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成語,出自 《淮南子·人間訓(xùn)》。傳說中,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讀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侵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以上故事的大意是:古代塞北的一老漢家的馬跑到長城外面胡人那邊去了,鄉(xiāng)親們安慰他,他說這件事不一定是壞事,幾天后走失的馬帶領(lǐng)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了。人們都去祝賀他,老翁卻認為這不一定是好事,他家里有很多好馬,他兒子喜歡騎著玩,有一天,他的兒子因騎胡馬摔斷了腿,人們都來安慰他,他卻認為不是壞事,后老漢兒子因腿傷而躲過戰(zhàn)禍。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有時候看似是好事,卻可能隱藏禍患;看似是壞事,卻可能藏著好事。這個成語同“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成語有異曲同共之妙也!其意思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zhuǎn)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fā)出好的結(jié)果,好事也可以引發(fā)出壞的結(jié)果。暗示人們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志得意滿,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災(zāi)禍,由福轉(zhuǎn)禍;逆境中百折不撓,勤奮刻苦,可變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的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要做到不以得之莫喜過度,如“范進中舉”;失過莫悲哀,如“鄭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