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本文的起因是因為前一段時間在網(wǎng)上察看南京大屠殺資料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有日本網(wǎng)民發(fā)貼子為南京大屠殺翻案企圖否定大屠殺真相,所列舉的證據(jù)就是我們經(jīng)常見到的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這篇文章根據(jù)對上軍服制式的分析得出結論為這些照片并非是日軍在所謂“南京攻略”行動中拍攝的。懷著滿腔的氣憤和對澄清歷史事實的責任感讓我下決心要搞明白日本軍服究竟有多少種,不能讓小日本欺負我們無知!所以經(jīng)過一番查證我整理了一些比較詳細的資料和圖片,以此作為對南京大屠殺紀念。另外近期國內的抗日題材影視作品相當火爆,但是越來越多的人發(fā)現(xiàn)影視作品中的日軍軍服都是千篇一律的,這當然與制作經(jīng)費和主創(chuàng)人員的歷史水平有一定的關系,但是長此下去,會讓不了解歷史的觀眾朋友產(chǎn)生嚴重的誤區(qū),誤認為日軍軍服就只有這幾種,那么將來如果有人穿著影視作品中沒有出現(xiàn)過的日軍軍服招搖過市時,還會當作一種時尚哩!所以我在這里斗膽冒充一回掃盲者,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一下日軍陸軍軍服的演變過程,希望感興趣的朋友能夠參與討論,多多指正本貼的錯誤和漏洞。 日本陸軍的締造者就是明治天皇,這個年輕的君主野心勃勃的希望建立一支完全西方化的現(xiàn)代軍隊,當然軍服是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軍服還相當混亂當時支持明治天皇倒幕運動的薩摩軍隊已經(jīng)裝備了比較統(tǒng)一的深藍色軍服,但是這種軍服還保留著相當明顯的和服式樣。明治天皇成功奪取權力后,開始進一步改造陸軍,通過聘請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中的退役軍官來訓練日本新軍。自然美式軍服就順理成章的被引進日本,當時日軍主要仿制了南北戰(zhàn)爭時北方軍軍服式樣。 明治天皇的肋骨式大元帥服 大正九年(1920年)5月28日陸達第38號文件,開始試行將四五式軍服夏裝衣褲由帶赤茶褐色(土黃色)改為帶青茶褐色(國防色),原因如下: 1.帶青茶褐色在野戰(zhàn)中保護色效果更好。 2.帶赤茶褐色不耐臟。 3.帶青茶褐色顏色更為高貴優(yōu)雅。 4.帶青茶褐色顏料比較容易獲得。 5.有利于緊縮軍費開支。 陸軍大尉改四五式冬裝上衣,紅色袖線依然保留。 陸軍將校改四五式馬褲 大正十一年(1922年)9月26日第415號敕令,進一步改進軍服。確定將所有軍帽和軍服冬裝面料由原來的茶褐色呢子改為茶褐色棉布;取消原四五式紅色袖線和褲線,款式與夏裝相同,原因為:紅色絲線過于醒目取消為了更好的保護官兵安全;裝飾性作用被經(jīng)濟性所取代。一般“改四五”泛指從大正七年到大正十一年間的所有改型。 下士官兵改四五式冬裝上衣,可以清楚地看到袖口線被去掉。 陸軍下士官兵改四五式冬裝軍褲,兩側紅色褲線也被去掉了。 昭和五年(1930年)4月10日第74號敕令,將現(xiàn)有軍服作進一步修改并定型為“昭五式”軍服。主要是對之前的四五式作進一步修改,將帶赤茶褐色(土黃色)和帶青茶褐色的咔嘰布面料換為更經(jīng)濟的混紡面料顏色改為濃綠茶褐色既德軍“國防綠”并將款式進一步簡化,軍官上衣后部的兩條開契改為左側一條,另一條僅保留外部匝線。軍官軍褲統(tǒng)一改為馬褲式。最明顯的修改特征就是仿德軍國防軍軍帽的昭五式軍帽,前部高高翹起,據(jù)說是為了符合當時年輕軍官對國際潮流的向往。此外昭五式的鍬型兵科領章也作了經(jīng)濟性修改,對比三八式精細的外形弧線粗糙了許多,同時領章背面的襯底也有皮制改為布制,同時恢復了聯(lián)隊號碼將其固定在領章上。昭五式肩章對比四五式和三八式也采用了更加經(jīng)濟的沖壓配件,用機械化制造工藝代替了傳統(tǒng)手工作坊制作工藝。 昭五式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日軍軍服之一,從九一八事變直到七七事變再到淞滬會戰(zhàn)乃至南京大屠殺日軍都是穿著這種昭五式立領軍服,同時這也是日本陸軍最后一款立領軍服,在昭五式之前的軍服被稱為“立領時代”軍服。 陸軍將校昭五式冬裝 陸軍大佐昭五式濃綠茶褐色軍服 陸軍騎兵少佐昭五式上衣 陸軍炮兵少佐昭五式上衣 陸軍法務部少佐相當官昭五式上衣 陸軍工兵中佐昭五式上衣 陸軍憲兵大尉昭五式夏裝上衣 陸軍軍曹昭五式軍服裝備 陸軍軍曹昭五式大衣 仿德式的昭五式軍帽 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皇紀2598年)5月31日第392號敕令,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陸軍進一步修改現(xiàn)有軍服并定名為“九八式”軍服。 陸軍少將九八式軍服上衣 陸軍騎兵少佐九八式上衣 陸軍法務部少佐相當官九八式上衣 陸軍軍醫(yī)中尉九八式上衣 陸軍步兵少尉九八式上衣 衣領部分:九八式將校軍服為立折領,這主要是由于日本陸軍軍官長期穿著立領軍服養(yǎng)成的習慣特別是一些高級年長軍官一時難以適應寬松的折領式設計。然而戰(zhàn)場上需要軍人作出更加靈活的動作因此下士官軍服的衣領被設計成寬松式折領既仿照德國國防軍軍服式樣。同時九八式將校夏裝的衣領也為開放式折領,并且后期增加了開領式的設計。同時衣領上取消了鍬型兵科章,將軍銜縮小裝在衣領上。此外還有很多節(jié)儉的軍官將原有的昭五或改四五式軍服的衣領修改后充當九八式軍服。 兵科胸章:九八式軍服早期設計了山型兵科胸章,用來替代鍬型領章區(qū)分兵種。其中步兵紅色,炮兵黃色,騎兵草綠色,工兵茶褐色,輜重兵藍色,航空兵天藍,憲兵黑色,軍樂隊深藍色,參謀部白色,經(jīng)理部/會計部/監(jiān)督部茶銀色,軍醫(yī)部深綠色,獸醫(yī)部紫色,法務部白色,技術部黃色。 軍銜領章:九八式軍銜領章,寬18mm長40mm,將校軍銜為平行四邊形,下士官為長方形。將官為金底金邊金屬五角星一至三顆分別代表少將,中將,大將;佐官為紅底兩條金線金邊金屬五角星一至三顆分別代表少佐,中佐,大佐;尉官為紅底一條金線金邊金屬五角星一至三顆分別代表少尉,中尉,大尉;準尉官(特務曹長)為紅底一條金線金邊無星;下士官為紅底無邊一條金線金屬五角星一至三顆代表伍長,軍曹,曹長;兵長為紅底一條金線無邊無星;士兵為紅底無線無邊刺繡黃色五角星一至三顆代表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新兵為紅底無星。 據(jù)說將軍銜肩章改為縮小的領章是因為肩章容易被背帶磨損,另外日軍軍官金紅色的肩章非常醒目經(jīng)常遭到中國狙擊手的射擊因此改為不易辨認的小領章。 軍服開契:在九八式將校軍服右側開契高度規(guī)定為手腕向上210mm左右,用來佩戴九八式將校軍刀。 禮服肩章:九八式禮服肩章參考了德國和美國軍服式樣,將校及相當官禮服肩章采用了金銀色金屬絲線編制將官為金色三股絲線編織金色立體五角星一至三顆代表少將,中將,大將;佐官為金色雙股絲線編織金色立體五角星一至三顆代表少佐,中佐,大佐;佐級相當官為金銀雙股絲線編織;尉官為金色單股絲線編織金色立體五角星一至三顆代表少尉,中尉,大尉;準尉為金色單股絲線編織無星;尉級相當官為金銀色絲線交叉編織;下士官為綠色肩章一橫段金色絲線金色立體五角星一至三顆代表伍長,軍曹,曹長;兵長綠色肩章為一橫段金色絲線無星;士兵為綠色肩章金色立體五角星一至三顆代表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新兵為綠色肩章無星。這種肩章軍官通常與大禮服配穿用來參加社交或閱兵儀式。九八式也可以配穿禮服肩章被稱為常禮服。 略帽:九八式軍帽為略帽又稱戰(zhàn)帽,戰(zhàn)斗帽等等,是一種簡便的作戰(zhàn)制帽,可以戴在鋼盔的里面,夏季還可以在后面加掛三片用來遮陽防曬得垂布,略帽也是中國觀眾最熟悉的一種軍帽,這里就不作詳細描述了。 近衛(wèi)將校略帽 陸軍下士官略帽昭和12年制(昭和12-15年1937-1940) 軍褲:九八式軍褲分為將校冬褲夏褲為馬褲樣式和下士官兵冬褲,夏褲,夏短褲等等。 陸軍參謀九八式軍褲 昭和十五年(1940年)8月1日第585號敕令及陸達第33號文件,規(guī)定取消昭和十三年式山型兵科章。 昭和十八年(1943年,日本皇紀2603年)10月12日敕令774號,宣布修改九八式軍服并定名為“三式”軍服。 軍銜:由于戰(zhàn)場情況的反映九八式軍銜領章過小難以辨認,需要擴大軍銜領章尺寸,同時增加軍銜袖章,使級別區(qū)分更為明顯。軍銜尺寸修改后,將官領章寬30mm長45mm,佐官領章寬25mm長45mm,尉官領章寬20mm長45mm,樣式仍為平行四邊形,五角星位置靠前,下士官領章尺寸不變仍為寬18mm長40mm,改為刺繡五角星,士兵領章尺寸不變五角星靠前。準尉以上軍官增加軍銜袖章,圖案為深綠色絲帶和茶褐色圓底金色刺繡五角星組合而成:將官為三線一至三星;佐官為二線一至三星;尉官為一線一至三星;準尉一線無星。 胸章:三式軍服設計了三種胸章分別是航空胸章,空中勤務胸章和船舶胸章分別代表陸軍航空兵,飛行人員,和陸軍船舶人員。 昭和十九年(1944年)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陸軍不得不再次隊軍服進行經(jīng)濟性修改,大量粗制濫造的軍服被生產(chǎn)出來。 昭和二十年(1945年)戰(zhàn)爭逼近日本本土,日本國內的國民服(民兵)和近衛(wèi)軍服被簡化后大量生產(chǎn),發(fā)放到日本民眾手中準備進行全民玉碎的本土保衛(wèi)戰(zhàn)。 除上述軍服沿革以外日本軍服還包括風衣,雨衣防寒衣,防寒帽,戰(zhàn)車服,空降服,飛行服,作業(yè)服等等十分復雜多樣,無疑這種繁雜的設計給日本陸軍的后勤保障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從而也使他們的非正義戰(zhàn)爭加速滅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