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課堂 創(chuàng)新教育
——記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第二實驗小學的生本教育
以教育為己任的學校已經習慣性地把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體與中心,而二小則提出“生本教育特色學校建設的研究與實踐”這一課題,一改成規(guī),將學生推到學校教育舞臺的鎂光燈下,讓教師退居輔助位置,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識與興趣。在深入分析、明確學校內涵的基礎上,立足于學校教學、德育、管理的實際,運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與方法,構建以“生本”課堂教學文化建設為核心,以學生自主管理和學校人本管理為兩翼的“三位一體”的特色學校發(fā)展模式。 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廣東省教科所所長、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創(chuàng)立的一種教育理念和方法。它是把“為教師好教而設計”改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是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以生動為本、以生長為本的教育。它把教師主導的學校教育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導,讓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2009年至今,學校扎扎實實地進行了七年課堂教學改革實踐,這段歷程讓學校認識到:學校特色就是學校有自己的理論實踐體系。這個理論實踐體系的核心是:有自己的價值觀及以此價值觀為引領的學校課程體系。所以,根據(j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和重慶市九龍坡區(qū)《關于全面推進中小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構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且有學校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就成了九龍坡第二實驗小學的必然選擇。 確定了方向之后,學校定下多方目標。 在學生方面:把學習還給學生,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且能自主管理,學生擁有良好的習慣,葆有持久的學習興趣,彰顯個性特長,擁有健康人格。 在教師方面:具有教育理想和激情,追求真正的教育質量,勤學善研,有教育智慧,能引領學生發(fā)展,在幫助學生成長的同時,自身也得到發(fā)展。 在學校自身方面:構建切合學校實際的生本特色框架,為自身的進一步發(fā)展開拓廣闊的空間。 而總體目標則是:以“兒童為本,基于生活,面向未來”為原則,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建構起有自己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推動學校內涵發(fā)展。 實踐“生本”課堂 學校認為教育教學的本質是老師推動學生有效地自主學習和提升。所以,將“生本”理論與方法運用于實踐后,學校形成了自己的“生本”課堂“一四二”基礎模式。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有四個:個體先學、小組互學、全班展學,總結提升,老師在學生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中起定向、幫學的作用。 “生本”課堂的四個基礎環(huán)節(jié)完全顛覆了以往教師主導課堂的模式,學生在學習新的內容前,根據(jù)老師設計的前置性思考題或小研究進行先學,同時也提出自己先學后的疑問。這一步讓學生有備而來,在課堂上能與教師平等對話。上課開始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生將自己的先學所得或者疑問與小組同伴分享、研討,提升自己的認識,可以解決一部分疑惑,也能了解與同學之間的問題理解差異之處。通過小組交流進入第三環(huán)節(jié)——全班展學。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將小組互學的成果在全班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突破重點難點,達成學習目標。在全班交流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通過練習、說收獲等方式共同總結本課,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又對學習內容進行新的拓展。 這樣的課堂方式讓學生一改被動狀態(tài),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自己的思維優(yōu)劣之處,同學之間的交流也有助于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對于教師,也能在點撥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做到因材施教。 二小的“生本”課堂雖然有這樣的基礎模式,但是,不同學科、不同的課型在運用基礎模式時,并非僵化的,而是有變化的。語文有識字課、閱讀課、作文課、評研課等課型,數(shù)學有新授課、練習課、知識整理課、評研課等課型。以數(shù)學新授課為例,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分數(shù)的意義》的生本課堂便可劃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學習目標:經歷探究分數(shù)意義的過程。能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 2.課前個體先學: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出四分之一,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四分之一的意義。然后自己舉一個分數(shù)例子,并說說它的意義。 3.小組合作互學: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課前小研究的成果(學生小組內交流,老師巡視、發(fā)現(xiàn)學生交流中思維的閃光點和問題)。 4.全班交流展學:老師在此環(huán)節(jié)中要引導學生觀察各小組舉的例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處,需要突出“平均分”這個點。 5.教師點撥提升: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表示的意思,并通過問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什么是單位“1”。 這是“生本”課堂下數(shù)學新授課的課程分析,再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識字第一課時作為“生本”語文識字課教學設計案例: 1.首先確定學習目標: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本課成語,體會其中的韻律感,能說出自己知道的成語或者成語故事。 2.布置學習內容:制作字卡;讀讀生字和課文。奇思妙想記難字:我想辦法記住了哪些字(只思考,不寫)。 3.課前2分鐘:學生交流成語故事,引出成語。 4.小組互學:小組內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組內學習生字、檢測識字(用各種玩字卡的方式進行)、提出難字、交流識字方法。選出認為難讀、難寫的字或者是組內錯得最多的字,準備向全班同學提出。 5.全班展學:小組展示讀文,看誰讀得正確、流利,及時糾正錯誤的讀音。向全班匯報小組認為最難的字(字音、字形),相同的難字小組不再重復提出,交流識字方法。學生上臺交流自己是如何記住這些難認字的,并與臺下學生互動(可補充,可評價)。 6.檢測識字:通過各種游戲、競賽等鞏固并檢測生字識記。鞏固識字:小組間通過各種游戲(郵遞員送信)、競賽等鞏固識記生字。送字回文:學生再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準確、讀流利。同桌讀,全班讀。 7.總結:老師對學生識字情況、小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對比可見,雖然“生本”課堂在實驗二小有大概的流程模式,但是不同學科不同課型下,老師們還是結合實際情況做出相應改變,讓課堂更加貼合課程實際。這也是二小的“生本”教育體系下教師職能的改變,學生不再一味地跟從教師的節(jié)奏,他們是自己學習成長的主人,教師從發(fā)號施令者變成提升引導者,這是對教師團隊的更高要求。 將“生本”進行到底 為了更加深入地推進“生本”教育,九龍坡實驗二小不僅對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還從課程設置、課程評價等進行全方位改革,建構了自己學校的課程體系。 1.課程設置:學校將小學階段的國家、地方、校本課程根據(jù)學科學習方式和特點、學習內容進行梳理,根據(jù)學校培養(yǎng)目標及學生核心素養(yǎng),設置了語言與交流、數(shù)學與思維、體育與健康、科學與實踐、公民與修身等六個學習領域。 2.課時改造:學校在保證課時總量不變的情況下,設置了基礎課時40分鐘,主要用于語文、數(shù)學、科學以及一些綜合課程;長課時60分鐘,主要用于整合后的部分課程以及綜合課程;短課時30分鐘,包括習字、經典閱讀等課程。 3.課程評價:包括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學生評價采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家長評價的方式進行,綜合反映學生學業(yè)、身心健康以及習慣養(yǎng)成情況,并記錄于金葵花評價手冊和學生綜合評價素質手冊,反饋給家長。 教師評價則主要用好三個評價量表,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課程能力、綜合情況進行評價。 4.課程保障:學校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建立教學改革推進制度和學生成長評價制度;修訂完善教學常規(guī)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教師年度考核制度和教研組管理制度。 5.提升教師能力:教師教學能力以及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也是推動“生本”課程體系建設的順利實施的保障。首先,學校為教師搭建平臺,通過教導處、教研組、課題組等校本性研訓組織,面向全體教師開展“傳幫帶”培訓活動,以“教育理論學習”“課例研討”等形式拓寬不同層次教師的教育視野,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保證全體教師同等享有學習提高的機會。其次,學校對骨干教師外輸送培,開放教育思想,整合利用身邊的優(yōu)質網絡資源,為教師培訓提供公共服務平臺,務實開展培訓。 6.經費保障:學校在每年的年度預算中,安排專項的經費確保課程改革有關培訓與課題研究所需經費,加大對課程改革先進的獎勵。 通過學校多年的實踐努力,所建構的“生本”教育課程體系已成為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第二實驗小學最大的特色?!吧尽闭n堂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本色課堂;“生本”德育讓學生體驗中習得品性;“生本”管理營造了健康向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學生發(fā)展有了質的飛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普遍提高,課堂參與欲望、表現(xiàn)欲望大幅提升;學生的“閱讀、思考、交流、表達、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高,喜歡合作,善于合作;學生的成績也自然而然的獲得了長足的提升。我們可喜地看到,學生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生命的生長。課堂教學發(fā)生了質的改變,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得以落實,教育培養(yǎng)人的目的最終將會真正實現(xiàn)。 (閆 瑞 李秀慧) 2016年04月20日 星期三 中國教育報第1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