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族 摩梭族,是個古老而浪漫的民族,因瀘沽湖邊走婚習俗太吸引人,很多人慕名而至,獵奇也好,向往他們那種純粹的愛情也罷,摩梭族的故事,卻總是在花樓背后戛然而止,外人不得而知。 摩梭人自稱(他們更加習慣“納日”這個稱謂,而不是摩梭),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族群從漢代就居住在川滇交界的瀘沽湖周邊。據(jù)專家考證,他們的祖先屬于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在元代又融合了蒙古族的血統(tǒng)。他們保留著以“母系大家庭”為核心的母系制度,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這種社會和婚姻形態(tài)在當今中國是唯一的,在世界上都是極其少見的。世界各地的學者和游客稱這里為“中國最后的女兒國”。 近代摩梭,大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帶,以長江第一灣至東經(jīng)100°41′,自北而南,分東西2個區(qū)域,而川滇交界的瀘沽湖周圍地區(qū),即四川的鹽源、木里、鹽邊縣以及云南的寧蒗,則是摩梭人聚居的地區(qū)。 瀘沽湖 男不娶,女不嫁 神秘的走婚習俗 走婚是云南和四川的摩梭人一種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習俗,是一種夜合晨離的婚姻關系,男方只有在晚上會到女方家居住,白天仍在各自家中生活與勞動。由于母系社會中由女性當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歸母家生養(yǎng),生父會在滿月時公開舉辦宴席,承認彼此的血緣關系。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 “走婚”是摩梭人傳宗接代繁衍后代的途徑,摩梭語稱為“色色”,與主流的夫妻組成小家庭的婚姻不同,走婚的摩梭夫妻不會長年生活在一起,他們即便確定了“夫妻”關系,也是日暮而聚、晨曉而歸。但摩梭族的走婚并非如外界的傳聞般雜亂無章,甚至群婚,而也是有文化禁忌,也看對方的人品,家庭,僅僅因為雙方經(jīng)濟聯(lián)系較少,解除婚姻較為自由。 走婚的過程大約是這樣的:小伙子看好了哪家的姑娘,就趁跳舞的時候,和那個姑娘跳舞,用手指在姑娘手心里撓三下,如果姑娘也喜歡他,就撓回來。這樣,小伙子就可以問姑娘家在哪里了。晚上,小伙子要帶四樣東西去走婚:腰帶—幫助爬上姑娘的窗戶;腰刀—撥開姑娘的窗栓;帽子—掛在姑娘窗外表示名花有主;手鐲—作為定情之物。 走婚男女有了小孩,在孩子出世的第二天,女方家中要為孩子舉行取名儀式。并帶上“巴舍巴哈”(即為小孩取名舉行取名儀式時向神靈和祖先供奉的食物)以及甜酒等到男阿肖家道喜,男方家中則派一女子帶上豐盛的食物去看望女阿肖。第一胎孩子滿月前夕,男方家中要殺豬宰羊,備酒辦席,到女方家中舉行隆重的“若哈舍”儀式(即滿月酒),招待女方村內(nèi)和鄰村的男女老少,表示慶賀。孩子到了13歲舉行“成丁禮”時,也要到生父家中拜節(jié),生父則給予具有紀念意義的禮物,表示祝賀。 草海走婚橋 摩梭人家庭是由血緣為紐帶的母系親屬組成,家中財產(chǎn)均由母系血統(tǒng)的成員繼承,子女均留母家,隨母姓。婦女在家庭生活中和生產(chǎn)管理上是主持人,享有崇高的地位。男人沒有贍養(yǎng)自己親生孩子的義務,而要撫養(yǎng)和照料姐妹們的孩子。 摩梭女人在生活當中比男人更有身份更有擔當,她們做各種體力活、掌管整個大家庭;男人要輔助自己的姐妹經(jīng)營大家庭,同時為姐妹們的孩子承擔起“爸爸”的角色。摩梭人的血脈是通過母女代代相傳的。 以女性為主體的摩梭大家庭由同一母系血緣關系的親屬組成,男女終生住在母親家里,男不娶,女不嫁,家長由能干的女性承擔,財產(chǎn)由女性繼承。母親是家中的根,女兒是家中的脈??梢哉f,母女共同鑄就了摩梭人的現(xiàn)在和未來。這也是維持至今的一個古老習俗。 由于摩梭人實行母系家庭,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撫養(yǎng),男方不需負擔,因此外界很多人以為摩梭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而事實上,摩梭人懂事后,他們的母親即會告知有關他們父親的事宜,所有摩梭人都知道自己的父親,只是沒有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稱呼其為父親。 見面了可能只是簡單地點頭打招呼,不會有更加親密的行為和意向,但父親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親子關系。 孩子擺滿月酒時,母親需要邀請父親出席并確認親子關系。在過年、重大節(jié)日時,子女必須去父親家中拜見父親,父親亦會送禮物給子女。子女有重大儀式如成年禮等,父親亦必須在場。但父親并不負責管教和供養(yǎng)子女,他們只需要管教和供養(yǎng)姊妹的子女,與外甥的關系比親子女親密。所以摩梭人是“知父不親父”。 家族男性成員,舅舅為大 母系家庭的特點之二是“舅掌禮儀母掌財”,這是母系家庭權(quán)力分工的形式。家庭的喜慶祭典,較大的交換或買賣,除婚姻愛情以外的社會交往,都由舅舅或其他有本事的男性成員作主,家庭財產(chǎn)的保管使用、生產(chǎn)生活安排、一般家務及接待賓客則由母親或家庭中聰明能干有威望的婦女作主。 摩梭人有句格言:“天上飛的鷹最大,地上走的舅舅最大”。從格言可看出舅舅的社會地位。摩梭母系大家庭的男女成員是平等的,而且體現(xiàn)了家庭成員的合理分工。 摩梭人,至今已有著一千五百年的生存歷史,走婚經(jīng)歷了1967年的婚姻改革和1975年發(fā)起的強制性結(jié)婚運動,歷經(jīng)滄桑,卻仍存在于瀘沽湖摩梭人中間,為什么走婚習俗如此堅韌,至今是一道世界級的未解之謎。 不過,走婚的傳統(tǒng)習俗也在遭受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在大量的旅游人群、學者與商人走進瀘沽湖,消費摩梭文化后,傳統(tǒng)的走婚形式也在漸漸改變。更多的年輕人趕上了領結(jié)婚證的熱潮。20到30歲年齡的青壯年對于走婚的了解已遠不及父輩。生活的富裕開放讓摩梭人知識面不再封閉于瀘沽湖那個靜謐的地區(qū)內(nèi),“女兒國”再不如以前封閉,走婚習俗是否還會延續(xù)?
無授權(quán)轉(zhuǎn)載將被舉報的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