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感悟(一三一) 文/王營 原文: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18 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7.38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7.4 孔子平時閑居在家里的時候,神情溫和舒坦,悠閑自在。 7.18 孔子有時講雅言,誦《詩》、讀《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7.38 孔子溫和而又嚴肅,讓人敬畏而不令人害怕,莊重而又安祥。 感悟:這三段文字從三個不同的側面描寫了先師孔子的日常表現(xiàn),為我們構畫了一位和藹可親而又令人敬畏的師者形象。 在世人眼中,孔子儼然是一位正襟危坐、不茍言笑的道學先生。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盡管孔子常常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并且還經常為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而苦悶、彷徨,但是生活中的孔子卻樂觀豁達,富有情趣。他平時閑居在家,神情總是那么溫和舒展,從不皺眉發(fā)愁,顯得悠閑自在,輕松愉快。做到這一點真不容易,需要一個人具備很高的修養(yǎng)。平時教學中,有些教師可能因為在學校挨了領導的批評,或者因為學生不聽話發(fā)了一陣子脾氣,于是將這些情緒帶到家里,將氣憤發(fā)泄到家人身上,從而破壞了整個家庭的和諧氣氛,影響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做為教師,我們應當像孔子那樣,合理界定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可用自己的煩惱去懲罰他人。 對于魯國方言的發(fā)音,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日常教學中講“雅言”。什么是“雅言”?古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朱子將之解釋為“?!?,意思是孔子常說《詩》、《書》。禮不是單用來誦讀的,必須按禮的規(guī)定去做,故言執(zhí)禮?!对姟房梢允崂硖找比说男郧?,《書》是講治國平天下的。學《詩》在于完善自己,學《書》則是要為國為民。個人完善與家國泰平都必須以守禮、遵循禮法為原則,故而《詩》、《書》、守禮都是孔子經常說的話。這也可看出孔子教學的核心就是《詩》、《書》、《禮》。另一種說法是把“雅”字當雅言講。雅言就是指官話,官話也就是當時官方規(guī)定的通用語,相當于現(xiàn)在的普通話。按照這個說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平時說話用魯國的方言,但在誦讀《詩》、《書》和贊禮的時候就用當時的普通話。這與現(xiàn)在對教師的要求是一致的,普通話作為教師的職業(yè)語言,必須達到相應的等級,才有資格當教師,孔子是推廣的普通話的鼻祖。同時,推廣普通話也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師都用方言講課,教出來的學生南腔北調,將來走向社會將會寸步難行。 最為重要的是,孔子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做到了“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是學生對孔子的評價。做為一名教師,只有神情溫和,才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方便彼此之間的勾通,但是如果教師整天一團和氣,對學生放任自流,學生犯了錯誤也不進行嚴肅批評,這樣的教育效果也可想而知。所謂“威而不猛”,是說教師理應在學生面前樹立威嚴的形象,讓學生對老師的人格和學識產生敬畏,但也不可太過分,整天板著一副嚴肅的面孔,動不動就發(fā)脾氣、使性子,或者采用體罰的手段隨意打罵學生,讓學生看到老師躲著走,像老鼠見到貓一樣,這樣的教師就是“猛”過頭了。事實上,學生對教師的畏,不是在教師的呵斥和棍棒下產生的,而應當是學生由對教師的“敬”而產生的“畏”。在《堯曰》篇,孔子說:“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保▓蛟坏诙@里孔子雖然只強調了由外表和神情產生的敬畏,但是這種外在的神情,只有具備了內在學識和修養(yǎng)的君子才能表現(xiàn)出來,是由對君子的敬而產生的畏。教師一旦具備了內在學識和道德修養(yǎng),就不會患得患失,情緒隨環(huán)境而波動,因此無論是對待工作,還是待人接物,就表現(xiàn)得十分莊重、安祥。 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很難像孔子那樣做得十分完美,但本章卻告訴我們一條十分重要的原則,即在處理與學生的關系時,教師要把握好分寸,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F(xiàn)在我們強調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和學生成為朋友,這種說法事實上是有問題的,教師做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少還要有一點“師道尊嚴”的味道,怎么能成為稱兄道弟的朋友呢? |
|
來自: liuhuirong > 《論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