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武學之“四象”學研究 文/李子蔚 清末民初一代武學宗師孫祿堂先生,畢生致力于內(nèi)家武學的實踐與理論研究,率先以近代印刷新技術(shù)出版武學專著,相繼公開出版發(fā)行了《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八卦劍學》《拳意述真》等五部武學巨著,第一個把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的真諦毫無保留地公之于世,使后學者有跡可循,有矩可遵,從而使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成為三大名拳,在武林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當今武林有太極、形意、八卦、少林四大名拳之說,內(nèi)家拳“四分天下有其三”,孫祿堂先生功莫大焉。 孫祿堂先生(以下簡稱“先生”)不僅精通內(nèi)家三拳,而且將三拳融會貫通,獨創(chuàng)“三拳合一”論(詳見拙作《孫祿堂“三拳合一”論研究》,網(wǎng)上易見),把內(nèi)家武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 “三拳合一”之理,源于九宮、九要、八卦、七星、六合、五行、四象、三才、兩儀,歸于“一理”。“一理”即“一氣”,“一氣”即太極,太極即“一氣”?!叭弦弧敝?,由是而生焉。 先生在《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中,都曾論及“四象”,本文試圖對先生的“三拳合一”論中的“四象”學進行研究和解讀,不當之處,尚祈方家斧正。 一、孫祿堂先生三拳中的“四象”說“四象”說最早源于儒家五經(jīng)之一的《易經(jīng)》?!兑捉?jīng)》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薄兑讉鳌は缔o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薄八南蟆闭?,太陽、太陰、少陽、少陰是也。此“四象”對應(yīng)的方位為南、北、西、東,對應(yīng)的“四行”是火、水、金、木,對應(yīng)的四季是夏、冬、秋、春。先生將“四象”說引入孫氏武學理論之中,建構(gòu)起系統(tǒng)、完整的孫祿堂武學思想體系。 先生在《形意拳學·形意太極學》中寫道:“式立定之時,謂之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取名一氣含四象也?!薄半u腿者,有獨立之形也;龍身者,三折之式也;熊膀者,項直豎之勁也;虎抱頭者,兩手相抱有虎離穴之式也。” 在《八卦拳學·四象學》中,先生寫到:“四象者,兩儀各生一陰陽也。太極生兩儀者,八卦拳之奇偶也。復(fù)于兩儀之中,各加一奇一偶,以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而名為四象。四象即本拳之奇偶,各加一陰一陽,而分為金、木、水、火也。在腹內(nèi)則為心、肝、肺、腎,在拳中則為前、后、左、右,俗稱名為雙換掌也。言四象不及土者,太極即土也?!薄啊素钥偸撬南螅南罂偸莾蓛x,兩儀總是一氣之流行也?!痹凇栋素匀瓕W·八卦拳形體名稱》中,先生又寫道:“……自四肢言之,腹為無極,臍為太極,兩腎為兩儀,兩胳膊兩腿為四象,兩胳膊兩腿各兩節(jié)為八卦?!?/p> 在《太極拳學·自序》中,先生曰:“四象者,即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也。” 二、如何看待“四象”的多種表達方式孫先生《形意拳學》中的“四象”為“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八卦拳學》中的“四象”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金、木、水、火”,“心、肝、肺、腎”,“前、后、左、右”,“兩胳膊兩腿”等名;《太極拳學》中“四象”則明確定義為“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三拳中“四象”有多達7種表達方式,是否不一致甚或相互矛盾? 其實,“金、木、水、火”與“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是對應(yīng)的,具體來說,水為太陰,火為太陽,木為少陰,金為少陽。而體內(nèi)臟器心、肝、肺、腎也分別對應(yīng)火、木、金、水。土為太極,土生萬物,所以“四象”不及土。體內(nèi)五臟中脾屬土,故內(nèi)“四象”不及脾。 《八卦拳學》中“兩胳膊兩腿為四象,兩胳膊兩腿各兩節(jié)為八卦”等說法,只是為了說明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與身體四肢八節(jié)等的數(shù)字對應(yīng)關(guān)系,為八卦取象之“近取諸身”者也,與具體到每一“象”、每一“三畫卦”、每一“六畫卦”并沒有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若有,也是牽強附會)。所以此種“四象”說對于形意、八卦、太極三拳之體用并無實際意義,可以從略。 八卦拳雙換掌中的“前、后、左、右”與太極拳中“前進、后退、左顧、右盼”,實際為一回事。 因此,孫祿堂武學的“四象”學實際上可以歸結(jié)為三種表達方式:1.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2.前進、后退、左顧、右盼;3.金、木、水、火。 那么三種“四象”的說法之間有沒有關(guān)系、是否相互矛盾? 其實三種“四象”說之間彼此是密不可分的,并不相互矛盾。 以筆者愚見:以身形言,“四象”為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以身法言,“四象”為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以身勢言,“四象”為金、木、水、火也。 所謂“身形”,指的是身體在作拳過程中某一瞬間,尤其是在相對靜止的瞬間,身體四肢所呈現(xiàn)出的外在狀態(tài);所謂“身法”,指的是身體在作拳過程中某一短暫時段所呈現(xiàn)出的運動狀態(tài);所謂“身勢”,指的是身體在拳術(shù)演練(“體”)或?qū)嵶鳎ā坝谩保┑倪^程中,在一動一靜、一開一合、一虛一實、一剛一柔、一吞一吐、一呼一吸、一虛一實、一蓄一發(fā)、一束一展之間,簡而言之也就是在一陰一陽之間,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氣勢,是內(nèi)在的心、意、氣、力的外在呈現(xiàn)。 “身形”“身法”“身勢”三種“四象”共同構(gòu)成了孫祿堂武學體系中拳式的“體”“用”系統(tǒng)。 如果一定要把身形、身法、身勢三者統(tǒng)一起來,則三者均可與“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這一“正統(tǒng)”的“四象”說掛上鉤。 從身形上說:虎嘯山林,為陽中之至陽,故“虎抱頭”為太陽;龍潛海底,為陰中之至陰,故“龍身”為太陰;熊為百獸中相對溫和穩(wěn)重者,為陽中之陰,故“熊膀”為少陰;雞為禽鳥中之好斗者,為陰中之陽,故“雞腿”為少陽。 依身法而言:前進在南,屬火,為太陽;后退在北,屬水,為太陰;左顧在東,屬木,為少陰;右盼在西,屬金,為少陽。 就身勢而論:水在北,為太陰;火在南,為太陽;木在東,為少陰;金在西,為少陽。 由此又可以得出結(jié)論,孫祿堂武學的“四象”學是統(tǒng)一的。 三、“四象”學統(tǒng)一的名與實然而“四象”學僅僅用“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八個字,真的能統(tǒng)一起來嗎?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僅僅有“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這八個字,那只不過是文字游戲,是難以服人的。 既然“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這八個字并不能把三種“四象”學真正統(tǒng)一為一種令人信服的“四象”學,那是不是說形意拳的“四象”是“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八卦拳的“四象”是“金、木、水、火”,太極拳的“四象”是“前進、后退、左顧、右盼”?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 事實上,三種“四象”學的表達方式均適用于三拳(形意、八卦、太極)中的任何一種。也就是說,三種“四象”說與三拳并非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而是全部適用的。 可能有讀者會說,“四象”學的說法既然是孫祿堂先生提出來的,那么應(yīng)該只是適用于孫氏形意拳、孫氏八卦拳、孫氏太極拳,并不一定適用于其他流派內(nèi)家拳。 此說亦似是而非。 三種內(nèi)家拳的各種流派雖然客觀上存在,但在整個民國時期,無論太極拳、形意拳還是八卦拳(一般稱為八卦掌),均沒有明確的流派名稱,更沒有彼此之間在拳理上的大相徑庭。至于程派、尹派、梁派、孫氏等八卦拳,孫氏、吳氏、武氏、楊氏等太極拳,孫氏、宋氏、車派、尚派等形意拳,這些名字基本上都是新中國建國后的五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才叫起來的,甚至還有些派別有“名號”才不過是最近幾年、十幾年的事情。換言之,孫祿堂先生的武學理論適用于三種內(nèi)家拳的各個流派,廣而言之適用于所有具有內(nèi)家風格的流派,退一步講至少對各個流派具有指導(dǎo)或借鑒意義。 三種“四象”說的真正統(tǒng)一,并非僅僅是名稱上的統(tǒng)一,而是三者分別從身形、身法、身勢三個方面,在實質(zhì)上使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實現(xiàn)了“三拳合一”。唯有如此,用“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這八個字來統(tǒng)一“四象”學才具有實際意義。 以下按身法“四象”學、身勢“四象”學、身形“四象”學的順序分別加以說明。 四、身法“四象”學淺說身法“四象”,即“前進、后退、左顧、右盼”。 事實上,無論任何一個拳種,其身法均不離乎“前進、后退、左顧、右盼”八字。 以形意拳來說,固然講究“前進”,“硬打硬進無遮攔”,不必細說,但也離不開“后退”,如退步崩拳、倒劈拳、退步鼉形、形意八式中的退步勒拳等,都是“后退”的典型身法。至若“左顧”“右盼”,鼉形最為典型,不僅有前進、后退,更有左顧、右盼。其他如蛇形、猴形、雞形、燕形、 形、鷹熊合演等都離不開左顧、右盼。 以八卦拳言,左旋右轉(zhuǎn),進即是退,退即是進,左旋時右盼,右轉(zhuǎn)時左顧。兩儀掌、四象掌、八大掌,掌掌有進退顧盼;搬、攔、截、扣、推、托、帶、領(lǐng),招招離不開進退顧盼。因此,八卦拳中,前后左右、進退顧盼,已經(jīng)合而為一,彼處言“一氣含四象”,此處為“四象合一氣”。 以太極拳而論,云手三進、進步搬攔捶、進步指襠捶、抱虎推山、上步七星、雙撞捶等都是“前進”,但進中寓退;倒攆猴、退步懶扎衣、如封似閉、退步跨虎、陰陽混一等都是“后退”,然退中寓進。玉女穿梭、三通背等是典型的進退之中不離顧盼,單鞭、左右摟膝拗步、倒攆猴都是左顧右盼。 以上只是孫氏三拳中的明顯、典型的進、退、顧、盼。事實上,無論是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五行連環(huán)、八式、雜式捶、五行炮、安身炮等,還是八卦拳的兩儀掌、四象掌、八大掌、八卦變掌,或者太極拳的九十八式與推手,每一拳、每一式、每一招,都不離乎進、退、顧、盼,進中寓退,退中寓進。而無論進、退,尤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顧、盼豈可須臾或缺哉? 因此,無論形意拳、八卦拳還是太極拳,其身法“四象”都是合而為一的,因此三拳的身法“四象”是統(tǒng)一的。四象合一者,土也,太極也,中定也。所謂“中定”,一招出,式定?。ā耙粴狻敝茫?,而敵已應(yīng)聲而出,一招定乾坤是也。 孫祿堂武學的“三拳合一”之理,于此又見一斑。 五、身勢“四象”學淺說身勢“四象”即“金、木、水、火”。 無論平時演拳還是臨陣對敵,都要精神灌注,做到太極拳五字訣要求的“心靜、身靈、氣斂、勁整、神聚”,做到無人若有人(“體”),有人若無人(“用”)。 一般而言,“前進”意味著出擊。形意拳講究主動攻擊,“遇敵好似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打倒還嫌慢”,表現(xiàn)出一往無前的氣勢,故前進屬“火”。太極拳講求“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一動則乘虛而進,后發(fā)先至,勢如破竹,無堅不摧,是為“火”。八卦拳以左旋右轉(zhuǎn)對敵,通過走轉(zhuǎn)得機得勢(我順人背),馬上轉(zhuǎn)為進攻,或打、或撞、或切、或搓、或拿、或摔,出手不容情,此亦為“火”。 “后退”意味著防守。當不得機不得勢(人順我背)時,退守是必要的。退步如水流,順勢而為,此時是蓄勢待發(fā),以我之“流水”,熄滅對方進攻之“火”。故“后退”屬“水”。若形意五行炮中的退步劈拳破進步崩拳,若八卦拳之蛇形順勢掌,若太極拳之撤步捋帶,皆屬“水”是也。 左顧、右盼并無實質(zhì)性差別,都是“顧”法。金、木也沒有實質(zhì)性區(qū)別,它們都是“東西”,不同于水火之不相容。孫氏三拳都是打顧結(jié)合,打顧一體,打即是顧,顧即是打。如太極拳之玉女穿梭、八卦拳之青龍返首、形意拳之炮拳,三者實為一種體用之法,都是一手鉆(顧法)、一手穿(打法)。 若說二者的具體區(qū)別,則以人的左右來說,右手右腳明顯比左手左腳要更靈活,也更有力(左撇子除外),因此左顧為木,右盼為金。當然“左顧”多在退中“顧”,“右盼”多在進中“盼”。 進而言之,金、木并不僅僅限于顧、盼,水也不僅僅限于“后退”,它們同樣適用于“前進”。進退之時,身勢如流水,如影隨形:彼進我退,彼退我進;彼高我低,彼低我高;彼左我右,彼右我左;彼剛我柔,彼柔我剛……無論打與顧,出手時如箭之速(屬木),如刃之利(屬金),何招不破,何堅不摧? 以此言之,則金、木、水、火復(fù)又合而為一焉?!耙弧闭撸烈?,太極也。 故身勢“四象”再次證明了孫祿堂武學的“三拳合一”之理。 六、身形“四象”學淺說身形“四象”者,“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是也。 先生在論形意拳太極式時說:“式立定之時,謂之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取名一氣含四象也?!?/p> 作為定勢動作,此式通俗叫法就是“虎抱頭”式。“虎抱頭者,兩手相抱有虎離穴之式也。”由此可知,虎抱頭屬于蓄勢動作,是三體式(劈拳)的預(yù)備動作。 在孫氏形意拳中,無論五行拳、十二形拳,還是單練與對練套路,皆起于三體式,而三體式皆出自“虎抱頭”式。孫氏太極拳中,云手下勢中有“虎抱頭”式作為過渡動作,其他地方?jīng)]有此“虎抱頭”式。八卦拳中找不到這種“虎抱頭”式。 如此說來,是不是只有預(yù)備練形意拳各式時才有“虎抱頭”、才有這種“四象”,太極拳只有一處這種“四象”,而八卦拳中根本沒有這種“四象”呢? 答案當然還是否定的。 孫祿堂武學“三拳合一”論的根本在于“太極一氣”。太極即陰陽。而無論何種拳術(shù),其拳術(shù)動作不外“開”“合”二字而已。開合即陰陽。先生在《太極拳學·太極拳之名稱》中寫到:“開者為放、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象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p> 在太夫子孫存周先生的手抄本《太極拳論》中,有一篇《太極陰陽顛倒解》,文中把開合陰陽對應(yīng)的“兩極”一一羅列了出來。筆者把他們摘錄下來,并結(jié)合先生五部著作的論述加以增補修訂,制成一個小表——太極陰陽顛倒表(上圖),以饗讀者諸君。 太極陰陽顛倒表 筆者之所以列出此表,并非嘩眾取寵。一則與同道共同參悟,以期重振真正的內(nèi)家武學;二則及本文之需要,“四象不離兩儀”是也。 顯然,“虎抱頭”式在拳術(shù)動作中為收、為縮、為靜、為蓄……因此“虎抱頭”式為合、為陰。而出勢劈拳成“三體式”,則為放、為伸、為動、為發(fā)……因此“三體式(劈拳)”為開、為陽。 進而言之,孫氏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的所有拳式動作,均不外乎“開”“合”二字。 筆者反復(fù)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屬于“合”的拳式動作,皆有“虎抱頭”之意;所有屬于“開”的拳式動作,皆有“三體式”之功?!叭w式”為“中定”,為用,為一氣,屬土。至此,“五行”備焉。 當然,拳術(shù)運用千變?nèi)f化,不同的“虎抱頭”式出勢后是不同的“形拳”或“意拳”。(“十二形”以及“麟形”“鳳形”“獅形”“鵬形”“蟒形”“鶴形”“貓形”等為“形”,象形取意;五行、八卦、太極等為“意”,以意使氣。) 在孫氏形意拳中,如“雞形”,其“金雞抖翎前式”“金雞上架”二式有“虎抱頭”之意,出勢則分別為“金雞抖翎后式”“金雞報曉”;如“鷂形”,“鷂子束身”有“虎抱頭”之意,出勢則為“鷂子入林”;如“ 形”,白鶴亮翅后兩拳抱于兩脅下即有“虎抱頭”之意,由此出拳則為“ 形”雙撞捶。 在孫氏八卦拳中,兌卦猴形之“白猿獻果”實為八卦拳版之“虎抱頭”式(而形意拳之“虎抱頭”其實也具有“猴象”)?!鞍自倡I果”后出勢可為托撞,可為扭摔,可為雙搓,可為“青龍返首”等。再如“兩儀學”,其中“青龍縮尾”“黑虎出洞”二式有“虎抱頭”之勢,出勢則分別為“青龍返首”“青龍轉(zhuǎn)身”,有炮拳、劈拳之意;如乾卦獅形,“黑虎出洞”后,出勢為“獅子張嘴”;如坤卦麟形,“麒麟吐書”有“虎抱頭”之勢,出勢仍為“青龍轉(zhuǎn)身”;如坎卦蛇形,“白蛇纏身”有“虎抱頭”之意,出勢為“白蛇伏草”。 在孫氏太極拳中,如“合手”,即有“虎抱頭”之勢,出勢為“單鞭”“左(右)摟膝拗步”“左(右)起腳”“(轉(zhuǎn)身)踢腳”等;如“如封似閉”,有“虎抱頭”之勢,出勢為“抱虎推山”(此處應(yīng)該不難理解);如“十字擺蓮”,兩手十字相交有“虎抱頭”之勢,出勢為單擺蓮;如“轉(zhuǎn)角擺蓮”,轉(zhuǎn)身后,重心移往左腿,雙手置于身體右前方,此時有“虎抱頭”之勢,出勢為雙擺蓮;雙擺蓮后兩手裹于兩胯丹田兩側(cè),有“虎抱頭”之勢,再出勢為“彎弓射虎”;“彎弓射虎”后兩拳收回胸前有“虎抱頭”之勢,再出勢為“雙撞捶”。 總之,拳術(shù)各式之間始終不離乎開合、虛實、蓄發(fā)、動靜等的變化,一式之中或許開合之間多次轉(zhuǎn)換,限于篇幅,實在難以羅列。而作為中華武術(shù),體有定式,用無恒法,“應(yīng)用之妙,存乎一心”,實非筆者所能盡述之者,惟在習者神而明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耳。 “四象”學,是孫祿堂先生的一大創(chuàng)造,是先生對中華武學的一大貢獻?!八南蟆睂W也是孫祿堂武學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亦為“三拳合一”論的重要理論基石之一。但此理論基石太過玄奧,論者亦多不及此。多年以來,筆者反復(fù)體悟,于今似有豁然開朗之感,彼此不通之處倏忽間相互貫通,如同尋寶多年未獲門徑,欲還之際寶庫洞開。 |
|
來自: 宇宙1968 > 《武術(shù)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