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現(xiàn)在所講的痙攣、脖子僵硬、角弓反張,在《傷寒論》等醫(yī)書中有明確的認識和分類,但因為版本流傳問題而造成一些誤解。答摩課堂特邀講師憶忘精研中醫(yī)古籍二十余年,借「痙病」這一問題為我們厘清經(jīng)典,修正條文。 「痙」,《說文解字》:「強急也?!埂饵S帝內經(jīng)》:「諸痙項強,皆屬于濕?!?/span> 方書以中寒濕,發(fā)熱惡寒,頸項強急,身反張如中風狀,或掣縱口張為痙。 痙病表現(xiàn)為強直反張,分為剛柔兩類。宋本《金匱》,以是否惡寒區(qū)分剛柔,是錯文。正確的內容為是否汗出,無汗為剛痙,有汗為柔痙。痙病是合病。 「痙之為病,身熱足寒,項頸強,惡寒,時頭熱,面目熱,搖頭,卒口噤,背直身體反張是也。此由肺移熱于腎,傳而為痙。痙有剛柔:太陽病,發(fā)熱無汗,而反惡寒,為剛痙;發(fā)熱汗出而惡寒,為柔痙。診其脈沉細,此為痙也。」 ——《諸病源候論·傷寒痙候》 《病源》說得比較清楚,得先有個痙,項強是最輕的一類。比如桂枝加葛根湯的項背強,也屬于痙;葛根湯也可以有痙。 身熱足寒,首先符合太陽病發(fā)熱惡寒,這個情況存在太陽病,然后有痙的癥狀,有熱。這個熱不是太陽病本身的發(fā)熱,而是存在里熱津虧,所以用了陽明藥:葛根、花粉等。 為什么身熱足寒,上熱下寒?因為存在濕氣,也就是水飲,水飲趨下而足寒。所以說,從上焦兼表位(肺)傳變到下焦水飲(腎)。 「痙有剛柔,太陽病,發(fā)熱無汗,而反惡寒,為剛痙;發(fā)熱汗出而惡寒,為柔痙?!?/span> 《病源》的文本是正確的,區(qū)別在于有汗無汗。所以宋本《金匱》的條文又錯了。嚴格說所謂宋本,實際都不是宋本,宋本沒有這么高頻的錯誤率。比如302條「無里證」,被趙本漏刻里字,變?yōu)椤笩o證」,《圣濟總錄》仍不誤,宋本不會出現(xiàn)這種低級漏刻和誤刻的錯誤。 「診其脈沉細,此為痙也?!?strong>脈沉為水飲,脈細為津虧,這是痙病的病機。 《金匱》:「太陽病,發(fā)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這條沒提到惡寒,因為太陽病表證的存在,除了發(fā)熱惡寒,還可以疼痛,或不痛而身重,也即是廢水代謝廢物在表位,可以存在不惡寒但是疼痛或者身重。 脈沉而細,為津虧伴隨水飲,就存在痙病的病機,不一定出現(xiàn)典型反張之類。這種情況,并不能叫做難治?!笧殡y治」三字,是涉后灸瘡條錯簡衍文。 痙病有灸瘡,或者癰疽之類,才叫做難治。因為夾雜了里位的太陰陽明的合病,是復雜情況,不能單純去發(fā)表。加上表位的水飲津虧,就變得兩難,所以難治的病都是因為病位較深,要從里位著手。 「若發(fā)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span> 這種情況,不能先發(fā)汗,因為表虛又有里熱津虧,又有表證水飲,實際是說不能再用麻桂去發(fā)汗,也就變成了非太陽病的類型。所以,痙病的種類除了太陽陽明的合病,還可以出現(xiàn)大承氣的陽明病,以及其他復雜合病類型。 因此,剛柔痙病的定義就解決了。剛痙是太陽傷寒合病痙病,柔痙是太陽中風合病痙病。大承氣湯的痙,既不是剛痙,也不是柔痙。 仲景愛用省文,給大家一個暗示,讓你自己去完全分類。這就是說痙病存在表病的合病,也存在里病如大承氣。 那么葛根花粉同用的情況會不會有?傷寒中風的合病再合痙,從基礎分類上,是完全可以有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多種這類方子,千金外臺很多。如: 甘草湯,治在蓐中風,背強不得轉動,名曰風痙方。 甘草 干地黃 麥門冬 麻黃(各二兩) 栝樓根 川芎 黃芩(各三兩) 杏仁(五十枚)葛根半。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五升,酒五升合煮葛根,取八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再服,一劑不瘥,更合良。 ——《千金翼》崔氏有前胡三兩 綜上,修正條文: 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反無汗者,名曰剛痙。(修正)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而反汗出,名曰柔痙。(修正) |
|
來自: 為什么73 > 《正an個人收藏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