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金句賞析之 摟膝拗步 1. 腰勁下,尻骨微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勁 “腰勁下”,讀音為za二聲,意為腰勁如同一根柱子穩(wěn)穩(wěn)的插在地上,塌腰襠勁如坐板凳。這個感覺不太好找。尻骨即為尾椎骨,尻骨微微泛起,意味著尾椎骨微微的翹起一點??唇馄蕡D會發(fā)現(xiàn)尾椎骨是向前勾著的,如何微微翹起呢?這里的尻骨應指尻骨前半分的尾閭穴,只要微微的調(diào)動尾椎骨,且腹股溝處斜向內(nèi)合,其趨勢是自然是向后的。洪均生公說“陳式太極拳,尾閭微后翻”,這里便是出處。 (觀察照片腰部,來體會尾閭微后翻) 2. 打拳每一勢,陽氣一動一周身,至于靜,一靜一周身。即心之一念動,陽氣即一周于身;一念靜,陰氣即周于一身,無間斷時。 這段話看起來都知道,就是不知道怎么做。尤其一念動,陽氣一周身,一念靜,陰氣一周身,有些不知所謂了。舉個例子就清楚了,比如你在升旗儀式上,聽到雄壯的國歌響起,不由自主的渾身熱血沸騰,這就是一念動,陽氣一周身;當你聽到比較舒緩的軍港之夜時,周身都安靜下來了放松下來,就是一念靜,陰氣周于一身。練拳時,胸腹靜斂是為陰,背部微微有力感是為陽,反之也是如此,不斷循環(huán),就沒有間斷了。 (摟膝拗步,動靜皆在) 3.胳膊之引勁為陰,一轉即為陽,此謂陽根于陰。胳膊肚向外運行之勁,突然收縮,陰根于陽,陽藏陰中,陰藏陽中,此所謂互為其根。 此段話與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提出的“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拳理是同一個意思,但放在具體拳勢中來講更容易理解些,也更實用些。每個動作在不同的情況下,勁是不同的,比如同為引勁:對方手在胳膊外側按我方的胳膊,則我胳膊外為陽,內(nèi)為陰;若對方手越過我胳膊,直接按在我身上,則我方胳膊外為陰,內(nèi)為陽,等等舉不勝舉,知道即可。 “突然收縮”一詞說明勁的變換極快,勁的突然變換會讓對方猝不及防,這符合王宗岳講的“不偏不依,忽隱忽現(xiàn)”。但洪均生不主張練拳時忽快忽慢,而是在練拳中整套的快或慢,這與陳鑫的說法有些矛盾,體現(xiàn)在練拳時動作的連綿不斷與用拳時隨機應變的不同。 4.“至于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zhí)泥,但使氣降與臍下小腹而已。若細研之,丹田非氣之源,何以獨言歸此?此不過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源,周身元氣皆出腎,腎水足則氣自壯?!?/p> 現(xiàn)在大部分練太極拳的,包括大師級的拳師,經(jīng)常講要“氣沉丹田”。而陳鑫此段話與現(xiàn)代太極拳的練法要求稍有不同,認為沒有必要執(zhí)著拘泥于“氣沉丹田”,不然就成了“略言大意”。并且在長短句俚語中又講“出腎入腎是真訣,纏絲勁要得身樁放正,不可搖曳,足踏穩(wěn),襠開圓,硬氣柔下”。 這就給我們提了個醒:氣沉丹田固然有必要,重要的是我們在練拳時要注重行于周身臟器的整體效果,更適用于現(xiàn)代人健身的需求。否則以偏概全,容易出偏差,達不到健身目的還可能有損身體健康。 5. 周身元氣皆出(于)腎,腎水足則氣自壯。養(yǎng)于胃,胃得其養(yǎng)則氣亦壯。藏于肝,肝氣一動逆氣橫生,氣不得其平。涵泳于心,心無妄念則心平者氣自和。 這些對練拳的來說,難以形容。可以在心靜的時候,慢慢體會一下。通常的“打坐”、“冥想”時,能體會到這些,則周身舒泰,是為修內(nèi),與身心有益,與搏擊無關。 (打坐,冥想) 6. 此勢六封四閉,誠然!六封者,上下四旁皆封住,無門可入;四閉者,左右前后嚴以閉之,無縫能擊,任其虛來、實來、偏來、正來,皆無虞也。 六封與四閉都是個概數(shù),本為防守嚴密讓對方無縫可擊的意思,如果非要分清六是什么,四是什么,就是著相了。 7. 吾所謂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也。至耍成時,吾之一身皆是拳。 拳者,權也,這就陳鑫名句的出處。權就是古時講的秤,秤可以秤物體的重量,拳可以秤對方勁的輕重、緩急。周身可權重,則周身皆為拳。 8.打拳原是備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曲有直,有順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飛,有束住,有散開。種種身法,不可枚舉。而要以中氣行之。雖極倒身法,極歪身法,皆有中氣以貫之。 陳鑫的這段話講的非常精彩,將武術中的身法體現(xiàn)的淋淋盡致,而不是現(xiàn)代人將的必須身形中正。備身法,意思就是各種身法,隨時可用。陳鑫講的中正,是中氣之中正,非身體姿態(tài)的中正。所以現(xiàn)代練太極拳的,給自己越來越多的束縛,反而丟掉了很多更為實際的東西,不得不深思之??! (照片看似中正,實則丟了太多內(nèi)在的東西) 9.出腎入腎是真訣,纏絲勁,要得身樁。放正不可搖曳,足踏穩(wěn),襠開圓,硬氣柔下。 這段話,不解釋。慢慢體會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