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四十八章中提出“為道日損”的方法,可是我們“損”到最后得到的“無為”狀態(tài)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其實老子自己也給出了答案。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致虛極,守靜篤“:我理解這里的”虛“、”靜“是指的心境,是指心境達到空明寧靜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我們每個人有么,有的,我們一出生就是”虛“、”靜“的心境,出生的嬰兒都是心無旁騖,睡覺就很認真的睡覺,吃飯就使出吃奶的勁,呼吸是深沉的,意念是集中的,所以老子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但是為什么我們越長越大,心里不再”虛“、”靜“了呢,還是因為”為學日益“,我們成長了,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心里填了很多東西,包括各種知識、個人的意識、自己的喜好和厭惡,但是卻找不回來”虛“、”靜“的心境了。因此,老子說要'致虛極,守靜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通過”為道日損“達到虛極和靜篤的狀態(tài),可能我們這輩子再也回不到出生時的心理狀態(tài),正因為做不到,更應該要去用一生的時間來修心。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埃哼@說明了為什么我們要達到虛極和靜篤的狀態(tài)。因為我們看事情的時間只要放長遠些,萬事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就是一個圓圈,只要我們看事情的眼光足夠長遠,萬事萬物都會回到本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里解釋了這個本根是什么,根——靜——復命——常——容——公——全——天——道。老子用了九個概念,最終歸結到“道”。我們守住虛極和靜篤的狀態(tài),就是道的狀態(tài),只要我們真正守住了這個狀態(tài),才能做到“載營魄抱一”:身體和心靈與道合為一體,這才是老子道家的最高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