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的用韻及其他
--關于詩作復***問
累日預報江城元宵大雪未遇喜晴 (七律)
預報上元大雪飛,滿城交警運鹽回。 狂飆難撼俏黃鶴,曛日偏鐘冷翠微。
應喜嬌兒雪為偶,堪憐老父滑(畫)成癡。 元宵燈火晴方好,不怨楊丹不作為。
古來詩歌的用韻
我國古來的詩歌都是注意和諧用韻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已經相當完整地注意用韻,如《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等等。《詩經》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祭祀詩沒有韻。
韻書
為了總結詩歌的用韻規(guī)律和指導詩歌創(chuàng)作的用韻,于是出現(xiàn)了韻書。
我國古代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期魏人李登編的《聲類》,書今已不傳。第一部集大成的韻書,是隋朝陸法言在公元601年編撰的《切韻》,也已經失傳?!肚许崱贩譃?93韻。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大宋重修廣韻》(即《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韻?!肚许崱返膬热?,據考證全部體現(xiàn)在《廣韻》中。《廣韻》是現(xiàn)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韻書。
但《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于瑣細,到唐朝有了“同用”的規(guī)定,允許將鄰近的韻合起來用。
韻書還有《唐韻》《集韻》等種種。
官韻和禮部韻略
為了科舉時對全國各地來的持不同方言的考生有統(tǒng)一的寫詩用韻標準,唐朝以后出現(xiàn)了一系列官方刊定的以“審音”為主要任務的字典,即所謂“官韻”。到了公元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科舉的事由禮部管理,所以后來經皇帝批準而由禮部頒行的官韻就叫《禮部韻略》。由唐到宋,這個《禮部韻略》曾經過幾次修訂。
平水韻
與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發(fā)布的206韻的科舉考試用官韻《禮部韻略》不同,公元1252年,南宋時期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臨汾市屬)人劉淵刊行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并,并把去聲證嶝兩韻并入徑韻,成107韻。其實稍前(公元1229年?)山西平水金國官員王文郁刊行的《平水新刊禮部韻略》就已經合并為106韻,這兩種韻書是一致的,只是后者再把上聲拯等兩韻并入了迥韻。王文郁曾任“平水書籍”,即平水地方管理圖書編印的官員,所刊行的《平水新刊禮部韻略》是金國的官韻書;劉淵是平水人,他們的韻書的韻部系統(tǒng)就被稱之為《平水韻》。
官韻經過元(《蒙古字韻》)和明代(《洪武正韻》)的變遷,清朝康熙命朝臣將平水韻改訂成官韻書《佩文詩韻》,采用106韻?!?font color=#000000>佩文詩韻》是清代權威的官書,士子進考場作試帖詩,必須遵守這一部標準韻書?!杜逦捻嵏穭t是它的大辭典式的版本。
《佩文》是康熙皇帝書齋名?!杜逦脑婍崱穼嶋H上就是《平水韻》的翻版。這也就是后來廣為流傳、廣為推廣的《平水韻》。現(xiàn)在我們說的《平水韻》,就是《佩文詩韻》。
平水韻一般就叫做“詩韻”,后人說的“詩韻”都是指《平水韻》而言。
唐代律詩的用韻規(guī)律和平水韻對于律詩的規(guī)定
關于律詩,平水韻探討的是唐人律詩用韻的規(guī)律。
這規(guī)律通過科舉考試的功令要求及其功利作用成為了普遍的規(guī)定。其中規(guī)定作近體詩時,無論律詩、長律或絕句,都必須一韻到底,而且不許鄰韻通押。
由于它根據的是唐人主要又是杜甫詩的用韻,這條鐵律就是對于唐代也未能以偏概全,而語音又是定會逐漸改變的。唐初本就有人在首句入韻時借用鄰韻字作為首句的韻腳,這到了宋代甚至成為了風氣;不許鄰韻通押的規(guī)定也因而一開始就受到沖決。古人何嘗盲從,也認為,除非是參加科舉,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偶爾的出韻是允許的。
不許鄰韻通押的規(guī)定一開始既未能代表唐代律詩創(chuàng)作的全貌,也未能完全約束古來的詩人的創(chuàng)作。
而如今通用普通話的當代人,語音已經大有改變,普通話里古時的入聲已經消失;也沒有了科舉考試的限制與功利。
如今的人寫古詩詞,卻一定要翻看著古時的韻書,按照古人的聲韻搞一韻到底;就只能或是個人的喜好與自由,或是仿古承傳國粹的用心;不應形成對于他人的限制。
詩詞的韻律都是追隨當時的語音的,詩詞自古是要吟誦的,有些如古詩中的清平調和竹枝詞和所有的古詞還得歌唱,那時吟唱起來和諧動聽的詩詞如今再念起來有的就可能很不協(xié)調很不悅耳。比如你所提出的四支韻,既有支、知、遲、悲、時、吹、其、遺等,還有涯,當時自然是協(xié)韻好聽的。信手翻翻我手頭這本從1957年就一直跟著我的《唐詩三百首詳析》,那么如今試試念念這首劉長卿的七律《長沙過賈誼宅》: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念到最后感覺如何?不協(xié)調吧!
于是宋代的蘇東坡,趁著作詞的功夫,一闋《大江東去》,韻腳橫掃了入聲的好幾韻;于是清代的韻書中,有明確地記載一些韻是可以通用的;你創(chuàng)作古詩詞,讀過詩韻詞韻相關的書如戈載的《詞林正韻》一類,當然知道。
詩韻詞韻都是這些韻,道理是相通的。所謂詞韻基本上就是詩韻,只是韻腳更自由些,正是反映了由唐到宋語音的發(fā)展,這也應是有所啟迪于當代寫律詩的用韻的。
在語音大有變化的今天,卻要讓有意創(chuàng)作律詩的人,必須仿照唐代詩人那樣,恪守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音韻戒律不能越雷池一步,是不是有些滑稽?
不妨遵從這種戒律寫律詩。如今人何等聰明,年紀輕輕就能嚴格地按照這種戒律寫出漂亮的律詩者數(shù)不勝數(shù);特別是使用字數(shù)多的寬韻作韻腳。順便翻開今天的新浪博客,就見到大成博客的如下詩作:
聞劉氏兄弟伏法作(2015-03-10 16:17)
湛湛蒼天不可欺 未曾起意命先移 登臨恰似金棲木 墮落何如酒泄池
魚肉存亡猶未卜 刀鋒利鈍又誰知 只憐善惡終須報 待到報時已太遲
其中韻腳就全是四支韻,一韻到底,很好呀!這只是作者四支韻到底的律詩之一。
這只是一個例子!
所要說的是,不必被這樣的戒律約束住自己或他人。作詩的優(yōu)劣同樣不在皮相;古詩詞既已稱作古,如果只在形式上下功夫,仿古再真,也是贗品,其價值是有限的。
或許以為壁壘森嚴才顯得古意盎然,以為因而等次自高;其實這只是記憶的功夫,和創(chuàng)造無關,是不難做得到的,何況還可以翻翻韻書。而意蘊的舒張和韻味的流轉必然會受到限制,違背作品評價的真善美!
自然,愿者上鉤,有他的自由!
詩韻可以還是詩韻,而其中對于律詩一定要一韻到底的這種過時的戒律分明已經不能作為評價今人律詩好壞的標準更何談唯一標準了。
不合時宜的清規(guī)戒律是只為劃地稱王的;不搞五湖四海,其結果是孤家寡人;這是一般的道理。
所以主編《古代漢語》這部讓有意者大為受益的當代經典的王力先生極力主張:“今天我們如果也寫律詩,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詩韻?!薄安坏拙溆绵忢崳褪瞧渌捻嵞_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見王力著《詩詞格律》第二章第二節(jié))
堪稱中國語言學權威的王力先生無權無勢,更談不上欽定。但是他說得有道理,而且一些律詩創(chuàng)作者早就這樣做了,相關的律詩也早就流行了,早就被讀者認可或稱頌了。
規(guī)矩是要遵守的,但是刻意地強調某種明知不合理的規(guī)矩實在不必。
關于古詩詞與當下的古詩詞創(chuàng)作,可以有許多的話說。節(jié)奏韻律大好的古詩詞用來消遣取樂、記事切磋乃至承傳國粹都是蠻好的;但想必也得開放一些,自在一些,何必固步自封,好多一點新的東西。中國古體詩詞近一些年的普及乃至拔高到像是國獎卻幾乎讓類順口溜得獎的結果,有它的時代特殊性與一些人的需要,都懂的;不是我一個老人要說的話。何況我諸病在身,精力實在有限,就不多扯它了。
以上我的意思只是說明,今人著眼于平水韻受科舉考試功令的規(guī)定去寫律詩不足為訓!
回答幾個問題:
1、偶發(fā)興致給大家湊趣的這首詩,就是按照前人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通用這個教訓湊韻腳的。這未必不可以吧?
累日預報江城元宵大雪未遇喜晴 (七律)
預報上元大雪飛,滿城交警運鹽回。 狂飆難撼俏黃鶴,曛日偏鐘冷翠微。
應喜嬌兒雪為偶,堪憐老父畫(滑)成癡。 元宵燈火晴方好,不怨楊丹不作為。
其中的韻腳:飛、微(五微),癡、為(四支)以及回(十灰)。
因為當年那無休無歇的歌頌銘心刻骨,忽而就蹦出來毛澤東一九六一年寫的標明“七律”的《答友人》。其中湊巧有這首詩中的四支韻和五微韻,并不是一韻到底。想必他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用甚么中華新韻的。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其中的韻腳是:飛、微、衣、暉(五微韻),詩(四支韻)。
還有如下面說到的邵雍的七律《插花吟》,也不是一韻到底。等等。
我贊成王力先生的寫律詩“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在實踐中感到,這樣確實會靈動得多。而且這也是古來有成就的律詩作者的創(chuàng)作實踐成就和本意。
說到新的韻書,不妨也說說自己的一點心意。我們今天寫律詩,借以抒發(fā)對于今世今事的感悟,也是與古人的溝通和對于古典的傳承,用韻想必是寬泛一些包容一些越好。新的韻書自然是不妨弄的,音韻既已經有所變化發(fā)展了,適時總結是應該的。而其中對于律詩,還是不要將必須一韻到底再固定起來,特別不要因為今人語音的變化,將原來可以通用的韻弄得完全隔離,比如對于原來可以通用的微、灰、齊、支韻的處理。總不要弄得古來已為廣大百姓熟知的前人的律詩到了這里成為不合規(guī)定的不是律詩,弄得貽笑大方才好。比方說,一旦微韻支韻禁止通用,對上面這首毛詩何以解釋?
所以最好還是為了溝通今古,而不是將時代語境已經變化作古的古詩詞捧出來加上自己的規(guī)矩造作時髦,卻又忽視古來詩人的存在與成就,以為這樣或許就留下了自己的功績!
如果想要繁榮當今的詩歌創(chuàng)作,還是寄希望于生于斯長于斯言語于斯的當代普通百姓,問一問他們的意向,是崇古好還是切身于當代的創(chuàng)作新詩乃至近年大出風頭的歌詞好!
古體詩詞如今已經脫離了古時的氛圍,它的語境畢竟已經和當代百姓相差甚遠!標榜為當今時髦未必合適。如果想通過它創(chuàng)造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恐怕并不會是因為其古詩創(chuàng)作的成就也未必是本人的意愿。
詩韻不應以文字改革的方法進行,那樣不符合音韻演變的規(guī)律而且會割裂歷史文化的底蘊。
2、第五句已經不是三仄尾了。
這首詩在發(fā)表后隨即發(fā)現(xiàn)并隨后在你看到之前就改過了,已經不是三仄尾了。那句“應喜嬌兒雪為偶”的‘為’字是‘成為’的‘為’,讀上平聲,正是在你提到的上平聲四支韻里后面還有括號注明是施為的為;不是‘為什么’的那個表示行為對象目的的屬于去聲四寘的‘為’。
不過三仄尾也是會堂而皇之的存在于古人的律詩中的,如陸游的七律:
夜泊水村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其中第五句‘一身報國有萬死’就是三仄尾。
這是拗救中對句相救的一個典型例子。這一句一共出現(xiàn)了煞尾的連續(xù)五個仄聲字。
在該用“平平仄仄平平仄” 的地方,第六字用了仄聲(或五六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得將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字改用平聲來補償。對句成為仄仄平平平仄平,第一和第三字可平可仄;而由第五字補償,必須平聲,這里就是‘雙鬢向人無再青’那個平聲的‘無’字。
再如唐人常建的五言律詩: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入古寺、悅鳥性,都是三仄尾。
3、詩里用了三個不字不可以?
古人七律八句中用上兩個以上相同的字不是稀奇事。同樣的字出現(xiàn)大于三次的都有的,比如北宋終生只愿當老百姓的邵雍的七律:
插花吟
頭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經兩世太平日,眼見四朝全盛時。
況復筋骸粗康健,那堪時節(jié)正芳菲。 酒涵花影紅光溜,爭忍花前不醉歸。
其中就有四個花字。四個花字可以共存于七律的八句之中,三個不字應該也可以的了。除非專門關于不字有特定的讓人信服的規(guī)矩,是哪家的規(guī)矩,拜托提供,這個我還真不知道。
也巧!邵雍的這首七律也并不買所謂一韻到底的賬,它的韻腳卮、枝、時屬于四支韻,而菲、歸屬于微韻。而并不求功利的這位邵雍(1011—1077)的這首詩居然傳下來有了一千年了,它不是也很好的吧!
這種疊字更多的例子如:
游鍾山 王安石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題秋江獨釣圖 王士禎(王漁洋)
一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四句的律絕中竟有多達八九個疊字,是不是情致韻味十足?。?/p>
倒是你的關注提醒了作者再審視含不字的句子。原來第四句“曛日不沾冷翠微”,改一下是并不難的。卻發(fā)現(xiàn)隨便一改其意境也許更好一些;成為了如今這個樣子:
累日預報江城元宵大雪未遇喜晴 (七律)
預報上元大雪飛,滿城交警運鹽回。 狂飆難撼俏黃鶴,曛日偏鐘冷翠微。
應喜嬌兒雪為偶,堪憐老父滑(畫)成癡。 元宵燈火晴方好,不怨楊丹不作為。
‘狂飆難撼俏黃鶴’說的是在這個占地很大的城市,往往是江北大雨,江南雨卻小乃至不下雨。這據作者觀察是江北空曠,江上黃鶴磯與龜山高峙,山勢連綿,風吹過來遇阻的結果。原來那句“曛日不沾冷翠微”是說冬天日落的早,并不附著在泛青的山坡上一起沉入漫漫黑夜,是泛泛而談。改后的這句“曛日偏鐘冷翠微”就是說任你狂風怎么吹,那昏黃的日頭偏要出來。覺得這要比原來的好。
4、關于‘平平仄平仄’或其擴展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格式
上面詩中有一句“應喜嬌兒雪為偶”,它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立即有自信滿滿的域外老手指出,這錯了,它不符合通常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格式。還說,在律詩的第五句上出現(xiàn)這種格式絕對是有史來的第一次。
是嗎?
這其實是七律基本句型‘(平)平平仄仄’或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另一種特定的平仄格式。特定卻是試帖詩也容許的,可見是一種正規(guī)的格式,也是常見的。
不過這種“平平仄平仄”或其拓展形式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格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可平可仄。
可以認為它也是拗句的一種,即五律常格‘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或七律‘(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這是本句拗救。
但是這種句型和常格句型一樣十分常見,無論在律詩還是古詩中都經常使用,自然就跟一般的拗句不同了。所以說它是另一種特定的正規(guī)平仄格式。
作者小時候跟在二叔身后一遍又一遍地背誦白居易的長篇古詩《長恨歌》,那里面這種‘(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型就有十幾處之多:從“不重生男重生女”“驚破霓裳羽衣曲”“西去都門百余里”“宛轉蛾眉馬前死”“到此躊躇不能去”“太液芙蓉未央柳”到“能以精誠致魂魄”“樓閣玲瓏五云起”“猶似霓裳羽衣舞”“不見長安見塵霧”“鈿合金釵寄將去”“釵擘黃金合分鈿”“天上人間會相見”,至今如歷歷在目。到得自己也寫古詩,適時就會毫不猶豫照此書寫出來。我想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的。
不過《長恨歌》是古詩,這種格式于律詩又是如何呢?
1)律詩要求押平聲韻,七律的第一句又多數(shù)是押韻的也是平聲字結句。
所以仄聲開始的七律,這種“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一般不會在第一句出現(xiàn),而只能在第五句出現(xiàn),如杜甫的名著:
詠懷古跡 【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其中的伯仲之間見伊呂就是。
卻巧,孫兒在讀的千家詩,其中也很著名的第一篇:
早朝大明宮 賈至
銀燭熏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
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其中的第五句“劍佩聲隨玉墀步”,也正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作者是不堪承受這種‘仄仄平平仄平仄’用于七律第五句絕無僅有的發(fā)明人之名的,那是老祖宗的創(chuàng)造。
2)平起的七律,這種‘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則會在第三第七兩句中出現(xiàn)。如:
梅 花 林逋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其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幸有微吟可相狎’。
郊行即事 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其中的‘況是清明好天氣。這首詩也不是一韻到底。
再如毛澤東《答友人》中“我欲因之夢遼闊”,《送瘟神》中“借問瘟君欲何往”;等等。
據說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不論五律或是七律,詩人們最喜歡用于第七句;當然并不是只能這樣。
3)五律的第一句,由于多數(shù)不押韻,所以平起的五律,這種“平平仄平仄”的格式除了出現(xiàn)在第五句外,也就有可能出現(xiàn)在第一句上。余不贅述。例如: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第一句的寒山轉蒼翠。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⑶。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第五句的泉聲咽危石。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第五句的開軒面場圃。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其中的‘仍憐故鄉(xiāng)水’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其中的‘遙憐小兒女’和‘何時倚虛幌。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