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視為儒家奠基者,其提出的“仁、義、禮、智、信”思想就是儒家的核心,他也因此被稱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且成為一直為后世所敬仰的“至圣先師”。 上古之書《尚書·堯典》中有“慎徽五典”的說法,即要以五種美德教導(dǎo)自己的臣民。據(jù)《左傳》解釋,“五典”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到了孔子時,《論語·學(xué)而篇》中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蔽鍌愱P(guān)系中的“孝、悌、信”出現(xiàn)。此外,孔子還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關(guān)系。 孟子時,這五種關(guān)系得到了明確的規(guī)范,并為后世一直沿用:父子要有親,君臣要有義,夫婦要有別,長幼要有序,朋友要有信。如果將其與孔子提出的五?!叭柿x禮智信”相對應(yīng),可以視“仁”是父子有親,“義”是君臣有義,“禮”是長幼有序,“智”是夫婦有別,“信”是朋友有信。 《中庸》里再次明確了五倫的排列順序: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儒家認(rèn)為,五倫有序,天下就會和諧。 漢武帝“獨(dú)尊儒術(shù)”后,儒家思想影響了其后的各個王朝,并成為歷代王朝的治國寶典。也是從漢武帝開始,每年均舉行祭孔活動,明清時達(dá)到高峰,被視為“國之大典”。清朝順治皇帝時,在北京國子監(jiān)設(shè)文廟,專門舉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并尊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可以說,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自孔子以后,如果少了一個朝代或明君,歷史失不了大體。然而,如果少了孔子,這兩千多年歷史將失去道統(tǒng),人倫道德將無以維系。 也因?yàn)闅v朝皇帝對孔子的推崇,孔子子孫后代也受到了厚待,被敕封為“公”、“侯”等。在這些封號中,北宋仁宗時敕封的“衍圣公”持續(xù)的時間最長,最后沿襲此號的是生于1920年的孔子七十七代孫孔德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