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有一代的文學,古詩歌做為漢語漢字的主要文學形式,有幾種體裁和怎樣的格式呢? 五言古詩五言古詩,又秒五言古風,簡稱“五古”,形成于漢、魏時期。每句字數(shù)為五個,每篇句數(shù)不拘,不求對仗,但一般遵守“拈二”原則,即每句的第二個字要盡量依照粘對原則。平仄和用章用韻比較自由,可用仄聲韻,也可轉(zhuǎn)韻。五言古詩篇幅較短者,一般直賦其情或比興寄托,較長者可敘事、議論、抒情。風格以高古、雄渾、有風骨為正。 樂府樂府,最初指樂府官署所采集、創(chuàng)作的樂歌。后來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口也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宋元以后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因此,樂府詩是古體詩中依據(jù)其源流及與音樂的關系所劃分出的一種類別。其字數(shù)、句數(shù)和格律都沒有嚴格的要求。 七言古詩七言古詩,又稱七言古風。簡稱“七古”,一般是對七言古詩和歌行的統(tǒng)稱。作為古體詩的一種,七言古詩起源于漢代民間歌謠,甚至更早。每句字數(shù)一般為七個,但也并不絕對如此,只要詩中多數(shù)句子是七個字就可以,每篇句數(shù)不拘。 七言古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形活潑、體協(xié)多樣、句法和韻腳的處理較為自由,而且富有極強的抒情、敘事的表現(xiàn)力。尤其是其中篇幅較長者,容量較大,用韻也非常靈活。 五言律詩五言律詩,簡稱“五律”,近體詩的一種。源于五言古體,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四韻或五韻,每句五個字,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五言律詩首句不入韻是正格,入韻為變格。 七言律詩七言律詩,簡稱“七律”,近體詩的一種,源于七方古詩。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四韻或五韻,每句七個字,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五言律詩首句不入韻是正格,入韻為變格。 五言絕句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即包括五言律絕,也包括五言古絕,前者屬于近體詩的一種,而后者則屬于古體詩的一種。五言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通首比興,婉而多諷。五方律絕則四句二韻或三韻,平仄、押韻均有要求。依據(jù)平仄,其定格有四式:首句仄起不入韻式、首句仄起入韻式、首句平起不入韻式、首句平起不入韻式。 七言絕句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即包括七言律絕,也包括七言古絕,前者屬于近體詩的一種,而后者則屬于古體詩的一種。七絕起源于六朝,太齊梁時期成型,初唐階段成熟。七言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七個字,其章法往往是一、二句正說,三、四句轉(zhuǎn)折,從而使全詩婉曲回環(huán),韻味無窮。七言律絕則四句二韻或三韻,平仄、押韻均有要求。依據(jù)平仄,其定格式有四式:首句仄起不入韻式、首句仄起入韻式、首句平起不入韻式、首句平起不入韻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