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交穴位位置陽交穴位于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正坐取穴。 陽交穴位于小腿外側,外踝尖上7寸,當腓骨后緣處;或于外丘穴后方1寸取穴。 陽交穴的準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陽交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取穴。 生理解剖在腓骨長肌附著部;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jīng)。 陽交穴下皮膚、皮下組織、小腿深筋膜、腓骨長?。欤㈦韫嵌碳 ⑿⊥热^肌、踇長屈肌。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jīng)分布。腓骨長、短肌由腓淺神經(jīng)支配。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由脛神經(jīng)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腓骨長肌→后肌間隔→踇長屈肌。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jīng)和腓動、靜脈分支。 陽交穴的作用特異性:陽維脈之郄穴。 功效與作用:疏肝理氣,安神定志、陽交穴有溫膽寧神、通經(jīng)活血的作用。理氣降濁。 附注:陽維脈郄穴。 陽交穴意義:膽經(jīng)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guī)律:一是吸濕冷縮并傳于陽陵泉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主治疾病陽交穴的功效可治療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弘铚\神經(jīng)疼痛或麻痹,坐骨神經(jīng)痛,癲癇,精神病。 陽交穴主治胸脅、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脅脹滿、頸項強痛、驚悸怔忡、癲疾驚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樞痛、膝痛、足脛痿痹、霍亂轉筋等。 現(xiàn)代又多用陽交穴治療胸膜炎、咽喉炎、腓淺神經(jīng)麻痹、坐骨神經(jīng)痛、精神病等。 陽交穴主治胸脅脹滿,膝踝腫痛,腳氣,驚厥,下肢痿痹,以及膽囊炎,肋間神經(jīng)痛,坐骨神經(jīng)痛,腓腸肌痙攣等。 穴位配伍陽交穴配支溝穴、相應節(jié)段夾脊穴治帶狀皰疹之神經(jīng)痛; 陽交穴配陽輔穴、絕骨穴、行間穴、昆侖穴、丘墟穴治兩足麻木; 陽交穴配環(huán)跳穴、秩邊穴、風市穴、伏兔穴、昆侖穴治風濕性腰腿痛,腰扭傷、坐骨神經(jīng)痛、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痹癥。 陽交穴配足三里穴、陰陵泉穴、懸鐘穴,有祛風溫,利關節(jié)的作用,主治膝脛痛。 陽交穴配太沖穴,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陽交穴配四神聰穴、大陵穴、內關穴,有寧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癲狂。 刺灸法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或向足部放射。 艾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p> 陽交穴的解析別名:別陽穴,足髎穴 1、陽交為經(jīng)穴名(Yángjiāo GB35)。出《針灸甲乙經(jīng)》。別名別陽、足髎。屬足少陽膽經(jīng)。陽交是陽維脈的郄穴。陽為陰之對,外為陽,交即交會,此穴在小腿外側,與足太陽脈交會,故名陽交。 2、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膽經(jīng)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后,此氣吸熱脹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jīng)飛揚穴揚散于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 3、別陽。別,離別之意。陽,陽氣。別陽名意指膽經(jīng)吸熱脹散的陽熱之氣由此別走陽維脈。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后吸熱脹散而化為純陽之氣,脹散的純陽之氣別走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別陽。 4、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純陽之氣為弱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經(jīng)吸熱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純陽之氣所在的天部層次,但因其富含水濕(外丘穴因其含有較多水濕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橫行),只有少部分水濕化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5、陽維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弱小,外傳陽維脈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陽維脈郄穴。 文獻摘要《備急千金要方》:主胸滿腫。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不收。 《針灸大成》: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面腫,寒痹,膝不收。 |
|
來自: 寂寞的季節(jié)314 > 《穴位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