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段運河早期的開鑿主要是指泇河的開鑿,永樂十三年,運河南北全線疏浚通航,朝廷決定停止海運,把運河作為漕運的主要渠道。明朝遷都北京后,開始實行南糧北運,漕運的興盛就此開始。 為了進一步保證漕糧及時安全北運,明朝特別注重京杭大運河這根政治、經(jīng)濟生命線的安危。但黃河下游多次決口沖毀運道,嚴重影響了漕運的安全,而且決口多集中于濟寧、泗水運道段,明朝于是決定開鑿一條新的河道,于是使京杭大運河避開黃河侵襲的課題提到了議事日程,先后開鑿了南陽的新河、泇河。今天的棗莊段運河主要河道韓莊運河,便是當年開鑿的泇河上游段發(fā)展并形成的。 明朝前期的“治黃保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黃河泛濫對山東一段運河的侵害,但由于實行北堤南分,而對黃河的下游卻任其泛濫不治,以致在明代后期黃河害運集中于徐州上下運段,迫使朝廷重點對濟寧以南的運道進行了改造與治理。 從探索開鑿棗莊段運河的重要意義到力排眾議進諫朝廷實施這一重要工程,從克服重重困難到屢屢不懈地堅持開鑿棗莊段運河,歷史上涌現(xiàn)出了許多杰出的治運人物。他們或是位高權重的朝廷要員,或是顯赫一時的權貴人士,或是具體工程的實施者,但他們都毫無例外地將棗莊段運河的開鑿當做他們一生的追求,有的甚至以不惜付出了生命為代價。正是他們孜孜不倦的付出和努力,才使這段讓我們?yōu)橹湴梁妥院赖倪\河至今橫亙在棗莊廣袤的大地上,哺育和滋潤著運河兒女,使運河經(jīng)濟和文化得以繁榮和發(fā)展。 工部侍郎盛應期盛應期,字思征,吳江人。明弘治六年進士,授都水主事轄濟寧諸閘,累遷工部侍郎。嘉靖六年(1527年),黃河決沛縣,淤運道。工部尚書胡世寧等建議,運河之塞是因為黃河。使運道不經(jīng)黃河,則易防淤積。可于昭陽湖東岸滕、沛、魚臺、鄒縣界選擇土堅無石之地另開一河,南接留城,北接沙河口。取其土厚筑西岸,為湖的東堤,防黃水漫入、山水漫出。隔昭陽湖在外,為黃流散漫地。盛應期用其建議,役丁夫98000人開渠自南陽經(jīng)三河口,過夏村至留域共140里。歷時四月,督工嚴急。后流言免職,并停開渠。后此以言改河為禁區(qū)。整個嘉靖時期,黃河共6次決口,沖壞運河。最后,終于接續(xù)盛氏未完成的工程,開南陽新河行運。 小編評:運河之塞根在黃河水患,水患在疏不在避,新修河道費工費時,貧瘠之地腐敗怠慢,工程浩大,急公進取,縱有大志,終成遺憾。 工部尚書朱衡朱衡(1501~1574年),字士南,萬安人。明嘉靖十一年進土,四十四年以工部尚書總理河漕,與潘季馴共事。當時水大不易施工,他采用鄰縣知縣章時鸞的建議,續(xù)鑿總河盛應期所開新河,以避黃河之害,取運道之捷徑。隆慶四年九月,河決邳州,自睢寧至宿遷淤百八十里??偤邮汤晌檀罅⒄堥_泇河以避黃水,未決而罷。明年四月,河復決邳州,命給事中雒遵劫驗。工部尚書朱衡請以開泇口河之說下諸臣熟計。明帝即命遵會勘。遵言:“泇口河取道雖捷,施工實難。葛墟嶺高出河底六丈馀,開鑿僅至二丈,硼石中水泉涌出。侯家灣、良城雖有河形,水中多伏石,難鑿,縱鑿之,湍激不可漕。且蛤鰻、周柳諸湖,筑堤水中,功費無算。微山、赤山、呂孟等湖雖可筑堤,然須葛墟嶺以泄正派,開地浜溝以散馀波,乃可施工?!闭埩T其議。詔尚書朱衡會總河都御史萬恭等覆勘。衡奏有三難,大略如遵指。且言漕河已通,徐、邳間堤高水深,不煩別建置。乃罷。 小編評:治理黃河水患,在于構建系統(tǒng)性水利樞紐網(wǎng)絡,應于多省聯(lián)合治理,重點在于中游的分段式,梯次型,疏導監(jiān)控。而下游多塌泄湖泊,單存疏通防患水災,極其被動不易治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