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族譜 王姓(WángXìng):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有的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和(陳厲公次子田完的第9世孫)后裔,以王族稱謂為氏。 有的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號為氏。有的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號為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4%。
家譜序言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滋養(yǎng)了一個偉大的中華民族,培育了一個勤勞勇敢、仁愛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當今中華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數(shù)千年來探天人之道,窮古今之變,暢時事之運,勵志自強,建功立業(yè),英豪遍神州,美名揚天下。其中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間從湖廣省永州府淩全縣遷居到而今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農(nóng)旺鄉(xiāng)嚴家溝居住,重孝悌、信仁義,溫良恭儉,開創(chuàng)基業(yè),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千人,近300年歷史。 今逢盛世,國泰民安,人心思源。為曉宗族之譜系,傳國學之大義,有王氏家族“紹”字輩王學文,尋脈絡(luò),訪親友,匯眾聲,集資料,編制此本《王氏家譜》,宣揚家風,以正道義,實乃大有意義之為。此書不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與精神的繼承和延續(xù),更是王氏一門家風、家魂的砥礪和升華,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啟迪今生,激勵后人,樹君子之風,行仁義之舉,開萬世基業(yè)之功效。 作為王氏家族的后人,緩緩翻閱著這本厚重的王氏家譜,探尋家族文明的源頭與流程,祖先們慈愛的面容鮮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見,數(shù)百年來,王氏家族的族人們在這片廣袤的黃土地上,昂起不屈的頭顱,挺起倔強的脊梁,燃起熾熱的心,向著光明的未來,風里雨里一步一步艱難地走來,直至今日的初成基業(yè)。斗轉(zhuǎn)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們正在祖國的大江南北立志有為,奮發(fā)圖強,代代風流寫春秋,千秋萬載耀榮光。讀畢此書,神圣自豪的情緒,揚鞭奮進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擔當?shù)那閼鸭な幮刂小_@是一部血脈相連、魂魄相依的基因脈絡(luò),這是一番壯懷激越、勇往直前的奮斗歷程,這是一篇大愛盈胸、休戚與共的親情詩篇。讀著,讀著,我的眼淚就不自禁地掉了下來,掉在了噴發(fā)著細微墨香的字里行間,掉在了族人們共赴時艱、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謹遵父命撰寫此書前言,我深感手中筆頭的分量之重。拙淺文字不足以抒寫對祖宗先輩恭敬、向往之萬一,唯恐才疏學淺,有負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有攜家眷李文梅、小女王夢曦以忠孝禮儀之心,行仁義禮智之舉,創(chuàng)光大家門、彪炳史冊之業(yè),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鑒。 此為序。 家譜編修 南北朝時興譜牒之學,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譜已佚。今藏于全國各地圖書館及個人手中的王姓族譜家譜,絕大部分為近代重修和續(xù)修的,因此,這些家族譜應(yīng)歸于近現(xiàn)代文獻中?,F(xiàn)存的王姓家譜、族譜中,基本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屬私修譜牒。私修譜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譜族譜,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做法。(例如:《豫章王氏宗譜灣里分譜》經(jīng)過全體宗親和編纂人員一年多來的共同努力,終于和大家見面,2009年3月28日在灣里舉行了隆重的發(fā)譜儀式,是新的發(fā)譜儀式。) 王姓祖訓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輩出,卓爾不群。孝悌為先,忠信為本,惟耕惟讀,恩澤子孫。 不奢不侈,顆粒成廩,婚喪從儉,持家以勤。嫁女擇媳,勿尚重聘,積德行善,不惟俗倫。自強自立,處事以忍,廣結(jié)賢良,不謀非分。當差有事,尊上寬仁,努力進取,友朋謹慎。勿以誘善,禍及自身,勿以親惡,招惹公忿。酗酒無度,傷其身心,聚眾賭搏,財帛散盡。貪婪飄蕩,荒廢青春,胡作非為,辱沒先人。戀衙投宦,必愛人民,忌才害賢,毒族害群。聳人告訟,不如獸禽,利令智亂,災(zāi)難必臨。祖靈在天,察爾甚真,陰誅陽譴,追究必深。祖靈陰佑,和順永存,后裔繁昌,福壽盈門。一榮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業(yè),糾察昭昏。一謙受益,一滿招損,神靈有鑒,莫辱斯文。陰受其殃,陽惡是因,安貧樂道,其心也欣。焚毀朝夕,何堪明晨,紈绔墮落,愧對鄉(xiāng)鄰。不肖為賢,浪子如金,振興美族,直上青云。秉公懲戒,繁榮后昆,恭愿后裔,永傳家珍。百世不竭,積厚且純,張德?lián)P惠,守規(guī)遵訓。 瑯琊王氏家訓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推美引過,德之至也. 揚名顯親,孝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臨財莫過讓. 此五者,立身之本. 家訓 一團結(jié)宗族,捍衛(wèi)國家,不容有違背渙散之行為。 二服從祖訓,端本孝弟,不容有悖偷蔑禮之行為。 三保護祠產(chǎn),維護公益,不容有侵蝕欺詐之行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為。 五注意教養(yǎng),勤求職業(yè),不容有放棄貽誤之行為。 六禁食鴉片,嚴禁嫖賭,不容有傷風敗俗之行為。 七律己治家,忠信篤敬,不容有卑劣偷惰之行為。 八刻苦耐勞,節(jié)儉樸實,不容有奢侈游蕩之行為。 九合敬同愛,排難解紛,不容有歧視推諉之行為。 十振作精神,見義勇為,不容有廢弛敷衍之行為。 王姓起源 王(Wáng)姓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稱謂為氏。有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號為氏。有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號為氏。得姓始祖: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 起源主要有五: 1、出自姬姓,分為三支。其一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據(jù)《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畢公高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為自己姓氏。其二源于太子晉。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后人由洛陽遷居于太原、瑯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其三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后。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后由太孫赤繼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2、出自媯姓,齊王田和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后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后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異、桓、軫。異生子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項羽滅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紀念這一時輝煌,改姓王,為河南王氏。 3、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干(紂王叔父)因?qū)掖蝿裰G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后,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wèi)輝北)附近,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并改王為氏以紀念。 4、他族改姓或賜姓。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后梁政權(quán)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區(qū),劉去非投奔后梁荊南兵馬留后高季興,后唐建立,高季興表示歸順,劉去非因曾與李存勖作對,為保護自己改姓王,名保義。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陜西臨潼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兒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jīng)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姓孫,都改姓王。 5、少數(shù)民族改姓王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為王氏。隋唐之際羌族鉗耳宗、鉗耳干兄弟,在隋煬帝大業(yè)年間“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營州地區(qū)高句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屢見不鮮。如《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舊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句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載,霍國公王毛仲“本高句麗人也”。唐高宗總章元年(668)設(shè)立安東都護府,所轄回紇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帳下,被裨將王武俊收為養(yǎng)子,從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后,在與漢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遼國,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滿等少數(shù)民族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也有許多改姓王氏。 王姓遷移 始祖:太子晉。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陜西咸陽,山東淄博,福建南安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后裔則由河南衛(wèi)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兩漢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姓,瑯邪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姓,以東漢征士王霸為開基祖,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三國王允為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少數(shù)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瑯邪王姓的后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quán)時遭受滅頂之災(zāi)。隋滅陳時,原仕于南朝的瑯邪王姓被分別遷于關(guān)中、河北、河東等地。唐末時,瑯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為“開閩第一人”。北宋滅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h〉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昆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元末戰(zhàn)亂和張獻忠余部繼續(xù)抗清,1647年開始清軍屠川,滿清于1647年公開發(fā)布告示:全城盡屠,或屠男而留女。至康熙24年,完全占領(lǐng)四川全境,四川人口僅余9萬,開始湖廣填四川。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運動,同時明太祖朱元璋強令山西人外遷,在洪洞大槐樹集結(jié)的山西人被分別遷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qū)有了更為廣泛的分布。另外,開閩王姓漂洋過海,揚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長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海寧王氏即清末學者王國維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長江以北地區(qū)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區(qū)僅為第四大姓。目前王姓人口列全國第二位。王姓字輩 四川大竹王氏派語:嘉錫良士,以奕正萬,懷仁履道,立名守善,典敬慎修,秉公度憲,光燦榮華,世代永煥 四川都江堰王氏字派: 根據(jù)清代光緒三年灌縣(今都江堰市)增生王子勛,字家賓和王登鰲創(chuàng)修的《王氏宗譜》總譜記載: 祖籍:山西太原府 入蜀始祖:王慎,字顯臣 入蜀始祖 :王偉 入蜀年代:吳周洪化年間,即清·康熙十八年至二十年。 落業(yè)地址: (一)王慎、王偉, 落葉地址蜀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 (二)王銘祿,系王慎之子,從眉山遷往雅州水東鄉(xiāng)(水東鄉(xiāng)包括今雅安市上里鎮(zhèn),中里鎮(zhèn)和碧峰峽鎮(zhèn))后又遷往灌縣(今都江堰市)。 簡 介:蜀開基始祖, 王慎,為洪化年間進士及第,入蜀眉州知眉州事,攜弟王偉同入蜀,王慎后因殉職,皇帝賜金字牌坊立于眉州大天井處,王偉之子王洪祿、王拱祿留守眉州,未詳記載。 王慎之子王銘祿,遷居雅州水東鄉(xiāng)(水東鄉(xiāng)包括今雅安市上里鎮(zhèn)、中里鎮(zhèn)和碧峰峽鎮(zhèn)) 生子六人,后因賊兵搗亂,攜全家遷居灌縣(今都江堰市),六房祖公名諱: 一房:王之位,住灌縣青龍場余家廟(今都江堰市安龍鎮(zhèn)余家廟); 二房:王之進,住灌縣筏村場新渡口(今都江堰市中興鎮(zhèn)永安村新渡口); 三房:王之禎,住灌縣太平場香花院(今都江堰市青城山鎮(zhèn)香花村香花院); 四房:王之賓,住崇慶州街子場(今崇州市街子鎮(zhèn)); 五房:王之奇,住崇慶州火燒坡(今崇州市街子鎮(zhèn)唐公村火燒坡); 六房:王之貴,住灌縣石羊場皂角廟(今都江堰市石羊鎮(zhèn)皂角村皂角廟)。 字 派:長房:成天世啟文,明正國朝興。榮華增福祿,富貴德長清。 二房至六房:登天懷德永,普化建邦長。開國經(jīng)倫偉,榮華世代昌。 注: 甫與普 同。長房:明字派與二房至六房:登字派同輩。錫字派與天字派同輩。河西有貴字派、子字派、文字派、萬字派與河東春字派同輩。 善慶堂王氏派語: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傳家徵世澤,光國蔚人才,道立英賢作,心恒孝友培,熙朝榮俊彥,寶樹植庭槐。 瑯琊王氏安徽望江世芬堂派語:永信志得守,彥本從之道,應(yīng)時自大興,萬年常克紹,學業(yè)征官符,文章啟榜兆,敦修源裕世,云仍由茲肇。 太原堂王氏派語:自紹玉昆誠,經(jīng)緯雄才具,安邦定國榮,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聲,敦本前謨顯,修倫世道平,休仁知緒永,敏學興時行,以上培原裕,方來受命旌。 寧鄉(xiāng)烏石王氏派語: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瑩,葆衷恢世澤,作善振芳聲,植樹先知貴,魁英實得名,緒從忠厚衍,瑞應(yīng)集簪纓。 民國三十二年太原堂王氏派語:有章汝煥,式德聊昌,修禮立義,守本安常,興家成業(yè),錫慶致祥,功昭道顯,聲遠名揚。 湖南隆回隆治王氏:源自三槐堂上梅王氏,自盟盛公始字輩如下:盟光添萬祖,良才文思廷,秀清義國正,世代守乾坤。祥云調(diào)化育,師聞有道周,鳴風維景德,(本利學實優(yōu))。三十六世起改用王隆中將軍(光遠房后裔,軍長職)所撰的五言詩十二句:忠孝承家訓,慈惠征瑞芳,岐晉宏基業(yè),漢唐顯文章,治陳大平策,學宗知園方,圭壁聯(lián)輝遠,詩書遺澤長。根本勤培植,福祿爾自昌,徹懷先德著,永奉為典常。 湖南益陽王氏派語: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萬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輝星漢,詞章耀錦城,科名光世澤,祿位定均申。老譜歷傳派語:鼎范銘功遠,詩書啟俊英,家聲傳益盛,前武克相承。 民國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譜派語: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今逢清鼎位,代毓國家材,世際人文起,源從晉祚來,子孫發(fā)千億,賢仕策金臺。清道光丙戌續(xù)譜所載派語:文運人開,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顯,寶善立名,祖詒云衍。 文德堂王氏二房車礁舊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文允廷光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lián)。 湖南瀏陽王氏鑿石支派字:裔榮篤本先德顯揚,紹修世澤遠繼廷芳。南華案山支派字:家德澤新克念顯揚,紹修正學遠繼廷芳。 長沙王氏字輩: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應(yīng)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國字派起編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國正學文,洪開式哲,啟兆萬年,顯承謨烈,忠厚傳家,光昭祖澤,綿延永紹,祥鐘俊杰。 碩舊王氏字派:聲振朝堂,世德傳芳,求志達道,大顯家邦。 湖南湘鄉(xiāng)牢田王氏原訂編派:添元用義祖,承顯立鉉宗,忠孝守仁義,安邦定太平。續(xù)派:世業(yè)紹前德,詩書裕后昆,修齊為國本,名教耀芳聲。 湖南安化王氏舊派語:派傳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萬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資祺壽,亨佳福慶增。續(xù)修新派語:驥足騰云路,鴻章重玉京,彝鼎垂功遠,賢書啟俊英,令名光世澤,祿位自能申,家聲傳必盛,前武克相繩。 嶧縣王樓三槐王氏字輩(17世至52世):道統(tǒng)廣運,純正自勵,粹豫巽豐,百儒偉昌,成憲貽續(xù)守,鴻業(yè)振衍長,耀宗宜向盛,榮來啟智生。 巨野縣王姓支派繁多,有太原王氏后裔,也有瑯琊王氏、三槐王氏、浙江、太倉王氏、開等派系,字輩難以羅列。 東平縣王氏家族支派譜序:始祖王富,應(yīng)天府江寧縣鐵板橋現(xiàn)更名為鐵心橋。 三槐堂東原王氏家族 投軍從明太祖,調(diào)防到山東自十四世起,輩分依次是 毓圣廣淵,啟允篤誠,志肅共懿,宣慈惠和, 剛磊厚重,純潔端方,紹述加勉,統(tǒng)緒永昌。 德州王氏字輩:文明學書青開國俱朝臣修德承先志積善福慶臨。 萊州府王氏字輩(公元1651-):起道成應(yīng)好,三開洪殿永,世德元齡懋,國賓福耀昌,蘭新臣希樹,文顯汝維祥。(順治八年由掖縣即今萊州市上王家村遷奉天縣)。 高密城律王氏字輩(16世以下):家述儒教,啟佑延基,同茲懋勉,益續(xù)遠徽。 威海鳳林王氏字輩:創(chuàng)業(yè)鳳林勛績立敬存誠著賢聲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后人烏邑發(fā)祥綿世澤鳳林創(chuàng)業(yè)振家聲。 安徽績溪王氏字輩: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yè),積德慶長春,俊杰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骕,龍鳳鹿麒麟,卜吉謙恒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 云南王氏字派(主要分布在鎮(zhèn)雄、威信、石屏、貴州威寧、六盤水一帶):志遠興德政、承文國天章(中)、朝仕永應(yīng)洪、貴廷思耀封、光建定安澤、顯揚裕先宗,高明登大寶,治濟慶家邦。 郡望 太原郡 戰(zhàn)國秦莊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開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京兆郡 三國魏時置郡,治所在首都長安(今陜西長安)。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后。 天水郡 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中山郡 漢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陳留郡 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此支王氏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河東郡 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后。 河南郡 漢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東北)。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后。 瑯邪郡 治所在瑯邪(今山東膠南)。 北??ぁ≈嗡鶢I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東??ぁ≈嗡咱埃ń裆綎|郯城北)。 高平郡 治所昌邑(今山東巨野南)。 東平郡 治所無鹽(今山東東平東)。 新蔡郡 治所在河南新蔡。 新野郡 治所在河南新野 山陽郡 治所在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北。 章武郡 治所在東平舒(今河北大城)。 東萊郡 治所在今山東萊州。 金城郡 治所在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 海漢郡 治延海(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長沙郡 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 堂邑郡 治所在堂邑(今江蘇六合) 堂號 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縣人,字景叔,自幼聰慧過人,年輕時曾任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入宋以后,晚年拜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葬在陜西華州安豐里,追封晉國公。相傳,周代宮廷外種槐樹三棵,荊棘九株。百官朝見天子之時,三公面對槐樹而立,九卿面對荊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類官職,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親手在庭中栽種了三棵槐樹,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顯赫族人。后來次子王旦果然當了宰相,孫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時的工部尚書。王氏族人遂稱這支王氏宗族為三槐王氏,并將宗族祠堂命名為三槐堂。王祐曾孫王鞏文彩出眾,與蘇軾友善。蘇軾為之作《三槐堂銘》,從此三槐堂揚名天下,成為王氏子孫后代通用的堂名。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太原、瑯琊、北海、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陳留、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河間、烏丸、馮翊、安東、營州、華陰、廣陵、聊城、長安、高陵、蘭田、上黨、鄴郡、廣平、樂陵、河內(nèi)、汲郡、濟陽。②自立堂號:雙桂、留馀、承德、五果、寶善、積德、存厚、敦睦、馀慶、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遠、槐政、槐陰、紹興、思明、懷德、五孝、紹槐、孝睦、敦本、錫類、槐明、梓誼、聽槐等。 蘇軾《三槐堂銘》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道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惡之報,至于子孫,則其定也久矣。至于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后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于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時。蓋嘗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币讯渥游簢恼?,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修德于身,責報于天,取必于數(shù)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余年,位不滿其德。天將復(fù)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且棲筠之子吉甫、其孫德裕,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蓋謂艾也。懿敏公之子鞏與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無以是銘之。銘曰:嗚呼休哉!魏公之業(yè),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蔭滿庭。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庶幾僥幸,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嗚呼休哉! 家族網(wǎng)簡介 家族網(wǎng)是一個以姓氏文化為基礎(chǔ),集空間、家族樹、時間軸、尋根、百科、群組、日志、相冊等各種服務(wù)和功能于一體的開放性互動網(wǎng)站,主要包含兩部分:家族社區(qū)和發(fā)現(xiàn)中國。 家族網(wǎng)致力于中華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探索,結(jié)合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把泛黃的“家譜”轉(zhuǎn)化成數(shù)字,為全球華人免費提供在線家譜服務(wù),最終成為最專業(yè)的在線家譜服務(wù)平臺。家族網(wǎng)自主研發(fā)家族樹以及各種適合于家族的娛樂應(yīng)用,旨在為用戶的“尋根之旅”添加更多的互動性,為華人尋根問祖的溝通提供更快捷、更準確的方式。家族網(wǎng)有一個夢想:讓親情不再因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冷淡;讓溝通不再因時代的不同而產(chǎn)生隔閡;讓血緣關(guān)系不再因“無譜可尋”而了無音訊;讓文化不再因“物欲橫流”而被遺忘……在每一個人心里撒下親情的種子,讓每個家庭成員用愛心灌溉,建立起匯聚親情、愛情、友情的家族樹。 家譜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盛于魏晉,但唐朝以后所存的家譜已經(jīng)寥寥無幾,現(xiàn)在能見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家譜。古人云:“譜牒身之本也”,常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連一個名字都沒能留下來,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孫連祖先是誰都不知道,豈不哀哉?換而言子,你的子孫也就失去了根本!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萬里江水,源起何處? “記錄生活,回顧舊日足跡;傳承文化,分享家族樂趣”是家族網(wǎng)服務(wù)的宗旨。人生不過百年,家庭不過數(shù)人,在這有限的時間、空間里確承載著無數(shù)的回憶:有輝煌,有衰敗;有幸福,有悲傷;有歡樂,有憂愁;有舉手投足、轉(zhuǎn)身即忘得小事,有無私奉獻、心甘情愿的大愛…….在這一片地方,全家人獲得了多少幸福,創(chuàng)造了多少愛的奇跡……這就是我們身體和心靈的歸宿——家。正因如此,我們不能忘卻家庭里發(fā)生的點點滴滴,更不能讓這“寶貴財富”隨著時間一起流逝,記錄——分享——延續(xù)——傳承,家族網(wǎng)為您提供最好的“家”! 家族網(wǎng),不僅僅是一個社區(qū),更是一個傳承平臺,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家庭的調(diào)味劑。尋根問祖上家族網(wǎng),與同姓人一起追祖溯源、探討過去;家庭生活上家族網(wǎng),與親人溝通,與孩子互動;閑暇之余上家族網(wǎng),記錄生活,分享趣事;傳承文化上家族網(wǎng),一起探索發(fā)現(xiàn)中國的人、事、景、物……上家族網(wǎng),你我他共同的選擇。 王姓百科 王姓百科是家族網(wǎng)為王姓家族成員提供的免費姓氏尋根服務(wù),集合了圖書館、博物館、網(wǎng)友等眾多資料,編織了中華王姓家族的起源、遷移路線、分布圖、家族史、家族景點等。 王姓名人 王翦,戰(zhàn)國末年秦將。頻陽(在今陜西富平東北)人。少從戎,喜兵事。秦始皇歸政后,任命翦為大將。始皇十九年(前228),督軍攻破趙都邯鄲,滅掉趙國。次年,又大敗燕軍,殺燕太子丹,全部占領(lǐng)燕薊之地。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率秦軍六十萬,全殲楚軍主力,殺項燕,俘楚王,一舉滅掉楚國。 王賁,戰(zhàn)國末年秦將。頻陽東鄉(xiāng)(今陜西富平東北)人。王翦子。秦王政時與其父同為秦將,舉兵擊楚,大敗楚軍。返擊魏,魏王降,以魏地為郡縣。后又率軍與李信攻取燕國遼東,滅燕,攻代,虜代王嘉,滅趙。接著率兵南下滅齊。秦終于統(tǒng)一六國。封通武侯。 王陵(?-前181),西漢臣。沛縣(今屬江蘇)人。始為縣中豪強。秦末陳勝起義,他聚眾數(shù)千人據(jù)居南陽。楚漢戰(zhàn)爭中,以兵歸劉邦,轉(zhuǎn)戰(zhàn)各地。漢朝建立,封安國侯。曹參死后,繼任右丞相。因反對呂后封諸呂為王,被罷相,遷為太傅,謝病不朝,后病死。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名嬙,字昭君,晉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君或明妃。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前33),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她自請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稱為寧胡閼氏。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從胡俗,復(fù)為后單于閼氏。在匈奴幾十年,結(jié)束了長期以來漢同匈奴之間的戰(zhàn)爭局面,起到安定邊疆,增進民族團結(jié)的進步作用。她的故事成為后來詩詞、戲曲、小說、說唱等的流行題材。 王褒,西漢辭賦家。字子淵,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七歲能文。博綜文史,工于草隸。仕梁起家秘書郎。梁元帝召至江陵,為左仆射。勸帝還建康,未準。隨帝降西魏。字文泰稱為舅氏,位儀同三司。周明帝、武帝引置左右,論詩講玄學,皆敬其才學。建德時,常參議朝政,書寫詔令。為太子少保,出為宜州刺史。原有集五卷,已散佚,明人輯有《王諫議集》。 王莽(前45-23),新王朝的建立者。8-23年在位。字巨君,漢元帝皇后侄。西漢末,以外戚掌握政權(quán),成帝時封新都侯。元始五年⑸,毒死平帝,自稱假皇帝。次年立年僅二歲的劉嬰為太子,號“孺子”。初始元年⑻稱帝,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 王郎(?-24),西漢末割據(jù)者。亦稱王昌,趙國邯鄲(河北邯鄲)人。精星歷,以卜相為業(yè)。宣稱河北有天子氣。又自稱為漢成帝子劉子輿。后被西漢宗室劉林和富豪李育等擁立為漢帝,都邯鄲。旋被劉秀擊敗,死于逃亡途中。 王符(約85-162),東漢哲學家。字節(jié)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人。年少好學,出身寒微,與馬融、張衡等友善。性耿介,與世俗不合,不得升進。憤懣不平,終生隱居,發(fā)奮著書三十余篇,因不愿顯名于世,故書名《潛夫論》。思想觀點深受王充影響,懷疑天命,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文章樸素無華,筆鋒犀利,對當時官場的黑暗腐敗,豪門貴族的貪婪殘暴,社會風氣的敗壞,作了揭露和批判。 王逸,東漢文學家。南郡宜城(今屬湖北)人,字叔師。安帝時為校書郎,順帝時官侍中。所作《楚辭章句》,是《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作有賦誄書論等二十一篇,又作《漢詩》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存于《楚辭章句》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叔師集》。 王粲(177-217),東漢文學家。字仲宣。時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人。初隨漢獻帝遷都長安,后避地荊襄,依附劉表,然不被重用。后歸曹操,為侍中。長于詩賦。其詩剛健慷慨,反映了漢末離亂,軍閥割據(jù),人民痛苦的情景。尤以《登樓賦》最著名。為“建安七子”中成就較大者。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侍中集》。 王祥(184-268),西晉臣。字休徵,瑯邪臨沂(屬山東)人?!稌x書》載其“性至孝”,早喪親,事后母“篤孝純至”。民間流傳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漢末,隱居廬江(安徽舒城)三十余年。后任溫令,累遷大司農(nóng)、司空、太尉。晉代魏,官至太保。 王叔和,魏晉間醫(yī)學家。高平(今山西高平,位晉城北)人。名熙。曾任太醫(yī)令。他精研醫(yī)學,重視診脈,收集前代診脈之文獻,結(jié)合自己之體會,編成《脈經(jīng)》十卷,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之脈學用書。又輯集散佚之漢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并加以整理,使這些醫(yī)學文獻得以保存。 王濬(206-285),西晉將領(lǐng)。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西)人。字士治。博學有大志,官益州刺使。受命伐吳,造樓極堅鉅,發(fā)自成都,吳人以鐵鎖橫江拒之。濬作大筏火炬,燒毀鐵鎮(zhèn),直抵石頭城下,孫浩窮蹙出降。晉遂滅吳,官至撫軍大將軍。卒謚武。 王彌(?-311),十六國前趙臣。東萊(山東掖縣)人?!稌x書》載其“有才干,博涉書記”,“多權(quán)略”,“弓馬迅捷,膂力過人”,時號“飛豹”。從劉伯根起義。伯根死,據(jù)青、徐二州。永嘉二年(308),率軍進逼洛陽,為晉軍所破。后歸劉淵,任征東大將軍。光興二年(311)與劉曜、石勒攻破洛陽,縱兵大掠。在回師青州途中,為石勒所殺。 王如(?-315),西晉流民起義軍首領(lǐng)。京兆新豐(陜西臨潼)人。初為州武吏,遇亂流移至宛(河南南陽)。永嘉四年,西晉政府勒令流亡南陽一帶的雍州流民還鄉(xiāng),他領(lǐng)導流民舉行武裝起義,襲擊官兵,攻下襄城。雍州流民也起義響應(yīng),一時擁眾五萬。遂自封大將軍,與晉軍轉(zhuǎn)戰(zhàn)于漢水。后因連年大饑,內(nèi)部分裂,降于晉將王敦。后為其所殺。 王敦(266-324),東晉臣。字處仲,瑯邪臨沂(山東臨沂)人。王導從兄。晉武帝之婿。兩晉之際,官至鎮(zhèn)東大將軍、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與堂弟王導等擁護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quán),升任大將軍、荊州牧。后以司馬睿抑制王氏勢力,于永昌元年(322)起兵攻入建康、殺刁協(xié)等人。后謀纂司馬氏政權(quán)。明帝乘其病危,發(fā)兵討滅之。 王導(276-339),東晉臣。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字茂弘。出身士族。西晉末為瑯琊王司馬睿獻策移鎮(zhèn)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司馬睿稱帝,任相。時王敦擁有重兵,鎮(zhèn)守長江上游,稱為“王與馬共天下”。歷輔元、明、成三帝領(lǐng)導南遷士族,聯(lián)合江南士族,以穩(wěn)定東晉在南方的統(tǒng)治。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樞芭R沂(今山東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人稱“王右軍”。自幼學習書法,曾師從衛(wèi)鑠,后遍學眾家,在漢魏質(zhì)樸淳厚書風的基礎(chǔ)上,博采眾長,創(chuàng)造出一種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書風。對后世具有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書圣”。真跡無存,唯有唐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姨母》、《奉橘》、《喪亂》、《孔侍中》及草書《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長于文學,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見于《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猛(325-375),十六國前秦臣。字景略,北海?。ㄉ綎|壽光)人?!稌x書》載其“少貧賤”而“環(huán)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后為苻堅謀士,比之諸葛孔明,累遷司徒、錄尚書事。執(zhí)政時,“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nèi)崇儒學,勸課農(nóng)桑”,于是“兵強國富,垂及升平”。370年,滅前燕,留鎮(zhèn)鄴。旋入朝為丞相。死前,曾說苻堅不要攻晉,但未被采納。 王獻之(344-386),東晉書法家。字子敬?,樞芭R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書令,為新安公主駙馬。自幼隨父學習書法,后又師法張芝草書,形成自己獨特書風。擅長各種書體,尤精于行草書,書風筆跡流澤,婉轉(zhuǎn)妍媚,為世人所重,與其父并稱二王。書法墨跡傳至今日的有行草書《鴨頭丸帖》、《中秋帖》、行楷書《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徽之(?-388),東晉詩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王羲之子。字子猷。性不羈。初為桓溫參軍,蓬首散帶,不理府事。曾雪夜泛舟剡溪,訪戴逵,造門而返。,人問其故,日:“乘興而來,興盡而去,何必見?!睈壑癯神?,常曰:“不可一日無此君?!笔酥咙S門侍郎。弟獻之卒,徽之直上靈床坐,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diào)。嘆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 王敬則(435-498),南朝齊將領(lǐng)。臨淮射陽(今屬江蘇)人,后僑居晉陵南沙縣(今江蘇常熟西北)。少倜儻不羈,好刀劍。初仕宋,為員外郎。敬則以梁高帝有威名,傾心依附。及即位,封尋陽郡公,出為都督、南兗州刺史。后進號征東將軍。明帝嗣位,多殺害,敬則自疑,遂反,兵敗伏誅。 王儉(452-489),南朝齊文學家。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字仲寶。僧綽子。自幼好學,宋明帝選為婿。仕宋官至吏部郎,后附蕭道成(齊高帝),禪代詔策多出其手。入齊,為尚書左仆射。武帝時,曾在他宅中開學士館,以四部書充其私藏。累遷至中書監(jiān),參掌選事。精研三禮。撰《古今喪服集記》、《元徽四部書目》,依《七略》作《七志》。卒謚文憲。明人輯有《王文憲集》。 王肅(464-501),北魏臣?,樞芭R沂(今屬山東)人,字恭懿。王導后裔。幼涉經(jīng)史。初仕南齊為著作郎、秘書丞。永明十一年(493),其父被武帝所殺,他投北魏受孝文帝禮遇,屢引軍攻南齊,累遷鎮(zhèn)南將軍都督四州諸軍事。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死,受遺命為尚書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后官至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揚州刺史。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文學家。字僧孺,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人。少好學,年五歲能讀《孝經(jīng)》,六歲能撰寫文章。家貧,為人抄書養(yǎng)母,抄畢即能諷誦。齊歷太學博士、治書侍御史。入梁,為南海太守,居郡清廉。復(fù)召為著作郎,撰《中表簿》及《起居注》。遷尚書左丞、御史中丞。家藏書萬余卷,遍覽群書、編撰有《十八州譜》、《百家譜集》、《東南譜集抄》、《兩臺彈事》、《東宮新記》等著作,并行于世。 王融(467-493),南朝齊文學家?,樞芭R沂(今屬山東)人,字元長。僧達孫。舉秀才,累遷太子舍人。欲興家業(yè),上書武帝求自試,遷秘書丞。后竟陵王蕭子良引為“西邸八友”之一,復(fù)奏為寧朔將軍,參掌機謀。及武帝病危他謀立子良,事敗下獄死。有文才,其詩講究聲律。明人輯有《王寧朔集》。 王僧辯(?-555),南朝梁將領(lǐng)。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神念子。天監(jiān)中,為湘東王中兵參軍,屢建軍功,以勇略著稱。侯景之亂,僧辯奉元帝之命,率舟師一萬赴援,未至而臺城沒遣歸竟陵。后與陳霸先破侯景于石頭城,累功加太尉,封永寧郡公。孝文帝崩,僧辯受脅迫迎立貞陽侯,陳霸先自京口來襲,兵潰被執(zhí)殺。 王褒,北周文學家?,樞芭R沂(今屬山東)人,字子淵。王儉曾孫。舉秀才。仕梁,初為秘書郎,累遷吏部尚書、左仆射。承圣三年(554),隨梁元帝降西魏。后至長安,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入周,為內(nèi)史中大夫、小司空。出為宜州刺史,卒于官。好文學,與庾信齊名。原集已佚,明人輯有《王司空集》。 王通(584-617),隋哲學家。字仲淹,門人謚曰“文中子”,絳州龍門(山西河津)人。曾上文帝《太平策》,為朝臣疑忌不見用。居河、汾之間,召徒授課。后屢拒廷召。有弟子多人,時稱“河汾門下”。他順一統(tǒng)之勢,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其著作多佚。今存《中說》、《文中子》等。 王世充(?-621),隋末割據(jù)者。新豐(今陜西臨潼東北)人,字行滿。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歷為江都郡丞。大業(yè)九年(613)起,以鎮(zhèn)壓江南劉元進等部農(nóng)民起義軍,坑殺降眾三萬余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被調(diào)北援東都洛陽,為李密所敗,遂入據(jù)洛陽以自固。及煬帝被殺,他擁越王楊侗為帝,得以專權(quán)。旋廢楊侗,稱帝,立國號鄭,年號開明。后降唐,被仇家所殺。 王度(585-625),隋唐之際文學家。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初唐詩人王績之兄。隋大業(yè)間任侍御史、芮城令。嘗兼著作郎,奉詔修國史(即《隋書》),未成而卒。 王勃(650-676),唐文學家。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王通孫。六歲能文章。麟德初,對策高第。曾任虢州參軍,以恃才傲物,為人所嫉。旋犯罪當死,遇赦革職。上元二年(675),赴交趾省父,經(jīng)南昌,撰《滕王閣序》,頃刻而成,文不加點,滿座大驚。旋于渡南海時溺死。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王燾(約670-755),唐醫(yī)學家。郿縣(今陜西眉縣)人。王珪孫,官宦世家。歷任徐州司馬、鄴郡太守,后貶守房陵。因母病學醫(yī),與名醫(yī)頗多交往,遂精醫(yī)業(yè)。 王昌齡(約690-約756),唐詩人。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字少伯。開元進士,授校書郎。又應(yīng)博學宏詞登第,授汜水尉。后因故謫嶺南,北歸后再遷江寧丞。晚年貶龍標尉。因世亂還鄉(xiāng),道出濠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稄能娦小菲呤住ⅰ冻鋈范捉陨跤忻?。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王灣,唐詩人。洛陽人。玄宗先天進士。歷任滎陽主簿、洛陽尉等。文名早著,與綦母潛友善,往來吳楚間。曾參與校理四部群書。作品多佚,《全唐詩》僅錄存其詩十首。所作《江南意》(亦名《次北固山下》)風格壯美,富于展望,實開盛唐之音,被殷璠譽為“詩人以來,少有此句”。其中“海日生殘月,江春入舊年”句,被當時名相張說親筆題于政事堂,以為朝中文士作詩楷式。 王翰,唐詩人。即王澣,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李旦景云間進士,官秘書正字,又貶仙州別駕。因行為放蕩,喜游樂,再貶為道州(今湖南道縣,位湘南寧遠西)司馬,卒于任內(nèi)?!度圃姟妨羝湟痪恚ㄊ祝湓娫~語風華流麗,其中《涼州詞》最為人樂于傳誦。 王之渙(688-742),唐詩人。字季陵,晉陽(山西太原)人。為人豪放。時與樂工作曲謳歌?!度圃姟反嫫湓娏?。代表作為《登鸛雀樓》、《涼州詞》。開元初,官冀州衡水主簿,遭陷棄官。晚年,官文安縣尉。 王維(701-761,一作698-759),唐詩人、畫家。字摩詰,河東蒲州(山西永濟)人。開元進士。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開元時,曾出使邊塞。天寶中,不滿于李林甫擅權(quán)。安史入長安,曾受脅任職。后脫俗隱居,拜佛誦經(jīng)。其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其作品以田園山水詩居多,內(nèi)容多為隱幽與禪理。又“工草隸,善畫,名盛于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新唐書》)。蘇軾贊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董其昌推其為“南宗繪畫之祖”,并言文人畫自王維始。又通音樂。有《王右丞集》留世。 王涯(?-835),唐臣。太原(今屬山西)人。字廣津。貞元中進士,舉弘辭,累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宗即位,拜太常卿,以吏部尚書總監(jiān)鐵。為政苛急,又上榷茶之法,務(wù)聚斂以濟用度,民受其困,后與李訓等謀誅宦官,事泄被刺。 王建(847-918),五代時前蜀建立者。字光圖。許州舞陽(屬河南)人。903-918年在位。唐末從杜審權(quán)擊敗黃巢起義軍。后為璧州(四川通江)刺史,逐西川節(jié)度使韋昭度,升永平軍節(jié)度使。891年攻取成都,殺陳敬瑄、田令孜。后攻取東川,據(jù)今四川全境。武定節(jié)度使拓跋思敬又以其地降附。903年,唐封為蜀王。907年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王審知(862-925),五代時閩國建立者。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唐末隨兄王潮奪取福建,潮任福建觀察使,他任副使。潮卒,他繼立,被任為威武軍節(jié)度使,割據(jù)閩中。后梁時封閩王,建立閩國政權(quán)。在位期間,稱臣于中原王朝,每歲朝貢;在境內(nèi)為政崇儉,注意吏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促進了閩中經(jīng)濟開發(fā)。卒后謚忠懿。 王彥章(863-923),五代時后梁將領(lǐng)。字賢明,壽張(今山東陽谷)人。少為軍卒,以驍勇聞名。隨朱溫轉(zhuǎn)戰(zhàn)各地,每戰(zhàn)手持兩鐵槍,沖鋒陷陣,軍中稱為王鐵槍。以戰(zhàn)功累進澶州刺史、鄭州防御使等,后封開國侯,授北面副招討使。晉軍攻破澶州時,擄其妻到太原,派使招降,他斬使者,拒不投降。后唐兵攻兗州,他戰(zhàn)敗被俘,不屈被殺。 王延鈞(?-935),五代時閩國國君。927-935年在位。王審知次子。天成元年(926)底殺兄延翰,稱威武留后。三年受后唐封為閩王。長興四年(933)稱帝,國號大閩,建元龍啟,改名鏻。他用薛文杰為國計使,廣事搜刮。后被子昶和皇城使李仿所殺。 王瓊(?-947),五代時河南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開運四年(947)契丹攻占汴梁(河南開封)等地,耶律郎五鎮(zhèn)守澶州(河南濮陽),劫掠財帛,他率農(nóng)民軍一千余人夜襲澶州,攻克南城,圍郎五于牙城。郎五恐慌欲逃,后契丹主派兵救澶州,他退至近郊,戰(zhàn)敗被殺。 王晏(890-966),五代時將領(lǐng)。徐州滕縣(今屬山東)人。后唐時以農(nóng)民應(yīng)募入禁軍,漸為小校。后晉末戍陜州,殺主吏歸后漢,歷仕建雄軍節(jié)度使。后周廣順元年(951)守晉州,拒北漢。累官鳳翔節(jié)度使。曾隨世宗征遼,收復(fù)三關(guān)。入宋,改任安遠軍節(jié)度使,進封韓國公。 王衍(899-926),五代時前蜀國君。字化源,初名宗衍,王建幼子。918-925年在位。以母徐賢妃專寵得立為太子?!盀槿祟H知學問,能為浮艷之詞”(《新五代史》)。嗣位后,荒淫嬉游無度,委政于宦官。咸康元年(925)被后唐攻滅。次年率宗族百官赴洛陽,至長安遭族誅。 王則(?-1048),北宋河北士兵起義領(lǐng)袖。涿州(今河北涿縣)人。歲饑,為人牧羊,后投宣毅軍為小校,信奉彌勒教。慶歷七年(1047),與州吏張巒、卜吉等據(jù)貝州城起事,殺節(jié)度判官李浩清河令齊開等,被推為“東平郡王”,建號“安陽”,改元“得圣”,戰(zhàn)士面刺“義軍破趙得勝”六字。次年,文彥博率師圍攻州城,破城,被俘,檻車送至京師,遇害。 王惟一,北宋針灸學家。為仁宗、英宗西朝御用醫(yī)官。天圣四年(1026)官修《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他在總結(jié)前人針灸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考定明堂圖經(jīng)絡(luò)孔穴,并主持設(shè)計鑄作立體銅人孔穴模型。后又參預(yù)校正《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躲~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流傳日本、朝鮮等國,在針灸學上有較大影響。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進士。神宗熙寧二年(1069)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fù)拜相。復(fù)相后不能把改革繼續(xù)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相,從此閑居江寧府。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在哲學思想方面是傳統(tǒng)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范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散佚。文章以論說見長,列于唐宋八大家。詩歌方面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篇。現(xiàn)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倫(?-1043),北宋山東士兵起義首領(lǐng)。本為沂州(山東臨沂)虎翼軍卒。慶歷三年(1043)五月,他率眾殺巡檢使朱進起義,轉(zhuǎn)戰(zhàn)密、青二州。遭京東都提舉巡檢傅永吉鎮(zhèn)壓。后南下攻楚、泗、真、泰、海、揚等州。有眾數(shù)百人。他衣黃衫,士卒面刺“天降圣捷指揮”六字。七月在揚州山光寺南戰(zhàn)敗,奔和州被殺。 王韶(1030-1081),北宋將領(lǐng)。字子純,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舉進士。熙寧初,上平戎策三篇,頗有見解,命為秦鳳經(jīng)略司札宜文字。因按邊,擢龍圖閣待制,知熙州,屢破羌眾。元豐中,知洪州卒。韶起孤生,用兵有機略,臨出師,召諸將授以要指,不復(fù)更問,每戰(zhàn)必捷。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元城(河北大名東)人。少孤貧。平生教書為業(yè)。王安石推重其人品文章,為之延譽。反對天命論與性善論。擅詩文。其詩氣勢雄壯、奇崛,富有現(xiàn)實性。如《暑旱苦熱》、《餓者行》。著有《廣陵先生文集》等。 王堅(?-1264),南宋將領(lǐng)。開慶元年(1259),蒙古憲宗(蒙哥)率軍進圍合州。他堅守九月,憲宗受傷而死(一說病死)。蒙古軍被迫撤退。景定二年(1261),任湖北安撫使兼知江陵府。后被賈似道排斥,郁郁而死。 王柏(1197-1274),南宋經(jīng)學家。字會之,號長嘯,改為魯齋。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從朱熹門人游,又受學于何基,對《論語》、《大學》、《孟子》及《通鑒綱目》等標注點校,尤為精密。聚徒講學,被聘為麗澤、上蔡兩書院師。卒,謚文憲。生平著述甚多,所著書有《讀易記》、《論語衍義》、《擬道學志》、《天文考》及《地理考》、《大爾雅》、《正始之音》、《文章指南》及《家乘》等。 王冕(1287-1359),元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 王實甫,元戲曲作家。名德信,大都(北京)人?,F(xiàn)存雜劇有《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麗春堂》三種;《韓彩云絲竹芙蓉亭》、《蘇小郎月夜販茶船》兩劇各存一曲詞。另存散曲數(shù)首。是元代著名劇作家。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fā)展有較大影響。所作《西廂記》,在思想性和藝術(shù)上都超過了金代作家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后人有言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p> 王曄,元戲曲作家。杭州(今屬浙江)人。號南齋。順帝(妥懽帖木爾)時,曾輯錄從春秋至宋、金藝人諷諫帝王之故事編成《優(yōu)戲錄》(今已不傳)。其所作雜劇,今知者有三種?,F(xiàn)存《桃花女》一種,另存有散曲數(shù)首。 王守仁(1472-1529),漢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tǒng)軍征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 王翚(1632-1717),清畫家。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出身繪畫世家,幼承家學。擅山水。其畫筆墨功底深厚,長于摹古,幾可亂真,但又能不為成法所囿,在四王中比較突出。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被視為畫之正宗,追隨者甚眾,后人稱為虞山派。有《康熙南巡圖》(與楊晉等人合作)、《秋山蕭寺圖》、《虞山楓林圖》、《秋樹昏鴉圖》等傳世。 王明德,清律學家。高郵(今屬江蘇)人。字金樵。任刑部陜西省郎中,著有《讀律佩觽》八卷,成書于圣祖康熙十三年(1674),在清代被視為學習律典的入門書。全書取明律分類編輯,各為淺釋,總結(jié)了前人學律經(jīng)驗,附有《讀律八法》。又作《洗冤錄補》雜記異文,旁及鬼神醫(yī)藥,類似小說家言。 王士禛(1634-1711),清文學家。山東新城(今桓臺)人,因避世宗諱,改名士禎,字子貞,一字貽上,號阮亭,自號漁洋山人。順治進士。任揚州府推官。康熙時累官至刑部尚書。曾多次主持鄉(xiāng)、會試,充國史館副總裁、《淵鑒類函》總裁。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朱王”。又與兄士祿、士祜齊名,稱“三王”。著述甚富,有《帶經(jīng)堂集》、《皇華紀聞》、《漁洋詩集》、《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等。 王原祁(1642-1715),清畫家。太倉(今屬江蘇)人,字茂京,號麓臺、石師道人。王時敏孫??滴踹M士。任《佩文齋書畫譜》纂輯官、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nóng)。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曾為宮廷作畫并鑒定古畫。功力深厚,弟子頗多,有“婁東派”之稱。后人把他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又稱“清六家”。著有《罨畫集》、《雨窗漫筆》、《掃花庵題跋》等。 王鴻緒(1645-1723),清臣、史學家。字季友,號儼齋、橫云山,華亭(上海松江)人。康熙進士,授編修。累擢左都御史,后被劾與高士奇等招權(quán)納賄,結(jié)黨營私,休致。后召京修書,坐謀舉皇子允禩為太子,詔責。曾充明史總裁。后把全稿帶回家中刪改,據(jù)為己作。另有《賜金園集》、《王鴻緒外科》等。 王囊仙(1778-1797),清南籠起義軍女首領(lǐng)。貴州南籠府(今貴州省安尤縣,位黔東南興義縣東)洞灑人。名阿從,一作阿崇,布依族。因行醫(yī)治病,被稱為“囊仙”,布依語為“仙使”。韋朝元與之聯(lián)絡(luò),借行巫以聚眾,于1797年(仁宗嘉慶二年)在南籠發(fā)動起義,稱“皇仙娘娘”,年號“仙大”。同年9月,洞灑失陷被俘,在北京(今北京市)就義。 王筠(1784-1854),清文字學家。山東安丘人,字貫山,號菉友。道光舉人。在《說文》研究上,綜合分析諸家之說,為后人指示門徑。著有《說文句讀》、《說文釋例》、《說文系傳校錄》、《文字蒙求》等。 王錫朋(1780-1841),清抗英將領(lǐng)。字樵墉。直隸寧海(今天津)人。武舉人出身。道光十八年(1838),任安徽壽春鎮(zhèn)總兵。二十一年,率兵千余人由吳淞增兵援定海,與葛云飛、鄭國鴻協(xié)力抗擊英軍,扼守曉峰嶺,血戰(zhàn)六晝夜,英勇戰(zhàn)死。 王鎏(1786-1843),清貨幣理論家。初名仲鎏,字子兼,一字亮生。江蘇吳縣人。著有《壑舟園初稿》、《壑舟園次稿》等書,其主要貨幣思想集中于《錢幣芻言》一書。 王之春(1842-?),清臣。字爵棠,湖南清泉(湖南衡陽)人。光緒六年(1880)著《國朝柔遠記》,綜述1644-1872年清代外交歷史,遂受命出使日、俄?;貒嗡拇ú颊?、鎮(zhèn)壓余棟臣起義。后調(diào)任山西、安徽、廣西巡撫。主張出賣廣西礦產(chǎn)權(quán)益,借助法國勢力鎮(zhèn)壓人民起義,激起國內(nèi)拒法運動。次年被解職。 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號葵園。后改名遯。同治進士。歷任國子監(jiān)祭酒、江蘇學政、長沙城南書院院長、岳麓書院院長等職。 王國維(1877-1927),近代學者。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在哲學、文學、戲曲史、甲骨文、金文、漢晉簡牘、做魏碑刻、敦煌文獻、音韻學以及西北地理、蒙古史等領(lǐng)域的研究方面,均有顯著建樹和深遠影響。1927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 王若飛:(1896~1946年),是我黨早期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 王盡美:(1898~1925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王荷波: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qū),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lǐng)導人之一。 王亞南:(1901~1969年),著名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家。 王樹聲(1905~1974年),原名王宏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lǐng),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擔任多個地方軍區(qū)司令員。英勇善戰(zhàn),戰(zhàn)功顯赫,為創(chuàng)建鄂豫皖、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和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勛。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八、第九、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 王大珩:(1915─2011),光學專家,中國光學界公認的學術(shù)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lǐng)導者。 王希季:(1921~),中國著名的航天技術(shù)專家。王震:(1908~1993年),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秀黨員,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lǐng)導人。他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為社會主義建設(shè)和改革開放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深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王棟:草原學家,國家一級作家。 王蒙: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協(xié)原副主席。 王鼎昌:(1936~2002年),新加坡首任民選總統(tǒng),華裔。 王選:(1937~2006年),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漢字激光照排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始人。王立君:金牌制片人、資深姓氏文化學者、中國紅色傳媒領(lǐng)軍人物。具有跨行業(yè)營銷經(jīng)驗,曾實現(xiàn)多領(lǐng)域的完美轉(zhuǎn)身,在影視文化發(fā)展上見識非凡,一度占據(jù)文化產(chǎn)業(yè)制高點,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的排頭兵,是中國最具發(fā)展?jié)摿Φ木邆鋰H眼光的優(yōu)秀制片人之一,始終代表并引領(lǐng)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王晶: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著名導演。 王家衛(wèi):香港著名導演,曾獲得了戛納電影節(jié)的最佳導演獎。 王剛:國家一級演員,原中央電視臺播音指導,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表演藝術(shù)家。 王杰:港臺著名男歌手,70年代超級巨星。 王菲:北京籍香港中年女歌手。 其他王姓名人有神話人物西王母、王喬;西漢大臣王嘉,學者王式;東漢大臣王良;三國曹魏大臣王昶;西晉外戚王恂,大臣王遜、王堅;東晉文學家王修;南朝齊大臣王遜、學者王儉、文人王晏,梁詩人王筠;北朝北魏大臣王衍,北齊將領(lǐng)王則,北周將領(lǐng)王杰;隋將領(lǐng)王韶;唐大臣王??;五代后唐大臣王權(quán);北宋大臣王溥、王濟,將領(lǐng)王珪;南宋將領(lǐng)王淵,方志作者王栐;元大臣王磐;明大臣王樸,將領(lǐng)王弼、王通、王瓊,學者王佐、王微,文學家王濟,畫家王諤;清大臣王杰,學者王艮,藏書家王修,雕塑家王春林,發(fā)繡名家王瓊,白蓮教支派清水教首領(lǐng)王倫等。近當代王姓名人有政治家王昆侖、王任重、王漢斌、王國興、王世英、王觀瀾、王新亭、王建安、王近山、王海,外交家王炳南,紅軍將領(lǐng)王佐、王良、王爾琢、王平章、王炳南,抗聯(lián)將領(lǐng)王德泰,革命烈士王克勤、王杰、王孝和,民主革命者王金發(fā)、王天杰、王和順,愛國將領(lǐng)王以哲、王甲本,國民黨官員王正廷、王寵惠,電影評論家王塵無,電影導演王濱、王家乙、王蘋,電影攝影師王杰,電影演員王瑩、王丹鳳、王人美,音樂學家王光祈,詞曲作家王洛賓,歌唱家王昆,射擊運動員王義夫,中長跑運動員王軍霞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