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第十六條》云:“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span>現(xiàn)代醫(yī)界一致認為,張仲景用“下焦”借喻該病病位在軀體下部,即腎之外府腰部肌肉經(jīng)脈,與腎之本臟無關;正由于與腎無關,故其治療不必溫腎,但去其在經(jīng)之寒濕即可。這樣的認識實際上便是起于尤怡,其在《心典》中便主張:“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則為腎著。”并認為“其病不在腎之中藏,而在腎之外府。”或有醫(yī)者發(fā)揚此論直接以此為腰痹者。然若寒濕之邪相侵,論之當在傷寒之辯少陰病脈癥,今論在《金匱》,知當非僅寒濕相侵而然。尤怡之論,其需斟酌。 腎著,一如肝著,當也是憂思所致。據(jù)《內(nèi)經(jīng)》,蓋五藏受氣于其所生,傳之于其所勝,氣舍于其所所生,死于其所不勝。此五運之氣逆序相受也。故腎受氣于肝,傳之于心,氣舍于肺,至脾而死。故腎著者,腎氣抑郁而脾胃虛寒也。何也,以腎受氣于肝,肝著久而授之于腎也。 憂思久而不解則脾胃虛,脾胃虛則身體重。憂思久而不解則腎氣抑,腎氣抑則腰中冷。此為氣抑而非腎虛,故胃無虛火而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腎氣抑郁,狀如身體房勞,虛汗多出。故言“身勞汗出,衣里冷濕。”言久久得之者,心結未除,久郁難解,腎受肝氣而郁也。腎氣虛弱則腎水寒濕難制,寒濕積聚下焦,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 以脾土勝腎水,而脾氣傳于腎氣也。故腎氣抑則補脾胃。故以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甘草、干姜、白術補益脾胃,茯苓分別水道以除下焦所積寒濕。所以不用附子者,以腎脾之氣一時之抑而非陰極虛之困而然。 肝著、腎著皆心病也,良藥療其癥卻難以療心也。故湯藥為輔,心理干預方見其功也。思抑郁而終者,常不食而吐血,乃腎絕而氣猶舍于肺,血不歸經(jīng),至脾而死也。 |
|
來自: 豬王小屋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