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二七(146)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錢穆譯】先生說:“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極的了!但一般民眾,少有此德也久了?!?/span> 【楊伯峻譯】孔子說:“中庸這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經(jīng)是長久地缺乏它了。” 【傅佩榮譯】孔子說:“中庸這種德行,實在是最高的了!長期以來,百姓很少有能做到的?!?/span> 中庸,這里的中庸是講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調(diào)和折中的儒家處世態(tài)度。它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共創(chuàng)天人合一之境界。 孔子說,中庸這種德行,可算是最高的了,但一般民眾長久地缺乏它了。鮮,少的意思。久,長久,很長的意思。這是孔子在感嘆世間的風氣、道德水準普遍不好,也就是在感慨自己的教化沒有達到效果,沒有讓中庸這種思想在百姓中間很好地傳播下去。
雍也篇第六·二八(147)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span> 【錢穆譯】子貢說:“如有人,能對民眾廣博施與和救濟,這如何呢?可算是仁了吧?”先生說:“這哪里是仁的事?必要等待圣人吧。堯舜還怕感到力量不足呀!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幫助人能立。自己想達,便也幫助人能達。能在切近處把來相譬,這就可說是仁的方向了?!?/span> 【楊伯峻譯】子貢道:“假若有這么一個人,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樣?可以說是仁道了嗎?”孔子道:“哪里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堯舜或者都難以做到哩!仁是甚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說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span> 【傅佩榮譯】子貢說:“如果有人普遍照顧百姓又能確實濟助眾人,這樣如何呢?可以稱得上行仁嗎?”孔子說:“這樣何止于行仁,一定要說的話,已經(jīng)算是成圣了!連堯舜都會覺得難以做到??!所謂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穩(wěn)立足時,也幫助別人安穩(wěn)立足,在自己想要進展通達時,也幫助別人進展通達。能夠從自己的情況來設想如何與人相處,可以說是行仁的方法了?!?/span> 病,不足,欠缺。圣,圣德。方,方法,方向。 本章的意思是講如果有人能夠?qū)Π傩照疹櫤蛶椭⑹┮远骰?,這樣的人不僅僅是仁德了,一定是圣德了。堯舜這樣的圣人都很難做到,有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幫助別人站得?。蛔约阂率滦械猛?,同時也幫助別人事事行得通。他們能夠從自己的情況來設想如何與人相處,可以說是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這樣說,應該是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很難,連堯舜這樣圣明的君主都沒完全做到??鬃釉凇墩撜Z·述而33》說過:“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span> 仁的思想一直是孔子追求和推崇的,他的一生也是致力于仁的思想的傳播。他深切了解到行仁的困難和艱辛,他認為他不曾見過一直致力于行仁的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笔强鬃尤实乃枷氲捏w現(xiàn),到今天人們一直津津樂道于這句話,聽著簡單,實際做起來,不是不足,而是差得很多??!孔子好學不厭,是欲立、欲達,他誨人不倦,是立人、達人,盡管他一直孜孜以求,潛心努力,他仍然說他只能做到這一步。 “能近取譬”就是行仁的方法了,就是從自己的情況來設想如何與人相處,做到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現(xiàn)在人們的價值觀都變了,只有了己欲立,己欲達,而沒有了立人和達人。當然我們自己能做到己欲立,己欲達也不錯了,畢竟身懷理想、憂國憂民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現(xiàn)在還有人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嗎?政治家在臺上演講可以說,老師教導學生可以說,但捫心自問,說這樣的話,到底有沒有底氣? |
|
來自: 背后國文 > 《《人生路上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