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古稱河東,省會太原市。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陜西、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里山河”。山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目前,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忻州市來說,面積達到25472平方公里,是山西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一 首先,忻州古稱“秀容”,簡稱“忻”,別稱“欣”,素有“晉北鎖鑰”之稱。作為山西省省轄市,忻州地處山西省北中部,北鄰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呂梁、陽泉,西隔黃河與陜西榆林、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相望,東倚太行山與河北石家莊、保定接壤。忻州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忻州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時期,忻州地區(qū)大部分屬于晉國。戰(zhàn)國時期,晉國被一分為三,忻州地處屬于趙國。秦朝和西漢時期,忻州地區(qū)屬太原、雁門、太平等郡。 二 西漢時期,相傳女辭賦家,著名才女班婕妤為山西忻州人。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后,忻州地區(qū)屬于新興郡。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雁門郡治自今朔州市境徙廣武縣,故治在今忻州代縣境。西晉時期,改新興郡為晉昌郡。在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劉淵字元海,新興(今山西忻州北)人,匈奴首領冒頓單于之后,前趙開國皇帝,于公元304年-310年在位。公元618年,唐朝改新興郡為忻州,改雁門郡為代州,建都督府,忻州作為區(qū)劃名稱開始于此,距今已有1400年左右。 三 對于忻州來說,忻州城始建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將近1800年的歷史。忻州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tǒng)規(guī)劃思想和建筑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xiàn)了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 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jié)晶。歷代多為郡、州治所,險關要塞,人杰地靈,商賈往來,兵家必爭,故有“晉北鎖鑰”之稱。公元1369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廢武州,改崞、代、堅、臺4州為崞、代、繁峙、五臺4縣。公元1487年,明朝于代州置雁門道。 四 最后,公元1671年,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期,置雁平道,此后雍正皇帝升忻、代、保德3州為直隸州,清朝末年廢雁平道。1983年,忻縣地區(qū)改為忻州地區(qū),忻縣改為忻州市,地區(qū)行署駐忻州市。1993年,原平縣改為原平市。忻州地區(qū)轄代縣、繁峙、五臺、定襄、靜樂、岢嵐、保德、五寨、河曲、偏關、神池、寧武12縣,代管忻州、原平2市。2000年,撤銷忻州地區(qū)和縣級忻州市,設立地級忻州市。至2014年,忻州市轄1個市轄區(qū)、1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