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跟我一起學(xué)中醫(yī)。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知道了中醫(yī)和西醫(yī)的根本差別,這就是是否具備中醫(yī)思維。在中醫(yī)思維里面,天人合一又是中醫(yī)思維的起點。從今天起,我要用數(shù)字來告訴大家中醫(yī)思維的基本內(nèi)容。 首先用“1”這個數(shù)字來講。 天人合一其實已經(jīng)講到“1”了,今天要講的數(shù)字“1”也就是天人合一通過什么來實現(xiàn),在中醫(yī)思維里用一個概念解釋整個宇宙自然,那便是“氣”。 什么是“氣”? 其實,想了解整個傳統(tǒng)文化也必須從“氣”開始。用“氣”解釋世界,這是一元論的哲學(xué)觀點。 古人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一種精微物質(zhì)組成的,古人把它叫做“氣”。所謂的“精”是指精華,一種濃縮的狀態(tài),“微”是指其形體微小。 氣是構(gòu)成和維持宇宙一切的最小單位。 這里的關(guān)鍵詞是“構(gòu)成”和“維持”。 讓我們先來看看“構(gòu)成”。 請問,我們?nèi)梭w是由什么構(gòu)成的? 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皮膚、血管、骨骼、肌肉、臟腑、經(jīng)絡(luò)…… 以上這些都可以看做是由“氣”構(gòu)成的。 了解了我們的身體是由“氣”構(gòu)成的,這對我們養(yǎng)生保健、診病治病有什么用呢? 我們普通百姓都知道這么一句話:“吃什么補什么?!?/span> 標準一點的說法是“以臟補臟”、“以形補形”。 其實,這背后的原理就是“氣”。 拿肝做例子,比如雞肝,我們吃雞肝其實是吃構(gòu)成雞肝的那股“氣”,當我們的腸胃將雞肝消化吸收以后,雞肝的那股“氣”在人體中就會轉(zhuǎn)化為對人的肝臟有幫助的“氣”,進而補人的肝。 另外,中醫(yī)理論認為,肝藏血,所以雞肝中的這股“氣”還可以構(gòu)成人的血,進而補人的血。中醫(yī)理論還認為,肝開竅于目,所以雞肝中的這股“氣”還可以構(gòu)成人的眼睛,進而起到明目作用。
借助自然物中蘊含的“氣”轉(zhuǎn)化為人體之“氣”,這就是中醫(yī)中藥、食療保健的最基本原理。
這時,有人可能會提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既然是“吃什么補什么”,那是不是“吃人補人”呢? 沒錯,“吃人補人”,中藥里面有一味藥——紫河車,也就是人的胎盤,對人體的滋補作用非常強。
我們古人運用“氣”的理論研究自然界的動物、植物、礦物等,通過反復(fù)實踐,活體實驗,不斷優(yōu)化,最終篩選出來的有明確臨床功效的物品我們才把它們稱為中藥。
讓我們再看一個“以形補形”的例子。 蝌蚪,是兩棲動物——蛙、蟾蜍的幼體,生長在水里。在開始階段,蝌蚪是透過鰓來呼吸的。在起初,它們是沒有腿的,而是有一條鰭狀般的尾巴。當蝌蚪成熟了,它們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然后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 大家想想看,人類的精子是蝌蚪形的,人類的胚胎在初期也是有腮和尾巴的,這些都與人極為類似,但古人對這一切并不知道。
那么,是不是吃蝌蚪就可以補腎益精,治療少精、不育的患者呢?
我們可以大膽想象,但要小心求證。先來看看李時珍怎么說的。 《本草綱目》認為蝌蚪的功效主要是“解毒治瘡”,也就是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法一般是搗成泥狀外用,一般不口服,即便是外敷,也是在嚴格消毒之后才使用。因為蝌蚪體內(nèi)有可能存在寄生蟲,2007年河南省疾控中心就發(fā)現(xiàn)了有人吃蝌蚪治身上的瘡,導(dǎo)致“曼氏裂頭蚴病”的寄生蟲疾病的發(fā)生。
蝌蚪不能吃,那么,蝌蚪補腎益精的推斷是不是一點道理沒有呢?
其實,有一種蛙的輸卵管入藥可以補腎,古人是有明確記載的。高檔一點的飯店里經(jīng)常會有一道菜,叫做“木瓜雪蛤”。 雪蛤又叫哈士蟆、油哈蟆,紅肚田雞等,是中國東北特有的珍稀的野生動物。其雌蛙輸卵管干燥品是名貴的中藥材,稱為林蛙油、田雞油,也稱哈士蟆油,藥用被古今醫(yī)家視為珍寶,歷來作為皇室進貢珍品,清朝時被列為“上八珍”和“八大山珍”之一。 《中國辭典》認為哈士蟆油具有“補腎益精,養(yǎng)陰潤肺”之功效,常用于用于陰虛體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盜汗不止,癆嗽咳血等?,F(xiàn)代藥理研究揭示,哈士蟆油能促進幼齡動物的生長發(fā)育和性成熟,延長雌雄動物的發(fā)情期,延長小白鼠游泳時間,抗疲勞等。有人稱其為“綠色軟黃金”而且被定為國家二級保護中藥材。
讓我們一起來討論討論青蛙。 青蛙前腳上有四個趾,但后腳上有五個趾,青蛙還有一個大肚子,從外形上看,青蛙的下半身和人的下半身驚人的相似。
我們以前上初中生物課的時候可能做過一個殘忍的試驗——搔扒反射:把一只青蛙的腦部剪去,只損壞蛙的大腦,保留完整的脊髓,用沾了低濃度硫酸的紙片涂抹青蛙腹部的皮膚,蛙受到刺激后會用后肢去撓被涂抹的部位。這是由于它的脊髓里也有神經(jīng)中樞,可以做出反應(yīng)。 為何用青蛙做這個殘忍的試驗,因為青蛙的下半身和人太相像了。所以,青蛙的藥用功效就在于其下半身。
中醫(yī)認為脾主肌肉四肢,肝主筋,青蛙的下半身極為強健,跳躍能力強,故其筋肉發(fā)達,故可以補益肝脾,尤其適用于下肢痿軟無力、肌肉萎縮的病癥,如中風(fēng)后遺癥,下肢偏癱、無力、肌肉萎縮等。
對于運動員,我想應(yīng)該多吃蛙類,尤其是劉翔。
但目前野生青蛙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且極易有寄生蟲,故不建議食用青蛙。既然青蛙不能吃,那么我們可以用牛蛙來替代。 牛蛙原產(chǎn)于北美落基山脈一帶,1959年我國引進牛蛙馴養(yǎng),1986年在我國中部和南部大量飼養(yǎng)。因其鳴聲很大,遠聞如牛叫而得名。
“以形補形”理論的升級版就是“以形治形”。
蛙水陸兩棲,凡出入于水的自然物,因為其在水里泡不爛,說明它可以抗水,對應(yīng)于人體就是利尿除濕。
蛙大肚子,如果有大肚子的病也可以使用。小兒疳積,肝硬化腹水等病癥最適合使用蛙類入藥。
疳積是以神疲乏力、面黃肌瘦、毛發(fā)焦枯、腹大肢細、厭食挑食為主要表現(xiàn)的兒科病癥。所以,小兒疳積和肝硬化腹水等病癥的相同點在于“腹大肢細”,此形與蛙類極為相似。同時蛙類可以利尿消腫,故可以治療這兩種病癥。 另外,牛蛙生性貪婪,生長季節(jié)食量較大。牛蛙的最大胃容可達空胃容的l0倍。牛蛙能吃也耐饑。在食物極度缺乏時,牛蛙的新陳代謝水平會自然降低。在低溫冬眠期,牛蛙可以承受4個月至1年的饑餓,所以,如果治療小兒疳積或厭食癥,牛蛙比青蛙更好。但目前牛蛙的飼養(yǎng)存在濫用激素的現(xiàn)象,故提醒大家謹慎食用。 在《太平圣惠方》中用葫蘆配合青蛙治療腹水,用于“水蠱腹大,動搖有聲,皮膚黑色?!?span style="COLOR: fuchsia">現(xiàn)代用于肝硬化腹水、腎炎浮腫等。 大家想想看葫蘆的樣子,這就是“以形治形”。
講到青蛙不得不說蟾蜍,也叫蛤蟆,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nèi)有毒腺。從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都是中藥材。 蟾蜍俗稱癩蛤蟆,因其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其實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于頭側(cè)鼓膜上方的耳后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
按照“以形治形”的原理,那么丑陋的癩蛤蟆最適合治什么???
腫瘤,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癥。癌腫長相丑陋,為異常突起物,故蟾酥可以抗癌,因其色白又為皮脂腺,故擅長治療皮膚癌等體表腫瘤等。蟾酥毒性很強,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提煉加工,一般外用為主。
大家有沒有人見過蟾蜍蛻皮。蟾蜍蛻的皮叫做蟾衣。
自然蟾衣,也就是野生的蟾衣是極其罕見的,實際上蟾蜍蛻皮時,是邊吃邊蛻的,所以真正的野生自然的蟾衣是幾乎不可能完整的。近年來,各地先后開展人工養(yǎng)殖蟾蜍取得成功,養(yǎng)蟾取酥,養(yǎng)蟾取衣已變成現(xiàn)實,只要飼養(yǎng)者掌握了蟾蜍的蛻皮規(guī)律,利用特殊的蛻衣工具,可順利地獲得一張純天然蟾衣。為此,人工大規(guī)模采集天然蟾衣資源再也不是神話。
我在南通的如東就見過專門賣蟾衣的店。
說了那么多蛙類的作用,讓我們看看國外是如何說的。 兩棲動物國際拯救組織泰萊教授說:“青蛙能造福人類,因為它們的外皮含有對付疾病的化合物,包括抗菌和抗病毒物質(zhì),從青蛙皮提煉出的藥物‘幾乎是無限的’,‘青蛙可提供大量的新藥’,它們儼然是‘隨街跳著的藥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