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古稱河東,省會太原,柳宗元稱之為 “表里山河” ,被譽為 “華夏文明搖籃” ,素有 “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 的美譽, 下轄11個地級市,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人口3664萬。 一 在中國歷史上,忻州古稱“秀容”,簡稱“忻”,別稱“欣”,素有 “晉北鎖鑰” 之稱。地處山西省北中部, 擁有 “摔跤之鄉(xiāng)”、"中國八音之鄉(xiāng)"、“中國雜糧之都” 等城市名片。 相傳漢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突圍時大軍南轍,到忻口方擺脫追兵。 高祖破愁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特賜名忻州, 忻州 之名便由此而生。 二 忻州地區(qū)春秋時大部分屬晉地,戰(zhàn)國屬趙,秦漢屬太原、雁門、太平等郡。 東漢建安二十年于九原縣置新興郡。 三國魏時雁門郡治自今朔州市境徙廣武縣,故治在今代縣境。 晉元康中年改新興郡為晉昌郡。 北魏初年于肆盧縣置肆盧郡。 北周廢繁峙、太平2郡及北顯州。大象元年肆州治徙今代縣境。 隋開皇元年復置新興郡。 唐武德元年改新興郡為忻州,改雁門郡為代州,建都督府。 三 在中國歷史上,五代唐改武州為毅州,后廢。五代周顯德元年于雁門縣置靜塞軍。 宋廢寧化軍和寶興軍。太平興國四年廢固軍。五年于嵐谷縣復置岢嵐軍,于寧化縣復置寧化軍。六年于今靜樂縣境置靜樂軍。 遼重熙九年,復于今五寨縣境置武州。 宋熙寧三年,廢憲州,十年復置。政和五年,改憲州為汾源郡。 金天會六年,于雁門縣置震武軍,后廢。天德三年,改汾源郡為管州。 四 蒙古太祖十四年,升崞縣為崞州,故治在今原平市境。十六年廢岢嵐州,并寧化州入管州。蒙古世祖至元二年,睟州廢入保德州。元至元四年,寧邊州廢入武州。 明洪武二年,三年改管州為靜樂縣,七年改保德州為保德縣。成化二十三年,于代州置雁門道。嘉靖中年改雁門道為雁平道,明末廢。 清康熙十年,復置雁平道。雍正二年,升忻、代、保德3州為直隸州。清末廢雁平道。 五 民國初年廢州。屬雁門道,后分別屬山西第一、第二專員公署。 1949年置忻縣專區(qū)。1958年底,忻縣專區(qū)與雁北專區(qū)合并為晉北專區(qū)。 1961年復設忻縣專區(qū),專署駐忻縣。 1970年忻縣專區(qū)改稱忻縣地區(qū), 2000年,撤銷忻州地區(qū)和縣級忻州市,設立地級忻州市至今。 面積2.54萬平方公里,人口315.53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