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相參,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五氣分治,是為五行。天之風,熱,濕,燥,寒者,五行之氣,地之木火土金水者,五行之質也。(此處詳看《素靈微蘊》藏象解) ? 人與天地相參,感五行之氣而生臟臟,五臟者,肝,心,脾,肺,腎也,六腑者,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也。三焦者,上中下三焦,合為一腑也(又稱外腑)。五臟者,又加一心包,心包者,心主之宮城也。合為六臟六腑,是生十二經。臟脈為陰,腑脈為陽。脾,腎,肝,是為足之三陰,膽,胃,膀胱是為足之三陽,肺,心,心包,是為手之三陰,大腸,小腸,三焦,是為手之三陽。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經 膀胱與小腸, 太陽經氣為寒 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 胃與大腸, 陽明經氣為燥 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 膽與三焦, 少陽經 相火 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肺與脾, 太陰經氣為濕 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 心與腎, 少陰經 君火 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 肝與心包, 厥陰經氣為風 經有十二,手經有六,足經有六,手經氣輕,所轄部小,足經氣重,所轄部大,病則手輕而足重,故獨言足經而不言手經。六經六氣者,其火有二,君相之別,實為一氣。 足三陽與足三陰者; 足太陽以寒水主令,太陽主氣為寒, 手少陰君火主令,足少陰化氣為溫。 手陽明主令,足陽明化氣為燥, 足太陰以濕土主令,太陰主氣為濕。 手少陽主令,足少陽化氣為火, 足厥陰以風木主令,厥陰主氣為風。 足經司氣者,足厥陰風,足太陰濕,足太陽寒也。 手經司氣者,手少陰火,手陽明燥,手少陽暑也。即使手經司氣,足經從化,病也是足經為重也。 三陽者,太陽寒主氣,陽明氣從化,少陽氣從化。三陽經氣,一主二從。陽旺于陽明,陽明最旺,還是化氣,故從化之氣不敵主令之氣。陽明化氣之燥不敵太陰主氣之濕也。 三陰者,太陰濕主氣,厥陰風主氣,少陰氣從化。陰旺于少陰,唯少陰不能寒主氣,寒則為病,故氣必從化,少陰化溫,則太陰不濕,厥陰不賊?;鸩粩乘?,少陰化氣之溫,終不敵太陽主令之寒也。 重點;從化之氣,不敵主令之氣也。因陽易衰陰易盛也,又因五行,火不敵水也。(注意區(qū)別外感內傷,詳看《四圣》) 水氣為寒; 足太陽病,則感外寒,寒傷皮毛,而病風寒,無論風寒,必因外寒。 足少陰病,則傷內寒,君火化溫,溫則不病,內傷里虛,必因內寒。 傷內外之寒,故病傷寒,外寒天氣,內寒人氣。 土氣為濕; 太陰陽明,脾胃中氣,脾為濕土,胃為燥土,燥濕各半,外感內傷,多虛少實,濕多燥少。太陰主氣,陽明化氣,足陽明之燥終不故足太陰之濕也。陽明之實者,唯外感傷寒有之。 木氣為風; 厥陰乙木,內傷外感,俱可病風。 少陽甲木,外感傷寒,寒熱往來,內傷里虛,上熱下寒。外感內傷,俱可上逆?!?/p> 六氣者,為木氣最雜,搞懂木氣,余經不難。人傷內寒者,皆風濕寒之陰邪也。故特列三陰,風濕寒邪。六經體系,俱體詳解,請讀《黃元御醫(yī)學全書》,仲景《傷寒》,唯有黃師一人解之最透。
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者,根于里陰而衛(wèi)護外寒之侵也; 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經者,根于表陽而內御寒水之盛也; 陰陽互根,互為表里,外衛(wèi)天寒,內御人寒,陰平陽秘,盛則俱盛,則寒不傷人。 外感表傷,三陽陽郁也;里虛內傷,三陰內盛也,表根于里,表里一氣,內外之寒,而傷人也,病之傳變,雜病叢生,故先師之作,名為《傷寒雜病論》也。
|
|
來自: 黃元御醫(yī)學研究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