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1483年生,1544年逝世(另一種說法是1482—1539),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道復,后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 陳淳 雙清秀石
陳淳少年作畫以元人為法,深受水墨寫意的影響。他的寫生畫,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自有疏斜歷亂之致。他的有些作品,所畫質樸,可以看出受沈周畫法的影響, 從他現(xiàn)存作品中即可見風格和用筆,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住。他能詩文,擅書法,尤精繪畫。陳淳與徐渭并稱白陽、青藤。陳氏少年作畫工細,中年后筆法放縱,自立門戶。陳淳從師文徵明,在其門下聲譽最高。擅長寫意花卉,其作品雖表現(xiàn)一花半葉,卻淋漓疏爽,深受當時文人士大夫的贊賞;他是繼沈周、唐寅之后對水墨寫意花鳥畫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畫家。
他繪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頗得氤氳之氣。他的潑墨之功,往往見于畫煙云之中。在寫意花卉方面,陳淳獨得玄門,筆法揮灑自如,富有疏朗輕健的風姿,用墨設色,則如徐沁所謂“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王世貞在《州續(xù)稿》中說:“勝國(元朝)以來,寫花卉者無如吾吳郡,而吳郡自沈啟南(周)后,無如陳道確,陸叔平(治)”。近代畫家如蒲華、吳昌碩,齊白石等,在詩文題書畫中,都對陳淳做出了極高的評價。明萬歷年間即有人曾評價過陳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詣和聲譽都超過了文征明,成為繼沈周之后的吳門大家。明清以來畫家,尤其在花鳥畫方面,受他的影響很深。他與徐渭齊名,人稱“青藤白陽”?,F(xiàn)存的陳淳作品大部分均在博物館收藏,民間甚少得見。
本幅自題:“碧葉垂清露,金英側曉風。道復?!睙o年款。此幅即為其中年水墨寫意花卉畫精作。圖繪秋葵一枝,襯以飛白湖石和雙勾嫩竹。側鋒勾勒的花瓣簡率迅疾,瓣尖的翻轉狀態(tài)以闊筆勾出,尤見生動。幾叢葵葉用淋漓的水墨揮灑,通過墨色的自然滲透,展現(xiàn)出葉色的深淺變化和葉形的鋸齒狀態(tài),猶如天成。竹枝則用簡勁的線條雙勾,也見率意。這種畫法也生動傳達出了葵石內涵的質樸自然、清新雅逸的情致。
陳淳以水墨寫意花卉著稱,也擅長設色沒骨法和勾花點葉法,然亦工寫結合,更多簡逸的寫意成分。圖繪折枝梨花,自上而下斜出。紅色的梨花和墨青的葉子均不加輪廓勾勒,直接用色畫出,色即形,形即色,簡練而不失其真。徐沁《明畫錄》曾如是評析其水墨淺設色花卉畫:“其寫生,一花半葉淡墨欹毫,疏斜歷亂之致,咄咄逼真,久之并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
明 陳淳 花卉圖卷 紙本墨筆 32.5×503厘米 天津博物館藏 此圖構圖奇特,信筆揮灑,似不經(jīng)意;藤條錯落低垂,枝葉紛披,以豪放潑辣的水墨技巧造成動人的氣勢和葡萄晶瑩欲滴的效果。畫上題詩為:'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其書為行草,字勢欹斜跌宕,令人聯(lián)想其畫家的不平經(jīng)歷。自宋元以來,寫意花鳥畫就有一定的發(fā)展,但真正能夠發(fā)揮中國畫筆墨紙張?zhí)厥庑Ч鴦?chuàng)立了水墨大寫意畫法的,應該歸功于徐渭。
此圖緊扣“秋江”二字,擷取枯荷、芙蓉、蘆葦?shù)染哂屑竟?jié)特征的折枝花草為主要題材,輔以翠鳥、家鴨,寫出一派秋天的氣象。荷葉用藤黃帶墨點拓,表現(xiàn)枯的質感;芙蓉用花青點葉,淡墨寫枝,花用淡墨雙鉤填以淡紅;鴨子用破筆皴擦,毛羽蓬松。筆法秀勁,色調清淡,構圖疏朗,深得秋天的神韻。陳淳 畫牡丹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作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幅中畫設色牡丹一枝甚清雅,用沒骨法,筆意活潑而不失穩(wěn)靜,具寫意意趣。可惜顏料日久褪色,故覺稍淡,然而無損其精研??钭中袝梁w動,是晚年得意之作,書畫同幅,璧合珠聯(lián),尤為可寶。陳淳 此圖花繁葉茂,姹紫嫣紅;怪石嶙峋,空靈蒼秀;其后池塘蓮荷,清碧如玉,如清風拂來,幽香四溢。從畫家自題詩可知,此畫當作于悶熱難解的酷暑,卻畫出一片陰涼,令人觀之而暑意頓消。以沒骨設色繪花卉,兼用勾花點葉、點花勾葉筆法,沒骨、有骨、色、線渾然一體,自成一格,群芳雖艷,卻艷而不俗。
本幅用墨畫,景物簡單,描寫盆、座、水石、小樹及雜草等,用筆不多,卻能一一表現(xiàn)其質感。構圖沉穩(wěn),用筆力道十足,幾乎無一敗筆。至于石上用焦墨點苔的方法是受沉周(一四二七-一五○九)的影響,都淵源于王蒙(一三○八-一三八五)的作風。而畫面上方長篇題字的作風則源自沉周。據(jù)題識所稱,此畫成于嘉靖癸卯(一五四三)年,是年陳淳六十一歲,為答謝朋友送他的一座盆景而作。
畫中松樹一株,湖石一叢,萱花一莖,三者結合,濃淡相宜。松樹喬立,枝虬針疏;萱花掩映,光華競發(fā);墨色淡雅,風格疏爽,是畫家淡墨欹毫、疏斜歷亂之表現(xiàn)技法的典型作品。
款識: 東風飄飄不絕吟,游蜂舞蝶相追隨。名花嫣然媚晴畫,深紅淺白粉差池。高堂到宴散羅綺,珠簾掩映春無比。歌聲貫耳酒如澠,醉向花前睡花里。人生行樂須及時,光陰有限無淹期,花開花謝尋常事,寧使花神笑儂醉。甲辰春望,白陽山人道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