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灸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的實驗研究 灸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EHF)的臨床觀察表明,灸治能退熱、抗休克、防治腎功能損害、改善臨床癥狀和縮短療程,對EHF各期均有一定的療效。因此進一步探討艾灸治療EHF的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臨床價值。迄今的針灸機理和實驗研究,幾乎是多偏重于針而略于灸。盡管近年來國內外對灸法的實驗研究作了一些工作,但就其深度和廣度來講還遠遠不夠,在不少方面幾乎還是空白。本研究應用生理、生化、免疫和病毒學等一些指標,觀察艾灸治療的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抗休克、改善微循環(huán)、保護腎功能和糾正液體因素紊亂等多方面的作用,以驗證灸法的臨床療效,探討其作用機理。 一、抗病毒作用 實驗建立感染流行性出血熱病毒(EHFV)大鼠模型來觀察。應用離乳18天左右的Wistar大鼠,雌雄不拘,腹腔接種EHFV(陳株),其劑量為1000ID50。實驗隨機分正常、對照、灸治三組觀察。灸治大鼠“腎俞”穴區(qū),每天灸一次,每次30分鐘,連灸7天。在接種后第14天,將全部實驗大鼠斷頭取血,并迅速摘取肺、腎等組織,按各規(guī)定方法處理后測定分析有關指標。 (一)EHFV抗體效價 應用間接免疫熒光法(IFA)測定EHFV抗體效價。結果表明,對照組抗體滴度效價為1:267±82,而灸治組為l:336±176,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結果有非常顯著之差異。提示經艾灸治療后,灸治組大鼠血中特異性抗體效價、顯著升高,體液免疫功能增加,抗病毒作用增強。 (二)肺組織內EHFV抗原的檢測 按常規(guī)制備冰凍切片,應用豬抗EHFVIgG—F(ab)2’,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查肺組織中的病毒抗原。結果灸治組肺內EHFV抗原陰性檢出率高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提示艾灸治療能促進機體對病毒的清除作用,現已清楚,無論EHFV從何種途徑進入體內,其病毒抗原可在全身血管內皮細胞廣泛分布,肺、腎、肝與骨髓是重要的靶器官。灸治對EHFV的抑制或抗病毒作用,目前尚無直接的實驗或證據來證明。從本實驗結果分析,灸療的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通過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防病抗病能力來實現的。灸治后體內特異性抗體效價升高,其中和、清除感染病毒的能力增強,以抑制病毒的散布、復制和增殖,使肺組織內病毒抗原陽性檢出率降低,灸治起到了抑制或抗病毒的作用,減輕或緩解各種直接的或繼發(fā)的病理損害。 二、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EHF的發(fā)病機理研究表明,EHF患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凋控紊亂,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預后與機體免疫功能狀態(tài)有著重要而密切的關系。因此,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防病抗病能力,是防治EHF的主要途徑之一。本研究仍用感染EHFV的離乳人鼠模型,觀察艾灸對其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和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一)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測定 于大鼠腹腔內注射2%雞紅細胞lml。1小時后抽腹腔液推片,Wright's染色,鏡下汁數100一160個巨噬細胞,計算吞噬百分率。 實驗觀察到,灸治組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為29.8±8.O,感染對照組為19.0±9.2,灸治組吞噬百分率明顯增高,兩組差異顯著。揭示艾灸能增強感染EHFV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由于巨噬細胞在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和自穩(wěn)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以及其對抗原的捕獲,并將降解的抗原信息傳遞給淋巴細胞,同時又作為效應細胞直接參與免疫過程。因此,艾灸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在抗EHFV感染中具有重要的防御意義,同時還有利于進一步調動機體的免疫功能,以提高自身保護的能力。 (二)紅細胞C36受體花環(huán)試驗 取肝素抗凝血0.5一lml,提取紅細胞后,取其懸液5滴,加致酸酵母菌懸液5滴,在試管內充分混勻,27℃水溶30分鐘。經涂片、瑞氏一姬姆薩染色后,在油鏡顯微鏡下計數200個紅細胞中的酵母花環(huán)數,并換算成百分率作為紅細胞C36受體活性的指標。結果灸治組為9.1±1.6,感染組為6.5~2.7,兩組差異明顯。 紅細胞C36受體花環(huán)率是反應紅細胞免疫功能的指標之一。實驗觀察到,灸治組紅細胞C36受體花環(huán)率明顯高于感染組,提示艾灸可以提高感染EHFV大鼠紅細胞免疫粘附活性。這對及時清除增多的抗體與EHFV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建立有效的細胞反應,避免或減輕免疫病理損傷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起著積極和有效的促進免疫是機體識別和清除外來抗原物質和自身變性物質,以維持機體內外環(huán)境相對恒定所發(fā)生的一系列保護性反應,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其主要功能在于防御感染、自身穩(wěn)定和免疫監(jiān)視。機體的免疫反應受神經~體液調節(jié)。當免疫功能失調時,可產生多種疾病。研究表明,針灸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促進或調整作用。中醫(y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用針之類,在于調氣”。在機體遭受外邪侵襲的情況下,針灸的調氣作用,主要指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扶正祛邪”。所以針灸可以治療感染性疾病。實驗證明,針灸有抗炎、退熱、影響免疫反應、促進機體防衛(wèi)免疫功能的作用。 關于艾灸增強感染EHFV大鼠免疫功能的作用機理,目前尚不清楚。據有關資料及我們的觀察推測,可能與神經免疫調節(jié)有關。我們以往的研究表明,艾灸可以使EHFV大鼠血中和組織中的5-HT含量降低。另有研究提示,5-HT可能直接作用于免疫細胞上的5-HT受體來影響免疫應答反應。因此作者認為,艾灸對感染EHFV大鼠免疫功能的影響,可能與5-HT通過免疫細胞上的相應受體而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有關。上述看法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驗證。 三、抗休克 EHF由于全身廣泛性小血管損害,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血漿外滲,有效循環(huán)血量減少。同時,由于病毒血癥和機體的應激反應,致使體內一些血管活性物質分泌釋放增加,組織缺血缺氧,酸性代謝產物積聚,進一步促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微循環(huán)障礙及DIC形成。 EHF的低血壓休克屬中醫(yī)厥脫癥范疇,其發(fā)病機理在溫熱病中多因熱毒內陷,耗傷氣陰,陰竭陽亡所致。因此改善厥脫、穩(wěn)定癥情是降低EHF病死率的一項重要措施。本實驗建立失血性休克家兔模型,觀察了艾灸或針刺內關、關元等穴位的升壓及提高心泵功能等作用。 (一)升壓作用 艾灸或針刺的升壓作用較明顯。前者作用慢而持久,后者作用快但維持時間短。血壓一般能上升到正常時的75%左右。休克家兔灸治后平均動脈壓由5.4±0.3上升到9.04-O.3kPa。且脈壓差增大,使機體基本脫離了低血壓休克狀態(tài)。 (二)增強心泵功能 休克后心泵功能減退。灸治或針刺均能增強失血性休克家兔心肌收縮力,使心輸出黽增加,心泵功能增強,防止休克向不可逆的方向發(fā)展。針灸后家兔心輸出量由69±3l上升至111±35ml/min左右,心指數由0.44±0.19上升到0.70士0.04ml/min/M。,使低心輸出量和高外周阻力的mL流動力學紊亂得到糾正,休克時的循環(huán)狀態(tài)得到改善。 (三)改善血液流變 失血性休克時,由于血細胞和血漿的銳減,組織液進入血管,使血液粘度明顯減小,機體膠體滲透壓降低,血漿離子濃度改變,嚴重妨礙機體新陳代謝和體液調節(jié)。經針灸后動物的血球壓積明顯增加,血液粘度升高并趨于正常,這對維持機體物質代謝的動態(tài)平衡和細胞組織的正常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對體液因素的影響 休克時體液因素分泌及代謝的紊亂造成惡性循環(huán),促進了休克的發(fā)展。如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tǒng)被激活,血管緊張素Ⅱ(A I)分泌增加,使血管痙攣,造成缺血缺氧。而心鈉素(ANP)的大量釋放增強了降壓利尿作用,使休克更加嚴重。我們觀察到針灸使休克家兔的A I,ANP等含量減少,并逐漸恢復到正常范圍,這無疑是一種有益的調整作用。這可能與針灸的升壓抗休克、使機體應激反應趨向穩(wěn)定、內分泌機能亢進有所緩和有關,對防止休克的惡化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調整作用。 針灸具有明顯的升壓抗休克作用,這早已為針灸臨床所應用。有關針刺抗休克的實驗研究資料比較豐富,而灸法抗休克的研究則很少。關于針灸的升壓與抗休克作用途徑,一些實驗已表明,穴位所在的神經是針灸信息的傳入通道,傳入沖動在中樞可引起比較彌散的中樞興奮,腦干可能是針灸升壓和抗休克作用的基本整合中樞,其傳出途徑看來主要為交感神經,但副交感神經也有一定作用。此外,一些內分泌腺及體液因素也是其作用途徑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 EHF由于其病毒在疾病早期直接侵入血管內皮細胞,引起了廣泛性毛細血管損傷,造成微循環(huán)功能的障礙。因此,改善微循環(huán)是EHF重要的治療原則和措施。本研究應用灸法治療EHF,觀察灸治對微循環(huán)功能的影響。 臨床病例均為確診之EHF患者。以發(fā)熱、畏寒、頭痛或腰痛入院。體檢有皮膚或粘膜充血,醉酒貌。身體局部有針尖樣出血點。 灸治及微循環(huán)檢測方法:應用周氏萬應點灸筆、清艾條或火針代灸,辨證取穴。采用甲皺微循環(huán)觀察儀和心血管功能測試儀,定性或定量檢測觀察微血管形態(tài)、功能、流態(tài)和微循環(huán)的半更新率、半更新時間及平均滯留時間等。結果,本組病例灸前可見發(fā)熱期甲皺微循環(huán)管袢數減少。動脈支纖細或模糊,靜脈支擴張。低血壓期可見管袢數明顯減少,長度明顯縮短。動靜脈支痙攣,血流緩慢或停滯。有團塊狀血細胞聚集,輕度滲出或出血。少尿、多尿期見血流稍慢,少數伴顆粒狀細胞聚集,滲出或出血吸收,色淡,微循環(huán)半更新率略增大。半更新和平均滯留時間稍延長。灸治一個療程或至病人出院時,可見甲皺微循環(huán)管袢數目、口徑、長度、流速等均有改善。管袢周圍不規(guī)則出血吸收。微循環(huán)半更新率等指標基本恢復到正常范圍。 EHF屬中醫(yī)瘟疫范圍,均有氣滯血淤之癥候。灸療有溫經通絡,通調氣血,調和陰陽之功效。一般認為微循環(huán)障礙與EHFV感染過程和免疫病理反應密切相關。由于血管內皮損傷和功能減退,使自主交替性毛細血管灌注功能長時間紊亂,引起了周圍組織缺血缺氧,使腎組織等器官功能嚴重損害,并造成一些體液因素分泌和代謝的紊亂?,F已清楚,體液調節(jié)是微循環(huán)變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作者分析,灸治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對神經體液的調節(jié)來實現的,這一點我已在動物實驗中初步得到證實,艾灸有抗病毒和細胞保護作用,并對一些紊亂的神經體液因素、血管活性物質有促使其正常化的調整作用。綜上所述,在EHF病程中,微循環(huán)障礙始終存在,以血瘀為主的癥候隨EHF病情的發(fā)展而改變,也是該病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病理變化,應用灸法治療EHF,有利于微循環(huán)障礙的改善。 五、保護腎功能 EHFV屬中醫(yī)疫毒之列,當該病毒侵入機體后,可損傷臟腑,阻塞腎絡,熱郁血瘀,壅阻下焦,以致出現血結水阻、“癃閉”、“關格”等證候。現代醫(yī)學已證明,腎功能不全和損害是EHF的主要特征,因此保護腎功能是防治EHF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在灸治EHF對腎功能改善的基礎上,對部分患者進行了腎臟B超的檢查,并仍應用感染EHFV大鼠模型,觀察灸治對血清尿素氮(BUN)的影響。 (一)EHF患者腎臟B超的檢查 EHF病人腎臟增大明顯,腎內可見數個呈放射狀分布、大小形態(tài)相似的無回聲區(qū)。據病理資料分析認為系腎髓質腫脹、充血、出血所形成。經灸法治療后再次復查比較,其腎臟各徑均有所減小,液性暗區(qū)逐漸消失。提示艾灸有促使腎腫大恢復的作用。 (二)灸治對感染EHFV大鼠血清BUN的影響 實驗測得正常大鼠BUN含量為15.3士2.2(mg%),感染E—HFV后BUN水平升高為24.6±7.2mg%,差異非常顯著。而灸治“腎俞”穴區(qū)后,BUN降為16.3±4.5mg%,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很顯著,而與正常水平相近。提示灸治確能減輕病毒對腎實質的損害,減輕了氮質血癥,對腎功能起到了保護作用。 有文獻報告針灸“腎俞”穴能利尿消腫,改善腎功能,并推測其機制可能是通過體液因素作用于腎臟。也有分析認為,針灸可促使腎內前列腺素的釋放,經其反饋作用,實現其利尿效應。另一些實驗觀察證實灸治能增加血清自蛋白,提高膠體滲透壓,從而減輕腎間質水腫,使腎血流量增加。 灸治對腎功能保護作用的機理探討,目前研究的還不多。據現有資料分析,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灸治抑制EHFV、提高免疫能力、抗休克、改善微循環(huán)、調節(jié)腎組織內某些神經遞質和活性物質含量等功效,均能減輕對腎臟細胞的損傷,有利于腎功能的恢六、對體液因素的調整作用 六、對體液因素的調整作用 在EHF的病程中,體液因素的變化對EHF的發(fā)展與轉歸具有重要的影響。臨床觀察已發(fā)現一些體液物質含量的改變與EHF病情的輕重程度呈平行關系,并可作為分析病情、判斷預后的有用指標。然而在動物實驗中對此作系統(tǒng)研究的工作尚不多見。為從體液因素角度研究灸法治療EHF的病生理機制,本研究應用熒光生化技術和放射免疫檢測方法,觀察了大鼠正常和感染病毒及灸治后體內多種神經遞質及活性物質含量的變化。分析討論了神經體液分泌及代謝紊亂的病生理學意義。 (一)灸治對去甲腎上腺素(NA)、多巴胺(DA)的影響 實驗結果表明,在對照組大鼠血漿中NA和DA含量顯著增多,明顯高于正常組水平。在灸治組,其血中NA,DA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水平而與正常組很接近。大鼠腹腔感染EHFV機體受到病毒攻擊后,其血漿中NA,DA含量顯著增多,表明機體引起應激反應,其交感一腎上腺髓質系統(tǒng)處于興奮狀態(tài),致使循環(huán)中兒茶酚胺等物質大量增加。而經艾灸治療的太鼠其NA,DA含量減低并趨于正常水平,提示灸治能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抑制交感一腎上腺髓質的興奮,從而減少兒茶酚胺的分泌,使其含量降低。 NA,DA屬兒茶酚胺類,是體內重要的腎上腺素能神經遞質。當EHFV侵入機體后,由多種動因使機體應激,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tǒng)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循環(huán)中的NA,DA含量也明顯增加。在EHF初期,NA.DA的增多,可使全身小血管收縮、組織液回流增加、外周阻力加大,具有一定的代償作用。但持續(xù)的交感系統(tǒng)機能亢進,NA,DA的大量釋放,則使毛細血管收縮、痙攣甚至閉塞,使腎臟等組織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微循環(huán)障礙加劇,組織代謝產物堆積,出現組織缺血缺氧,并造成惡性循環(huán)。使EHF的出血、休克、腎損加重。因此兒茶酚胺的大量增加使機體內環(huán)境欠衡,對EHF是一種不利的因素。 實驗觀察到。經艾灸“腎俞”后,大鼠血漿中兒茶酚胺含量明顯低于感染EHFV的對照組,并與正常組水平接近,表明艾灸能減少兒茶酚胺的分泌,提示灸治能糾正機體受EHFV攻擊后所引起的體液因素分泌和代謝的紊亂。兒茶酚胺的合成和向血液中釋放的減少,有利于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痙攣的緩解,使微血流障礙得以解除,腎臟等微循環(huán)得以改善,腎功能受損減輕。兒茶酚胺被認為是機體應激反應和休克發(fā)病的最主要的體液因子,灸治使兒茶酚胺分泌釋放的減少,阻斷了其惡性循環(huán),因而促進了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這對EHF的轉歸是一種積極的調整作用和有利的因素。 (二)灸治對5一羥色胺(5-HT),5一羥吲噪乙酸(5-HIAA)的影響 EHF屬中醫(yī)溫疫范疇,在整個病程中,既有疫毒傷絡,五淫動血,也有三焦阻滯,氣血逆亂,病變涉及心血管、肺、腎、胃腸等多個系統(tǒng)和臟器。實驗結果表明,當大鼠接種EHFV,機體受到病毒攻擊后,其血漿和肺腎組織中5-HT,5-HIAA的含量顯著增加,超出正常水平。而經艾灸治療后的大鼠,其5-HT的含量明顯降低,并趨于正常范圍。實驗結果提示,感染EHFV的大鼠,其機體內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出現了神經體液因素分泌和代謝的紊亂,而經艾灸治療后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體液因素的紊亂,促進了機體內環(huán)境的改善和穩(wěn)定。 5-HT是體內一種血管活性物質和重要的神經遞質,廣泛參與機體各種機能活動的調節(jié)和某些病理生理的過程,5-HIAA是其代謝終產物。在正常情況下,5-HT保持低而比較恒定的水平。5-HT不能通過血腦屏障,因而中樞和外周的5-HT基本上分屬于兩個獨立的系統(tǒng)。外周5-HT主要的生理效應是縮血管作用,除了其本身對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外,還能增強血管緊張素等多種物質的縮血管效應,對心血管功能、內分泌和免疫的調節(jié)都起重要的作用。 現已清楚EHFV在全身血管內皮廣泛分布,肺、腎、肝和骨髓是重要的靶器官。由于病毒的直接作用及免疫病理反應,抗原抗體復合物形成,激活補體,釋放中介物質,5-HT等大量分泌和釋放,使得外周5-HT增加。同時由于EHFV的免疫復合物引起肺腎損傷和功能不全,使得5-HT等清除能力減弱,血漿和肺腎組織中5-HT及5-HIAA水平相應增高。大量的5-HT等增加,能加重小血管的損傷,造成一些重要器官功能受損,同時5-HT的增多對機體免疫機能有抑制效應。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EHF的基本病理變化就是廣泛性小血管損害,細胞免疫功能減弱。因此,5-HT等大量增加對機體是一種不利因素。同時也表明,5-HT及5-HIAA與EHF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 許多研究表明,艾灸有抗炎鎮(zhèn)痛、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等多種作用。我們也觀察到艾灸能提高感染EHFV大鼠血中特異性抗體效價,對病毒有抑制作用,同時艾灸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病理反應,因此減少了中介物質的釋放,使得5-HT,5-HIAA等分泌釋放減少。此外灸治對腎功能的保護作用等也提高了對5-HT,5-HIAA的滅活和移除,使其排出增加。灸治能通過多種途徑,起到糾正機體受到EHFV攻擊后引起的神經內分泌和代謝的紊亂,從而促進了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灸治對5-HT,5-HIAA的調整作用,是其對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作用的部分。 (三)灸治對組織胺(Hm)的影響 Hm是一種血管活性物質,具有擴張血管,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等生理作用。Hm在動物血液和各組織中廣泛存在,成人各組織的肥大細胞中含量豐富。在正常情況下,血漿中Hm保持低而比較恒定的水平。本實驗觀察到機體受到EHFV攻擊后,血漿Hm含量顯著增多,這就使得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也可幫助解釋EHF病人組織液滲出增加和出血等一些臨床表現。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I型變態(tài)反應參與EHF早期發(fā)病作為先導,為I型變態(tài)反應引起的免疫損傷創(chuàng)造條件。在I型變態(tài)反應中,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大量的Hm活性物質,通過組胺受體影響血管功能,因此Hm與EHF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密切關系。實驗觀察到,經艾灸治療后,Hm水平降低,并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范圍,表明灸治對Hm亦有一定的調控作用。 (四)灸治對血栓素(TXA2)、前列環(huán)素(PGl2)的影響 TXA2和PGI2是前列腺素前身花生四烯酸環(huán)氧酶代謝途徑的主要產物。由血小板合成和釋放的TXA2能引起血管收縮和血小板聚集。由血小管壁內皮細胞生成的PGI2則可擴張血管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在生理狀態(tài)下,這兩種物質的拮抗效應及處于動態(tài)平衡的濃度比例,對維持血小板一血管壁相互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構成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由于TXA2和PGI2的半衰期極短,因此目前測定其穩(wěn)定的代謝產物——TXB2及6-K—PGFla作為判斷TXA2和PGI2水平的指標。本實驗應用放免法檢測了TXA2和PGI2的代謝產物——TXB2及6-K—PGFla在感染EHFV前后的變化,觀察了灸治對它們的調整作用,以探討艾灸治療EHF的機理。 實驗觀察到,腹腔接種EHFV的大鼠,其循環(huán)血中的TXA2明顯增多,PGI2水平降低,兩者比值增大,因此引起內環(huán)境失衡,造成血管的強烈收縮和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加強。有資料表明,當機體感染EHFV后,由于病毒的直接作用和循環(huán)中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引起免疫病理反應。在疾病的早期就出現全身性小血管損害和功能障礙。已經證實EHFV的嗜血管內皮細胞的特征,當血管壁有輕度損傷時,循環(huán)血中的血小板就可粘附在受損的血管壁局部。從血小板,釋放和轉化生成的TXA2引起血管收縮和血小板的聚集致使微循環(huán)障礙,并進而使得血管痙攣、缺血缺氧。血管壁的損傷,也使PGI2合成減少,生成受抑制,而不能同增多的TXA2縮血管作用抗衡,減少或缺失抗血小板聚集和擴張血管的效應,形成惡性循環(huán),加重了EHF病情的發(fā)展。有研究表明,在EHF病人中,其PGI2明顯減退與TXA2比例失衡,并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經艾灸治療后,感染EHFV的大鼠血漿中TXA2含量降低、PGI2顯著增多,其比值減小。實驗結果提示,灸療調整了TXA2及PGI2的合成、分泌和代謝。對EHFV所引起的血管強烈收縮、血小板大量聚集和微循環(huán)障礙等有改善作用。灸治使體內的PGI2大量增加,使其在對血小板一血管壁生理功能調節(jié)中發(fā)揮主導作用,眾所周知,PGI2能擴張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能降低濾過壓,減少血漿外流,有保護缺氧細胞損傷的功能,因而有細胞保護作用。灸治對TXA2,PGI2這種積極的調整作用,對EHF的發(fā)展和轉歸無疑是一種有利的因素。 灸治對血漿TXA2,PGI2的調整作用,與灸治的多種效應有關。灸治具有抗炎,抗病毒,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免疫力和調整神經內分泌的作用,從而促進了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灸治對TXA2和PGI2的調整,是其對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作用的一部分,可能是艾灸防治EHF機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其離子機制可能與灸治對鈣離子(Ca2+)的運動和細胞膜的作用有關。灸治使Ca2+通道開放,Ca2+內流及線粒體和內質網釋出結合的Ca2+,胞漿內游離Ca2+濃度增高,Ca2+激活磷脂酶A。,分解膜磷脂以釋放大量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與磷脂結合而存在于細胞膜內。當細胞膜上的磷脂酶A。被激活或抑制、或環(huán)氧合酶活性發(fā)生改變,或TXA2、PGI2合成酶受到催化或阻抑等諸因素,均可影響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生成不同種類或含量不同的TXA2,PGI2,這方面的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綜上所述,感染EHFV的大鼠,其體內兒茶酚胺、5-羥色胺,組織胺和前列腺素類等多種神經遞質和體液物質發(fā)生了變化。體液因素的變化在EHF病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和病生理學意義,與EHF的發(fā)展和轉歸有密切的內在聯系。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說明糾正EHF病程中體液因素的紊亂,促使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是一條重要的治療原則,并提示,機體神經一內分泌一免疫調控的紊亂可能是EHF發(fā)病機理的一個重要方面。 (以上各項實驗,在唐照亮研究員主持下,由宋小鴿助理研究員、劉冰懷副研究員參加了本研究工作。另外,倪大石研究員、產美英副教授,董朝陽助理研究員等亦為本實驗提供了幫助并作了部分工作,謹在此一并致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