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把人可分上中下三個部分叫做上焦,中焦,下焦。具體說來將人體劃分為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
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即是指小腸、大腸、腎和膀胱的功能而言?!鹅`樞·營衛(wèi)生會》說:“下焦如瀆”,把下焦看作下水道,即是對上述功能的生動描述。
濕就是中醫(yī)所說外感六淫中的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濕。或是內生五邪的風,寒,濕,燥,火中的濕。這可以看出濕是可以內生也可以是外感的。下焦?jié)裰鼐碗y理解了,濕邪入于下焦這個部位,主要表現(xiàn)為下焦部位。濕的特性為。沉重,濕性粘滯。在色為黃等特點。又可能伴有寒的癥狀叫寒濕,而伴有熱的癥狀叫濕熱。這是和濕熱帶下的區(qū)別之一。
癥狀是陽虛.如果想快見效.那就吃.[金匱腎氣丸].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吃5丸用水把5個丸子煮成糊來喝連吃10天半個月你的癥狀就會消失.這可是老中醫(yī)李可的方子呀
體內的三濁太多,故引發(fā)諸多的病,需要在清除三濁后身體才有所恢復,先從肝、膽、三焦經(jīng)入手,常推腹,跪膝,金雞獨立,吃山藥薏米粥,等濁氣排除有效果敲打脾胃經(jīng)
。
當歸四逆湯
【組成】當歸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細辛6克、炙甘草6克、木通6克、大棗5枚。
【功用】活血養(yǎng)血,溫經(jīng)通脈:用于血虛寒凝而見手足寒冷、青紫、麻木、疼痛,脈細者。目前常用本方治療凍瘡,四肢血管痙攣癥(如雷諾氏病),以及痛經(jīng)而屬血虛有寒者。
健健所謂的下焦虛寒,仍在虛證范圍,不宜大用熱物而附以滋補。治下焦虛寒的最安全的方法,是以補養(yǎng)為主,熱通為附,最好做到養(yǎng)與溫相互促進,兼合適的自然與運動治法。
粉萆薢-概述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叉蕊薯蕷、山萆薢或纖細薯蕷等的塊莖。 【功效】:利水,祛風,利濕。 粉萆薢
【主治】:治風濕頑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濁,遺精,濕熱瘡毒。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春、秋均可采挖。挖出后洗凈除去須根,切片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性味】苦;平 【歸經(jīng)】肝;胃;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濕;利濕濁。主膏淋;白濁;帶下;瘡瘍;濕疹;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
【注意】 腎虛陰虧者忌服。 1.《本草經(jīng)疏》:下部無濕,陰虛火熾,以致溺有余瀝,莖中痛,及腎虛腰痛,并不宜服。
【附方】
②治小便頻數(shù):
川萆薢(洗)為細末,酒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鹽湯、鹽酒任下。(《濟生方》萆薢丸)
④治小便混濁: 鮮萆薢根頭刮去皮須,每次二兩,水煎服。(《泉州本草》)
⑤治陰痿失溺: 萆薢二錢,附子一錢五分。合煎湯內服。(《泉州本草》)
⑦治小腸氣及腰痛:
萆薢、杜仲(酥炒去絲)、葫蘆巴(生脂麻炒)、破故紙(炒)、小茴香(鹽水浸一宿)各一兩,胡桃仁(湯去皮)二兩。各為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酒送下,或鹽湯亦可。(《瑞竹堂經(jīng)驗方》喝起丸)
⑧治腳氣腫痛,不能動履,不論寒熱虛實,久病暴發(fā)皆可:萆薢五錢,黃柏、蒼術、牛膝、木瓜、豬苓、澤瀉、檳榔各二錢。水二大碗,煎一碗。每日食前服一劑。(《本草切要》)
⑨治丈夫腰腳痹、緩急,行履不穩(wěn)者: 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搗篩。每旦,溫酒和服三錢巴,增至五錢匕。禁食牛肉。
(《廣利方》)
11.治腸風,痔漏: 萆薢、貫仲等分。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服。(孫用和)
【各家論述】
1.《綱目》:萆薢,足陽明、厥陰經(jīng)藥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之功,長于去風濕,所以能治緩弱頑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雖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遠,豈亦一類數(shù)種乎雷敩《炮炙論》序云:
囊皺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液多白濁,皆是濕氣下流,草蔥能治陽明之濕而固下焦,故能去濁分清?!稐顐劶也胤健分握嬖蛔?,下焦虛寒,小便頻數(shù),白濁如膏,有萆薢分清欽,正此意也。又楊子建《萬全護命方》云:凡人小便額數(shù)不計度數(shù),便莖內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乾竭,甚則渾身熱,心躁思涼水,如此即重癥也:此疾本因貪酒色)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之類,隨虛水入于小腸,故便時作痛也。不飲酒者)必平生過食辛熱葷膩之物,又因色傷而然,此乃小便頻數(shù)而痛,與淋證澀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兩,水浸少時,以鹽半兩同炒,去鹽為未,每服二錢,用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谷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shù)及痛自減也。
2.《本草通玄》:草薛,胃與肝藥也,搜風去濕,補腎強筋,主白濁莖中痛,陰痿失溺,惡瘡。人肝搜風,故能理鳳與筋之病。人胃法濕,故能理濁與瘡之病。古人或稱其攝溺之功,或稱其逐水之效,何兩說根懸那不知閉蟄封藏之本在腎,氣強旺則收攝,而妄水亦無容藏之地,且善清胃家濕:熱,故能去濁分清也〕楊氏萆薢分清飲,正合此意。
4.《本草思辨錄》:風寒濕之在腰背骨節(jié)而痛強者,陰不化也,以萆薢達之而陰化。風寒濕之為陰凄。為失溺、為老、人五緩者,陽不仲也,以萆薢導之而陽伸。后世以草蔽為分清濁之劑,亦由陰化陽伸而后清升濁降。即止小便數(shù)。除莖中痛,均不出是義耳?;幏悄芤骊?,伸陽非能助陽。蓋草豫者,所以驅風寒濕也。
8.《藥性論》:治冷風頑痹,腰腳不逐,手足驚掣,主男子腰痛久冷,是腎間有膀胱宿水。
11.《滇南本草》:治風寒,溫經(jīng)絡,腰膝疼,遍身頑麻,利膀脫水道,赤白便濁。
12.《綱目》:治白濁,莖中痛,痔瘺環(huán)瘡。
論曰下焦如瀆,其氣起于胃下脘,別回腸,注于膀胱。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氣虛寒,則津液不固,大小便利不止,少腹痛,不欲聞人語,治宜溫之。
治下焦虛寒,津液不止,氣欲絕。
2、石鐘乳丸方 石鐘乳(漿水煮研) 陽起石(酒煮研各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半) 桂(去粗皮)
上七味,搗研為末,用糯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生姜鹽湯下治下焦虛寒,脾腎不足,腹脅疼痛。 3、內固丸方
香子(二兩半微炒舶上者) 木香(一兩) 楝實(炒一兩半) 草豆蔻(去皮三分)干姜(炮半兩) 吳茱萸(湯洗微炒) 葫蘆巴(微炒)
補骨脂(微炒各一兩) 甘草(炙一分)
上九味,搗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以丹砂為衣,每服一丸嚼破,以溫酒下,鹽湯下亦得,空心食前服。 治下焦虛寒,臍腹
痛,小便滑數(shù),補暖下元。 4、椒紅丸方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取紅) 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二兩) 干姜(炮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用豬腎三對,去脂膜薄切,攤于紙上去血。然后鋪一重腎,著一重藥末,以盡為度,卻以三五重濕紙裹,于
火內燒,待香熟取出,去紙爛研,若稍硬,更點少許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
治下焦不足,腎虛脾弱,上膈煩熱,下元虛冷,腹內雷鳴,胸膈氣滯,羸瘦無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