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的語文課
以例明理,是朱光潛先生《咬文嚼字》(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必教課文”)的基本寫法,朱先生在文末也說“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據(jù)此,我們大都抓住“實例”來引領(lǐng)學生明確文中的觀點及論述角度。內(nèi)容大致如下:
從所教內(nèi)容看,文本各部分主要意思一目了然,但似乎缺少些什么: 1.部分間邏輯聯(lián)系。說理要言之有據(jù),言之也要有序。從所示“論述角度”看,“情感”“簡與繁”“情境”“文化語言”等因關(guān)系交叉而顯得并列不當。從“實例”和“觀點”看,一堆例子似在共論著思想和情感的關(guān)系,看不出段落間是并列還是層進。作者是現(xiàn)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應(yīng)該不至于犯這些比較低級的錯誤。 2.實例運用的技法。如因朱先生“隨便舉幾個實例”的自謙,就對其使用實例的技法不作深究,這未免有些可笑。“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用例更是如此。而表中除了“角度”就無別的寫法方面的反映;教學中也通常停留在對例子主要意思及所對應(yīng)觀點的概括上。這“言之有法”的缺失,使文本的教學價值大打折扣。 3.論述思路的軌跡。論述文也是一種常用的“言之有范”的文體,其行文思路的標志性體征為“是什么(論點)—為什么(因果分析)—怎么辦”。當然,其運行軌跡也會因人因文而有所差異,由此也顯出作者思維的是否嚴密與行文的是否巧妙。如教學中也如表格所列止步于段落內(nèi)容的概括,不對作者的個性化論述思路作分析,那么學生接收到的可能是碎片化狀態(tài)的思想和臉譜化的所謂舉例論證,這不利于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發(fā)展。 之所以會產(chǎn)生諸如此類的問題,可能是教師解讀文本還不夠“咬文嚼字”,但應(yīng)該也不僅是這個原因。 一、解讀文本理應(yīng)“咬文嚼字” 聽一些老師上課,對本文1、2段和第3段前三句話是這樣理解和概括的: 第1、2段,作者舉出《屈原》《水滸》《紅樓夢》中煉字的例子,說明“你這”“你是”和“你有”三種不同句式的區(qū)別,仔細分辨了其中不同的意味;第3段中根據(jù)上面的分析指出,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都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span> 這小結(jié)性話語,表明第1、2段和第3段之間存有因果關(guān)系。但第1和2段又有怎樣的關(guān)聯(lián)呢?這三段文字在整個文本里又有著怎樣的地位和作用?且作者舉這三例,只為說明“‘你這’、‘你是’和‘你有’三種不同句式的區(qū)別”?這些問題的存在,意味著這三段文字各自的作用并未明了,其寫作上的特點和妙處亦未被充分認識。 第1 段共四句。前三句述說郭沫若將“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中的“是”改為“這”的來由及理由。第四句述說他根據(jù)自己對“你是什么”“你這什么”的研究,將“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中的“有”也改為“這”。最后一句與前三句,在時間和內(nèi)容上有承接關(guān)系。 第2段首句“這是煉字的好例”,是承第1段所述事實而做的判斷。接著,作者便用這個“好例”“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了一番: 1.認同郭沫若對演員改“是”為“這”的肯定,卻婉諷他既不了解民眾語言,又至少沒好好讀《水滸傳》:“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么’式語法?!?/span> 2.闡釋《水滸》中“你這”式罵語,用以否定郭沫若“‘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的“研究”,認為這種句式帶有極端憎惡的情感,而“你是什么”則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 3.用比較的方法,分析《紅樓夢》里茗煙罵金榮的“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否定郭沫若的“‘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認為“‘你這’式語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來得更有力”。 由此,我們可以認定作者舉《屈原》煉字,意在揭示煉字中存在的問題并為論述的起點;舉《水滸》、《紅樓夢》煉字,分別分析了‘你這’、‘你是’兩種句式的作用和適用范圍,闡明郭沫若改字及認識的不足。后兩個例子顯然是為分析郭先生煉字問題而使用的論據(jù)。 4.從用詞范圍和邏輯兩個角度,闡釋郭沫若援例把“有”改為“這”“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這樣,這兩段文字看似在闡述“你這”、“你是”、“你有”句式和情感的關(guān)系,實則在分析郭沫若做文章的不謹嚴及文學素養(yǎng)的缺憾,從讀書態(tài)度、語言研究、寫作能力等方面一一予以辨明。讀者應(yīng)該可以感受到言外之意:如郭沫若這樣的大文豪都存有閱讀、寫作方面不謹嚴的問題,那么一般人的問題就可能更多。如此,下文順勢提出“咬文嚼字”話題就顯得很有必要。 也許顧及郭沫若及一些讀者的感受,作者在第3段中還是柔中帶剛地說“這番話不免羅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既表明如此較真的理由(似乎在說:郭老您不要生氣,我是在就事論理哦),又表明自己的主張:閱讀與寫作,就應(yīng)該咬文嚼字,要有錙銖必較的謹嚴。 我不知道朱先生與郭先生是否有恩怨,字里行間看不出對他有什么好情緒??雌鋵懽髂康?,應(yīng)是在以此為例,說明閱讀、寫作應(yīng)有咬文嚼字的謹嚴,還要有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唯如此方可避免郭先生之煉字問題:自己能改的字改不了,不能改的又草率硬改。這為下文闡釋如何進行“咬文嚼字”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chǔ)。這兩段又三個句子,有的放矢,有理有據(jù)有序還有節(jié)! 逐字逐句地理解,又前后聯(lián)系地分析,透過文字讀明白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意圖,應(yīng)該能獲得這樣的解讀結(jié)果。 也許,老師們也有解讀到這般田地乃至更合理、深透的,只是課堂上好像不便說,于是一些老師上課還是直接搬用了蘇教版“教師教學用書”的說法。 二、解讀文本更應(yīng)獨立思考 要完成“必教課文”的教學,“謹嚴”地“咬文嚼字”理應(yīng)成為教師解讀文本的底線,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但若求一個理想的解讀成果,恐怕更要有獨立思考的勇敢。不過,我們在遇見權(quán)威解讀與自己不一致時,往往因不自信而否定了自己的“咬文嚼字”。 教師教學用書(俗稱“教參”),在一般教師的心目中地位崇高。遇到質(zhì)疑時,不少教師常以“教參是這么說的”來回應(yīng)。教參,通常會給教者提供一些具體的背景資料,文本分析,以及教學建議等,是教材編寫者教育教學經(jīng)驗的結(jié)晶,這值得尊重和享用,但也就是用于教學的一種參考資料而已。若奉作教學的“圣旨”,如依照教參而成的本文開頭所列表格及對前三段文字的分析,就有可能誤導了學生。 參讀一些權(quán)威的解讀,無疑是有必要的。但有限的備課時間往往限制了你的廣泛涉獵。在我看來,最可取的還是自己沉靜而獨立地閱讀原文,有不通處才與參考文獻相較,以求釋然。 對一篇論述文,我們可以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解讀: 1.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是什么?觀點又叫論點,是作者對所論問題提出的見解、主張和態(tài)度,是整個論述的中心,擔負著回答“論證什么”的任務(wù)。 2.這個觀點是針對什么現(xiàn)象(問題)而提的?這是寫作的起點。沒有這個起點,論點就沒多大價值。朱先生談?wù)撘慕雷郑?/span>竟以文豪郭沫若煉字這一事情而引發(fā)議論,這當令讀者有所震撼,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和嚴肅性。 3.這個現(xiàn)象(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結(jié)果是什么?分析原因有利于解決問題,所謂對癥可下藥;揭示后果,讓人覺著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問題的必要性。文中,朱先生用語委婉卻堅定,分析了郭沫若煉字及認識不當?shù)脑颍?/span>不夠了解民眾語言,讀書欠認真,缺少語法知識,不知基本邏輯。其結(jié)果就是詞沒能達意,消解了表達效果;對郭先生的形象也是一種損害(雖未明言,但能覺著)。 4.解決所提問題的辦法主要有哪些?議論文之所以有價值,那就是破解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提供行之有效的辦法以影響讀者的思想乃至行為。朱先生結(jié)合實例分析,分別從文字與情感、文字與意味、文字與意境、文字的聯(lián)想意義與意蘊等角度,圍繞“文字與思想情感”這個核心闡釋了“咬文嚼字”的辦法:①要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這從對郭沫若臺詞事件的分析中可以概括出來。②要處理好文字和思想情感的關(guān)系。③要確定與控制好文字的聯(lián)想意義。 后兩個辦法是以第一個為前提的,有一定文學修養(yǎng)的人才能做后面的兩件事。前者就個人素養(yǎng)而言,后者則分別從對待一般文字、特殊文字所用方法這兩個方面來談咬文嚼字。 如此,“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的結(jié)論,水到渠成。(文中所言及的郭沫若、王若虛、韓愈等人未能徹悟思想情感與語言的這種關(guān)系)作者行文,按咬文嚼字難度的遞增而逐層推進,于比較中明優(yōu)劣,娓娓道來,通俗易懂,給人以煉字用語的生動一課。 綜觀一般的論述文,大都具有觀點、現(xiàn)象(現(xiàn)實問題)、因果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等四個要件。依此解讀,既梳理了文本內(nèi)容,行文邏輯,又便于理解作者表達的精心及用意。不同的文類,當有不同的解讀思路,此不贅述。 文本為據(jù),按文體特征獨立解讀,適當參讀文獻,應(yīng)是教師解讀文本的基本態(tài)度和行為。 三、解讀文本須定位于教學 《咬文嚼字》是用來教學的,其教學價值就蘊藏于文本中。這教學價值的隱含性決定了教學內(nèi)容的多樣性及選擇性。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總是力求通過閱讀文本篩選出最適合教學的資源而確定“教什么”,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文本教學價值:教師是為學生的學習而解讀“必教課文”的。由此來看,一個文本一旦定位于教學,那么教師解讀這個文本也勢必要定位于教學。 從前面的分析看,《咬文嚼字》的開頭部分可以轉(zhuǎn)化為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①開頭兩段分別講了哪幾層意思?②第二段的四層意思分別針對第一段中的什么內(nèi)容而討論的?③這兩段文字就結(jié)構(gòu)而言,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④作者對郭沫若的情感是怎樣的?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作者為什么舉郭沫若而不是普通人煉字犯錯的例子? 這①既讓學生明白各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又通過訓練提高概括能力并培養(yǎng)其細讀文本的習慣,為后面分析行文思路及語言特點奠定了基礎(chǔ)。②具體分析兩段文字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明確就事論理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即說理要有針對性。③從結(jié)構(gòu)上分析論述文開頭的寫法及作用,引導學生樹立為文須通盤考慮的意識。④論述文是一種表明作者態(tài)度的文章,這種態(tài)度靠具體的文字來表明。作為一篇以讓公眾(包括郭沫若在內(nèi))認可為目的的文章,其話語自當有講究,批評的話也就點到為止,如“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聯(lián)系上下文乃知其寓含些譏諷。舉郭沫若煉字犯錯的例子,意在說明這個問題的普遍性。 上面所言教學內(nèi)容,包含了論述文結(jié)構(gòu)、材料選擇與運用、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具體知識,是文本教學價值的具體表現(xiàn)。這價值源自文本本身,但若沒有定位于教學的解讀,這價值還藏于文本,更不可能成為適合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 研讀完王若虛改寫《史記》“李廣射虎”和韓愈、賈島的“推敲”這些“資源”,我們不妨這樣思考:①“推敲”例子為大家所耳熟能詳,這是不是違背了“材料要新穎”的作文要求?②作者對這兩個例子的分析,其內(nèi)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異同?③這兩個例子的順序能否互換?這些涉及文本內(nèi)容及形式、作者意圖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是學生解讀文本時存在的真實問題,這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教學內(nèi)容”。 解答這些問題,可引領(lǐng)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深入研讀文本并明確兩個材料的不同作用、論述方法的多樣性、選例的有效性、材料安排的層進性等內(nèi)容;進而明白“以例明理”不過是一種表象,“以理馭例”才是本文表達思想的實質(zhì)性特征,是論述文寫作的高境界! 教學內(nèi)容的有效性選擇,是提高教學效益的基礎(chǔ)性工作,但卻是關(guān)鍵的一步,而這取決于教師定位于教學的文本解讀。 另外,朱先生說,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勸他把‘推’字改為‘敲’字”,是“人人皆知”的事??晌覀兯摹巴魄谩眳s是這樣的:賈島應(yīng)舉赴京于路在驢上吟詩,因邊走邊作“推”“敲”之狀,以至于沖撞了韓愈的馬頭而不知。這可見于《辭?!?、《現(xiàn)代漢語詞典》“推敲”的解釋。難道是朱先生記錯了典故?引領(lǐng)學生對朱先生用典的質(zhì)疑,有助于學生增強讀書、作文的謹嚴精神和批判意識。 定位于教學的文本解讀,就是向文本要教學內(nèi)容、要教學效益。這樣,文本解讀就有了一種責任。而這,是必須的。
要使一個文本產(chǎn)生充分大的教學價值,教師便要帶著尋找教學資源進而確定有效教學內(nèi)容的目標,根據(jù)文體特征對文本進行獨立的咬文嚼字,要勇敢,不迷信,當然也不能站牛角尖,以合理解讀為準則。我們要以解讀所得并有所取舍,根據(jù)課程標準、學情和考情等來設(shè)計這一個文本的教學,這比照搬教參說法抑或是別的權(quán)威解讀的教學,要有益得多,有趣得多。當然,這其中也有一個教師提升閱讀能力、教學和研究能力的問題。 大凡“教讀課文”都至少應(yīng)該這樣來解讀。至于另一類叫“自讀課文”的,有些教師將其處理成“教讀課文”,自不必說。真正當作“自讀課文”的,教師解讀到什么程度為宜?能獨立地咬文嚼字自是最好,至少也得按“教什么”的要求來確定解讀的要求,但解讀的獨立性是不能缺失的。 參考文獻: ①黃厚江.語文教師的智慧閱讀——談?wù)務(wù)Z文教師的文本解讀 [J].語文學習,2011,(9). ②吳迪、賈鶴鳴.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從文本解讀談起[J].教學與管理,2013,(6). ③李艷菊.論語文教師獨立解讀文本的意義[J].現(xiàn)代語文. 2007,(12). ④曹淑珍.讓語文走在“深度解讀”的路上[J].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4,(1). ⑤盧杏琴.基于學生“理解”狀況的閱讀教學改進——以《咬文嚼字》教學為例[J].語文學習,2015,(5). 發(fā)表于《語文學習》2016.9
應(yīng)慈軍 編委會 主任:李仁甫 副主任:卓立子 李欣榮 周友喜 莫羽 主編:丁學松 副主編:陳玉蓉 劉蘇梅 楊麗麗 潘彤彤 邱利群 吉紅艷 李少卿 陳海峰 馬洪根 張建東 本期制作:楊麗麗 聯(lián)系方式 |
|
來自: 山湖微波 > 《教學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