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社會的上升通道極其有限,一般分文武兩條道,武就是從軍,通過屢立戰(zhàn)功向上升遷,這條道的風險很大,腦袋別再褲腰帶上,隨時可能丟了性命,相對而言走文道就要穩(wěn)妥的多,而且碰上和平年代,從軍這條道更加行不通。文道就是通過科舉,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一路考上去。通過科舉改變命運,雖說沒有性命之憂,但競爭卻太激烈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十年寒窗苦讀很可能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 當然,封建王朝對讀書人還是厚道的,學子們考科舉,不一定非得到進士那一步才算改變命運,對于一般的窮書生而言,能考上舉人,差不多就能翻身了。注意是舉人,不是秀才。咱們回憶一下平生所看過的古代文藝作品,幾乎只有窮秀才,沒見過窮舉人吧。的確,古代秀才只能算是大學畢業(yè),而舉人則不同,用現(xiàn)代的話講,舉人就算是找到正式工作了,而且還是那種事少錢多離家近的鐵飯碗工作。 這也是為什么秀才們拼了命考舉人的原因,而考上舉人后,再往后就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撐了,因為到了舉人這一層面,就解決了生存之憂,而且還能過生很富足的生活。秀才和舉人都是讀書人,為何差別這么多呢?其實問題出在科舉制度上面,大部分封建王朝賦予了舉人一項特權(quán),正是這項特權(quán)讓舉人的地位遠高于秀才。舉人的這項特權(quán)便是免稅權(quán),大伙別小看這項特權(quán),它能給舉人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和社會地位。 免稅權(quán),顧名思義,就是舉人名下的財產(chǎn)免交國家賦稅。古代老百姓最大的稅務(wù)負擔便是農(nóng)業(yè)稅,百姓占有的田地越多,所交的賦稅就越重。但是如果老百姓把自己的田產(chǎn)掛靠在舉人名下,這樣就可以免交農(nóng)業(yè)稅,當然,為了表示感謝,肯定要給舉人一點好處的。舉人有了這項特權(quán),十里八鄉(xiāng)的百姓幾乎都會來找舉人幫忙,當然這里所說的百姓自然是那些大地主、土財主之類的土豪,他們借舉人的政治優(yōu)惠,給自己帶來經(jīng)濟利益,也給舉人帶來了不菲的收益。 這是舉人特權(quán)衍生出的經(jīng)濟利益,對于本身有巨額田產(chǎn)的學子來說當然不算什么。但對于原來就是窮秀才的舉人而言,這個誘惑就太大了。學子讀書本來就不能養(yǎng)家,考功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學子如何維持生計,其實是一個大難題。再者古代家庭,男人是頂梁柱,一個家庭全由男人支撐,若是家里揭不開鍋,男人臉上也沒面子。不過一旦擁有舉人的免稅權(quán),便能坐在家里收錢,這樣的特權(quán)哪個男人能拒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