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引起的腹瀉主要有以下兩個證型: (1)脾胃氣虛:本型為消渴變證,癥見口渴引飲,腹瀉,能食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脈細弱無力。 主要因治療失當,過用大苦大寒之品,消渴未止,而脾胃反傷。脾失健運,谷氣下泄從大便而出,則能食便溏;若脾虛不運,濕濁中阻,則腹脹食少。因此,消渴病表現(xiàn)脾虛者,究竟能食與否則因人而異,應當具體分析。 治宜健脾益氣,生津止渴,常用七味白術散,還可應用參苓白術散、升陽益胃湯。為了增強本病的療效,常以上述健脾益氣方與六味丸(兼有陰虛者)或八味丸(兼陽虛者)同用。 (2)脾腎陽虛:本型為消渴嚴重并發(fā)癥之一,癥見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四肢欠溫,大便溏瀉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因消渴病日久,脾腎俱傷,腎陽虛衰不能溫養(yǎng)脾胃,而呈一派脾腎陽虛之癥。 治宜溫補脾腎。若證型側(cè)重于中焦虛寒者,用理中湯,本方不僅可以治療并發(fā)之虛寒泄瀉,而且還是治療消渴的良方之一;若證型側(cè)重于脾腎陽虛者,常用理中湯合四神丸。此外,還可選用附子理中湯、赤石脂禹余糧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