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語文的根留住?!?br>
小學語文教學要革故鼎新,要打開窗子,吸進新風,但斷不能掀掉屋頂,更不能毀棄整個屋子。張志公老先生曾說過:“語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癥結(jié)何在呢?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從學術(shù)研究這個角度來說,有一個非常重要之點,即,沒有足夠的重視傳統(tǒng),正確地對待傳統(tǒng)?!保◤堉竟秱鹘y(tǒng)語文教育教材——暨蒙學書目和樹影》)“閱讀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崔巒《在全國第五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的發(fā)言》)。我們要“揚棄傳統(tǒng),發(fā)揚傳統(tǒng)”,反對與傳統(tǒng)“一刀兩斷,徹底決裂”。誠然,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很有必要,我們有選擇地吸收西方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科學的教學方法。例如布魯姆的及時反饋思想,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等等,對于推進中國語文教學改革,都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中國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統(tǒng)的漢語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例如:誦讀、背誦、講授等等都是語文的“根”,外來的任何“水分”和“養(yǎng)料”都要通過“根”來吸收,“根”深才能葉茂,“根”固才能枝壯。語文教學改革,不僅要“把根留住”,而且要使根系更加發(fā)達健壯,才能使“中國語文教學”這棵大樹欣欣向榮,生機勃勃。因為“愈是民族的東西才愈是世界的”。魯迅先生曾言:“刪夷枝葉的人,決定得不到花果”,倘若我們連根都留不住,消亡都岌岌在眼,還奢望什么“花果”!
2.“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strong>
“本色語文”是一個高頻詞,毋庸置疑,拂去語文表面的浮光,再現(xiàn)語文本色,是落實“本色語文”的根本前提。那么,怎樣的語文是本色語文?開宗明義,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就是本色語文,辯證地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就是本色語文。語文教學要擯棄功利,褪盡修飾,刪繁就簡,回歸常態(tài)。崔巒在《高年級閱讀教學的問題與對策》專題發(fā)言中針對課改過程出現(xiàn)的“非語文”“泛語文”的傾向,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教學內(nèi)容要精”。憑借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nèi)容,簡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簡便的教學方法,達到真、純、實、活的簡簡單單的語文教學境界,就是真正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
總之,語文教學應該走在語文路上,我們將視界對準語文的本體,把握語文的實質(zhì),彰顯語文的價值,更多地關(guān)注學生的精神世界,為個性學生開辟展示的舞臺;關(guān)注教學內(nèi)容,研讀文本,吸收、運用好文本,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體驗。那么,語文連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就會變得簡單而深刻,清晰而又豐富。
3.“必須守住語文教學的底線:語言文字教學?!?/strong>
建國近六十年來,對語文學科性質(zhì)的認識一直爭論不休。尤其是在世紀之交小語界“刀光劍影”中,一場“語言文字是筆墨技巧還是靈魂”的紛爭——要么選擇“筆墨技巧”,要么是“靈魂”——開始了。其實第一線的老師都十分清楚二者的關(guān)系。如“文以載道”(韓愈)、“文以明道”(柳宗元)……總之,離開了“文”,“道”就無以承載;離開了“道”,就無所謂“文”。在此,“文”與“道”統(tǒng)一于一篇篇課文中,只是“文”是顯性的、外在的,而“道”是隱性的、內(nèi)在的罷了。語言文字既是“筆墨技巧”,又是“靈魂”。我們進行語文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必須堅守語言文字教學這條底線,以此為構(gòu)建語文教學“金字塔”的基礎(chǔ)。
4.“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是課改的一大亮點,是具有深刻歷史意義和重大時代價值的轉(zhuǎn)變。然而如何將此落實于課堂,我們遇到了挑戰(zhàn):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改變了“以本為本”的一貫做法,將文本(課本)與讀者(學生)放在一個平等的平臺對話,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既要重視學生主體性又要考慮文本對等性的閱讀觀。于是,學生生命個體的“前閱讀”基礎(chǔ)的差異性,加上文本存在的客觀模糊性和多義性,使學生的多元感悟顯得異彩紛呈。課堂出現(xiàn)“放羊式”“隨大流式”等等多種感悟模式,有點“像霧像雨又像風”,這樣開放的課堂如何調(diào)控?一句話:教師需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合,去發(fā)現(xiàn)蘊含其內(nèi)的隱匿知識和實踐智慧,引領(lǐng)學生去正確感悟體會。首先,要讓學生大膽發(fā)言,并保護學生的話語權(quán)。其次,精心呵護學生在感悟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火花,即使與課文相悖,也要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努力尋找“溝通點”,巧妙“嫁接”,積極創(chuàng)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其三,要善待學生答出來的“橫跑”,積極利用學生的“錯誤”這一教學資源組織教學,生成教學過程。
5.“唱好‘八字經(jīng)’,并不是半斤對八兩?!?br>
“小學語文要唱好‘八字經(jīng)’”:識(識字)、書(寫字)、讀(閱讀)、記(積累)、說(口語交際)、寫(習作)、法(學習方法)、習(學習習慣)。要強化語言學習,落實能力、方法、習慣的培養(yǎng)。(崔巒《在全國第五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的發(fā)言》)就語文的基本能力而言,應堅持這八個方面,都很重要。但是就語文教學而言,這“識、書、讀、記、說、寫、法、習”八個方面的權(quán)重并不相等,教學工作的重點應該是“書、讀、寫”。道理很簡單,第一,從語言文字現(xiàn)象的發(fā)生發(fā)展的來龍去脈看,語言在先,文字在后;學習現(xiàn)象在先,總結(jié)方法在后。屬于語言范疇或行為習慣的“識、記、說、法、習”,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入小學前已經(jīng)有相當長的準備訓練,家長、幼兒園教師在有意識或潛移默化中都給孩子以多多少少的影響。而文字此前孩子幾乎一片空白。第二,語言的“自然的訓練場”要比文字的“自然的訓練場”容易得多,大得多。第三,文字訓練的專門性、學術(shù)性和艱難性要比語言的訓練麻煩的多,難得多。所以小學語文教學理所應當視“閱讀、作文”為主,把閱讀、作文視為語文教學的目標??荚囈惨浴白x寫”的方式進行,即使周全地考慮到“說、方法、習慣”等,也只能滲透其間
6.“堅守語文本真,追求教學質(zhì)效?!?/strong>
本真語文強調(diào)語文教育實質(zhì)上是引領(lǐng)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以工具性為基點,滲透人文性。實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即語言訓練和人文熏陶的統(tǒng)一。小學語文正本清源,引火歸元,還其本色便是“一半是語言,一半是文字?!薄耙话胧钦Z言”,我們務(wù)必要正視“聽說”,“一半是文字”,我們務(wù)必要正視“讀寫”,“聽說讀寫”這四個字對我們語文教師來說應當是“耳熟能詳”“心領(lǐng)神會”才好。有人提出,課改一直提倡的“人文”因素呢?“情感”因素呢?這實是對語文的性質(zhì)根本沒有理解。小學語文以文選式教學為主,教學過程始終伴隨著情感活動,脫離情感活動的語文教學是不存在的。我們只要順著“語言文字”這條溪流“沿波溯源”——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就會離“人文”“情感”這個源頭越來越近。教師說語文難教,學生說語文難學,其原因是語文,可以讓孩子獲得很多東西,還語文本色就是要老老實實地、正兒八經(jīng)地教“語文”,叫“聽說讀寫”,別無選擇。因為“語言文字”是“人文”“情感”等思想的外殼,是交際工具。所有讀物都離不開“語言文字”。二者的不同在于:“非語文”的終極目的是通過語言文字了解讀物內(nèi)容。而“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是憑借一篇靈魂閃爍、血肉豐滿的課文來把握語言文字——學習理解運用母語,語文課文本身則成了例子。若疏忽或怠慢了“聽說讀寫”,則與一般文字讀物有何區(qū)別,那還叫語文嗎?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守住語文教學的本色,留住語文學科的原汁原味,語文連著各個學科,是百科之母,但語文知識只是百科之一,不是百科,決不能弱化、泛化語文。
7.“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在課外,但語文教學的圣壇無疑在課內(nèi)。”
如果把語文教學看做一棵大樹,那么課內(nèi)與課外就恰如大樹上的“枝葉”和“樹根”,“根深”才能“葉茂”,“葉落”總會“歸根”。擺正了課內(nèi)與課外的關(guān)系,語文教學才會相生相長。學生課外的讀寫天地是“大海”,是“天空”,是“群山”,“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教師一般不予干預,但對學生的課外語文學習卻不能聽之任之,放之不管,因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并不是“開卷”必“有益”,教師是要多加關(guān)注,給予指導,小學生畢竟不可能“無師自通”,也不可能像成人一樣將有限的時間安排得如此合理。加之,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學生課余時間忙碌——“吃小灶”,學特長……語文的任務(wù)又如此繁重,改革的使命又如此艱巨,教師須緊抓35分鐘不放,分秒必爭,分秒必得,不管教師采取怎樣的教學方式,怎樣的教學風格、教學手段,都萬萬不可以忘記,課堂對語文來說,就是“圣壇”,就是發(fā)源地,就是長江、就是黃河的源頭,就是飛瀑,一定要有力度、厚度與深度,波濤洶涌也罷,風平浪靜也罷,都要有自己的景觀,書聲瑯瑯,用心以讀,深思感悟……最忌諱語文課無備臨堂,還美其名為“大放手”,實為大撒手的“放羊式”。它和“滿堂灌”同樣不可取。只有讓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內(nèi)外真正聯(lián)盟、聯(lián)手,語文教學才會引來萬紫千紅的春天。
8.“教材是例子,但教材絕非餐巾紙。好的教材應當是一口井,一道泉。”
葉圣陶先生的“教材例子觀”人人皆知,他非常精辟而又恰如其分地還教材以應有的位置與作用——教師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運用母語的能力。但是教學中往往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教師按進度完成教學任務(wù),課堂教學中以理解教學內(nèi)容為多,隨意地抓住一兩個語言訓練點組織教學,甚至隨心所欲處置、貶損了教材的實際地位、分量和作用。而學生更是教哪課讀哪課,教過不讀,有的甚至學完整本書還不會讀,學生不愿上復習課,以為課已學過,大概意思已經(jīng)懂了,再學沒意思。無論從愛惜財力、物力的角度,還是從持續(xù)學習的角度,教材都不應該像“餐巾紙”,用一次就扔,要把它看做一口井,一眼泉。在某種意義上說,教材這一教學載體,教學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當然,要使用好教材,教師必須要細致、正確地解讀文本,充分考慮學生實際,合理設(shè)計教學方案。
9.“小學語文教學有時可以‘不求甚解’,有時需要‘咬文嚼字’?!?br>
課改后的語文課堂出現(xiàn)了兩個流派,一為“感悟”“體驗”為主。似乎這才能體現(xiàn)語文教學改革新理念:尊重學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體現(xiàn)“人文性”。另一派為抓語言文字,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學習語言的方法。于是,課前課后教師眾說紛紜,有人道:“二期課改就是要求閱讀教學要讓學生自讀自悟,不求甚解,再說,古人不是自己讀之背之,出了很多文學家、數(shù)學家……”也有人擔憂地說:“文字是語文的根,閱讀教學少不了咬文嚼字,學生在咬文嚼字中才能提高能力,只是粗略地感悟感悟,就像沒有根基的高樓大廈,課文能讀懂嗎?”教育的天空似乎彌漫著這樣一種空氣:談起自讀自悟,一臉春風,舞之蹈之。提起“咬文嚼字”,一臉無奈,迂腐老朽,不識時務(wù)。那邊的世界真這么精彩?這邊的世界真這般遜色?我們靜心細想,小學語文課文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有些教師精于分析,教得很碎,學生反倒難于接受,有些詞語受某些限制,也不宜“以詞解詞”,在這種情況下,應當“不求甚解”,讓其暫且擱置。但是小學語文教學從總體上講,還是要貫徹葉圣陶先生提出的“理解第一”的原則,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多種渠道,讓學生能將自己“意會”的內(nèi)容用自己的語言予以“言傳”——提倡、呵護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體驗。有時甚至需要“咬文嚼字”。朱熹對此也有過精辟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讀,精熟后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須是細嚼嚼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見《朱子語類》)
10.“最好的讀寫結(jié)合應當是互補益彰,而又各有其主?!?br>
前面已講過,語文學習的重點在“文字”,尤其在作文,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功夫須下在“讀寫”結(jié)合上,但由于教學時間限制,這往往是“兩重皮”“兩口井”,或是“一鍋煮”。經(jīng)驗告訴我們:最好的“讀寫結(jié)合”就是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尋找課文中讀寫的最佳結(jié)合點,巧妙地進行設(shè)計,并使閱讀、寫作各成獨立的體系,又互補益彰,相輔相成。閱讀不只是為了作文,作文也不止是依賴閱讀,這兩個體系教師應當“了然于胸”,互相滲透,即閱讀不忌滲透作文,作文中不忘閱讀。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兩者形影不離,寫作因素在閱讀過程中無處不在,閱讀部分中的閱讀材料可作為寫作訓練的范例。在閱讀教學中,可設(shè)置情境或話題,讓學生由這些情境、話題入手,回憶已有的生活,調(diào)動已有積累,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見解。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抓住讀寫結(jié)合點進行分析、評點或表達讀后的感受。從本質(zhì)上說,使用的工具性決定了讀寫作業(yè)設(shè)計必須貼近生活、走向開放、關(guān)注實效。它必須根植于文本,拓展于課外,提高于創(chuàng)新之中。這一點,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具體說有以下幾種主要形式:課文續(xù)寫、句式填空、拓展想象、內(nèi)容改寫、看圖寫段、錄像寫話、演示仿作、詞句擴寫、讀后感言、采訪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