜劇傳奇及詩余樂府者。非如司馬相如以下。李杜韓白之輩。所作之詩賦文章。非文字之詩、也。非目之詩、也。非美文、也。乃聲之詩、耳。之詩。與音樂相待為、一。以傳于天、下。故音樂之變遷。一樂府詩余傳奇雜劇之遷變也。音樂之滅。亡一樂府詩余傳奇雜劇之滅亡。也。欲知樂府詩余傳奇雜劇之性質(zhì)。宜先自上古至于今日上下四千余年間。于歷史上研究音樂之變遷與興亡。不然。則無由知其眞相。此本篇所欲論者。則在于中國音樂如何起滅。如何變遷。而其結(jié)果與大漢民族有如何影響之問題也。 在中國之上世。詩樂一致。三百篇皆可歌。無復贅辯。傳曰。詩亡然后春秋作。由此語而推想之。則至東周之季。王道衰微。風俗赴于澆漓。人情流于浮薄。所謂風雅頌溫柔敦厚之敎旨。全歸湮沒。詩遂滅亡。但左傳特書吳季札之觀樂。而列國士大夫于宴會之席上。往往賦詩言志。由是觀之。詩之作者雖絕。而歌詠之方法。即音樂之一部猶依然存也。雖然。至于戰(zhàn)國時代。各家之書史傳記。不復記此等之事。并其樂律而至于絕滅者當在此時。自此以后。炎漢運隆。樂府乃興。自樂府而詩余。自詩余而雜劇傳奇之起原之一大遠因也。 戰(zhàn)國之末。楚之屈原。始發(fā)荊楚怨誹之聲。作為楚辭。首離騷九歌以下二十五篇。在當時必皆可協(xié)于樂律。如其九歌。在楚漢間。為祠廟祭祀之神樂。以奏于神前者。曰云中君。曰湘夫人。曰湘君。曰東皇。曰太乙。則皆其土神之名也。自此而荊楚之歌調(diào)。漸彌漫天下。到處莫不耳楚聲。即就于今日所流傳之歌篇而檢之。則荀子所錄成相之歌。楚聲也。荊軻易水之歌。楚聲也。項羽虞兮之歌。亦固楚聲也。若夫司馬遷作史記。于項羽本紀。淋漓大書。如「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羽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乖?。若例作者以裨官舞文之筆墨。斷為無此等事實。則非也。蓋在當時能楚歌者非僅楚人??上攵?。 戰(zhàn)國而為秦。秦亡而為漢。萬般之事態(tài)。雖頗有所改革。而至于歌詠之一道。則面目依然。秋毫不變。且全土皆風靡于楚聲。彼高祖之大風歌。鴻鵠歌。亦楚聲也。史記高祖憚呂后。欲立寵姬戚夫人所生趙王如意為太子而不果。故寫哀痛悲切之意。以作鴻鵠之歌酒酣。對戚夫人曰?!肝覟闋柍?。爾為我楚舞?!谷粍t鴻鵠高飛。橫絕四海之高歌。非楚歌之明證乎。外之如高祖之宮人唐山夫人。嘗作房中樂。房中樂者。于漢初為唯一之樂歌。以二南之遺聲稱。改名安世樂。用之于郊廟焉。可謂當時之國樂。然案諸漢書禮樂志。所明記者。猶純?nèi)怀曇?。又如武帝之秋風歌。匏子之歌。烏孫公主之黃鵠歌。其體裁格調(diào)。頗類似屈原九歌。宋儒朱熹夙取而収之于楚辭后語。亦可為楚辭之遺聲。由是觀之。則自戰(zhàn)國之際。涉于秦漢。其間樂歌可謂一切為楚聲所支配。楚風何其竸也。此□他。風雅頌與樂律旣亡。而他國之詩。又不逼于歌。可歌者惟楚詩而已。故一時備受到處歡迎。而一百七十余年間。楚聲遂波及于中國。 雖然。武帝之時代。漢家之國運。最稱隆盛。文物典意。最放光華之時代也。文人學士。以博學高才被知遇者輩出。故樂歌則自楚調(diào)以外。新聲漸興。辭賦則韻文美文亦起。蓋辭賦者。溯其淵源。出于古詩三百篇之苗裔。取義于六義中賦比興之賦字。以名之者。班固遂稱之為古詩之流別。然其體裁。一仿于離騷。且濫觴于屈原之門下士宋玉景差。而成功于賈誼司馬相如。其作意之傾向。在事物之鋪張揚厲。其修辭之宗主。在文字之侈麗洪衍。楚騷一變而為一種之韻文美文。雖與音樂無有何等關系。然旣自楚辭變化得來。則亦為楚體而已。若夫解釋韻文美文為廣義之詩。則樂詩之出也。雖與詞賦同時。然二者可謂全相分離者。何則。詞賦之基礎。不存于聲。而存于體。非耳之詩而目之詩也。 漢代詞賦之端。陸賈最先叩之。時猶際于草創(chuàng)。述作至少。降而賈誼。以雄逸之才氣。賦懷沙。賦鵬鳥。斯道為之振作。及司馬相如枚乘出。詞釆如景星。華藻如慶云。繼起者則枚皋東方朔王褒劉向揚雄班固之徒。皆以能手稱。其著作豊冨。僅孝武一世所錄。亦已千余。然其體雍容華貴。踏一韻腳。巧于組織。一長一短。任意揮灑。才子衒才大。抵流于浩瀚。莫知歸著。且以型式一仿楚辭。若以比諸三百篇之平和中正。判若云泥。是以儒家者流。追想三代古風。慕溫柔敦厚之旨義。企圖詩篇之復古。致力于三百篇近似之著作。如楚元王之師傅韋孟所作諫詩。企仿四句四言之例??上胍姰敃r一般之趨向雖然。漢詩之距周代。星霜已三四百年。人文風氣。夙己變遷。以三百篇之型式。求其適合于當時之人心。固不能之事。故行世者極少。于是武帝前后。蘇武李陵之徒。病楚辭如彼其繁冗。古詩如彼其古質(zhì)。茍欲于一定之秩序內(nèi)。自由發(fā)揮當代之理想。非別有所發(fā)明不可。乃創(chuàng)成一種所謂五言詩者。遂為近世詩學之淵源。識誠偉矣。要亦天籟之發(fā)于自然。而非人力所能強成乎。 詞賦之光華如彼。新詩之精神如斯。武帝時代韻文美文之發(fā)達。前古殆無其比也。雖然。唯有一事。其闕典為當時上下一般所遺憾者。則以一切新聲付于音律均不成聲也。武帝天資豪邁。必欲補此闕典。于茲始設樂府。樂府者。音樂之官府。即律呂之研究。所也。何幸此時通音律者得有李延年。文學則司馬相如以下。才學卓絕一時者數(shù)十人。濟濟多士。曠典聿修。然其所謂詞賦詩者。非一切皆可歌也。即所謂支配全社會之楚辭。然欲用之于郊廟大典。則宜莊重典雅其體裁亦非切合也。故司馬相如李延年等。奉命欲倡作一種特別之新聲。而硏究之結(jié)果。第一所制定者。郊廟歌辭也。次制定者為軍樂鼓吹歌辭也。橫吹歌辭也。樂府之研究。漸漸進化。欲遂舉海內(nèi)之歌謠一切付于新律。趙代秦楚之詩樂無論矣。即下迄樵唱牧歌。咸泛釆博取。定其曲譜。選童男童女七十余人。每夜淸誦而講習之。此即今日尙存古樂府中一部分。所謂相和歌辭也。相和歌辭出。海內(nèi)歌謠。縱非楚聲。亦皆可歌。特其付于樂律。譜于樂歌者。實非韻文美文之五言詩也。即有能被于管弦者亦僅矣。雖然。樂府固多五言者。而謂其實非。則又何也。無他。所謂五言詩者。大扺于秩序一定之型式以內(nèi)。自由發(fā)揮自家之意想?;蛏钸h?;蛴腻??;蚩犊s綿。必反復玩味。始自得之。所謂目之詩也。樂府則反之。以聲為主。如彼郊祀歌詞。用于天地宗社之大禮。于體裁上固隆莊嚴典雅之旨。然必使若師曠之徒。一度聆其聲。即可溯其意。自余之歌詞。則更近焉。茍不然。則樂歌之効用殆不顯。且以音樂之易入于婦豎童蒙之耳者。必不在文人學士揮灑滿腹之學問才氣?;蚋邔;蚯鷬W。所作之抒情詩。卻在寫街談巷議云?;蚩杀??;蚩上??;蚩煽??;蚩摄抵聦嵵當⑹略?。故當時被選釆于樂府者。非蘇武李陵之徒。集注一代精神所作之抒情詩。而為不知作者姓氏之敘事詩。彼亦五言也。此亦五言也。其姿貌形骸。殆無所異。而彼則主于目。主于文字。此則主于耳。主于聲音。精神殆全相異也。夫然后彼此之間。劃一鴻溝。閱星霜。經(jīng)時代。各相背馳。向一方面。愈進步。愈發(fā)達。有可歌者。有不可歌者。則其由來亦可謂遠矣。 三國鼎立之時。屈指而鴻博之徒。蜀吳至寥寥。魏跨大國。多奇才。曹氏父子。以絕代之才氣。嗜好文學。建安七子之徒。相和而起。能繼承漢代之詩。而擴張之。特立一種卓犖之風骨。為百世所師表。亦中國文學史上有一書之價値也。曹氏父子。夙企圖詩樂一致之復古。子建所作??筛队谝魳氛咛囟?。雖然。社會變遷。一般文學之趨向。自此時漸重文字之詩。魏晉間一大作家阮籍者。詠懷諸作。與漢代之樂府。全異其趣。及其述作推行。而樂府音節(jié)。次第澌滅。一部之時謠。僅依于酒館茶樓之妓師。以整理流行。及東晉江左偏安。即此亦散亡。其間眞可付于樂律者。唯存淸商曲辭之一體而已。 淸商曲辭者。先自三國時代之吳地發(fā)生。及晉南渡。定都南京之時。盛行于南方之一種俗謠也。其歌調(diào)基礎于揚子江上。漁郞篙師。羈旅渡客。當無聊之余。發(fā)為口頭之吟詠。以及沿岸南北之水神叢祠。黃童白叟。降神進奏。俚俗之神樂所配合者。如子夜歌云。『芳草香所為。冶容不敢當。天不奪人愿。故使儂見郞。』如團扇郞歌云?!赣繁〔恍?。窈窕決橫塘。團扇障白日。面作芙蓉光。」之類。皆此淸商曲辭之一也。唐郭振之子夜吳歌云?!耗邦^楊柳枝。已被春風吹。妾心膓正斷。君懷那得知。』亦擬此而作老。其歌辭簡短。其音調(diào)俚俗粗。類日本之迫分節(jié)。迫分節(jié)者。依于北?;丨h(huán)之舟子而傳者也。淸商曲辭者。依于揚子江回環(huán)之舟子而傳者也。然刖其意境亦同。而此淸商曲辭。后來分為二種。為韻文美文者。即為今日所流傳之五言絕句之祖。為樂府者。即入唐而為新樂之發(fā)端。雖為一極淺微極簡純一小歌辭。而于四千年詩樂之遷變上。有絕大之影響。正吾人所亟當注目者也。樂府之衰滅如斯。然彼美文韻文之五言詩。則自漢之枚乘蘇武李陵。魏之建安七子。纟順相承。汔阮籍以后。更經(jīng)潘安仁陸士衡左太沖陶淵明謝靈運之徒。促長足之進步。齊梁之際。沈約謝眺之徒出。發(fā)前賢未發(fā)之秘。驚倒一世。更□為四聲八病之說。無端而向于從來之五七言詩。加一大革新。遂于茲劃古今之大限。詩愈不可歌矣。蓋沈謝之為四聲八病也。元欲為詩賦整頓語格。葢詩之所主。在于有秩序之文字。則當四聲未判以前。固一任自然之音節(jié)。以外不復有何等之手段。及自此四聲之發(fā)見。其不能不通用者。則語法必亂。即詩非樂府。樂府非詩。一主于目。絕不主于耳。雖然。若語格茍亂。則何以為詩此所以沈謝四聲八病之說一度出世而風靡天下其硏精之結(jié)果遂至唐初?!跛^律詩者出。律詩者何。蓋律者何。乃規(guī)律之律。非音律之律也。即以四聲斟酌文字。調(diào)和輕重高低抑揚開闔之間。然雖嚴設規(guī)律。于音律上無有何等之關系。今之人?;蛴姓`律詩之律。為音律之律者。故疑沈謝聲病之說。一自音樂上之關系。訝為講究歌唱之方法。欲成詩歌一致之盛業(yè)者。則非也。 所謂五七言詩者。自斯愈不可歌。而漢魏以來。樂府之滅亡。亦旣久矣。但在齊梁時代之詩。時有其題為樂府者。雖然。此唯取其題而已。未嘗協(xié)其律。依一時之感慨?;蚍路鸸朋w。或擘畫新作。名以樂府稱。其實絕非音府之聲調(diào)。固在當時。不免為一種之詩。降而及唐。李白杜甫白居易之徒?;蛞怨蓬}?;蛞孕骂}。頻自作之。亦名樂府。其實一切不可歌。亦同為文字之詩。目之詩而已。以此則唐初無復有一詩一歌之可付樂律者為足證也。 唐太宗以不世出之英。成撥亂反正之功。振作六朝以來之頹敎。及見貞觀之治。特感其必要者禮樂也。雖然。樂之亡也旣久。即欲復之。亦不能企圖復古。太宗乃追慕勝朝隋太祖統(tǒng)一南北之時?;贾袊畼纷V。一切失傳。專采用外國之音樂。仿其故智。不分界限。輸入音樂。欲混合而大成之。先稱燕樂。制定一大樂部。分為十部。其中中國本土之所有者。唯自晉代以降。楊子江沿岸所傳淸商曲辭之遺聲淸商樂而已。其余率皆外國之聲。第一。西涼州也。西涼州。今甘肅省西方一帶之地。次天竺也。天竺者。今之印度。次高麗也。高麗即今之朝鮮。次龜茲也。龜茲者。今之中部亞細亞葉爾羌之都會烏什。當時為一部之獨立國。音樂早發(fā)達。即如元宗所最翫賞之霓裳羽衣曲者。亦自彼地之新曲取來。而試演于宮中者也。次安國也。安國為今之波斯。次疏勒也。疏勒為今之喀什噶爾。次回紇也?;丶v為今之額魯特。次康國也??祰鵀榻裰鲴R兒干。即帖木兒之舊都也。太宗實如斯采取諸方之音樂。始定自家之樂部。非器度豪邁。識見超卓。其能為此大計劃乎。雖然。亦不過漢魏之音。夙失其師授。以萬不得己之結(jié)果。乃施此大窮策也。然史編且大書特書。謂『大唐統(tǒng)一天下。政敎加于化外。普天率土。來賓來王。競貢聲技。以示誠服?!粍t又何謂也。抑非夸歟。 新樂采取而制定矣。然欲演之于歌詞。則又大難。何也。蓋詩賦一道。入唐則諸體皆備。復何問然。特皆不可歌??筛枵摺N[商曲耳。即寥寥四句二十字之五言絕句而已。以如此單純之歌調(diào)。而欲附諸復雜組織之音樂則困難至甚。一時又茫然自失。以種種研究之結(jié)果。遂以淸商曲辭之歌法。為一般之基礎。調(diào)和新來之樂律。雖不完全。尙可試諸絕句。于茲始制定所謂大曲及小曲。對于梨園及敎坊。使演習之。然則以如何手段制定之。雖記錄散失。今不能詳。若就諸家之傳注以推之。猶可考信。所謂大曲者。始水調(diào)歌頭而次胡渭州。涼州。甘州。伊州等詞。樂曲極多。此等之樂曲。皆自外國新來者。歌調(diào)頗冗長復雜。故欲以寥寥短篇之絕句配之。到底非所相敵。故當時之樂師。費諸般之工夫。將當代名士所作之絕句數(shù)首。彼此相聯(lián)。斯所謂有節(jié)奏也。今舉其一例。如大曲水調(diào)歌中之第一迭。則歌張子容所作之『平沙日落大荒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戰(zhàn)士連營候鼔鼙?!灰唤^。第六迭。則歌杜甫所作之『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天半入云。此曲祗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灰唤^。水皷水中第一迭。則歌張子容所作之『雕弓白羽獵初回。薄夜牛羊復下來。夢水河邊秋草合。黑山峰外陣云開。』一絕。伊州歌中第一迭。則歌葢嘉運所作之『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里月。偏照漢家營?!灰唤^。第二疊。則歌『打起黃鶯兒。莫敎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一絕涼。州歌中之第一疊則。歌張子容所作之。『朔風吹夢雁門秋。萬里煙塵昏戍樓。征馬長思靑海上。胡笳夜聽隴山頭?!灰唤^??梢宰C矣。其它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飮琵琶馬上催。醉外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煌踔疅鲋菰~『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湏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粡埣疀鲋菰~『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粡堄雍贾菰~『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長江萬里流鄉(xiāng)國不知何處是云山漫漫使人愁?!淮说冉^句。亦為敎坊梨園之伶人所采取。付于新樂而歌唱者也。而其云胡渭州。云涼州。云甘州。云伊州。皆唐土邊陬之地。接壤于中部亞細亞之各國。即當于采取音樂之初。一切經(jīng)此等各地地方官之手。貢于朝廷者。故特以地名名其曲。今舉其一例。元宗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歌。帝嘉納之。特筆于史傳。尙足征也。 后之論者?;蛑^唐之絕句。同于漢之樂府。若就其色相上觀。則此說亦足成立。雖然。若其歌法。茍無論何時。皆并聯(lián)同體同調(diào)之五七言絕句。圓轉(zhuǎn)回環(huán)。千篇一律。萬口同聲。絕少變化。則決不足以悅耳。萬事趨新。人情亦然。歌者聽者。漸生厭倦。于是彼等音樂師。被促于時代之希望。硏究工夫之余。發(fā)明一種之新案。先于彈唱之際。為其節(jié)奏之神妙。篇與篇之間。插入散聲?;蚝吐曇?。散聲者何。和聲者何。即俗所謂『間手』也?!簱堋灰病=衽e其一例。從來伊州歌第一疊。則歌』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蓱z閨里月。偏照漢家營。』一絕。第二疊。則歌『打起黃鶯兒。莫敎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灰唤^于新案則于第一疊與第二疊之間。即前篇之尾。歌「偏照漢家營」之五字己終。而后篇之首。欲歌「打起黃鶯兒」之五字未始時。則加チチシチソテソ乎?;蚣鹰穪Tシソシソ卜ソ乎。從時協(xié)節(jié)?;蛴谩搁g手」或用「撥」也。夫若是。則于原歌之字數(shù)句數(shù)。雖秋毫無所增減。而依于樂律之調(diào)和。使其節(jié)奏時或比文字可以長。時或比文字可以短。從尋常一樣之四句短詩。至其歌法漸生變化。得免所謂千篇一律。萬口同聲之譏。雖然。此一本于敎坊梨園之伶人樂師所發(fā)明。所傳習。為其微妙之樂節(jié)。即散聲與和聲。一切不能不傳之于其人。故雖歌辭之作手詩家者流。非依賴于伶人樂師而付節(jié)奏。則自家不能歌自家之詩。不便亦甚。于是詩家者流。深遺憾之。冥想一度見其文字。一目之下。有可能分別其曲節(jié)調(diào)拍之方法。種種研究之結(jié)果。亦遂發(fā)明一個之新案。爾來基礎于其曲譜。向于絕無文字處之散聲和聲。同于詩之本文。裝塡文字。若見所裝塡之文字。則一目之下。即明知其為何之曲節(jié)。此方法也。實為詩余之發(fā)端。所謂倚聲。即倚于聲而塡其詞者也。故稱之為「倚聲塡詞」云。倚聲塡詞者。中國特有之文字也。中國之文字。與東西洋諸國絕異。日本與歐洲。其文字之性質(zhì)。非一字一音。一音一義者也。故フイウ工才。與AEIOU。對于倚聲和聲。裝塡其一字一音。不復有何等之意。味中國則不然。于樂歌上之便宜獨多。故倚于聲。而塡其字。非唯其文與本文之詞相貫串已也。更可生無數(shù)之新意味。使人悠然神往焉。此為文字優(yōu)美之特色也。自此塡詞之絕句出。漸次發(fā)達。在其初。所謂散聲和聲。插入于數(shù)首絕句之篇與篇之間?;蚓渑c句之間。如伊州歌第一疊。則插入于起句「聞道黃戍花。」與承句「頻年不解兵」之間。或轉(zhuǎn)句「可憐閨里月」與結(jié)句「偏照漢家營」之間?;蜃峙c字之間。即插入頻年與不解兵之間或可憐與閨里月之間。千變?nèi)f化。更一變而至于聞道黃花戍。頻年不解兵詩句之本文。一切削除。唯剩其散聲及和聲。以聯(lián)絡之。作為一種新體之歌辭。若后世之塡詞。尙存絕句之型式者極少。故塡詞其句必不限于五言七言。有一句九字者。如歐陽修之瑞鶴仙云?!杆X來冠兒還是不整?!褂幸痪浒俗终?。如王云之倦尋芳云。「莫節(jié)韶華又因循過了。」有一句六字者。如張世文之解語花云。「曾過云山煙島?!褂幸痪渌淖终?。如黃叔賜之沁園春云?!笗匝鄠髑?。午鶯喧夢?!褂幸痪涠秩植坏日?。如孔尙任之得勝令云。「蕭條。滿被塵無人掃。寂寥。花開了。獨自瞧。」或長句?;蚨叹?。錯落參差。篇幅之長。達于百字?;蚨僮?。故使其人若不能解此間之消息者見之。鮮不疑此長篇大作。如之何其為自彼寥寥數(shù)語之絕句所生出也。 如此乃經(jīng)唐晚及五代。至宋之時。彼絕句之樂律。全失其傳。上自王公大夫文人學士。下迨倡優(yōu)舞伎。付諸絲竹而可歌者。唯此倚舞塡詞之詩余。如柳屯田秦少游所作。特傳播于遠邇。女子亦膾炙之。其中或有以嗜好之余。移情而至死者云。則當時如何之流行。尙堪想見也。雖然。物極必變。及趙宋南渡之后。作者輩出。中間有味于曲譜者。時亦仿為之。體裁漸壞。成為一種之段物。段物者何。無他。聯(lián)續(xù)斷塡詞之數(shù)曲。敘述一事為一種之長歌。如宋人趙德鄰所作之商調(diào)蝶戀花之詞。及金人董解元所作之素弦西廂。即是也。趙德鄰商調(diào)蝶戀花之詞。將唐元微之所作之會眞記。稍改作平易。中間處處裝塡蝶戀花之詞。多及十二曲。在當時稱為諢詞。鳴物入之。講壇用之。董解元之素弦西廂。元為彈詞之一種。在當時為供瞽女之彈唱。其歌法粗同于日本平家之琵琶物語。而此等之彈詞與諢詞實為后時元代崛然興起雜劇及傳奇之發(fā)端也。元人之武功烜赫版圖廣大。古今殆無其比。方其未取南宋以前。太祖成吉斯汗之雄畧。夙懷席卷中部亞細亞之全土。使長子求赤攻畧里海之北欽察部。更西進而出俄羅斯之境土。特其孫拔都之西征。掠東部歐羅巴之地。開府于窩爾瓦河町之薩來。至受俄人之朝貢。其交通之利便。固非有如今日者。然而歐亞二大洲之通路全開。依于天山南北之兩路。彼我旅客相往來者極多加之世祖忽必烈。襟懷豁達。復不問人種之異同。一以才能而登庸之。故近則阿剌伯波斯。遠則意大利法蘭西。軍人學者文士畫家技術者等。爭來事元。同時輸入其炮術天文數(shù)理等之新學。開文化東漸之端。如希臘之古劇。亦乘此機運以入中國。然在中國。恰好唐宋以來之塡詞。漸生變化。所謂為諢詞。為彈詞。將開一進轉(zhuǎn)機之時也。故此希臘演劇之新型。與塡詞之破體之叚物。亦如唐時之五七言絕句。與諸外國之樂律相結(jié)合者。同其趨向。俄然而相結(jié)合。以作一種幼稚之相和歌辭。此即所謂雜劇及傳奇之始也。于彼宋代非常隆盛之倚聲塡詞。至此全滅絕其歌法。復無傳者。此亦如唐宋之間。塡詞興。絕句之歌法。失其傳者一般。古今變遷之理至。豈萬事皆同然乎。元之雜劇及傳奇。有南北二曲。二曲之別。其一存于形式上則北曲一出。通用一人唱。若上半出。一人唱。下半出又一人唱。則必換過一宮南曲則不然。生旦凈丑。茍登場。皆可唱。蓋以曲為長言詠嘆之詞。其一系于精神上者。則北曲者。蓋元人從來所用之胡樂也。其音調(diào)凄緊。為習慣之所存。及其入中國也。中國所特有之歌詞。多和平中正者。絕無足以快其耳。故特發(fā)明一種之新聲而用之者。若南人之耳。旣慣于悠揚和緩之調(diào)。亦不諧于北曲。故復作特種之體而用之者。北曲之所長。在其勁切雄麗。南曲之所長。在其淸峭柔遠。北曲則字多而音促。促之處最足賞。南曲則字少而調(diào)緩。緩之處最可佳。北曲辭情多聲情少。南曲辭情少聲情多。北曲之力在弦。南曲之力在。版北曲宜合奏。南曲宜獨奏。自南北二曲之一度制定也。其流行之所至。家家皆作者。上自公卿。下至優(yōu)伎。各就古今之事態(tài)。茍有所感觸。必按曲譜。反復歌之。宛轉(zhuǎn)唱之。故述作續(xù)出。編于羣英。流傳后世者。全部為五百五十六本。其中稱無名氏者一白七本。稱娼支者。十一本。亦可謂盛矣。雖然。雜劇之體裁。一曲一套四折。每一曲定寫一事。絕無變化。結(jié)構(gòu)頗單簡。足稱者尙少。后有斯道專門之名家王實甫者。叧出一種之手眼。著北曲西廂記。四倍后來之折數(shù)。為四套十六折。一曲之結(jié)構(gòu)。頗為復雜。其進境大有可稱者。而一折尙為一人之專唱。為從來之習慣未盡改也。元末之詞家高則誠。有見于此。作南曲琵琶記。每折必供眾人之分唱。無復遺憾。此為當時之劇界破天荒之事也。 由斯以論。則于中國大陸之地。自先秦之時代。經(jīng)漢魏六朝唐宋。上下三千余年之間。幾無演劇。至元之時忽焉興起者。則又非然也。于戰(zhàn)國時代。諸侯五宮中。有所謂優(yōu)伶者。演一種之道化。猶散見于記錄。在漢魏唐宋之際。何嘗無此事。不過以儒敎之勢力甚強??`束天下之人心。此等滑稽淫靡之游戱。所謂戾于溫柔敦厚之敎義。一切排斥而無所顧戀。故遂不見尺寸之發(fā)展。以及于元代。 元之有天下也。不過寥寥八十余年而己。中國之雜劇及傳奇。何以景運兆興。于如此短歲月之間。如此其發(fā)達。良有以也。蓋以元人之未入中國也。凌風雨于韋韛毳幕。醫(yī)饑渴于膻肉酪漿。與彼犬羊窮處于朔漠之野。營凄切寥寂之生活已耳。一旦得志。突據(jù)中原。安宅于文物光華之域。眼之所觸。耳之所接。心醉于虞夏殷周以來。經(jīng)數(shù)千年之星霜。完成優(yōu)美之風化其性情。其志氣。均起一大變化。于往時勤儉力行之反動。增長奢華淫侈之風。現(xiàn)出鉛粉營花之地。自可供其耳目之娛樂材料之必要上。促唱曲之發(fā)展。加之中國人民。則以元人入主。新建胡國。文物制度。蕩焉無存。且九世不共。不立其朝。才智之徒。旣不能馳騁中原。滅此朝食。又不復躬行實踐。天命斯承。郁郁不得志。流極之余。一以抒其性情。一以應時俗之要望。漓淋揮灑。慷慨激昻。遂以促此長足之進步。為千古不朽者非歟。 及元之亡。而明興焉。天下復為南人所有南人者。漢人也。南人之耳。慣于柔遠緩和之調(diào)。不諧于北曲。故北曲自此時乃漸衰。五家之村。十戶之邑。到處盛行者。南曲而已。巨擘如琵琶記。虛涵子選擇元詞之名家。無一語及高則誠者。由此觀之。則在元代?;蛴袨槭浪恢?。至于此而聲價百倍。朱門綺席。茶寮酒館。非此曲則不歌。以至于明之末。至于明之末。河南侯雪苑南闈下第。出金陵時。名妓李香君送之桃葉渡上。奏其一闋。夸為盛事。??勺C也。如彼之北曲西廂記。明代樂師李白華改為南調(diào)。以便梨園之演唱。可推想時俗之嗜好。于南曲何如也。但雜記所傳。有金陵當樂院之名妓劉麗華。于世宗嘉靖二十年。以口授刻西廂古本。海陽之黃嘉憲。以隆慶某年刻董解元素弦西廂以傳于世則他曲雖未盡絕然此寥寥者亦可謂好事之特癖也雖然久經(jīng)歲月時勢遷移。樂律亦隨之變。今日非昨日也。故后之演南曲及北曲者。先以現(xiàn)世所變遷之樂譜為基礎。更塡補削改其詞曲。故把明代所翻刻之西廂記琵琶記諸傳奇。與古本相比較。則詞曲之間。必有見及于其文字增減之跡者。然后之論者?;蛟茻o學文盲。優(yōu)伶之徒。為便口耳。玷破此精金美玉。為文字累如此。夫以優(yōu)伶之惡筆。增減原詞,誠不可也。雖然。若不增減。則不協(xié)律。不可歌。即萬不得已為之。亦少假矣。 明之末。自湯臨川出玉茗堂四夢以降。江湖之名士。仿之作者極多。及福王南京即位。一代之奢侈。學六朝亡國之故態(tài)。建興寗宮。起慈禧殿。詩酒宴樂。朝夕歌舞。取快一時。上之所好。下必甚焉。舊院之花。秦淮之月。茶寮酒舍之繁華。隨時俗之要求。致前代未有之盛。雖然。以作者多。則亦如宋末之詩余。將衰亡之時。中間或多有味于音節(jié)者。亦頻流行于世。且以淸兵南下。社稷覆亡。樓閣付兵燹。衣冠歸塵土。優(yōu)伶舞伎。離散四方。同時樂譜之散亡。舊本失其師傳。至不復可歌者亦不少。今舉其一例。如淸初尤西堂黑白衛(wèi)之自序云?!和跞钔ぷ钕埠诎仔l(wèi)。攜赴如皋。付冐辟疆之家伶。欲親為顧回。吳中士大夫。亦往往購求抄本。皆授敎坊。為宮譜之失傳。雖梨園之父老。亦不能為樂。良可慨也?!蝗艏创苏Z而按之。則尤西堂所作傳奇。此黑白衛(wèi)之外。有讀離騷。吊琵琶。桃花源。淸平調(diào)。鈞天樂等。凡五種。此五種者。皆于淸初得付演奏。唯此黑白衛(wèi)之一種。元為明末之著作。依于當時所存之宮譜而塡詞者。其宮譜則于明之亡而殉之亡。故今不能協(xié)和也。由此觀之。地覆天翻。衣冠涂炭。沐猴竊位。風月傷情。其如何于傳奇大發(fā)展時生一大頓挫。良可慨也。及淸康熙三十九年。山東曲阜孔尙任著桃花扇傳奇。為其塡詞也。先以曲本示于前明之末。金陵秦淮之伶人歌客名播遠邇者丁繼之之朋友王壽熙者。待其熟解。始依譜而塡之。及成一曲。則壽熙按節(jié)而歌之。不穩(wěn)之處。即就改制之。其苦心可稱也。雖然。此亦淸初之塡詞耳。若比于前代已足證如何之衰微。況也。更經(jīng)二百余年其。間閱幾多摧殘顚倒刻剝之星霜以。至于今日如。西廂記琵。琶記玉,茗堂四夢。雖典麗高雅之歌辭。依然千古。而樂律失傳。不復可歌。文人學士。酒后茶余?;ㄇ霸孪?。徒為為目之詞。與詩賦并論而已。其改竄面目。試演羭膻。大抵丑陋淺易。于前代殆無聞者。僅由于村優(yōu)里娼之口歌。于酒旗歌扇之間者而已矣。 要之雜劇傳奇。自宋之詩余出。詩余自漢之樂府出。樂府詩余。樂也。曲也。傳奇。亦樂也曲也。縱其腳色。雖分生旦正副。是特由于技舞之動作以顯之。然其所主者。在歌唱而已。如俳優(yōu)者。自有識者視之。則計其色藝之巧妙。無仍取其歌喉之宛轉(zhuǎn)。此所謂非以目取。乃以耳求者也。是則中國音樂之發(fā)達。固已夙矣。然今日則實可謂之為絕滅之時代則又何也。是亦諸君所喜硏究者乎。 滿淸之入關也。其英武達畧不如元人。其小慧術智。固遠勝于元人。然自明太祖之逐元也。首提倡民族主義。加以自宋以來。理學日盛。其間莫不含有復仇思想。明之學者。更推而揚之。故明之亡也。東南之起義兵。倡光復者不絕。淸人經(jīng)百戰(zhàn)汗血始克統(tǒng)。一其間監(jiān)謗之功。自不得不厲。故康乾之間。文字之獄。數(shù)見不鮮??计鋫饔?。時有內(nèi)廷演劇。有傷感情。戮及供奉者。故一時內(nèi)廷樂部。凡有裝演。必為牛鬼蛇神。千變?nèi)f化。如孫行者。楊二郞。飛天夜叉。金龍四大王等類。一時金鼔嘡嗒。旗馬雜蹋。方以為快。蓋淸人之起也。由于小部落。不知音樂美術為何物。宜其出此特其所長者。在射御技擊。其所短者。在政治文學。其大酋欲利用其所長。以壓制多數(shù)之民族。故使其全族皆兵。不得入詞林。不得為商賈。讀東華錄康熈一朝時事。則每下明諭。諄諄然以此相戒勉。宜其重視彼。而輕視此也。然至今日。北京之炎族民兵。游手游食。衣食槪不完。尙多口唱梆子。手提鳥籠。終日沈醉于茶園者。此為作者所目擊。豈嚴氏所謂將欲愛之。適以害之乎。然其結(jié)果。則使?jié)h人有朝不保夕之虞。不暇一商量于美學。以陶寫其性情。使淸人有口糧拳養(yǎng)之習。造成一不識不知木石鹿豕之人。是亦愼矣。雖然。今日更非昔比矣泰西之新聲。共太平洋澎湃而來。其諸乎。復有唐太宗時代。元世祖時代之結(jié)果。而發(fā)明者乎。固為今日一般社會之所必要。示為一般之學者有一硏究之價値乎。 跋 右文承著者寄稿。自云從東文譯出。惟未言原著者為誰氏。以余讀之。殆譯者十之七八。而譯者所自附意見。亦十之二三也。其中所言沿革變遷及其動機。皆深衷事實。推見本原。誠可稱我國文學史上一杰構(gòu)。惟其結(jié)論論有淸一代詩樂衰息之故。而專歸咎于異族之篡國。則竊以為未免偏至之論也。夫元之與淸。其地位正同。元代法網(wǎng)之密。未見其不如淸代。而劇曲反極盛于彼時。是知其原因別有所在。此不足為原因。即為原因。亦不過其小部分之原因。而非全部分之原因。且非重要部分之原因。明矣。然則其原因究安在。自唐代以詩賦取士。宋初沿襲之。至王荊公代以經(jīng)義。然旋興旋廢。 宋熙寧四年始罷詞賦專用經(jīng)義取士凡十五年至元佑元年復詞賦與經(jīng)義并行紹圣元年復罷詞賦專用經(jīng)義凡三十五年建炎二年又兼用經(jīng)賦自是終宋之世 及元遂以詞。曲承乏。榮途所在。士趨若騖。故元曲之發(fā)達。非直空前。且絕后焉。淸承明舊。專用八股。八股之為物。其性質(zhì)與詩樂最不能兼容。是此學所以衰落之原因一也。宋代程朱之學。正衣冠。尊瞻視。以堅苦刻厲絕欲節(jié)性為敎。名雖為。儒。而實兼采墨道。 吾嘗謂宋儒之說理雜儒佛其制行雜儒墨 故墨學非樂之精神。于不知不覺間。相 緣而起。樂者樂也苦行主義與行樂主義正相反對 然宋學在當時。政府指為偽學而禁之。其勢力之在社會者不甚大。逮元代而益微。及夫前明數(shù)百年間。朝廷以是為奬厲。士夫以是為風尙。其浸潤人心者已久。淸代學術。雖生反動。而學風已成。士夫與樂劇分途。不相雜廁。儼為一種之社會制裁力。莫之敢犯。是此學所以衰落之原因二也。與宋學代興者。為考據(jù)箋注之學。而其學又干燥無味。與樂劇適成反比例。高才之士。皆趨甲途。則乙途自無復問津者。是此學所以衰落之原因三也。宋元明以來。皆有所謂官妓者。而閥閱之家。又咸自蓄聲伎。文人學士。莫不有焉。 宋明時文學家雖寒士亦蓄聲伎見于記載者甚多不可枚舉 及本朝則自雍正七年。改敎。坊之名。除樂戶之籍。無復所謂官妓。而私家自□樂戶。且為令甲所禁。士夫之文釆風流者。僅能為。「目的詩?!怪寥??!付脑姟!闺m欲從事。其道末由。而音樂一科。遂全委諸俗伶之手。是此學所以衰落之原因四也。綜此諸原因。故其退化之程度。每下愈況。然樂也者。人情所不能免。人道所不能廢也。士夫不主持焉。則移風易俗之大權。遂為巿井無賴所握。故今后言社會改良者。則雅樂俗劇兩方面。其不可偏廢也。飮氷識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