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9 日,齊豫和潘越云的「回聲」演唱會將在臺北小巨蛋舉行,她們將與闊別已久的朋友三毛跨時空演唱,激蕩出一首又一首「回聲」,一如曾經創(chuàng)作這張專輯時一樣,不停地深入人心,只為一個證明。 ◆ 陳文茜:三毛這個人本就是一個「回聲」。那個年代,她寫了很多文字,透析了相當多的人性。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浪漫、流浪的形象,以及那些很美的文字和詩句。我仔細閱讀了她的文字,覺得她是一個非常穿透人性的人。 ◇ 齊豫:我對三毛的記憶就如同你說的,停留在大一時候看到的關于撒哈拉的故事,完全被她的情懷、異文化迷住了。 這次為了寫歌詞,我還特地復習了她的作品,看了一些她后期寫的文章,包括書信,才發(fā)現原來還有很多東西是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比如她的犀利、她文字里的刺骨裸露。 當時真的只把她想成一個很簡單的、流浪的、浪漫的三毛。 傳奇如她,每一遍閱讀都是重新認識 ◆ 陳文茜:三毛的聲音到今天還在「回聲」,很少有作家可以做到這樣。比如張愛玲,有一段時間「回聲」很多,但之后就逐漸淡掉了,可三毛的「回聲」卻是越來越強,什么原因呢? ◇ 齊豫:我覺得就如她書中所呈現的:書中的我無所不在,也全然不存在。三毛給人的感覺就是,書里的三毛是一個三毛,真正的三毛又是另外一個三毛。 她當初給我們的印象是苦中作樂的、樂觀的、平易近人的。 她的文字不艱澀,閱讀時不會落入一種藍色的憂郁或是絕望之中,而是永遠給人以希望?;蛟S正因如此,她可以受到普羅大眾的喜歡。 百變的三毛,永遠給人以微笑與希望 ◆ 陳文茜:三毛在專輯里寫了一段很美的文字:「她要的是黎明,一種沒有任何聲音的黎明。即使她如此渴望,回聲還是不肯退去?!?/span> 還有一段,「回聲是一種恫嚇,它不停息地深入人心,要的不過是一個證明。有人問:這些發(fā)生的事情在以后能夠記住嗎?回聲告訴她:是的是的是的是的……于是她反而哀哭起來。」 「她覺得在這整個時間了,應該做些別的事情,但她不知道是什么,永遠也不會知道,永遠也不能知道,這是她為何感到悲哀的原因。于是她寫出了『回聲』——這一首又一首歌。」 這是一種很厲害的意識流的寫法。大家都以為三毛就是那個撒哈拉沙漠里的詩人,其實她是非常尖銳的。 我的一位往生的故友李敖,他對三毛寫的東西有所批評,因為他并沒有看過很多三毛的作品。有一次我寫了幾段文字,他不知道出自三毛,還夸贊說寫得很好。 不同的文字產生不同的認知 欣賞始于足夠的了解 ◆ 陳文茜:《七點鐘》和《曉夢蝴蝶》是你們演唱會上會唱的曲目,《曉夢蝴蝶》應該就是她去沙漠前的心情吧,歌詞前面一段談的是她想要朝生暮死,后面一段講的是「愛情不是我永恒的信仰,只等待時間給我一切答案。」 其實,大多數人是會陷在那個等待里,或者陷在一種沒有朝生暮死的愛情的落寞里,但三毛卻飛走了,她曾經跟你們說過那段初戀嗎?為什么那么勇敢地飛往撒哈拉? ◇ 齊豫:《七點鐘》是必須要唱的,講的是三毛的初戀故事。她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就跟歌詞里的句子完全一樣。 有一天,她看到她非常愛慕的學長站在操場上,于是就跑了過去,抓起他的手很快地寫了幾個字后馬上轉身就跑,然后回家等電話。學長真的打來了,約定七點鐘約會。 當時拿到歌詞的時候,我們還很傷腦筋,這么散文的詞要如何譜成歌?我們想到了李宗盛,他真的做到了。 齊豫演唱《七點鐘》時唱出了三毛的少女情懷 ◇ 齊豫:不過,三毛的初戀并沒有成功,就如《曉夢蝴蝶》里想表達的:如果你再不給我一個答案,我就要離開了。而她始終沒有等到那個答案,于是就飛了,「彩蝶滿天卻朝生暮死,愛情已經不是永恒的信仰」。 其實她對初戀是充滿熱情的,但走得毅然決然,一種絕望,覺得對方沒有勇氣。所以她決定去西班牙繼續(xù)讀書,借由離開,斷掉這些念想。 ◆ 陳文茜:好像所有失戀的女人一旦離開,最后都是很好的報應。 ◇ 潘越云:我們請來了陳致遠為《曉夢蝴蝶》編曲,那個年代很多歌曲都是他編的,但我們一直不知道原來他寫曲也很厲害,還寫得這么古典。 潘越云唱出了《曉夢蝴蝶》的糾纏情感 ◆ 陳文茜:你們還會唱《遠方》嗎,感覺也是跟著失戀的情感而寫的。你們還記得當初是怎么寫出這首歌嗎? ◇ 齊豫:那個時候三毛應該已經走出陰霾、走出孀居的生活,終于心靈解放了。 當時很多人勸她,也有很多人追求她,希望她走出來,而她回到了那個小島住了一段時間,還去了南美洲,寫了很多詞,代表一種心的自由:心到哪里,人就可以到哪里。于是就有了《遠方》。 ◇ 潘越云:這首歌由王新蓮作曲,是整張專輯里比較有節(jié)奏感的,屬于巴薩諾瓦(BossaNova)的風格,音域很廣。當時唱的時候還不覺得,現在再聽就覺得非常好聽了。 走出陰霾后,去追尋心的自由 ◆ 陳文茜:「遠方有多遠?請你請你告訴我,到天涯海角算不算遠?問一問你的心,只要它答應,沒有地方是到不了的那么遠。」這句話等于告訴大家:我走出來了,不用執(zhí)著在什么地點。 后來你們看到的三毛,會不會一直在尋求生命里的存在和掙扎? ◇ 齊豫:其實我們跟她接觸的時間真的太短了,在這段準備演唱會的過程中,我真的覺得自己當時有一點無知,比如在唱《橄欖樹》的時候,我竟然沒有感受到她因為荷西走了很悲傷,我還很開心地唱那首歌 。 創(chuàng)作《回聲》時,我們也是很開心地邀請她把小時候的故事再寫一下,把她跟荷西的故事再寫一下,現在真的覺得挺殘忍的。當時她已經走出了那個時間段,然后被我們逼得好像又再回去,重新看她的童年,重新檢視荷西的那一幕。 二十幾歲的時候真的很幼稚,只為了自己的想法一直求她,把她當初要給我們的詞全推翻了,跟普羅大眾的小書迷一樣,就是希望聽到撒哈拉的故事。 回首往事,笑著舔舐傷疤 ◆ 陳文茜:不過,我想對她而言,愛情的路途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追尋,所以她可以寫下這么美的詞;她的失戀使她勇敢地出走,在撒拉沙漠所有的過程,又使她寫下了最美的散文和詩;然后她住在一個小島,靜靜寫下了《遠方》…… 這讓我想到了川端康成,他其實是在二戰(zhàn)結束很久以后才自殺的,差不多 1970 年代。可是他說,當日本戰(zhàn)敗的那天,他就已經死了,后來只是用另外一種方式活著,但沒有活下來。 川端康成之后雖然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卻再也回不到年輕時寫《伊豆的舞女》《雪國》的純真。他自殺不是因為日本戰(zhàn)敗,他并不是一個軍國主義的信仰者,而是當日本的猙獰、軍國主義的謊言、細菌戰(zhàn)這些污垢的東西被掀出來后,他所認知的純潔的世界幻滅了,那一刻他就已經死了。 所以,我想可能對三毛來說,荷西死了,那一刻她也已經沒有力氣再愛了,她也死了。 ◇ 齊豫:我是不想認為她把所有的人生劃到這樣的一個焦點,她用盡了所有力氣在那一次愛情里,在她向往的生活里,所以她會一直不斷地說為什么荷西可愛,充滿希望和樂觀,有愛心,又關懷別人。 荷西死了,她也失去了愛的力氣 ◆ 陳文茜:大家只注意到三毛的愛情和流浪,其實她的作品里也談到了很多戰(zhàn)爭的殘酷,關于逃亡,和生命如何存活下來。 她看到那個地方不斷地殺戮,不斷地死亡,所以,死亡對她來說已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而是一件熟悉的事。 在那一片充滿死亡的無水之地、無生命之地存活下來,她靠的是跟荷西的愛情。荷西走了,一切就結束了,而非僅僅是愛情的結束。 重新再看她的作品就會發(fā)現,其實她的主軸并不是愛情。 當荒蕪的沙漠里獨留一人時,一切都結束了 ◇ 潘越云:接觸三毛時,我感覺她的心靈層面有一塊是不快樂的,但她的浪漫掩蓋了很多大家不知道的東西。 ◇ 齊豫:那段時間她不斷地提及自己的病痛、不舒服,還去美國治療,我當時還覺得她是不是有點戲劇性,因為看上去很健康。 事實上,我們并不了解浪漫背后真實的三毛,就像她書里說的,她可能全然不存在,她其實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生活,是我們完全不知道的。 |
|
來自: yangtz008 > 《人物素描、亮點、縮影、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