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莫礪鋒 講師簡介:新中國首位文學博士、南京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宋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陸游研究會會長等職。著有學術專著五部,發(fā)表論文百余篇。 內容簡介:白居易在擔任盩庢縣尉期間,創(chuàng)作了以《長恨歌》為代表的一批優(yōu)秀作品,一時間明文天下,但中國古代的文人他們博取功名的初衷并不是為了要成為一名偉大的詩人,而是要在政壇上建功立業(yè),“出將入相”,所以小小的九品縣令顯然無法滿足白居易的政治理想,此時唐憲宗李純剛剛執(zhí)政不久,急切盼望納天下賢才,輔佐他的新政。那么,文才出眾的白居易會因此得到升遷的機會嗎?耿直率性的詩人白居易能否適應復雜的官場斗爭呢? 全文: 中國古代的大詩人到了今天我們一般都說他們是偉大的詩人,他們平生寫了什么什么好的作品,但是就他們自己來說他們當時的自我設計,就是自己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希望都不要當詩人,他首先要當政治家,要當一個好的官員,要當宰相,要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治國平天下。李白如此,杜甫如此,白居易也如此。所以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白居易這個人物他在政治上面如何。 白居易在寫《長恨歌》的時候他是做盩庢縣的縣尉,這當然是一個比較低的職務,這個官的品級是正九品上,九品,最低了,他在盩庢縣做縣尉應該說白居易本人對這個職務是很不滿意,幸虧白居易很快他的學識和他的文才就受到了朝廷的重視,所以,他在做盩庢做縣尉的時間很短,一年多就被朝廷注意了,首先是被朝廷借調,就是他盩庢縣縣尉這個職務還沒解除的時候他就被借調到朝廷去做其他的事。那么借調的職務中間有一個職務非常重要,是翰林學士。唐代的翰林學士不是一個正式的職務,它一般都是借調性的職務,當時的話叫做差遣,就是他這個時候做差遣。然后過了不久第二年具體地說就是白居易37歲那一年,就正式的調到長安城,盩庢縣縣尉的職務就解除了。調到長安以后一個是做左拾遺,他的本職的官叫左拾遺,他的職務同時還繼續(xù)當翰林學士的差遣。 解說:此時的白居易雖然沒有出將入相,但畢竟已經回到京城,可以為大唐帝國建言獻策。那么白居易的這兩個官職到底是干什么的,白居易會在這樣的新崗位上實現(xiàn)他的政治理想嗎? 那我們看一看這兩個職務,這兩個官到底是干什么的?唐代的左拾遺屬于門下省,跟左拾遺相對的另外有一個官位叫右拾遺,右拾遺屬于中書省,門下省也好,中書省也好都是當時最高的公務機關之一,那么拾遺這個官具體是干什么的呢?拾遺就是拾遺補缺的意思,它的大致上的職務規(guī)定就是只要朝廷的政治,朝廷的措施具體的方針政策有什么不得當?shù)牡胤剑⒖紤]問題有什么遺漏考慮得不夠周密的地方,那么這個左拾遺也好,右拾遺也好你應該要指出來,因為你的職務就是拾遺,拾遺補缺。左拾遺的官的品級并不高,僅僅是從八品下,就是比起白居易原來的盩庢縣尉那個職位官位是高了一點,但還不是很高,但是這個職務非常重要,就是官位不高你起的作用是非常高的。白居易就去當這個拾遺了,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說朝廷任命我為左拾遺了,我心中有什么什么感想,它里面如實地說到了這個官位還不是很高的,還是一個比較卑下的官位,但是他說很重要,而且在我以前在我以前的唐代大詩人陳子昂曾經做過右拾遺,大詩人杜甫曾經做過左拾遺,就是他們這么大的詩人他們名蓋天下他們都做拾遺的官,而且做得很好,確實幫朝廷拾遺補缺了,我決心要以他們?yōu)榘駱?,也要在拾遺的座位上面好好的干。他此時的另外一個一個差遣就是翰林學士,翰林學士因為它是一個差遣,它不是一個正式的職務所以充當翰林學士的人他的品級是不一樣的,白居易只有八品,但是跟他同時當翰林學士的人最高的高到正三品都有的,就是朝廷正三品的官也可以當翰林學士,白居易這個從八品以下也可以當翰林學士。 那么翰林學士具體做什么呢?翰林學士的職務,就是起草朝廷最重要的誥命,比如說要任命將帥就是出征打仗了,任命一個統(tǒng)帥,或者說朝廷任命一個宰相這樣的詔命叫翰林學士起草,要冊立太子地決定立哪一個王子為太子了,就確定接班人了,也由翰林學士來起草,其他的宣布征討,對哪里發(fā)動戰(zhàn)爭或者宣布大赦令等等,凡是朝廷最主要最重要的詔令都是由翰林學士來起草的。當然,所謂的起草實際上還包含著跟皇帝跟宰相他們一起商量的過程。因此,在中唐的時候從唐德宗開始起于,翰林學士實際上就是皇帝最親密的高級顧問和機要秘書,既是高級顧問,又是機要秘書,所以在舉行內宴的時候,就是宮廷里舉行宴會的時候翰林學士坐在哪里呢?坐在宰相的下面,坐在一品大員的下面,就是他的座位比其他的一品的大官還要坐得高,因此中唐的人都稱翰林學士叫做內相,就是宮內的宰相,他雖然官位并不太高,白居易這個時候才從八品下,但是他是內相作用非常重大。 跟白居易同時做翰林學士的包括他在內一共有六個人,除了他以外那五個人后來都升到宰相的地位了,所以白居易是沒有做到,詩人做官一般不行,白居易到70歲的時候非常感慨地回顧這一段,說是“同時六學士”,我們當時同時有六個學士,“五相一漁翁”他們五個人都做了宰相了,只有一個人做了漁翁,漁翁就是在江湖上實際上他也沒有在江湖上了,就是我沒有做到大官,沒有做到宰相。盡管如此,盡管白居易并沒有像其他翰林學士那樣做到宰相,但是他當時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的時候,他當然是非常自豪的。 解說:白居易調任長安的時候時年37歲,正是他人生中意氣風發(fā)的階段,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可是,白居易這個從八品下的小官卻生生把唐憲宗李純氣個半死,那白居易到底是如何得罪了皇帝呢?面對著皇帝和各位權臣人微言輕的白居易真的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嗎? 白居易自從他37歲那一年調進長安以后,他在政治上面就處于一種意氣風發(fā)的一個階段,他考慮到我現(xiàn)在正是的官職是左拾遺,拾遺這個官我的職責就是幫朝廷拾遺補缺,所以他就覺得一定要勇于獻言獻策,朝廷有什么不對的,有什么遺漏的我一定要指出來,使他非常有責任感。同時他又是翰林學士,地位那么高,要起草國家最重要的文件,所以他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這兩者結合在一個人的身上,所以白居易在這一段時間,他在政治上面就非常地積極有為,總想為國家多獻言獻策,多做事情,多出主意。應該說他也是表現(xiàn)得確實很好,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在白居易的傳記中間都說到了這件事情,說白居易是非常勇敢地向朝廷提意見,甚至有的時候意見一直提到皇帝跟前當面指出來皇帝的錯誤,唐憲宗他說你皇上什么什么不對,這個應該怎么怎么做,有的時候唐憲宗都非常生氣,因為他當面批評我,《新唐書》《舊唐書》都記載了唐憲宗曾經對別人說過,說白居易這個小子是我親自提拔他的,把他提到這么高,他居然當面批評我,給我下不了臺,我以后一定要懲罰他的。可見,白居易提意見確實是非常勇敢的,不顧自己的地位升遷,甚至不顧自己的安慰向皇帝提意見他都提了。 那么我們現(xiàn)在來具體的看一看,白居易在朝廷里做官的時候,他到底說了些什么,他到底了提了些什么意見。首先,白居易對于朝廷里那些驕橫不法的那些權臣,就是那些大臣地位很高,權力很大但是做的事情不好他提出批評。非常勇敢,他批評的矛頭首先是對準中唐很多的節(jié)度使,在中唐時候雖然安史之亂早就平定了,但是地方上有很多節(jié)度使他實際上處于一種半獨立狀態(tài),特別是那些統(tǒng)治的地方比較大,又是兵強馬壯的那些節(jié)度使,基本上不聽朝廷號令,就是他統(tǒng)治那個地方差不多就像獨立王國一樣朝廷的號令他不聽的,他向地方上的百姓進行殘酷的剝削,搜刮來的那些租稅收入也不上交給朝廷,不交給國庫,我這個地方上我自己用了,朝廷有什么政令也到不了這個地方上,很多節(jié)度使處于這種狀態(tài)。那么白居易在做諫官的時候他就針對這些節(jié)度使提出了很多批評,他上疏給朝廷要求嚴厲地約束他們,管好他們,至少現(xiàn)在有姓名可查的受到白居易嚴厲批評的節(jié)度使至少在五個以上,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叫裴均,裴均這個人不是一般的節(jié)度使,他原來在荊南,在現(xiàn)在的湖北那一帶,但是他這個節(jié)度使不同于常人,因為他在唐憲宗這個皇帝當上皇帝這個過程中間他是有大功勞的,所以,唐憲宗登位以后就覺得裴均這個人是我的功臣,我所以這么快登基做皇帝他起了一個大功,所以就非常信任他。盡管裴均在其人在荊南節(jié)度使任上驕橫不法,做了很多無法無天的事情,但是唐憲宗還是把他召到長安來,還準備要任命他為宰相,這個時候白居易就堅決不同意,白居易就接連上疏朝廷堅決反對,說這個人人品這么不好,怎么能做宰相,在輿論的逼迫之下唐憲宗沒有讓裴均做宰相,貨幣把他放出去放另外一個地方山南東道去做節(jié)度使了。裴均還不死心,到了那個地方以后經常項朝廷里面獻財寶,賄賂皇帝,有一次一下子就獻給唐憲宗一千五百兩銀器,就是銀做的杯盤等等獻給皇帝。白居易又知道了,又上疏說他是懷有野心的,說皇帝你不應該接受他的財寶,可惜是唐憲宗不聽。所以在這些驕橫不法的節(jié)度使,在中唐時候當時是經常被白居易嚴厲地批評。 解說:在前面的講述中莫礪峰教授認為唐憲宗李純之所以能夠最終成為大唐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除了有像裴均這樣的權臣鼎力相助之外,宦官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唐憲宗在上臺之后對那些幫助過他的宦官不斷的提拔重用,本來宦官亂政對中唐的存在就是一個極大的危害,而唐憲宗的這種縱容更加助長了宦官的勢力,那么白居易對宦官亂政敢于提出抨擊嗎?宦官如此受寵,他就不怕會打擊報復穿小鞋嗎? 白居易批評的第二類對象就是當時的宦官,也就是太監(jiān)頭子,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宦官亂政非常厲害,因為宦官是最接近皇帝的人,他要一旦掌握權力就不可收拾。中唐就是如此,中唐時候的宦官勢力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很多皇帝的廢立,就是把這個皇帝廢立,立新的一個皇帝這個事情都掌控在宦官手里,所以到了北宋司馬光在他的《資治通鑒》中間,就這樣評價評論中唐的宦官,他說中唐宦官是這樣子的,宦官對于皇帝掌控皇帝就像掌控一個嬰兒一樣,掌控于手掌之間當一個小孩子隨意地玩弄。反過來,皇帝對于太監(jiān)是非常地害怕,怕到什么程度?“如乘虎狼,而挾蛇虺”乘虎狼就是騎在老虎或是狼的身上,“挾蛇虺”就是胳膊肘上夾著兩條毒蛇,皇帝對太監(jiān)就怕成這樣,表面上太監(jiān)是他的奴仆,是他的臣下,但實際上我好像騎在老虎背上,好像這里夾著毒蛇一不小心它就咬你,就吃你,所以皇帝非常害怕他。皇帝尚且這么害怕宦官頭子,那么一般的朝臣就更不用說了,更怕,所以朝廷的權力經常是掌握在宦官手里。但是白居易不怕他們,白居易說我是國家的左拾遺,朝廷有不好的地方我應該進諫,所以他經常上疏批評抨擊這些宦官頭子。比如說倶文珍,唐憲宗登基以后盡管他對倶文珍非常地信任,非常地寵愛,把他地位提得很高,白居易不怕他,白居易接連地上疏抨擊,他說這樣的一個品術不端的人朝廷不應該縱容他。白居易抨擊得更厲害的,在史書上留下更加詳細記錄的是對另外一個宦官頭子,這個宦官頭子叫做吐突承催,他姓吐突,是一個鮮卑人的姓,不是漢姓。吐突承催是整個唐憲宗朝的最受寵愛的宦官頭子,唐憲宗把御林軍的軍權都交給他了,就是御林軍由你來指揮,就是皇帝的衛(wèi)隊來指揮。不但如此,吐突承催還被唐憲宗任命為對外作戰(zhàn)的統(tǒng)帥,就是有一次朝廷要用兵真州,河北的真州,那個地方的節(jié)度使不聽朝廷號令,朝廷要派軍隊去攻打他,那就任命這個吐突承催做統(tǒng)帥,叫做招討處置使,就是統(tǒng)帥的意思。白居易非常憤怒,上疏說我們國家大唐帝國一支軍隊怎么叫一個宦官,叫一個太監(jiān)做統(tǒng)帥,這個名不正言不順,但是反對沒用,他反對了唐憲宗表面上看有很多人反對,就把他的名號改了一下不叫處置使,改為宣慰使,但是還是叫它統(tǒng)帥這支軍隊。這個吐突承催雖然統(tǒng)帥了軍隊,他又沒有權謀,不會打仗,結果這支軍隊出去了好長時間根本一點在軍事上沒有任何進展,白居易就接連三次上疏要求罷免他。所以在唐憲宗時代敢于尖銳地抨擊像吐突承催的宦官頭子的人那是不多的,白居易是其中的一個,這說明他為了國家的政治,為了上朝廷的行政更好一些他是進言獻策的時候是不計個人安危的。 解說:莫礪峰教授認為對于驕橫不法的權臣和宦官白居易敢于直言上述,進行抨擊。而對于深受經濟壓迫和戰(zhàn)亂苦難的普通民眾白居易的態(tài)度則是仗義執(zhí)言,為民請命。那么白居易為什么會這樣做,莫礪峰教授又將會如何分析和評價白居易的這種做法呢? 那么與此同時白居易獻言獻策的眼光不僅僅是盯著上層,看到上層很多大臣怎么怎么不好他抨擊他們,同時他的眼光也盯著下層,他也看到了社會上民間有什么疾苦,而這些疾苦就是由于朝廷措施不當才引起的,他在這方面也上了大量的諫書。比如說當時關于農民交租有一條規(guī)定,就是從隋代以來進行了很長的時間,有一個法叫做和糴法,糴就是收購糧食,糶就是出賣糧食,朝廷有一個叫和糴法,和糴法它本來設計的時候是這樣子的,它本來還是比較好的一條法令,大致上就是說假如碰到豐收年成糧食很多,糧價下降了,這個時候朝廷就收購糧食,以稍微高一點的價格收購糧食。假如碰到兇年,災年糧食減產了,糧價飛漲這個時候朝廷就平價出售一些糧食,就是來平抑糧價,因為糧價波動得厲害,最吃虧的是農民,所以,平抑糧價免得農民的利益受太大的沖擊,本來這條法令還是比較好的??墒呛芏喾钏鼒?zhí)行的過程中間就慢慢變樣了,到了中唐的時候和糴法就完全變樣了,變成了什么呢?變成了朝廷不問今年是豐年還是災年,按照戶口規(guī)定強迫農民一定要以低價交售糧食,不管今年收成怎么樣反正你要把糧食賣給朝廷,賣給官府,這樣一來農民的利益就受到很大的沖擊。洛伊白居易也非常憤怒的上疏說這條法令是害民的,害老百姓的,應該要廢除,應該要改革,他還提出具體的建議,建議就是不許這樣子和糴,而改為常年政府設一個收糧機構,以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來收糧,然后讓農民自愿,你愿意交就交不愿意就不交,改成這樣。當然,白居易提出的主張并沒有完全實現(xiàn),但是從他個人的角度來說他確實是為老百姓著想,為老百姓出謀劃策。白居易其人作為一個諫官他的這種舉動,他的這些意見都非常鮮明地體現(xiàn)了我們傳統(tǒng)的儒家的以民為本的那樣一種思想,就是推行仁政,儒家的以民為本的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中間最具有人民性的,最體現(xiàn)理性精神的一種思想,當時設計不出更好的思想來,這個就是最好。白居易是終生服膺儒家思想,他從幼年時候就開始,等到他做了諫官在朝廷里當官以后他就在具體的政治措施上面具體地實行這一點,應該說白居易在那幾年中間的舉動一個是體現(xiàn)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時也體現(xiàn)了儒家那種殺身成仁的政治風范,儒家認為人要么不從政,從政的話應該有這種決心就是殺身成仁,就是為了你的仁政思想,為了你正義的政治主張你要不犧牲自己的生命。白居易好像還沒有到這個程度,但是我們看他都得罪皇帝本人了,皇帝都在那里對他很生氣了,他抨擊了這些換歸,節(jié)度使,這些宦官手里是操著生殺大權的,但是白居易不怕,他是具體實現(xiàn)儒家這種政治風范的一個人。 解說:正當白居易意氣風發(fā)的履行自己政治抱負的時候,由于母親病死,白居易不得不中斷在京的管職回到家鄉(xiāng)守孝三年,直到元和9年,即公元814年43歲的白居易才再次被召回長安,可是讓他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是,他回到長安之后一場震驚朝野的大事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那么這會是一個什么事件呢?白居易與這一事件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這一年冬天把白居易召回長安,任命他做一個新的官叫做太子左贊善大夫,這個太子左贊善大夫是一個什么官呢?就是專門管太子的,在太子手下做官,唐朝人說是東宮官,因為太子居住在東宮里頭,東宮的官,這個左贊善大夫具體的職務是什么呢?具體的職務是比較空洞的,具體職務就是當太子的舉動有什么不妥當?shù)牡胤剑偃缣拥呐e動違背古禮的,有不合規(guī)定的地方那么你要對他進行勸導,就是對太子進行日常的道德教導這樣一個官。大家一聽就明白了,這樣的官就是一個冷官,是一個空的沒有實際職務的一個官。太子左贊善大夫的品位表面上比較高,已經是五品官了,白居易表面上升官了,但是這個職務沒有了,沒有原來諫官,原來翰林學士這樣重要的職務沒有了,所以實際上是被朝廷冷遇了,排擠了,表面上升你的官。所以白居易回到朝廷以后做了太子左贊善大夫,心里牢騷滿腹,表面上看升官了,官位高了,俸祿也多了,但是白居易是一個有遠大政治理想的人,他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現(xiàn)在教你管著太子,太子有什么道德不對你就提提意見,那反過來說假如太子道德很好,就沒事做,沒什么意見要提,就閑待著,所以他就做這樣的官人,他就有牢騷。所以他曾經寫過一首詩送給他的朋友李紳,李紳是跟他一起寫新樂府詩而著名的人,李紳這個時候也是做冷官,做國子助教。國子助教就是國子監(jiān)的一個教官,一個教學生的當然是一個冷官,他就說李紳我跟你都是做冷官,都是做了一個無足輕重的一個官職,但是不同的是我雖然是冷官,我天天還要上朝,因為太子左贊善大夫是一個落實叫常參官,常參官就是你天天要上朝的,但是你又沒有具體的職務說你那是不要上朝的,所以是一種共君官職冷,就是我跟你一樣都做了一個冷官,“不如猶得日高眠”,我還不如你,你的官比我小,但是你不用上朝,你天天可以一覺睡到大天亮,我天天一早就要上朝,實際上還沒有事。所以白居易回長安以后就處于這樣一個境地,然而,一個人假如他是關心國家的,假如他對于朝廷的政治是有責任感的,那么無論他做什么官,他在什么地位上,他總歸會有機會表現(xiàn)他的政治主張的,這樣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當然機會來得比較突然,白居易回朝半年以后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就是當時剛才說到很多節(jié)度使中唐很多節(jié)度使處于這種半武裝狀態(tài),當時的淮西節(jié)度使就是這樣的,淮西節(jié)度他的治所就是他的一個中心的地方就是現(xiàn)在河南的汝南,當時叫蔡州,本來淮西節(jié)度使是吳少陽,吳少陽在前一年死了,死了以后他的兒子吳元濟,吳元以就匿喪就是不向朝廷報告我父親死了,反而以他父親的名義向朝廷上表假托這個吳少陽的名義向朝廷上表說希望朝廷把我這個節(jié)度使傳給我的兒子,就是傳給吳元濟,那么當然朝廷不同意了,知道這個吳少陽已經死了,這個職位是朝廷任命的,怎么你父親死了兒子自己要做,朝廷不同意。不同意好,這個吳元濟就自己宣布我是淮西節(jié)度使,然后,他不但宣布割據(jù)在淮西,因為淮西的軍隊比較強,他派他的士兵到處去侵略,侵擾人家,四處去打,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種藩鎮(zhèn)叛亂的局面。所以這個時候朝廷里有的官員就主張要討伐這個淮西,他居然公然叛亂,要討伐他。朝廷里要討伐的一派官員最主要的兩個人物,一個是宰相武元衡,中唐經常有很多宰相,就是宰相中的一個叫武元衡,還有一個大臣不是宰相叫裴度,但是他也是堅決主張要討伐淮西的。 那么這個時候朝廷正在那里商量,正在那里籌劃準備要來攻打這個淮西,淮西節(jié)度使吳元濟自稱的,吳元濟還沒有什么動作的時候,其他節(jié)度使有動作了,原來,這些半獨立狀態(tài)的節(jié)度使是互相呼應的,就是他們其他的節(jié)度使很怕朝廷現(xiàn)在發(fā)兵把淮西討平以后,不久也會來收拾我們會各個擊破,所以當時盤踞在山東的碰盧節(jié)度使李師道,還是盤踞在現(xiàn)在河北石家莊一帶的鎮(zhèn)州的節(jié)度使叫王承宗,這兩個人就要想組織朝廷對淮西用兵,那么用什么辦法呢?又不能公開地說反對朝廷,來討伐淮西不能說。他們就暗中派了刺客到長安去行刺,派刺客去。所以,這一年的6月初3凌晨,當宰相武元衡,另外一個大臣裴度去上朝走到半路,埋伏在那里的刺客就突然沖出來行刺,當場就把武元衡殺死,把宰相武元衡殺掉了,而且居然還把他的頭蓋骨砍下來帶走了,頭蓋骨都沒有了,砍下來了。裴度也遇刺了,裴度遇刺沒有被打死,受了重傷,很奇怪的6月初3,裴度那天不知道是為什么戴了一頂厚厚的氈帽,這個帽子很厚,刀砍下去沒有砍透,裴度倒在溝里面沒有死,受了重傷。好,就發(fā)生了一個這樣的事情,在堂堂大唐帝國的首都長安一個宰相,另外一個大臣上朝的路上居然被刺客刺死了,刺傷了,而刺客居然逃之夭夭,也沒有抓到,這簡直是一個大唐帝國的奇恥大辱。所以白居易就非常憤怒,當天中午白居易就上疏朝廷要求朝廷趕快捉拿兇手,查清幕后的主使來予以嚴懲。 解說:發(fā)生在元和十年的這場刺殺事件震驚朝野,長安城里人心慌慌,朝廷上下分寸大亂,大臣們紛紛抱病不出,有時唐憲宗上朝要等兩三個時辰朝臣們才勉強到齊,面對中唐政壇這場罕見的惡性事件,白居易做出了自己的正面回應,唐憲宗也沒有被嚇倒,最終還是堅持了原來確定的討伐吳元濟的計劃。但問題是按照朝廷規(guī)制身為太子贊善大夫不得過問朝廷之事,那么白居易越制上疏的這種做法給他帶來的究竟是福還是禍呢?白居易的人生之路是否會因此而發(fā)生重大轉折呢? 白居易的這個奏疏上去以后一般人都非常重視,這道奏疏兩天之內就傳遍了整個長安,大家都在傳說。但是朝廷里那些掌權的人他們不高興,他們第一個不高興就說你白居易是一個小小的五品官,你又不是諫官,這個大事用不著你來說,而且你第一個說的,人家還沒說,你先來上疏。但是他們又不好用這個罪名來打白居易,因此白居易是堂堂正正的,你朝廷發(fā)生了這樣大的突發(fā)事件,我上疏要求打刺客有什么不對呢?他們不好這樣說,所以他們就找了另外一個罪名來打擊白居易。俗話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狼要吃小羊總歸會有名目的,所以這些政敵這些朝廷里的權貴就給白居易安了另外一個罪名,你不能說他不忠了得說他不孝了。說他怎么不孝呢?就是說白居易他的母親是怎么死的呢?他的母親我們以前說過,他母親確實神經有點問題,他母親是這樣死的,她是在那里看花一不小心掉到一口井子淹死的,而他母親死了以后又因為看花又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還寫詩詠花,還寫了詠井的詩,說這是不孝的,他母親看花掉在井里死的,他居然還寫詩說賞花,還說到井,所以他是不孝。 那么不孝在封建時代當然是一個駭人聽聞的大罪名了,你一個人都不孝了你當然也就沒有資格再做太子左贊善大夫,你怎么能來教導皇太子,教導我們皇太子的道德,你本人都道德不好,所以要把他貶出長安去。宰相韋貫之,另外一個宰相,宰相韋貫之提出來把白居易貶為江表刺史,另外一個官中書舍人王涯又上疏說白居易這樣不孝的人做刺史也不行,刺史還是地方長官,要貶得更低,所以就把他貶為江州司馬,貶到現(xiàn)在長江南岸的江西的九江那個地方,去做一個司馬的閑官,不讓他做地方的長官刺史。白居易這樣就結束他他在朝的政治生涯,那我們稍微再講幾句這件事情本身,白居易的母親說她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這個事情也許是有的,沒有明確的記載,也許是有的。但是說白居易母親死了以后還寫了賞花詩,還寫了詠井的詩這個完全是誣陷。當然我們現(xiàn)在在白居易的詩集中間也找不到這兩首詩,白居易母親死了以后,一直到他27個月以后,就是服喪已經期滿以后,白居易是寫過一首賞菊花的詩,寫過一首。但問題是難道一個人的母親由于某種原因死了,你就一輩子不能提這個東西了。你的母親跟看花有關死的,你這一輩子再也不能說到花了,沒有這個道理。所以這完全是一種政治誣陷,是為了打擊他給他安罪名硬找出來的。但是在當時居然就奏效了,所以白居易就被貶到江洲區(qū)了。 那么,白居易貶到江州以后他的詩歌寫作還有成就嗎?當然有成就,因為他到江州以后寫出了《琵琶行》,請聽下一講,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