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傷寒論》(漢·張仲景)“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span> 處方: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斤。 制法及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劑型:湯劑。 點評:竹葉石膏湯這個方子不好學,為什么呢?主要是竹葉、石膏二味中藥在此方中運用的意義不是很清楚。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竹葉我們現(xiàn)在常用來清熱通淋,如導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稍、淡竹葉),石膏亦常用于清熱,如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而其中的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斤。與麥門冬湯殊為形似(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我們先看張仲景名方麥門冬湯,折合成現(xiàn)代中藥劑量是:麥門冬60克 半夏9克 人參6克 甘草4克 粳米6克 大棗12枚。其中的麥門冬劑量遠遠大于現(xiàn)代藥物配伍劑量。為什么麥門冬湯中的麥冬劑量重達60克呢?我們看看如下的文獻: 麥門冬為百合科草本植物麥冬的塊根。甘、微苦,微寒。歸肺、心、胃經(jīng)。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這樣介紹麥冬的:“氣味甘平,無毒。主心腹結(jié)氣,傷中,傷飽,胃絡(luò)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饑?!?/span>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皬摹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的記錄來看,應(yīng)該重用麥冬劑量,為何方中麥冬只有一兩?而以竹葉二把,石膏一斤為君藥?關(guān)于竹葉的功效,《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 我的師兄迪亞拉博士在解讀中藥石膏功效時,引用祝之友教授主編《解讀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從形味性效到臨床》及清·陳修園《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讀》,曰:“必審其為解后里氣虛而內(nèi)熱者,可與人參、竹葉、半夏、麥冬、甘草、粳米同用?!?/span> 竹葉石膏湯出現(xiàn)在《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證并治》篇,提示竹葉石膏湯是一個恢復期使用的方子,它適用于傷寒、溫病、暑病等熱病的恢復期,此時的病者表證已除、正氣已虛。此刻用藥,既不能純用補藥,因熱雖退卻,“灰中有火”,容易復發(fā)。亦不能用大劑量純寒涼藥,因虛羸少氣,正氣虧虛,所以需要的是一種清涼宣補之法,里外宣通,使邪熱不致羈留,真氣緩緩內(nèi)生,就比如我們開窗通風,改善缺氧環(huán)境,使機體恢復精力一般。而竹葉,以其竹子家族特有的清涼宣通之藥性,正好能實現(xiàn)以上目標。雖然說石膏加麥門冬湯是清補之法,若沒有竹葉,仍然難以產(chǎn)生應(yīng)有的效力,只有流通,使氣體流通而無阻滯,代謝之廢物才能出去,宇宙之真氣才能進來,水谷之谷氣才能滋養(yǎng),營衛(wèi)才能調(diào)和,在熱病虛羸之人,此點十分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