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藝術品拍賣之作中,12月14日收槌的巴黎佳士得亞洲藝術專場拍賣取得了驕人成績,成交總額高達2604.9萬歐元,成交率高達99%。此次共呈獻88件各類亞洲藝術精品,大多來自于法國及歐洲的私人珍藏,傳承有序。其中包含了多尊來自中國的重量級的佛教造像藝術。在超過百萬歐元的拍品中,一件宋代的木彩繪觀音坐像拍前估價為20萬-30萬歐元,最終以517萬歐元成交。此尊佛像究竟有何魅力,聽骨董時光微講堂為您解析—— 宋代木彩繪觀音坐像 觀音豎發(fā)髻,臉相豐腴,明顯承襲唐代審美遺風。額現白毫相,原本應鑲有寶石,惜已佚失。法相慈祥莊嚴,雙目下視,護佑眾生神韻自然流露,仰視者莫不感應其救苦拔難之法力,雙手合十之心油然生起。頸部三道肉褶亦承襲自唐代觀世音造像風格。左手撐地,左膝自然平放,右腿立起,右手倚放膝蓋之上,呈游戲坐之態(tài),自然閑適。此乃源自麥積山石窟第205窟之“游戲坐”,宋、遼、金時期水月觀音多與此游戲坐相同。此像加彩繪,由于年代久遠,彩繪剝落,色彩斑駁,反而增添古拙之美。 2013年蘇富比 宋十二/十三世紀木雕加彩觀音菩薩半身像(殘) 宋金元時期,上等雕塑皆為木雕,刷涂底料再施色添彩,嵌石貼金,以顯尊貴。觀音一類,銅觀音或石觀音,材質堅固,較容易保存下來。然木制之觀音,材質易受各種天然及人為破壞,戰(zhàn)亂時又常被做為升火煮飯御寒之材料,劫后余生者不多。唐代時期的兩尊,現保存于國家博物館,皆列為國寶。宋代大型高水準的木制觀音于全世界有案可考者也僅剩幾十件不到,故留存至今的宋金元時期木雕觀音,其珍貴程度尤甚。 可與本拍品類比者,如今多被安放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的顯耀位置,堪稱“東方的維納斯”。骨董時光微講堂特擇取其中幾尊,帶您領略這一時期佛教藝術之美。 荷蘭國立博物館藏木雕觀音像 美國圣路易博物館藏木雕觀音像 蘇黎世瑞特保格博物館藏木雕觀音像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木雕水月觀音像 其中最著名之一,為現存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物館之金代木雕水月觀音像,于1924年購自著名古董商盧芹齋。 如今它位于賓博中國廳北壁。中國展廳設在博物館建筑最核心的區(qū)域——一座圓形的大廳內。北美的中國學界為此發(fā)明了“中國圓廳”這個專用名詞,專指賓大博物館主穹頂下收藏著的藝術奇珍。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物館 “中國圓廳”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物館藏木雕佛像 該像表面有數層石膏,說明木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曾多次修補,然后彩繪、涂金。觀音像面容安詳,儀態(tài)萬方,其所呈現的觀音坐姿被西方人稱為“高貴的悠閑”。高214厘米。 1924-1927年間,我國著名的建筑史專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賓大建筑系和美術系負笈求學,博物館距離當時建筑系的系館只百米之遙。對于酷愛中國古代美術的兩位先生來說,博物館一定是他們流連忘返之地。只是,中國當時正陷入軍閥混戰(zhàn)的紛亂之中,面對流落異鄉(xiāng)的祖國文物,其心情的復雜可想而知。這或許是他們不愿公開提及母校博物館的原因之一。但是,對于博物館的中國藏品他們一定是稔熟于心的,這可以在兩位先生關于中國古代雕塑和建筑的許多論著中找到證據。 梁思成先生在《中國雕塑史》有關章節(jié)中曾多次談到賓博的中國雕塑。書中所說“彭省大學美術館”,即賓大博物館。其中,梁氏就論及這尊觀音雕像: “近來木像之運于歐美者甚多,然在美術上殆不得稱品。其中有特殊一種,最堪注意。此種為數甚多,皆觀音像,一足下垂,一足上踞,一臂下垂,一臂倚踞足膝上,稱Maharajalina姿勢。其中最大者在費城彭省大學美術館,其形態(tài)最莊嚴。波士頓美術館所藏者則較遲?!c費城像比較,則可見其區(qū)別矣。” 2012年佳士得拍13世紀金-元木雕彩繪觀音坐像 特別的是,存世之水月觀音坐姿多為這類左手撐地,右手倚在右膝上的游戲坐。左手落左膝上之游戲坐,卻不多見。2012年12月19日佳士得巴黎秋拍出一尊此特殊珍貴造型之水月觀音,引起眾藏家的競逐。 這是一尊13世紀金-元木雕彩繪觀音坐像,預估價20-30萬歐元,現場引來歐美、港臺、大陸眾收藏家競價,經數十輪喊價后,由倫敦著名古董商Eskenazi以902.5萬歐元(超出預估價45倍)天價競得,并刷新當時世界中國佛像成交紀錄?,F場臺、港、中國買家瞠目結舌,鎩羽而歸,而此珍稀之木雕水月觀音再次與國門擦身而過。而我們不得不佩服歐美著名專業(yè)古董商對中華文化了解之深,如此不惶多讓于我輩。 與許多明清宮廷鎏金佛像動輒近億元的天價相比,517萬歐元似乎不值一論。對于很多國內的藏家而言,材質的貴廉依然是心中邁不過去的那個坎,但其實材質只是載體,本身并不決定藝術品的貴賤,藝術造詣的高低才是關鍵,就比如一幅畫,紙本身很低廉,決定其價值是畫的內容,決定藝術品高低的應是藝術本身的造詣。 骨董時光微講堂收藏解析 '殘缺的木佛,值得收藏嗎?' 骨董時光微講堂講師、佛像堂主人詹文靜已收藏古代木造佛像數千尊,精品木造像數百尊,囊括唐宋遼金元明清時期。在她看來,這些歷經數百年甚至千年的藝術品,斑駁、殘缺已成為他們本身的屬性,亦不乏巧奪天工的絕世佳作。 Q:在您看來,中國古代木造像的真正魅力在于什么地方? 詹文靜:木造像是雕塑藝術,取材容易普品量存世很多,精品量卻很稀缺,加之千百年來的戰(zhàn)亂和保存狀況不如人意,保存下來的精品更加稀少。西方收藏界較早關注到木造像的藝術價值,不少精品木造像也作為一些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木造像在國內形成市場的幾十年來一直穩(wěn)步上漲,沒有過多的人為炒作,屬于良性循環(huán)。十年前的精品造像到現在價值也提升了不少,但現在還處于低洼。收藏藝術的同時也伴隨著收藏價值的提升,隨著木造像文化和藝術價值的挖掘,收藏的潛力會進一步提高。在我們看來它們的魅力不可復制,沒有雷同,卻可以不斷延續(xù)。 Q:木造像遍布中國各個地區(qū),各地造像風格不同,形成獨自的地域特色。能否說說這里面的異同點? 詹文靜:以佛像堂數以萬計的經眼與收藏為經驗,古代木造像大致可分南派北派。南派以江浙工跟閩工為代表,即江浙、福建一帶的木造像較多精品。江浙工以線條靈動、繁復著稱;而閩工線條細膩而不繁瑣,人物寫實而不失高雅,無論是藝術造詣或是漆質用料都是上乘,其中又以沙縣工為最。湖南工木造像量雖大,但品質參差不齊,屬于普品多而精品少,就收藏而言價值不高,同樣情況還有江西、四川等地,這些地區(qū)的木造像多體現民間趣味,藝術價值不高,但因不受官方限制,往往有自由發(fā)揮的色彩。 北方的代表是北京的宮廷造像與山西造像。元明時期江浙甚至尼泊爾等地,出類拔萃的木雕匠人會被請去制作宮廷造像,因而北京工得以集合其他地區(qū)的優(yōu)點。北京工也分體系,有純粹的中原風格,有漢藏混合風格,更有融合了北方造像的粗獷大氣和南方造像的婉約秀氣而形成特有的造像風格。山西工則更注重輪廓和氣勢,不會過于著意細節(jié),注重眉眼傳神的氣韻,擅用線條的簡約突出造像的立體感、層次感、力量感。北方的木造像在宋遼金時期達到巔峰,是具有官方色彩的典型造型。佛教的盛行,木質雕像的流行,加之當時的山西地區(qū)皇家寺廟林立,不計成本的官方行為令這一時期的山西木造像成為官方造像的典范。北方的宮廷造像在明永樂至宣德年間形成第二個高峰,這一時期的造像特點是吸收了尼泊爾等地的風格。當時大量的金銅造像保留了較重的藏傳味道,木造像雖摻雜尼泊爾造像中風格但仍以中原氣韻為主,不似前者造型的夸張嫵媚。 Q:古代木造像有南北之別,也有題材之分。它們是否是可以作為鑒定年份的依據? 詹文靜:木造像年份的判斷還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比如造像的整體比例,衣褶線條的刻畫走向,服飾的種類和細節(jié)風格,佛祖螺發(fā)或菩薩發(fā)髻的造型,乃至木質和造像表面包漿的風化程度,甚至于木材的種類,以上各個方面都可作為判斷依據。然而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一點就是造像面部的刻畫特征,俗稱開臉,遼金時期造像開臉五官比較深邃,雙眼炯亮,頗有不怒自威的氣勢。宋代造像表情趨于平緩,文雅,給予鑒賞者更多的想象空間。元代造像開臉更顯張揚,氣魄逼人。明代造像慈眉善目,臉型輪廓較方正,五官略顯含蓄。清代造像開臉精致秀氣,比較俊美。對于臉部特征的審美在各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傾向,而且較為明顯,也是鑒賞者最直觀且最容易心領神會的。 Q:從目前的藝術品市場上看,中國木造像的收藏關注度相對比較低,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詹文靜:與眾所周知的金銅造像相比,木造像的受關注度較低,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木造像由于材質原因,本身存世量就遠不如金銅造像,因此能接觸到木造像的人群基數也就較少。另一方面,木造像不易保存,往往不乏有殘缺的情況,追求事物的完整性是許多人發(fā)自內心的想法,這也使不少人望而卻步。但藝術理應是一個例外,其實這是由于對造像本身藝術價值的判斷不夠明朗,對于一件歷經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木材質藝術品,斑駁、殘缺是它們本身的屬性,也是美的另一種體現,這好比說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太太,和一個細皮嫩肉的老奶奶,哪一個更符合常理,又或者一名久經沙場,渾身傷疤的戰(zhàn)士,難道不是具備另一種獨特的美嗎?這一切都需要一個接受并且領悟的過程,這一領域,從歐美國家的主要博物館展品可見,他們是走得更快一些。 最后就是基于傳統(tǒng)的觀念,在古代金銅材質等同于貨幣,而木材質則是隨處可取,若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木造像關注度不如金銅造像也屬意料之中,因為對于多數剛入門的收藏者來說,材質是判斷一件藝術收藏品價值的捷徑,但是我們認為這種方向明顯是與藝術品收藏的初衷相背離的,這種思路缺少了對藝術追求的純粹性。 我們比較傾向國外藏家對木造像的收藏理念,即不過分強調材質和完整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作品藝術性的討論上。越是藝術性高的那種造像材質所占的價值比例越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尤其是那些高古木造像。 Q:真正的木造像文化國人應該如何理解和傳承? 詹文靜:木造像包括佛教、道教和民間神仙各種題材的造像,這些都飽含宗教文化內涵,我們在欣賞木造像造型藝術美的同時,借助宗教背景文化知識來鑒賞造像,從而更加了解到中國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早些年,因為人們不了解不關注,很多造像在寺廟或偏遠地方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受到人為或自然的破壞?,F在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造像得到回歸,民間也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收藏家。不過這些影響范圍還不夠大,作為國人未必每個人會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去收藏,但對我們老祖宗遺留下來的造像文化藝術要有所了解,這也是一種傳承,也是我們國人找回文化自信的象征。 采訪部分整理于《古典工藝家具》雜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