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永樂大典》一定不陌生,這部于明朝永樂年間由皇帝朱棣先后命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纂的巨著,堪稱'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這部《永樂大典》究竟有多大呢?全書有22,877卷(目錄占60卷),11095冊,約3.7億字,由3000多人編纂而成。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曾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大明首位內(nèi)閣首輔、大才子解縉,同時他也是一位書法家。 縱觀整個大明王朝,以博學多才而論,解縉、楊慎及徐渭三人最強,人們稱之為明朝三大才子。這三位才子都以博學多識而著稱,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被公推為博學第一。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七日,解縉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鑒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 。傳說他從小聰穎絕倫,有'神童'之稱。洪武二十一年,解縉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廷試與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器重解縉,常命其伴隨身邊。解縉曾呈上萬言書,主張應(yīng)當簡明律法、并賞褒善政,并獲朱元璋稱贊。但因其個性太過正直,上任不久便指責兵部僚屬玩忽職守,導致兵部尚書沈潛對其懷恨在心,上書誣告解縉。朱元璋也因此責備解縉并將他貶他為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 此后,解縉又因為李善長辯冤、歷陳御史袁泰罪狀等事,被朱元璋認為缺乏涵養(yǎng),應(yīng)閉門思過,否則無法與眾臣相處。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將解縉父親招到京城,讓他把解縉領(lǐng)回家去了。直到建文四年,解縉才又重新得到重用。第二年即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繼位,建立明朝內(nèi)閣制度。將解縉升為翰林侍讀學士,并命其主持《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 雖然解縉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更加突出,但他的書法同樣令人稱道。他的小楷精絕,行草皆佳,用筆之精妙,出人意表。其草書開晚明狂草先河。傳世墨跡有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游七星巖詩》、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宋趙恒殿試佚事》等。解縉的草書在書法史上負有盛名,與明初三宋并駕齊驅(qū)。明吳寬在《匏翁家藏集》中稱:'永樂時,人多能書,當以學士解公為首,下筆圓滑純熟。' 按理說,深受朱棣器重、并官至內(nèi)閣首輔的解縉只要不太折騰,人生應(yīng)該會一帆風順。然而,解縉卻因立儲之議而惹禍上身,最終落得個在積雪中凍死的結(jié)局,離世時年僅47歲。在立儲問題上,解縉全力支持皇長子朱高熾而招到次子朱高熙的記恨。這位頗有手腕的漢王使出各種招數(shù),來誣陷迫害解縉,而且他也獲得了成功。 朱高熙的誣陷再加上解縉自己不會做人、不夠圓滑,導致解縉被朱棣下令投入錦衣衛(wèi)大牢。而錦衣衛(wèi)的老大紀綱以前曾被解縉譏諷,落到仇人手里的解縉的五年牢獄生活自然是十分不好過。最后,紀綱在朱棣的暗示下將解縉灌醉扔到雪地里,讓其被活活凍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