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屬擔子菌綱、傘菌目、白蘑科、側耳屬(平菇屬),又稱側耳,是世界上大面積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也是我國目前栽培最多的四種主要的食用菌之一。平菇肉質肥厚,鮮嫩可口,營養(yǎng)豐富,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素食品”。 平菇適應性強,栽培技術粗放,栽培料來源廣,而且生長快,周期短,成本低,產(chǎn)量高,適應城鄉(xiāng)大面積栽培。 一、平菇的生活史 平菇的生活史與許多高等擔子菌相似,由子實體成熟產(chǎn)生擔孢子。擔孢子 從成熟的子實體菌褶里彈射出來,遇到適宜的環(huán)境長出芽管,初期多核,很快形成隔膜,每個細胞一個核。芽管不斷分枝伸長,形成單核菌絲。性別不同的單核菌絲結合(質配)后,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在隔膜上有鎖狀聯(lián)合。雙核菌絲借助于鎖狀聯(lián)合,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chǎn)生分枝,在環(huán)境適宜的條件下,無限地進行生長繁殖。雙核菌絲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生長發(fā)育后達到生理成熟,遇到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等條件,形成一團團粒狀的菌蕾如桑椹狀,稱"桑椹期".幾天后長成參差不齊的短菌柄,形如菌蓋,稱“珊瑚期”,之后菌柄不斷伸長、加粗,并在頂端形成菌蓋,長成子實體。在子實層中,雙核菌絲頂端產(chǎn)生擔子,其遺傳物質進行重組和分離,形成四個擔孢子。孢子成熟后,從菌褶上彈射出來,完成一個生活周期. (一)營養(yǎng) 平菇屬木腐生菌類,適宜平菇的營養(yǎng)料范圍很廣。人工栽培時常用闊葉樹段木和鋸木屑作栽培料,近年來我國又用秸桿(大、小麥秸),玉米芯、花生殼、棉籽殼等作為培養(yǎng)料,再適當搭配些餅肥、過磷酸鈣、石灰等補給氮素和其它元素,能促使平菇很好的發(fā)育生長。 (二)溫度 溫度是影響平菇生長發(fā)育的重要環(huán)境因子,對平菇孢子的萌發(fā)、菌絲的生長、子實體的形成以及平菇的質量都有很大影響。 平菇孢子形成以12℃~20℃為好,孢子萌發(fā)以24℃~28℃為宜,高于30℃或低于20℃均影響發(fā)芽;菌絲在5℃~35℃均能生長,最適溫度為24℃~28℃;形成子實體的溫度范圍是7℃~28℃,以15℃~18℃最為適宜。平菇屬變溫結實性菇類,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晝夜溫度變化越大,子實體分化越快。所以,晝夜溫差大及人工變溫,可促使子實體分化。 平菇屬的種類多,不同的種和品種對溫度的要求不同,人們通常以子實體的分化和發(fā)育期的溫度要求,把平菇屬的種類劃分為三型: 低溫型 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不超過22℃,最適宜溫度在13℃~17℃之間。 中溫型 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不超過28℃,最適宜的溫度范圍20℃~24℃如鳳尾菇、佛羅里達平菇、紫孢平菇。 高溫型 子實體分化溫度高達30℃以上,最適宜溫度范圍是24℃~28℃。如鮑魚菇、紅平菇。 我國幅員廣闊,在同一季節(jié)南北氣溫相差懸殊,各個地區(qū)可以在不同季節(jié)根據(jù)當?shù)貧鉁剡x擇不同溫型的平菇品種。 (三)水分與濕度 平菇耐濕力較強,野生平菇在多雨,陰涼或相當潮濕的環(huán)境下發(fā)生。在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yǎng)料含水量在65%~70%,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在子實體發(fā)育時期,相對濕度要提高到85%~95%。在55%時生長緩慢,40%~45%時小菇干縮;高于95%,菌蓋易變色腐爛,也易感染雜菌,有時還會在菌蓋上發(fā)生大量的小菌蕾。若平菇采取覆土措施,還要注意調節(jié)覆土含水量。一般從地下30cm~60cm挖來的泥土,只要不是剛下過雨,土壤濕度是符合上述要求的。經(jīng)過曬干的泥土,分4~6次調足水分,要達到手捏扁時不碎,不粘手為宜。 (四)空氣 平菇是好氣性真菌,菌絲和子實體生長都需要空氣。平菇在菌絲生長階段,可耐較低的氧分壓,而在子實體發(fā)育階段,對氧氣的需要急劇增加,宜在通風良好的條件下培育,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宜高于0.1%,缺氧時不能形成子實體,即使形成,有時菌蓋上產(chǎn)生許多瘤狀突起。 (五)光照 平菇的菌絲體在黑暗中正常生長,不需要光線,有光線照射可使菌絲生長速度減慢,過早地形成原基,不利于提高產(chǎn)量。子實體分化發(fā)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線不足,原基數(shù)減少。已形成子實體的,其菌柄細長,菌蓋小而蒼白,畸形菇多,不會形成大菌蓋。但是直射光及光照過強也會妨礙子實體的生長發(fā)育。 (六)酸堿度 平菇對酸堿度的適應范圍較廣,pH值在3~10范圍內均能生長;但喜歡偏酸環(huán)境,pH5.5~7時,菌絲體和子實體都能正常生長發(fā)育。平菇生長最適pH值為5.4~6,風尾菇最適pH值為6.5~7,姬菇以及佛羅里達菇以pH6.5~7.5菌絲生長速度最快,而且粗壯。平菇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由于代謝作用產(chǎn)生有機酸和醋酸、琥珀酸、草酸等,使培養(yǎng)料的pH值逐漸下降。此外,培養(yǎng)基在滅菌后pH值也會下降,所以在配制培養(yǎng)料時應調節(jié)pH值為7~8為好。 二、常用培養(yǎng)料配方: 1.棉籽殼 87% 玉米面 3% 生石灰 1.8% 麩皮 5% 豆餅粉 3% 多菌靈 0.2% 2.棉籽殼 98% 多菌靈 0.1~0.15% 石膏 2% 3.棉籽殼 96% 石膏 2% 過磷酸鈣 1.5% 石灰 0.5% 4.棉籽殼 70% 麩皮 12% 過磷酸鈣 1% 稻草1.5% 糖 l% 石膏1% 5.闊葉樹木屑 67% 麩皮 10% 石灰 2% 棉籽殼 20% 尿素 0.5% 多菌靈 0.2% 6.闊葉樹木屑 82% 石膏 3% 石灰 2% 麩皮(玉米面)10% 磷肥 2.5% 尿素 0.5% 7. 稻草 76% 蔗糖 1% 石 膏 1% 麩皮 20.% 過磷酸鈣 2% 8. 稻草 74% 石膏 l% 玉米粉 25% 多菌靈 0.1% 9.玉米芯(碎為花生米大小) 90% 石膏 2% 石灰 4% 多菌靈 0.2% 磷肥 3% 尿素 0.5% 以上配方中,用棉籽殼、木屑、玉米芯作培養(yǎng)料生產(chǎn)平菇的,先把各配方的原料拌勻,再把多菌靈溶于水中,拌料時邊拌料邊加水,勿使拌水流失,含水量達到65%左右。即用手握料中度用力指縫間有水滲出但不下滴為宜。拌完料后堆在一起燜12小時,讓其充分吸足水,將酸堿度調至pH7.5左右,然后可裝袋。 三、平菇的制種和播種時間. 因各地氣候不同、品種耐溫程度不同而有差異。以華中、華東、華北地區(qū)為例,利用自然氣溫生產(chǎn)平菇,一般中、低溫型品種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制原種,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制生產(chǎn)種;中溫型品種在11~12月制原種,1~2月制生產(chǎn)種;高溫型品種在3~4月制原種,4~5月制生產(chǎn)種。播種可分為秋播、冬播和春播。秋播的播種期在8月中旬至10月上旬。8月上旬以前播種的,因日平均氣溫在25℃以上,雖然出菇較快,但在發(fā)菌期容易遭致雜菌污染。秋菇的最適播種期在8月下旬至9旬下旬,此時日平均氣溫已降至20℃以下,于雜菌生長不利,一般經(jīng)35~40天方可出菇,從事大批量商品菇生產(chǎn)最好在這段時間內播種。冬播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播種。10月下旬播種的,約經(jīng)兩個月方可出菇,春節(jié)前后進入盛產(chǎn)期,有較好鮮菇市場;11月下旬播種的,需80~90天,至次年3月初氣溫回升時方可出菇。春播在2月以后播種,雖然氣溫較低,發(fā)菌慢,但很少有雜菌污染,至4月中、下旬出菇,遲至3月以后則不宜播種。 四、栽培方式 目前生產(chǎn)平菇的方式多種多樣。按培養(yǎng)料分,有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按栽培方式分,有畦栽、床栽和箱栽;按培養(yǎng)場所分,有室內栽培、室外栽培等。現(xiàn)主要介紹目前常用的栽培方法:室內栽培。 栽培平菇的菇房要有一定的散光,能保溫、保濕,可通風換氣,地面平整光滑,周圍環(huán)境清潔衛(wèi)生。 1.設置床架 床架用竹、木或水泥鋼筋架設均可。南北排列,走道寬70cm~80cm。每層床面上下相距66cm,一般4~5層,床面寬1m左右。床底平整鋪薄膜,便于保溫、保濕。 2.上料與播種 不同栽培方法,上料和播種的方法不同。 (1)床栽 用床架栽培的,一般用生料栽培。將處理好的培養(yǎng)料運進菇房,先鋪上層菇床,依次向下逐層進料。培養(yǎng)料厚度12cm左右,床面平整干濕一致。接種用具要清潔,用“品”字形穴播,穴距1.0cm左右。培養(yǎng)料表面要撒一層菌種蓋面,然后用木板拍子料面,蓋上薄膜,四周壓嚴。 (2)菌袋栽培 用熟料生產(chǎn),若用稻草或秸桿為培養(yǎng)料的,塑料袋長42cm、寬22cm;用棉籽殼為培養(yǎng)料的袋長49cm、寬15cm~16cm;高壓滅菌的要用聚丙烯塑料袋;常壓滅菌的可用聚乙烯薄膜,比較經(jīng)濟。裝料可用裝袋機,上下松緊一致。兩頭袋口套塑料環(huán),用報紙和塑料封口,然后用橡皮圈系緊。經(jīng)高壓或常壓滅菌后接種,然后送入培養(yǎng)室培養(yǎng)。用生料生產(chǎn),以兩頭開口為好,便于通風透氣,定點出菇。裝袋時將一頭折疊,先放一層菌種,再放培養(yǎng)料并壓實。裝到袋長一半時,又放一層菌種,再裝滿培養(yǎng)料。最后播一層菌種壓實,用木棒在料中央插一空洞,折疊袋口用塑料環(huán)套好,再用報紙二層封口,然后用橡皮圈系緊。菌袋接種后,氣溫偏高時,可松散直立放置,切忌大堆密集,防止發(fā)熱燒壞菌種。袋溫穩(wěn)定后,再疊放呈墻形,一般4~7層。 (3)菌磚栽培 用長90cm、寬50cm、厚12cm的活動木模制作菌磚,即先在模子內鋪塑料薄膜,將培養(yǎng)料裝入模內,按平培養(yǎng)料,播入菌種。壓實后,脫去模子,并用塑料薄膜將菌磚全部包嚴,以利發(fā)菌。用種量常為干料重的10%~15%。菌磚之間相距5cm。菌絲發(fā)滿后,可以靈活移動。這種方式利于通風發(fā)菌,適于床架栽培。 3.發(fā)菌管理 播種后料溫要保持在30℃以下,如果料溫持續(xù)上升,超過30℃時,應加強通風降溫。同時,要抖動蓋在菌床和菌磚上的薄膜散熱,或將菌袋翻堆降溫。要檢查菌磚、菌袋有無雜菌蟲害發(fā)生。如果發(fā)現(xiàn)雜菌,害蟲,要及時處理。無論菌床、菌磚、菌袋污染或害蟲嚴重時,都應移出培養(yǎng)場所,噴灑藥劑,隔離培養(yǎng),甚至廢棄深埋。發(fā)菌后期,如果溫度過低,還應保溫、升溫,保證菌絲正常生長發(fā)育;同時要保持適當濕度,不可脫水過多,以免影響現(xiàn)蕾、出菇。經(jīng)25~30天菌絲長滿后,給予散光照射,刺激出菇。 4.出菇管理 平菇現(xiàn)蕾后,應注意通風、增濕工作。菌床、菌磚要揭去覆蓋的薄膜,菌袋要敞開兩頭,以利通風。同時,增加空氣中相對濕度,可向地面、墻壁、空間噴水,保持相對濕度80% ~90%左右。切忌直接向幼蕾噴水。隨著菇體的長大,應增加菇房濕度,每天要輕噴、勤噴,加強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濕潤,以利子實體正常生長發(fā)育。 5.施肥 在采完第2批菇后,特別是越冬、越夏之后,培養(yǎng)料嚴重脫水,缺少養(yǎng)分,可以使用多種營養(yǎng)液,達到增產(chǎn)目的。 常用的復合肥液 (1)尿素、檸檬酸混合液 尿素0.5%,檸檬酸0.1%,用氫氧化鈉調酸堿度為pH7。于第l潮菇采收結束后使用,可增產(chǎn)24%左右。在第2潮菇以后使用效果不好,相反地會阻礙平菇生長。 (2)蔗糖、碳酸鈣、磷酸鹽混合液 蔗糖1%,碳酸鈣1%,磷酸二氫鉀0.1%。在菌絲布滿菌床,子實體發(fā)生前使用,有增產(chǎn)作用。 (3)味精、蔗糖混合液 蔗糖1%,味精0.06%,在清理菇床后,以重水淋灑,能調整菇床培養(yǎng)基的碳氮比,誘發(fā)菌絲恢復生長,加快轉潮出菇。 (4)合成營養(yǎng)液 蔗糖1%,碳酸鈣1%,磷酸二氫鉀0.1%,硫酸鎂0.05%,于子實體形成前后各噴1次,有顯著增產(chǎn)作用。 常用的微量元素溶液 平菇菌床出現(xiàn)菌蕾后,噴施下列溶液:硫酸鎂0.04%,硫酸鋅0.04%,磷酸二氫鉀0.04%,維生素B1 0.04%,或硫酸鋅、維生素b1混合液(均為0.04%)。能加快菌絲生長,子實體成熟一致,菇形肥厚,菇體結實。 平菇的品種較多,采收的標準不盡一致。平菇子實體大多數(shù)叢生,單生的較少見,當叢生的平菇菌蓋最大直徑8cm,姬菇叢生子實體菌蓋最大直徑3cm時,即可全叢采下。如果菇體稀疏,也可采大留小,但一般不用此法,因為菌絲體與子實體之間的導管相通,菌絲受傷后會引起其他幼菇的死亡。 采收方法是:一手摁住培養(yǎng)料,另一只手握住菌柄部位旋轉扭下,輕放于籃子里,勿使菌蓋破裂,失去商品價值。也可以用利刃割取,方法是:一手握住整叢菇體,另一只手持利刃在菌柄基部的料面上割取。割取時,刀刃要緊貼料面,防止削斷菌柄中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