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頌 來自仲景中醫(yī)文化傳播 00:00 03:58 辛昕醫(yī)生 記得當初跟隨涂華新老師學習《傷寒論》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句“醫(yī)不自治,是醫(yī)學界最大的笑話?!?/p> 現在看來,這是一份多么痛的領悟。 當然,“醫(yī)不自治”如果反作為一種人性的常態(tài),還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們總是在看待別人作為病人的時候無比清醒和理智,若是事情輪到了自己,就會變得慌亂不知所從。這也是無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過醫(yī)學并非如此。
前些日子,因為要外出處理事情,一路車馬勞頓,再加上剛好趕上大雨傾盆,以至于被淋成一只疲倦不堪的落湯雞,回家后緊急切姜片,加紅糖,企圖在寒氣破壞我免疫防線之前驅寒外出,結果第二天一早還是完美中標,嗓子又痛又癢,鼻涕也是青黃白三色交替而出,眼睛如同抹了辣椒水一樣酸癢難耐,鼻息如同冒火,頭腦也變得昏沉,我還是有些執(zhí)拗,堅持不停地飲用紅糖生姜水,懶得自行調藥。
到了下午,身上開始發(fā)熱,走路有些頭重腳輕,我不得不自行摸脈,左側寸關尺皆沉細無力,此時已經有些昏昏欲睡了,但是考慮到明天還要工作,作為醫(yī)生不能倒下,測了體溫,直指39度。
我周身但熱不寒,口中干燥,骨節(jié)困疼,無一滴汗出,便自行開了一劑麻黃附子細辛湯,大火急煎,小火慢煮40分鐘。開始用藥已經是晚上九點多鐘,我已經顧不得此方可能干擾睡眠,一氣喝下三分之一的藥量,平躺,覆被,十分鐘后,身上陣痛次數開始減少,約摸25分鐘后開始微微出汗,通身微有潮濕感,困痛亦隨之大減,迷糊中已睡了一個小時,醒后測得體溫37.2度,此時已經是夜間十一點多,身上已無汗出,便又飲一次同量中藥,之后便安然睡去,一夜間未有發(fā)燒之痛,晨起咽痛減輕大半,流涕亦少,精神倍爽,與昨日渾噩之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瞬間理解患者被病痛折磨之苦,也意識到療效在臨床中至關重要。
倘若醫(yī)者可以將每一位患者的病痛感同身受,就可以更好地為其設身處地地著想,治療的效果也必然是最佳的。作為醫(yī)者,需要對自己施治,需要以身試藥,才能有底氣和把握為患者解除病痛,因為只有患者本身才會對病情了解最深刻、最透徹。
作者簡介: |
|
來自: 行走如初 > 《中醫(yī)藥實踐&理論&經驗&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