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會 1、急性咳嗽是以肺及全身癥狀為重點,脈象為輔;慢性咳嗽以脈象為重點,癥狀為輔。 2、季節(jié):1)急性發(fā)作:春季發(fā)病,多風熱;秋季發(fā)病,多燥;長夏發(fā)病,多濕;冬季發(fā)病,多風寒。病程稍久,則可出現(xiàn)邪入少陽、燥邪失治、痰飲內(nèi)伏、脾胃寒濕。 2)慢性遷延:冬季加重,為痰飲蘊伏;夏季加重,為陰虛痰熱。 3、體位:平臥咳嗽加重,坐起好轉(zhuǎn),為痰飲蘊肺。 4、晝夜:夜間加重,少痰、咽干者為陰虛肺燥,多痰者為寒飲。早晨起床咳嗽嚴重,為痰飲夾肝肺氣郁;日晡時咳嗽加重,為胃熱、食積不化;中午咳嗽嚴重,為心肝火旺。 5、痰:白色泡沫痰,為寒飲;白色泡沫膠粘難吐,為陰虛飲伏;白色粘硬塊狀者,為陰虛肺燥;白色兼少量紅色痰者,為寒痰傷及肺絡(luò);黃稠痰,為肺熱。 6、脈象:1)滑者,為熱痰;細數(shù)者,為陰虛生熱;虛大者,為氣陰兩虛或氣血兩虛;弦者,為寒飲或肝邪犯肺;沉者,為肝肺氣郁;澀者,為陽虛或氣滯血瘀;濡者,為脾虛或濕盛;虛者,為肺氣虛。 2)又分寸關(guān)尺與左右:兩寸滑,為上焦肺痰;兩關(guān)滑,為中焦脾胃痰;兩尺滑,為腎虛熱盛;尺大而弦者,為腎氣虧損;左脈大于右脈者,為肝邪犯肺;右脈大于左脈,為氣虛或氣陰兩虛。 7、兼喘證:1)季節(jié):冬季喘咳發(fā)作,為寒飲內(nèi)伏;夏季發(fā)作,為陰虛燥痰;春季發(fā)作,為肝郁血虛,木火刑金;長夏喘咳嚴重,為痰濕壅滯;四季均發(fā)作,為氣陰兩虛,痰飲阻滯。 2)脈象:除與咳嗽相同外,寸脈洪大無倫,甚或上入魚際,為腎不納氣,上焦痰盛;寸關(guān)極沉,尺脈動搖,為肝脾郁結(jié)。 3)余辨證要點與咳嗽相同。 8、論治易忽略的要點 急性咳嗽: 1)有表邪,必須解表。 2)一定要分清病因、病位,再去處方用藥。 3)反復(fù)不愈的原因:a.寒飲作熱咳,b.肺燥未養(yǎng)陰,c.腹脹未理氣,d.少陽未和解,e.表證未解表。 慢性咳喘: 1)慢性咳嗽多為正虛、邪實證,其虛實多少的處理是治療的關(guān)鍵,必須善于處理緩急標本。 2)蛤蚧頭足能損目,黑錫丹久服可引起鉛中毒。 3)對于熱痰用清熱化痰藥無效時,當佐以溫化。 4)痰飲阻于胸膈,上為喘咳,心下痞堅,當治中焦。 二、常用方劑 1、急性咳嗽 1)風熱客肺:首選桑菊飲加減。 2)風寒客肺:首選麻黃湯加味,可加紫菀、前胡、陳皮、款冬花;口干,加石膏。 3)肺氣失宣,兼表寒(咳嗽,鼻塞,脈?。菏走x止嗽散。 4)寒飲阻肺,外兼表寒(胸悶,痰多,咳嗽,平臥及夜間睡眠加重,坐立后緩解):首選金沸草散加減。 醫(yī)案:許某,男,3歲。10天前,突然發(fā)熱,咳嗽微喘。急至某院住院治療。診為急性支氣管炎。予抗生素、化痰止咳劑中藥、西藥治療10天不見好轉(zhuǎn)。 審其喘咳不斷,口鼻微青,發(fā)熱,體溫37.6℃,舌苔薄白,脈弦以左為明顯。 因云:此外寒內(nèi)飲,肺氣不得肅降之證耳??捎栊不ǖ人幹沃?。 處方:旋覆花6克(布包煎),前胡6克,細辛1克,半夏6克,荊芥6克,茯苓3克,甘草3克,紫菀4克。 服藥1劑,咳嗽、喘、發(fā)熱均大減,繼服2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yī)問:《方劑學(xué)》云:外寒內(nèi)飲者,用小青龍湯,何先生不用小青龍而用金沸草散? 答曰:仲景《傷寒論》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者兼治心下之水飲,此證乃微飲在肺,只可從肺論治,此即所謂藥要適其至所也。金沸草散諸藥均肺藥也,故以金沸草散加減為方以治之。 5)痰飲蘊結(jié),邪入少陽:首選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0~12,半夏10,黃芩10,橘紅10,五味子10,干姜3,紫菀10,絲瓜絡(luò)10,單位:g)。 6)燥邪傷肺:首選桑杏湯加減(脈右大于左)/麥門冬湯加減(脈沉細緩)。 7)營衛(wèi)不調(diào),脾肺氣滯:首選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可加紫菀。 8)脾肺氣郁,肺失肅降:首選杏蘇散加減。 9)痰氣交阻咽喉(梅核氣狀):首選厚樸半夏湯加味。 2、慢性咳嗽 1)痰氣郁結(jié):首選金沸草散加減(胸滿心煩,咳嗽痰多)/小柴胡湯加減(胸滿心煩,時時嘆氣) 醫(yī)案:何某,男,24歲。感冒后4個多月來,經(jīng)??人?。醫(yī)診急性支氣管炎。 先用西藥抗感染,鎮(zhèn)咳3個多月無明顯效果,后又以中藥丸、膠囊、口服液、膏劑等治療近2個月亦無功。 余以止嗽散、金沸草散加減一周亦無功。詢之。 患者云:近曾服中藥20劑矣,其藥大都與朱老所處之方相仿。再詢其咳嗽尤甚于夜間與中午剛剛平臥之時。 因思痰飲者下沉而阻肺。屬陰,平臥時為陰位,故此時加重,治宜溫陽化飲,小青龍湯可也。 剛剛處方完畢。患者曰:請你看病之前,剛剛服用某醫(yī)所開的小青龍湯2劑,服藥后不但咳嗽不減,反而出現(xiàn)煩亂心悸。 余審思再三,不得其解,不得不再求之于脈。察其脈沉弦而澀。 再問患者曰:有胸滿口苦否? 答曰:不但有胸滿口苦,而且有頭暈心煩。頓悟:此少陽樞機不利,痰飲內(nèi)阻耳。 因憶仲景《傷寒論》云:“傷寒五六日中風……胸脅苦滿……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span> 因擬小柴胡加減為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干姜4克,五味子10克,紫菀10克,絲瓜絡(luò)10克。服藥1劑,咳嗽大減,繼服3劑,愈。 2)痰熱阻滯:首選清氣化痰丸加生姜3片或干姜1片/二母寧嗽丸(中成藥)。 醫(yī)案:蘇某,女,35歲??人詢蓚€多月。先用西藥治之不效,后又以中成藥治之仍不效。 察其除陣陣咳嗽外,并時時感到咽喉有阻塞感,粘痰甚難咯出,口苦口干,舌苔黃白而膩,脈滑而數(shù)。 綜合脈證,思之:滑數(shù)之脈者,痰火阻肺也。治宜化痰瀉火。清氣化痰丸加減。 處方:制南星10克,半夏10克,橘紅10克,杏仁10克,川貝母10克,瓜蔞15克,黃芩10克,枳殼10克。 服藥3劑,寸效未見。因思:《內(nèi)經(jīng)》云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乃千古不破之真理,然此證何故不效也。 又思:清氣化痰丸一方均取姜汁為丸,姜汁者,辛溫行散之藥也,入肺之藥也。痰也者,乃陰霾之物,非陽不能化,故痰火之證常于大隊化痰藥中酌加溫化之品以化痰。 干姜者,入肺而溫,善化肺中之陰寒,宜用干姜替生姜汁治之。乃于原方中加入干姜1克。服藥2劑,愈。 某醫(yī)問:僅用干姜1克是否太少?答曰:痰熱之證僅可以辛溫相佐,不可為主也,過用則熱必熾,而病不除也。 3)陰虛燥咳:首選加減麥門冬湯。 久咳及腎,遇熱加重,夏季加重,夜間嚴重,少痰,脈沉細,需肺腎雙補:麥味地黃丸。 4)肺腎俱虛,濕痰內(nèi)盛:首選金水六君煎加減。 5)肺脾俱虛,濕痰內(nèi)盛:首選平胃二陳湯加減。 食欲不振,饑餓時咳嗽加重:六君子湯加減,加紫菀、杏仁、芡實。 6)痰阻胸膈,中樞不利:首選木防己湯加減。 醫(yī)案:張某,男,50歲。今年感冒之后8個多月以來,一直反復(fù)不斷的咳嗽,痰難咯出,嚴重影響工作。為此不得不住院兩次檢查治療。 除西藥外,僅只中藥化痰止咳湯劑即服80多劑,然始終效果不明顯。余檢其方視之,大多為宣肺化痰止嗽之品,有瀉白者,有止嗽者,有金沸草者種種不一。 細詢其證,除咳嗽痰多難于咯出之外,并感心下痞堅不適,脈沉弦緊數(shù)。 因思仲景《金匱要略》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木防己湯主之。” 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云:“支飲上為喘滿,而下為痞堅,則不特礙其肺,抑且滯其胃矣。面色黧黑者,胃中成聚,營衛(wèi)不行也。 脈浮緊者為外寒,沉緊者為里實。里實可下,而飲氣之實,非常法可下;痰飲可吐,而飲之在心下者,非吐可去,宜其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而不愈也。木 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氣而散結(jié)氣,而痞堅之處必有伏陽,吐下之余,定無完氣,書不盡言,而意可會也。故又以石膏治熱,人參益虛,于法可謂密矣?!?/span> 又思中焦者,上中下三焦之輪軸,中焦阻滯,斡旋不能,則肺氣不降,腎氣不升耳。 因擬木防己湯加減:防己10克,桂枝10克,生石膏15克,人參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紫菀10克,茯苓6克。 服藥3劑,咳嗽次數(shù)及幅度均大減,繼服4劑,諸證俱解而愈。 3、咳喘 1)外寒內(nèi)飲:首選小青龍湯加減;口干,脈數(shù),加生石膏15g。 醫(yī)案:郜某,女,29歲。感冒后頻頻咳嗽3個多月。醫(yī)診急性支氣管炎。先用西藥控制感染、止咳化痰,住院40天,效果不顯而出院。 出院后,又以多種中成藥與湯劑治療一個多月,仍然效果不著。 細詢其咳嗽尤甚于夜間臨睡之時,有時因剛躺時劇烈咳嗽而不得不采用半臥位才能逐漸入睡,且劍突之下微有痞滿感。舌苔薄白,脈弦緊。 再察原用諸方,有養(yǎng)陰止咳者,有清化痰熱者,有宣肺者,有降肺者。 綜合脈證思之:仲景《傷寒論》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于嘔,發(fā)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近人多用小青龍湯治喘,而曹穎甫《經(jīng)方實驗錄》則用此治咳嗽。常常一劑得愈。 又思小青龍者重在溫肺兼化中焦偏上之飲,此證既有肺寒又有中焦偏上之飲,故宜之。且此證或用潤藥不化寒痰,或用清熱不去治寒,或但用肺藥而未顧及中焦,此方正合中、上二焦之證。 乃擬小青龍湯加減。處方:麻黃4克,干姜4克,桂枝4克,白芍4克,細辛3克,半夏4克,甘草4克,五味子4克。 服藥1劑,咳減近半,繼服2劑而愈。 某醫(yī)問:何不用大劑之品治之? 答云:久用藥鉺,正氣已虛,再以猛劑以除邪,正氣必受其害,故治以小劑。 2)痰熱內(nèi)蘊,風寒外束:首選定喘湯加地龍。 3)痰涎壅盛,上盛下虛:首選蘇子降氣湯。 4)濕痰阻于肺胃:首選二陳平胃散。胃脘痞滿而冷,四肢厥冷者,加姜附桂。 5)陰虛痰熱:首選麥門冬湯加減。 6)氣陰兩虛,痰氣郁結(jié):首選咳嗽遺尿方(柴胡6~10,當歸10,白芍10,麥冬10,黨參10,五味子10,半夏10,陳皮10,青皮10,黃芩10,紫菀10)。 醫(yī)案:蘇某,女,36歲。素有糖尿病,近一年來又患咳嗽。醫(yī)診慢性支氣管炎。 先以西藥治療半年不效,后又配合中藥川貝精、青果丸、消咳喘、川貝枇杷糖漿、竹瀝水,以及止咳化痰的湯劑數(shù)十劑仍無明顯效果。 細審其證,除咳嗽之外,并見頭暈心煩,胸滿背困,咳而遺尿,舌苔薄白,脈虛弦滑。 綜合脈證,診為氣陰兩虛為本,痰郁氣結(jié),郁而化火為標。 治擬補氣養(yǎng)陰以培本,疏肝理氣,清熱化痰以治標。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青皮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薄荷3克。 服藥4劑,咳嗽停止,繼服4劑,愈。 某醫(yī)云:化痰止咳之藥治之何故不愈? 答曰:素有氣陰兩虛之故耳。 又問:為何曾用生脈散加化痰之品無效? 答曰:生脈散加化痰之品主治在肺,而余所用方雖有生脈而卻主治在肝。肝者,木也,木火刑金,肺氣不降,主治在肝,不可主治其肺也,故以上方得愈,而應(yīng)用生脈散加化痰之品則不愈也。 7)氣陰兩虛,痰濕阻滯:首選黃耆鱉甲散。 醫(yī)案:嘗治患者郝某,男,37歲。5年前,感冒以后即經(jīng)??人裕?jīng)中、西藥治療一直沒有明顯效果。 3年前,因工作比較勞累,日漸感到氣短乏力,某院檢查治療后,確診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纖維空洞性肺結(jié)核,肺源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肌勞損。 住院治療一年多,不見改善而出院。出院后,又請中醫(yī)治療一年多,亦未發(fā)現(xiàn)明顯效果。 審其除咳嗽微喘,氣短乏力,心悸心煩外,并見其消瘦乏神,面色。青紫,口唇、舌均發(fā)紺,浮腫,手、臂、腿、足亦紫暗浮腫,手指呈杵狀,指、趾厥冷,舌苔黃白厚膩,脈虛大弦數(shù)。按其胃脘硬滿不適,深按則氣短難于忍耐。 思之再三,難于措手。不得已,乃求教于前醫(yī)所處之方及其服藥后之療效得失,患者乃舉其要者40余盡陳之。 云:射干麻黃、小青龍加減方藥后不但咳喘不減,反見口干舌燥,心悸煩亂;定喘、蘇子降氣大都半劑有效,再藥則諸證加劇。 生脈散加味大都前一劑有效,再劑腹?jié)M氣短則加;人參蛤蚧、金匱腎氣藥后諸證不減。亦不增加,如此等等。 再思歷代醫(yī)學(xué)大家醫(yī)案,難治之疾尤重脈象。因云:脈大者,虛也,病進也;虛大者,氣血俱虛也,氣陰俱虛也;弦者,肝膽也,伏飲也,寒也;數(shù)者,熱也,無發(fā)熱而脈數(shù)者亦陽虛也。 脈證相參,乃陰陽俱虛,寒飲內(nèi)伏。久郁化熱,肝邪凌肺,五臟俱病之候也。此病補之難功,瀉之難效,非重視補瀉之比例難效。 因處黃芪鱉甲散加減為劑。處方:黃芪15克,地骨皮10克,紫菀10克,人參10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麥冬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 服藥6劑,咳喘氣短,浮腫尿少,神疲乏力俱減,食納大增,全身紫暗之色亦稍變淺,患者因感到此方有效,求某醫(yī)抄方再與7劑服之。 醫(yī)云:人參補力太大,喘證不可服,應(yīng)予黨參;肉桂大辛大熱,舌苔黃厚有熱者不可服,應(yīng)去之。乃將上方去人參、肉桂,加黨參服之。 藥進7劑,諸證加劇,再邀余診。處方仍宗原方6劑服之。藥進40劑,諸證消退七八,再以原方繼服2月,果安。 8)心腎陽虛,寒水凌肺:首選真武湯加減(附子4.5,茯苓6,白芍6,白術(shù)6,生姜2片,干姜1.5,細辛0.4,五味子4.5,本證雖以陽虛為主,但陰亦虧損,所以用藥時宜從小量,量多則恐傷陰液而病必不除。) 9)腎氣虧損,水飲射肺:首選金匱腎氣丸加味,加五味子、車前子、懷牛膝??却徑夂?,長期服用利肺片、河車大造丸。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為醫(yī)友來稿,授權(quán)大象醫(yī)友會發(fā)表,作者/葉應(yīng)陽。如欲轉(zhuǎn)載本文,請聯(lián)系我們授權(quá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