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黃伯思稱:“逸少《十七帖》,書中龍也?!边@當然是對《十七帖》(圖1)至高無上的贊譽。王羲之的行草在漢字書法史上是“韻高千古”的代表,而《十七帖》又是王羲之晚年的草書代表作,所以,它也是我們學習王書臨摹的最佳刻帖之一,遺憾的是,它不但是刻帖,而且還是后人的摹本刻帖。 董其昌認為刻帖是“死句”,墨跡才是“活句”。但是很無奈,我們不得不以此為摹本。因為現(xiàn)在能看到的無論是墨跡還是刻本,都是后來的摹本。歷史的風塵很殘酷,很難讓我們看到本真的精美。當然刻本也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它雖然失去了書寫的細微處,但增加了《十七帖》刀工的金石氣,更加勁健、挺拔、樸厚和圓渾了,這在墨跡中是沒有的。 王玉池先生認為:《十七帖》主要是王羲之寫給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一組信函?!斑@組信函流傳有序,內容翔實,可考可信?!薄妒咛分械男藕€有一些不是寫給周撫的,我們這里就不作考證了,只求草書書寫技法的探析和臨摹。 《十七帖》作為臨摹文本有以下特點: 一、字數(shù)多,它是王羲之流傳下來的刻帖中唯一字數(shù)最多的長篇,為初學者在字形結構上提供了足夠的參照和借鑒; 二、由于是刻本,不可避免地遮蔽了墨跡中書寫性的真實,同時由于是摹本并不斷翻刻,藝術信息的損失更多了,但是,卻增添了一些筆法的規(guī)范和刀刻的痕跡。因此,人的審美也隨之變化,由墨跡書寫藝術的審美到刻帖刀工的金石藝術審美; 三、它是中國草書史上第一代今草的典范,所以它的草法是由章草向今草的過渡,在筆法和結體上都留有章草的痕跡。這也使得剛入門的初學者,在筆底下有一些更遠古的筆法和意趣,因此,它是較好的首選臨本。 一、參照王書的其它墨跡,以獲得更豐富的筆法信息 由于《十七帖》是刻本,一些書寫的自然性會被刀工損傷,不能全面呈現(xiàn)其當時書寫的真實細節(jié),當然,這也是所有刻帖都存在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學習時,要參照王羲之的其他墨跡,如《遠宦帖》、《寒切帖》、《游目帖》等墨本,用心體會那些刀工刻掉的筆與筆相接,筆意引帶的交代。墨本相對于刻本書寫語言更加豐富,轉折處交代的更細微精妙,提按變化也比較明顯。 遠宦帖 刻本則相對處理得比較直接簡單,有利于初學者掌握,但初學者在臨摹了一段刻本以后,要對照墨跡臨摹,觀察體會其用筆的細微變化,找到墨跡與刻本韻味不同的用筆。如《遠宦帖》的墨跡與刻本傳達給人不同的氣息,墨跡的書寫藝術性更豐富鮮活一些,在入筆、行筆、使轉、收筆處的書寫性更強一些。但從有的字細微處也能發(fā)現(xiàn)后人臨摹的痕跡。 寒切帖 游目帖 比如“小大”兩字,“小”字最后一點就顯得有些刻意和生硬,為了與下一筆的引帶又重新起筆書寫的,而不是自然地引帶過來寫“大”字的橫。還有“宦”字的寶蓋頭,入筆重,行筆中間特別細,然后轉筆出鋒,中間特別細的行筆顯得不自然,而且線條甚至還有點弱,還有“遠”字的第二橫后面特別細,近乎游絲,也顯得特別弱。 但是這些在刻本《十七帖》中就不見了,行筆是那么均衡有力挺健。另外,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王羲之是今草的集大成者,章草到今草的形成和演變也會在他的作品中不時留下一些過渡的筆法痕跡。如在《遠宦帖》中“不”、“老”等字的收筆處都有明顯的章草筆法痕跡。這些也增添了《十七帖》筆法的豐富性和古雅氣韻。 二、由讀到臨,由臨再到讀,反復體證感悟其“中和”之美 《十七帖》在藝術表現(xiàn)上不是“極草縱之致”,因為是信函的自然書寫,其書寫過程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中和之美的表現(xiàn)。我們在書寫時,不要追求筆墨強烈的表現(xiàn),而應尋求自然書寫中的平實與中和之美。如果我們用心讀帖、臨摹,就會發(fā)現(xiàn)刻帖中的刻工有細微的不同,有的一段刻得比較含蓄,不疾不厲,有的就顯得鋒芒外露,尖刻的地方有點多。如剛開始給郗司馬的信函一段,就有點過多露鋒尖刻的刀鋒表現(xiàn)。到“五十年中所無……” 接下來一大段顯得較敦厚圓渾。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先讀帖,感受它整體的藝術效果,把握其藝術風格和精神氣質,調整心態(tài),尋找這種藝術感覺再下筆。不同的技法、不同的心情,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就有不同的藝術情態(tài)。用心體悟哪些地方是露鋒切筆、搭筆,哪些地方是藏鋒入筆,但無論是藏鋒還是露鋒,都是相對“中和”和“中庸”的。 因為是信函,多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能是刻意強調提按和使轉的動作,要順其自然,在一種自然的書寫狀態(tài)中,表現(xiàn)風規(guī)自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圓渾、勁健、樸厚、超然的藝術風格。 三、單字筆勢連綿,字與字之間多筆斷意連 《十七帖》在整體上雖然沒有去表現(xiàn)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但它那份恬淡、中和的自然之美確實耐人尋味,令人愛不釋手。它單個字寫得疏散空靈,字內連綿纏繞,字與字之間連綿卻不是很多,只有少數(shù)字與字之間存在連綿。如“救命”、“省前”、“欲逼”、“疏具”等字有連綿現(xiàn)象。 單字連綿就更為普遍,如“都邑動靜清和”等幾個字,字內筆勢連綿,字與字之間則少連綿,而是筆斷意連。但也有一些字由于刻工的原因筆法近似楷書,字內筆畫也不連綿,如“州”字就比較接近楷書?!妒咛冯m然字與字之間連綿不多,但字與字之間的筆意銜接還是交代地很清楚的,如“知足下情至”幾個字,每一字的收筆與下一字的起筆都清楚地交代出了它們之間筆法的銜接。 另外,轉折和接筆處都很重要,所有的細微之處,也是傳達情趣體現(xiàn)韻味的地方,更是高手相見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多留心、多用功臨摹體悟方能掌握。 四、字形大小均勻,間距行距均勻,氣韻渾然一體 《十七帖》由于是信函自然書寫,沒有要彰顯表現(xiàn)技巧的痕跡。字形的大小均勻,字距行距疏密也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一般這種排列多會被人譏為“狀如算子”,但《十七帖》不但沒有這種感覺,而且筆法精美、圓潤、樸厚氣息渾然一體。我認為這是筆法自身的意趣和內在的點畫勢態(tài)凝聚的一股精神氣質,像一個修養(yǎng)很深而不動聲色的老人,內在的浩然之氣讓他淡定,讓他泰然自若。 《十七帖》渾樸圓厚極盡唯美的筆法與中和之美的藝術風格,還有待于我們不斷地深入學習認識,并把它融進我們的創(chuàng)作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