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分經隨病制方/通氣防風湯羌活勝濕湯/用藥宜禁論

 悟療田振有 2017-11-16

2017-11-07 10:08
分經隨病制方
《脈經》云∶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其肺,使肺氣郁甚也,當瀉風熱,以通氣防風湯主之。
通氣防風湯
柴胡 升麻 黃耆(以上各一錢) 羌活 防風 橘皮 人參 甘草(以上各五分) 藁本(三分) 青皮 白豆蔻仁 黃柏(以上各二分)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后。氣盛者,宜服;面白脫色,氣短者,勿服。
如小便遺失者,肺氣虛也,宜安臥養(yǎng)氣,禁勞役,以黃耆、人參之類補之;不愈,當責有熱,加黃柏、生地黃。
如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郁而不行,以風藥散之。
《 脈經 · 手太陰經病證第七 》 中說,風寒之邪趁著汗出表疏,腠理空虛而侵人人體,多見自汗出,肩背部疼痛,感冒傷風,小便頻數,口鼻噓氣等證,是風寒入里化熱或風熱之邪侵襲肺部,迫使肺氣郁而不宣,法當開瀉肺經的風熱之邪,解肌表而利膀胱,用通氣防風湯主治。
通氣防風湯
方中用柴胡、升麻升舉陽氣;黃芪、人參、甘草補益肺氣;防風瀉肺經之熱,用于升陽與益氣之中,因為防風辛甘微溫,其性升散,善行全身,又人膀胱經主一身之表,為治風通用之品,所以有“風中潤劑”之稱,無論是風寒或風熱都可配伍應用。羌活、藁本散太陽之風寒,橘皮有行氣調中,健運脾胃之氣,青皮理氣化滯,白寇仁宣肺氣,用少量黃柏引熱下行,陽氣舒伸,氣通痛止,溲便自調。以上藥物切碎,作為一服,取水兩大盞,煎至一盞,去掉藥渣,溫服。吃飯以后或于肺氣旺盛傷風感冒的病人可以服用。如果肺氣虛弱、面色蒼白、呼吸氣短的病人,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亦不可服,恐辛散太過損傷肺氣。
如果病人小便失禁,是因肺氣虛弱,故膀朧不能約束而尿遺,應該安靜臥床休息以養(yǎng)肺氣,暫時避免過度的勞動。用黃茂、人參之類甘溫藥補益肺氣,肺氣旺,小便自然得到控制。倘若用參蔑以后,小便仍然失禁,應當尋找失禁的根源,除肺氣不足水之上源不固失禁外,是腎與膀耽有熱或肝經濕熱,可迫使膀朧開 l 習失司而出現失禁,用黃柏瀉膀腌之熱,加生地黃以滋陰清熱。補瀉兼施,小便也自然得到控制。如果肩背部疼痛,不能左右回顧,是手太陽小腸經氣郁阻不能活動。當用通氣防風湯等風藥以散小腸經氣的郁阻。
如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沖頭痛者,足太陽經不行也,以羌活勝濕湯主之.
羌活勝濕湯
羌活 獨活(以上各一錢) 甘草(炙) 本 防風(以上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 川芎(二分)
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后。
如果脊柱疼痛,頸項強痛,腰痛好像折斷似的,后頸強硬抽搐,牽引頭部掣痛,是足太陽膀朧經經氣郁阻不通的原因,因為足太陽膀耽經起目內毗,上額交巔,絡腦,下行項后,經脊柱兩側抵腰至下肢。太陽膀朧經為六經之首,統(tǒng)攝營衛(wèi),主一身之表,以固護于外,為諸經之藩籬。風濕之邪阻滯太陽經脈,所以表現這些癥狀,故用羌活勝濕湯開散太陽經氣的郁滯。方中以羌活、獨活為君,羌活人太陽經,能祛上部風濕,獨活善祛下部風濕,二者相合,能散周身風濕,舒利關節(jié)而通痹。以防風、藁本為臣,祛太陽風濕,且止頭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風止痛;蔓荊子祛風止痛。甘草為使以調和諸藥。煎服方法,以上諸藥切碎,合為一劑,取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掉藥渣,溫服,再進飲食。
[按語]羌活勝濕湯,主治風濕在表,癥見頭痛頭重,一身盡痛,難以轉側,惡寒發(fā)熱,苔白脈浮,現代常用于治療感冒,風濕性關節(jié)炎,神經性頭痛等屬風濕在表者。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更加黃柏一錢,附子半錢,蒼術二錢。
如腿腳沉重無力者,加酒洗漢防己半錢。輕則附子重則烏頭少許,以為引用而行經也。
如果感覺身重,腰部沉重,是足少陰腎經的濕熱阻滯,更須加蒼術二錢為君藥,以燥濕為主,加黃柏為臣藥,以泄熱為輔,佐以少量附子引經,直達足少陰而解濕熱,這是在羌活勝濕湯的基礎上加減以治足少陰經濕熱。如果感覺腿腳沉重行動沒有力氣,在羌活勝濕湯中加漢防已清理下焦?jié)駸幔Y輕的加附子引諸藥人腎,癥重的加少許川烏頭辛熱引經以行血,血脈通,腿腳氣力增強,自然行動矯捷。
X
。如果病人睡眠多驚易醒,小便排尿障礙澀痛的,是濕熱之邪聚結于少陽,厥陰兩經,肝與膽同病,故睡后多驚,小便淋溲。所以亦用羌活勝濕湯直解足太陽膀胱濕熱,更加柴胡疏散少陽厥陰之氣。如排尿時淋瀝不盡,加澤瀉滲濕通淋。這是下焦太陽寒水與厥陰風木兩經同病。寒水主于腎,風木發(fā)于肝,肝腎同源治同一法,是因為肝腎同源下焦,“下病上取”非得使用風藥升陽行經不可,使陽升熱解,經行則濕化。
。如果排出糞便夾有白色粘液,或只排出粘液沒有糞便的,是因為疲勞過度,脾胃虛弱,肺氣郁于大腸,故排出糞便帶有粘液。用黃芪人參湯補益脾肺,升陽瀉火,大便才得正常。如果腹痛急迫,急于排便頻頻出現,是血虛的病證,加當歸以活血補血,使血行則膿血自愈,氣調則后重自除。如果糞便排出帶有白色粘液,粘滯塘垢不爽,經常污染衣褲的,是中氣下陷,失于固攝的虛脫證,在黃芪人參湯中加附子皮助益陽氣,如果泄瀉不止,加罌 粟 殼以 澀腸固脫。如果脾胃虧虛,腹脹氣不轉運而大便澀滯而不爽,肛門重墜,急于排便,欲行不暢的感覺,是中氣虛陷,用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等甘味藥物補益脾胃,并適當安靜休息,少講話,以恢復脾胃中元氣。
。如果咽喉疼痛,腮額腫脹,臉上紅潮,脈洪大的,羌活勝濕湯中加黃岑清泄肺火,桔梗、甘草清利咽喉,消腫止痛。如果自覺耳內鳴響,鞏膜黃色,面頰腫痛,頸、肩、臂的內側及外側,肘部等疼痛,面色潮紅,脈洪大的,用羌活勝濕湯中的羌活、防風、甘草、藁本四味藥通經脈行氣血,加黃芩黃連清熱消腫,加人參、黃芪益肺氣,瀉肺中之火邪,元氣旺盛則火自清。如果診察脈象緊張有力,狀如轉索,為風寒束表之證,出現面色不好看,乍白乍青,怕冷,打噴嚏,亦用羌活勝濕湯中羌活,防風,箕本,甘草以瀉足太陽經的表邪,不能用黃連、黃芩等苦寒藥,可加人少量附子溫通少陽經脈。因風寒束表,反映面色不和,又多悲恐情緒,加肉桂,附子溫經通陽。
[按語 l 本論是承上文之后進一步闡述了隨著肺之脾胃虛弱的發(fā)病機理,分經制方的理論。論中重點指出脾肺虛弱是本,分經見證為標,根據不同經證分別用不同方劑加減治療,對后世臨床辨證分經制方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用藥宜禁論
凡治病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禁。夫時禁者,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萬物之發(fā)生,耕耨科斫,使陽氣之郁者易達也。夏宜汗,象萬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萬物之收成,推陳致新,而使陽氣易收也。冬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不動也。經云∶夫四時陰陽者,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逆其根,伐其本,壞其真矣。又云∶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無翼其勝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黃,不失氣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則從權,過則更之。
凡是治病吃藥,必須知道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影響誘發(fā)疾病而治則違反時令的時禁;六經傳變對病情變化而治違反六經辨證的經禁;某些食物和藥物對某些疾病產生不相適應的病禁;各種藥物誤用時對臟腑、氣血功能損害的藥禁。
所謂時禁,必須根據春夏秋冬四時氣候升降浮沉的原理,來應用汗、吐、下、利尿等治療方法。治療火法是:
春季適宜用吐法,使陽氣郁而能伸,好比萬物在春天生發(fā)一樣,人們用耕種、鋤草、除苗、收獲的方法幫助它使(萬物)郁遏的陽氣得到升發(fā)。
夏季適宜于用發(fā)汗法,因為天地氣交,外內皆熱,好像萬物發(fā)育繁茂有余,故取汗法以布散陽氣。
秋天適宜于下法,因為秋天天氣下降,是萬物收成的季節(jié),有推陳出新的物品,使得陽氣易于收斂。
冬天寒冷季節(jié),萬木凋零,陽氣固藏于地下,所以人體陽氣藏于腎中,不適宜于汗、下、吐,利諸法,只能用溫補養(yǎng)陽的方法,不能使真陽妄動,為來春生發(fā)之機養(yǎng)精蓄銳作準備。
《素問 · 四氣調神論篇 》 中說:“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規(guī)律,因而人體生理就能夠和自然界萬物一樣,保持著發(fā)長發(fā)育的正常規(guī)律。假若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自然界就會發(fā)生災害,人體也是如此,如果人體不能適應自然規(guī)律,生命的根本就要受伐,真氣也就會受到破壞,人體就會生病。”
《 素問 · 六元正紀大論篇 》 中又說:“應用溫性藥物時就應避免溫暖的天時,應用熱性藥物時就應避免炎熱的天時,應用涼性藥物時就應避免清冷的天時,應用寒性藥物時就應避免寒冷的天時?!币{節(jié)五運六氣化生的泉源,抑制其太過的運氣,扶植其不勝的運氣,不要使其因太過而致生疾患。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就會助長不適天時的勝氣,故在冬季不宜服用白虎湯,夏季不宜服用大、小青龍湯,春夏不宜服桂枝湯;秋、冬不宜服用麻黃湯,似不違背人與自然界氣候變化相適應的原則。如果當春、夏升發(fā)之機而用下藥,秋、冬沉降之候用發(fā)汗藥,這就違反了自然規(guī)律而傷害人體的元氣。當然,也要根據具體病情, 春夏需要用下法,秋冬需要用汗法,如夏令炎熱而生寒病,仍當以溫藥治療,冬令嚴寒而患熱病,仍當以寒藥治療,應該根據病情權變用藥,用錯了就要及時更改。
經禁者,足太陽膀胱經為諸陽之首,行于背,表之表,風寒所傷則宜汗,傳入本則宜利小便;若下之太早,必變證百出,此一禁也。足陽明胃經,行身之前,主腹?jié)M脹,大便難,宜下之,蓋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發(fā)汗、利小便,為重損津液,此二禁也。足少陽膽經,行身之側,在太陽、陽明之間,病則往來寒熱,口苦胸脅痛,只宜和解;且膽者、無出無入,又主發(fā)生之氣,下則犯太陽,汗則犯陽明,利小便則使生發(fā)之氣反陷入陰中,此三禁也。三陰非胃實不當下,為三陰無傳,本須胃實得下也。分經用藥,有所據焉。
所謂“經禁”的有:
足太陽膀胱經,居六陽經之首,統(tǒng)攝營衛(wèi),主一身之表,以固護于外,經脈循行于身體的背腰部,所以稱之為表經之表。風寒之邪侵襲,太陽首當其沖,外邪束表,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則表現為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痛而脈浮緊,就應用發(fā)汗的藥劑治療。如果病邪傳人太陽膀胱本腑,出現小便不利,身微熱而煩,渴欲飲水或水人即吐。脈浮,為太陽表寒沒有解散,余熱挾水飲轉入膀胱,津液被熱灼而燥渴,應用五苓散外可解太陽經的表寒,內可化膀胱腑的濕熱。如果病在足太陽膀胱經,過早用瀉下劑,使表邪陷里,脈促必見結胸,脈細數必見咽痛,脈弦必見兩脅拘急,脈緊必見頭痛不止,脈沉緊必見嘔吐,脈沉滑必見濕熱下利,脈滑數必見下利膿血,以致變證百出,故太陽經病禁下乃一禁也。
足陽明經經經脈循行身體之前,起于鼻翼旁,行于面部、頸部,下循胸腹以至足部,太陽經病不解轉屬陽明,主要表現為腹內滿脹,大便難、胃腸燥熱結實,當用承氣湯等瀉下劑。因為足陽明胃土從燥化,手陽明大腸經金從火化,這種燥火耗劫胃液腸津不能停留,倘再誤用發(fā)汗和利尿藥重傷體內津液,就會出現竭胃陰,亡津液,此乃為二禁也。
足少陽膽經,行于身體的側面,在足太陽經與足陽明經之間,病見寒熱往來,口苦、胸脅疼痛,即不是太陽經表證,不宜用發(fā)汗法,又不是陽明腑實證,不宜用瀉下的方藥,少陽是太陽、陽明經之樞紐,只能應用小柴胡湯和解,促使表里機能的協(xié)調。因為膽是無入無出的“中精之府”,又主少陽生發(fā)之清氣以助津液上行,若用瀉下劑,犯了太陽當汗的錯誤;發(fā)汗劑,又犯了陽明當用瀉卜的錯誤;利小便,用淡滲下行的藥物,又損害了少陽升發(fā)的功能,致陽氣陷人于相應的臟中。膽氣不升,則饗瀉、腸僻不一而起,這是當禁之三。
太陰乃是陽明之里,也有腹?jié)M癥狀,但沒有大便燥結的胃實證,不能用瀉下劑,因為太陰脾證不似太陽傳本的問題,不能誤用下法,誤下后必致胸中結硬,必須是胃家燥實才能使用下法。因此仲景分辨六經脈證運用方藥,是有理論依據的。
病禁者,如陽氣不足,陰氣有余之病,則凡飲食及藥,忌助陰瀉陽。諸淡食及淡味之藥,瀉升發(fā)以助收斂也;諸苦藥皆沉,瀉陽氣之散?。恢T姜、附、官桂辛熱之藥,及濕面、酒、大料物之類,助火而瀉元氣;生冷、硬物損陽氣,皆所當禁也。如陰火欲衰而退,以三焦元氣未盛,必口淡淡,如咸物亦所當禁。
所謂“病禁”.比如說,陽氣不足、陰氣有余之陰盛陽虛的病人,凡是所食物品和藥物都要禁忌助陰損陽的東西。各種淡食如少鹽的淡菜及淡味藥物如茯苓、豬苓、滑石、通草等都是阻礙升發(fā)、收斂陽氣的。各種苦味藥如黃連、黃柏、龍膽草、蘆薈之類,都是寒涼沉降破壞陽氣的升發(fā)功能。諸如干姜、附子、肉桂等辛熱藥物,以及面食、酒類、大料之類,都能助火傷氣。生冷和沒有煮熟的食品,多食也能傷害脾胃中陽氣,都應該禁食。如果陰火上乘之勢已見衰退,而受損的三焦元氣還未恢復的,口中淡而沒有味覺,這時,太咸的食物阻礙陽氣的升發(fā),也是應當禁食的。
藥禁者,如胃氣不行,內亡津液而干涸,求湯飲以自救,非渴也,乃口干也,非溫勝也,乃血病也。當以辛酸益之,而淡滲五苓之類,則所當禁也。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發(fā)汗。咽痛禁發(fā)汗利小便,若大便快利,不得更利。大便秘澀,以當歸、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皂角仁,和血潤腸,如燥藥則所當禁者。吐多不得復吐;如吐而大便虛輒者,此土氣壅滯,以姜、橘之屬宣之;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上藥則所當禁也。
所謂“藥禁”,如果胃中元氣不行,陰火燥灼,胃內津液被灼而干涸,病人求湯、飲來自救,這不是實火的口渴,而是胃中津液缺乏的口干;不是熱盛,而是血虛,應當用甘藥以益胃,用酸藥以生津,而五苓散中如茯苓、豬苓、白術、澤瀉、桂枝之類淡滲諸藥當禁。如果病人出汗多,就應當禁用利尿藥;如果病人小便多,也應當禁用發(fā)汗藥。咽喉痛,多由陰火上乘灼傷津液,故應禁用發(fā)汗,利小便等有損津液的藥物。如果大便排出順利,不要再用瀉下藥。大便燥結澀滯不通是大腸津涸,水不行舟,應當用當歸、桃仁、火麻仁、郁李仁、皂角仁等藥和血潤腸,不要用瀉藥傷津,更應禁用燥藥以劫津液。嘔吐多的病人不要復用吐法,如果吐多,大便糞質軟而不硬的,是上焦之氣塞滯于胸院,用生姜、橘皮之類宜散上焦之氣。如果嘔吐而大便不通的病人,乃是濁氣上逆,當以通利大便為宜,胃氣下降則吐自止,生姜、橘皮宣散之類藥物應當禁用。各種惡瘡及小兒麻疹后大便干結的,乃是胃腸火毒未清,當用清火通便的芍藥、大黃等,而生姜、橘皮之類的辛溫藥物也應該禁用。又如見脈弦,是肝氣橫逆犯胃,應當平肝扶胃的藥物,反用平胃散以平胃實,如見脈緩,是脾胃虛弱,應當建脾益胃,反用了黃芪建中湯抑肝安脾,這就犯了實證用了補的藥物使實證更實,虛證用了瀉的藥物使虛證更虛的錯誤。
諸病惡瘡,及小兒 后,大便實者,亦當下之,而姜、橘之類,則所當禁也。又如脈弦而服平胃散,脈緩而服黃耆建中湯,乃實實虛虛,皆所當禁也。人稟天之濕化而生胃也,胃之與濕,其名雖二,其實一也。濕能滋養(yǎng)于胃,胃濕有余,亦當瀉濕之太過也。胃之不足,惟濕物能滋養(yǎng)。仲景云∶胃勝思湯餅,而胃虛食湯餅者,往往增劇,濕能助火,火旺郁而不通主大熱。初病火旺不可食,以助火也。察其時,辨其經,審其病,而后用藥,四者不失其宜,則善矣。
人體攝取自然界土地滋生的物質而養(yǎng)胃的。胃與濕土,名稱雖然有二,其實,胃與土是一樣的,土依賴水濕灌溉而生長萬物,胃受納腐熟水谷并攝取其營養(yǎng)物質而營養(yǎng)全身。土中生長的物質滋養(yǎng)于胃。但是飲食不節(jié),胃的機能阻滯,不能運化津液,反而聚結以成疾飲,應當導化胃中水濕的太過,胃氣虛弱,只有飲食才能供給胃的營養(yǎng)。張仲景說,胃氣旺盛,口味開了,就想吃湯餅??墒?,胃氣不足而吃湯餅的,往往難以消化,使水濕結聚痰飲內生而胃病劇增。因為濕能助火,火旺,濕熱郁滯不通,主要表現為大熱,開始時出現煩、渴、痛、脹,不可再食滯胃助火的食物。應當觀察四時節(jié)氣的更變,辨聽六經脈證的傳變,審明陰陽升降的轉化及病情的轉歸,然后再根據綜合分析的情況再考慮處方用藥,少犯時、經、病、藥四禁,使其不失去治療的時機靈活用藥那是再好不過的。
[按語 l 東垣總結前.人及自己的臨床經驗,論述了時禁、經禁、病禁、藥禁的用藥法則,提醒后世醫(yī)家少犯四禁的錯誤,臨證用藥須“察其時,辨其經,審其病,而后用藥。”
《內經》、仲景所說脾胃
著議處方已詳矣,然恐或者不知其源,而無所考據,復以《黃帝內經》、仲景所說脾胃者列于下。
論證和處方都已經詳細列在前面了,但還是擔心后世學醫(yī)者不知道我所敘述的論證和處方的本源,而無法對其進行理論考據,所以這里把《黃帝內經》以及張仲景有關脾胃的論述列舉于下。
《太陰陽明論》云∶太陰陽明為表里,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岐伯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帝曰∶愿聞其異狀也?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得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腹?jié)M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素問?太陰陽明論篇》說:足太陰和足陽明兩經互為表里,是分屬于脾胃的經脈,而它們所發(fā)生的疾病不同,是什么道理呢?岐伯答道:太陰屬陰經,陽明屬陽經,兩條經脈所行的部位不同,在四季的虛實順逆也不同。有時虛有時實;疾病或從內生或從外入,發(fā)病的原因各不同,所以病名也就相異了。黃帝道:希望您說說不同的情況。岐伯說:陽像天,主外、主表、為腑,為人體的外衛(wèi);陰像地,主內、主里、為臟,為人體的內護。所以陽明經病多實,太陰經病多虛。所以賊風虛邪傷人時,陽分首當其沖;而飲食不慎,起居失調,陰分獨受其害。外表受病,傳入六腑;內在受病,傳入五臟。如果邪入六腑,就會發(fā)燒,不能安眠,發(fā)喘。如果病在五臟,就會脹滿發(fā)悶,飧泄,經過一段時間,會成為腸的病。喉是管呼吸的,主天氣;咽是管納食的,主地氣。陽氣易感風邪,陰氣易感濕邪。三陰之經脈,是由足上行至頭,由頭而下循臂至手指的尖端。三陽之經脈,是由手上行至頭,再下行至足。所以陽經的病邪,先上行到極點,再向下行;陰經的病邪,先向下行到極點,再向上行。因此外感風邪,多在上部;外中濕氣,多在下部。
  黃帝問:脾一有病四肢就不能正?;顒?,這是什么道理?岐伯答:四肢都受胃氣的營養(yǎng)。但胃氣不能直達四肢,要經過脾的運化,才能布達于四肢?,F在脾有病了,不能把胃的津液輸送出去,四肢因得不到水谷精氣,一天天地衰弱,經脈不通,筋骨肌肉也因無臟氣營養(yǎng)充實,四肢就不能活動了。
  黃帝道:脾臟不能單獨主管一個時令,是什么原因?岐伯說:脾屬土而位居中央,必須根據四季的變化通過或借助其他四臟來實現其主管四季的功能,這在每個季節(jié)的最后十八天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但脾不能單單主管一個季節(jié)。因為脾臟的功用,是轉輸布達胃中的水谷精氣,相當于天地生養(yǎng)萬物一樣,從頭至足,無處不到,所以不能僅僅主管一個具體的時令。
《陰陽應象論》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玉機真臟論》曰∶脾大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又《通評虛實論》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調經論》曰∶形有余,則腹脹,經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五臟化生出五氣,發(fā)為喜、怒、悲、憂、恐不同的情志活動。過喜過怒,會傷氣。寒暑外侵,則會損傷形體。大怒會傷陰氣,大喜會傷陽氣。更可怕的是逆氣上沖,血脈阻塞,形色突變。喜怒如不節(jié)制,寒暑規(guī)律過度違逆,生命就有危險了。
《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脾太過會使人四肢沉重,不能舉動;脾不及會使人九竅壅塞不通,身重而不自如。《素問?通評虛實論》又說:頭痛、耳鳴、九竅不利,都是腸胃病變引起的。
《素問?調經論》還說:形有余就會腹部發(fā)脹,小便不利;形不足則手足不靈活。
又《氣交變論》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甚則肌肉萎,足萎不收,行善,腳下痛,飲發(fā),中滿食減,四肢不舉。又云∶歲土不及,風乃大行。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潤酸,善怒。又云∶咸病寒中,復則收政嚴峻,胸脅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蟲食甘黃,氣客于脾,民食少失味。又云∶土不及,四維有埃云,潤澤之化不行,則春有鳴條鼓拆之政;四維發(fā)振拉飄勝之變,則秋有肅殺霖淫之復。其眚四維,其臟脾,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土之氣太過,雨濕之氣就會流行,腎水就要受到侵害,人們多患腹痛,手足逆冷,情志抑郁,身體不輕快,煩悶等病,上應土星。如果土氣過度旺盛,在人體就會肌肉萎縮,兩足痿弱不能行走,經常抽掣拘攣,腳跟痛,水邪蓄積于中,而生脹滿,吃東西減少,以致四肢不能舉動,出現水氣無權、土氣獨旺的現象。它說:歲土之運不及,風氣就大規(guī)模流行,而土氣就不能發(fā)揮化的作用。風木能生萬物,所以草木茂盛,但只是枝葉飄揚,華秀而不能結實。與此相應的木星分外明亮。在人體多患飧泄、霍亂、身體重、腹痛、筋骨搖動、肌肉掣動發(fā)酸等癥,并時常發(fā)怒。它又說:歲土之氣不及,人們一般易患中氣虛寒。由于土被木克,所以木星明亮,土星昏暗,色黃的谷類,遭受蟲害,不能結實。土受木制,其子氣(金氣)來復,收斂之氣嚴峻,因此高大的樹木凋零。在人體就會有胸脅突然疼痛,牽引小腹,頻頻嘆氣等癥。它還說:在土運不及的年份,如果四季之末有云霧潤澤的和氣,那么春天就有風和鳥鳴、草木萌芽的正常氣候;如果四季之末有暴風飛揚、草木搖折的異?,F象,那么秋天也就有陰涼久雨不止的氣象。所以災害往往發(fā)生在與土氣相應的四隅,在人體應在脾臟,其發(fā)病部位,內在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五常政大論》∶土平曰備化,不及曰卑監(jiān)。
又云∶其動瘍涌分潰癰腫,其發(fā)濡滯,其病留滿痞塞,從木化也。其病飧泄。
又云∶土太過曰敦阜,其味甘咸酸,其象長夏,其經足太陰陽明。又曰∶其病腹?jié)M,四肢不舉,邪傷脾也。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土的平氣,是廣布生化,稱為備化。土運不及為卑監(jiān)。它說:卑堅,即土運不及之紀,名為“減化”。土的化氣不能起主導作用,木的生氣就獨自張揚,火的長氣倒可完整如常,但雨水會過期不降。收氣也是平定的,可是風寒并起,草木雖然榮美,也秀而不能成實,所成的,僅是空殼之類。由于木氣過盛,所以卑堅之氣的特點為發(fā)散,它的功用表現為鎮(zhèn)靜、安定;其變動是瘡瘍潰爛、癰腫;其發(fā)病是水濕凝滯;在人體與脾臟相應;其病變是脹滿痞塞不通,這是土運不及而從木化的關系。這時少宮與少角相同,上宮和正宮相同,上角和正角相同,其發(fā)病為飧泄,這是木氣傷脾所致。它又說:敦阜之紀,即土運太過之紀,名為“廣化”。土性厚而清靜,使萬物順應時節(jié)生長而形體充盈,土的精氣充實于內,萬物生化而成形。土氣太過,蒸騰好像煙塵,隱約呈現于丘陵之上,大雨常常下降,濕氣橫行,燥氣開始退避。它的生化作用是圓滿;其氣豐盛;其職權主安靜;其表現周密詳備;其應在人體變動上是濡濕蓄積;其特性是柔潤光澤;其變化是雷霆震動;暴雨驟至;山崩土潰;在五味為甘、咸、酸;其相應是長夏;在人體的經脈是足太陰及陽明;與脾、腎相應。它還說:土運太過,其病變主腹?jié)M和四肢不能舉。土運太過,木氣來復,所以大風迅速而來,土木交爭,土運衰敗,邪氣會傷脾臟。
《經脈別論》云∶太陰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素問?經脈別論》說:太陰經脈鼓搏有力,則應該省察確實:如果是五臟脈氣減少,胃氣不能平和,那是太陰經的病變,應該補足陽明經的陷谷穴,瀉足太陰經的太白穴。
《臟氣法時論》云∶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又云∶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 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又云∶脾病者,身重,善饑,足痿,足不能行,行善,腳下痛。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食不化血者。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脾主長夏土之氣,在足太陰經、足陽明經,長夏就以這兩經作為主治。脾旺在戊己日,脾性怕濕,應該用咸味藥以燥其濕。
《素問?臟氣法時論》又說:病在脾臟,到了秋天能夠痊愈;假如秋天好不了,到了春天病會加重;春天如果不死,到了夏天就處于較穩(wěn)定的相持階段。到了長夏時候,就會有些起色。但要注意的是,應禁忌溫食、飽食,或居濕地、穿濕衣等?;加衅⒉〉娜耍诟寥諘姾玫?;如果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病就要加重;如果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就可以穩(wěn)定;到戊己日就會有好轉了?;加衅⒉〉娜耍谖绾笪磿r,就會感到好些;到了天剛亮的時候,病情就會加重;到了傍晚的時候,又會平靜下來。脾臟病需要緩和,應該用甜味藥來緩和它。需要瀉的,采用苦味藥來瀉它;需要補的,采用甜味藥來補它。
《素問?臟氣法時論》還說:患有脾病的,表現是身體沉重,肌肉萎縮,易感饑餓,足部痿軟不舉,行路抬不起腳,抽筋,腳下疼痛;如果脾虛,就感到腹脹腸鳴、不易消化、泄瀉。應怎樣治呢?應該取太陰和陽明、少陰經進行針刺。
  
《經脈別論》W58;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素問?經脈別論》還說:食物進入胃里,消化之后,一部分精微被輸散到肝臟,然后其精氣傳送到周身的筋絡;食物入胃,經脾的轉輸把另一部分濃厚的精微物質上注入心,再浸淫到血脈里去。脈氣在經絡里運行,并上歸于肺,肺在會合百脈以后,就把精氣輸送到皮毛。氣血相合,又流歸膻中。膻中為宗氣所系,司呼吸、循經絡,行肺氣以達于心、脾、肝、腎四臟,使精氣歸于平衡。這種平衡調和的狀態(tài),能從寸口部位的脈象表現出來,從而就可以判斷病人的死生。水液進入胃里,放散精氣,上行輸送到脾臟;脾臟散布精華,又向上輸送到肺;肺氣通調水道,又下行輸送到膀胱。這樣,氣化則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通灌于五臟經脈,并隨著春、夏、秋、冬四時氣候,五臟功能狀態(tài)以及陰陽的盛衰,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大概就是水谷精氣在經脈中運行的正常生理現象。
《五常政大論》∶有太過不及,太過者,薄所不勝,乘所勝也。不及者,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者乘之也。
臟氣有太過和不及。推求臟氣到來的時間,都以立春前為標準。如果時令未到而相應的臟氣先到,就稱為太過。太過就會侵犯原來它所不勝的氣,而凌侮它所能勝的氣。如果時令已到而相應的臟氣不到,就稱為不及。不及則已所勝之氣因無制約就要妄行,所生之氣也因無所養(yǎng)而要受病,所不勝之氣也會乘虛來克伐。比如,歲土太過,脾氣有余,反侮所不勝的肝木、凌侮所勝的腎水;歲土不及,氣當至而不至,脾氣不及,則脾土所勝之氣――腎水就會因無制約而妄行,所生之氣――肺金就會因無生化之源而受病,所不勝之氣――肝木就會乘虛來克伐脾土。
仲景云∶人受氣于水谷以養(yǎng)神,水谷盡而神去,故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營散,谷消則衛(wèi)亡,營散衛(wèi)亡,神無所依。又云∶水入于經,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yǎng),衛(wèi)不可不溫,血溫衛(wèi)和,營衛(wèi)乃行,得盡天年。
張仲景說:人體受納飲食物質精氣以養(yǎng)精神,體內的水谷精氣斷絕了,而精神也就消失了。所以說,食欲好的人胃氣健旺,飲食不能進的人胃氣就會衰減。脫水的人營血散少,絕食的人衛(wèi)氣消亡,營散衛(wèi)亡,精神就無所依附而萎憊。又說,水分吸收人于經脈,為營血運動的需要,食物攝人胃中,化精微而為血.內注經脈營養(yǎng)全身。因此,血脈不可不注意滋養(yǎng),衛(wèi)氣不可不注意溫養(yǎng),曹血運行而衛(wèi)氣溫和,體質健壯而抗御力強,疾病就不易侵犯,得以保持和延長應得的壽年。
按語
東垣在本論中引用 《 內經 》 諸篇及仲景之說,以論及脾胃病為重點。因為脾為太陰之臟,惡濕喜燥,燥則脾的清陽之氣上升,以溫煦心肺,心肺溫煦, · 則下濟肝腎,所以脾宜升則建。胃為陽明之腑,惡燥喜濕潤,濕潤則胃的濁陰之氣下降,以滋肝腎,肝腎濡潤,則上滋心肺,所以胃宜降則和。又闡述了心、肝、肺、腎的發(fā)病機理。如在“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的病態(tài)下,又分析了“暴喜傷陽,暴怒傷陰”和“暑傷氣,寒傷形”的病理特征,指出脾氣的太過不及對心、肺、肝、腎的影響,用“五行學說”結合“運氣學說”來敘述脾胃病的變易轉歸,說明自然氣候變化對機體適應關系的理論。
《脾胃論》卷上終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