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生活要有儀式感,旅行要有畫面感。因此,外出旅行不僅要欣賞美麗景色,還要學習歷史文化,應讓身體和心靈都在旅行中成長。2018年10月2日晚,朋友約我一起去陜西旅行,4日來到了漢中市石門棧道風景區(qū)。
漢中素以“始封之地、興王之所”著稱。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fā)祥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取三秦定天下,建立漢王朝,繼而有了漢民族、漢語之稱謂。這里遍布著無數(shù)古跡遺址和璀璨矍鑠、熠熠生輝的故事,那一笑傾國的褒姒,那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傳奇,這兒的山山水水都具有厚重的歷史。
經無數(shù)學者與研究人員考證,古棧道大部分都集中在漢中地區(qū)。這里被稱為“中國棧道之鄉(xiāng)”,也是傳說中褒姒的故里。石門棧道風景區(qū)是著名的風景區(qū),位于漢中市漢臺區(qū)、勉縣、留壩三縣(區(qū))交界的褒谷口。在諸多的棧道中,褒斜棧道最富盛名,由于其使用時間長,交通便捷,又最具古道特征,被稱為“棧道之冠”。成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中的“棧道”就是指“褒斜棧道”。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武王伐紂時代(即公元前11世紀),是古時關中通往巴蜀最重要的一條道路,也是我國最早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道路。
褒斜道因南口名“褒谷”,北口名“斜谷”,沿谷成道而得名。它開鑿于東漢永平年間,采用“火燒水激”而成的石門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這條古道,在歷史的車輪下,見證了太多的過往,承載著巨變的滄桑。
褒斜道因沿褒水、斜水而行,兩岸多懸崖峭壁,當時火藥還未問世,修鑿棧道極為艱難,上為陡峭險峻的絕壁,下為滔滔不絕的褒水,為方便通行只能在峭壁上鑿孔架梁,鋪上木板形成道路。整條棧道歷經歲月和戰(zhàn)火的洗禮,又經歷代人不斷修葺完善,逐漸便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規(guī)制整齊、建造精巧的棧道工程。
褒斜棧道雖然以其直接、通暢、飛檐走壁的特點打通了秦嶺天險,但當它走到漢中雞頭關下(即漢中石門棧道風景區(qū)內)時,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石山。原來褒谷口這一帶地勢異常的復雜險要,盡管人們想盡了辦法,但平常在懸崖上打孔埋樁搭建棧道的技術在這里卻無法施展,一時間,褒斜棧道的修建被迫停工……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聞訊后,下令召集全國能工巧匠商議,隨后采用“火燒水激”的方法在這里開鑿出一條長十五米,高、寬各約四米的穿山隧洞,史稱“石門”。這一鑿不僅使褒斜棧道的通行更為順暢,也使其和金牛道實現(xiàn)了“并軌”,更重要的是,這一鑿開了世界上依靠人工開鑿隧道的先河,也鑿出了世界交通史上第一座人車并行的隧道。
石門開通后,過往的仕官商賈、文人墨客,在飽覽勝跡之余,記事詠物,抒懷為文,鐫刻于石門內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絕,這里便形成了浩如煙海的石門摩崖石刻群,其中就有被稱之為“國之瑰寶”的摩崖石刻“石門十三品”。遺憾的是,這條棧道上的“石門”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因修建石門水庫時被淹沒……而所幸的是,摩崖石刻群中最為珍貴的十三方石刻被鑿下遷移到漢中市博物館,這也使后人還能在那里看到這些珍貴的國寶。
棧道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絲毫不比萬里長城遜色。其一是在歷史上棧道出現(xiàn)和使用的時間至少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當時古棧道已甚為通暢,而在更早的西周時期,古棧道便可行兵馬;其二,專家認為長城的精神在于“圍”和“堵”,以大圍墻的姿態(tài)拒絕外人進入自己的“家園”,而棧道的精神卻恰恰相反,它象征著延伸、溝通與發(fā)展,有了解外面而走出去的內涵。
棧道是一部厚重的歷史,它既為后世留下了幾千年來交通建設、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實物和文字記載,也留下了幾千年來國家民族分裂統(tǒng)一、交流融合的足跡和印記,更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這部歷史,猶如秦嶺山脈一樣巍巍,也似褒河水一樣悠悠,更似褒斜棧道一樣曲折盤旋、起伏跌宕,風云萬狀。
別有“洞”天
別有“洞”天
4日晚我們入住在這里(巴中市南江縣光霧山鎮(zhèn)東爐壩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