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鎮(zhèn)肝熄風湯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y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鎮(zhèn)肝熄風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組成;懷牛膝30克 生代赭石30克(軋細) 生龍骨15克(搗碎)生牡蠣15克(搗碎)生龜甲15克(搗碎) 生杭芍15克 生玄參 15克 天冬5克 川楝子6克 生麥牙6克 茵陳6克 甘草4.5克 加減; 1.心中熱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膽南星6克; 2.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24克、凈萸肉15克; 3.大便不實者,去龜甲、代赭石,加赤石脂30克。 4.風陽亢盛 者,可加鉤藤 、天麻、羚羊角; 5.肝火較盛,血壓過高,頭痛劇烈,眼目脹痛者,可加夏枯草、黃芩、鉤藤; 6.大便燥結者,加生大黃,便通即止; 7.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沒藥; 8.飲食停滯,胃口不開者,加雞內金、山楂、神曲。 主治;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血管性頭痛、癲癇,并可用于腦動脈 硬化、帕金森病、三叉神經痛、頑固性呃逆、冠心病心絞痛、腦震蕩綜合征、癔病性暈 厥、神經官能癥、倒經、更年期綜合征、高血壓腎病、急性腎炎以及皮膚病等辨證屬陰 虛陽亢、肝風內動者?!?。腦充血證 2。頭痛 3。奔走性癲癇 4.頑固性呃逆 1.腦血管意外 2.高血壓病 3.高血壓腎病 4.頭痛 5.癲癇 6.腦震蕩綜合征 7.皮膚病 類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心中煩熱,面色如醉;或時常 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角漸形喁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 不能復原,精神短少,脈弦長有力者。 臨床以頭目眩暈,腦部脹痛,面色如醉,心中煩 熱,脈弦長有力為證治要點。 鎮(zhèn)肝熄風湯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組成] 懷牛膝一兩(30g) 生赭石一兩(30g)軋細 生龍骨五錢(15g)搗碎 生牡蠣 五錢(15g)g~ 生龜甲五錢(15g)搗碎 生杭芍五錢(15g) 生參五錢(15g) 天冬五錢 (15g) 川楝子二錢(6g)搗碎 生麥芽二錢(6g) 茵陳二錢(6g) 甘草一錢半(4。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 [主治] 類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心中煩熱,面色如醉;或時常 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角漸形喁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 不能復原,精神短少,脈弦長有力者。 [病機分析]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類中風之病位,主 要在肝。肝為風木之臟。中年以后,精氣日虧,或后天失慎,病后體虛,陰虛于下,陽 亢于上,若加煩勞惱怒,酒食不節(jié),起居失調等因素,以致陽亢化風,血隨氣逆,上沖 于腦,即可發(fā)為類中。張錫純認為:“此因肝木失和,風自肝起,又加以肺氣不降,腎氣 不攝,沖氣胃氣又復上逆,于斯臟腑之氣化皆上升太過,而血之上注于腦者,亦因之太 過”(《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由于下虛上盛,風陽上擾,故時常頭目眩暈,腦中作疼發(fā)熱, 目脹耳鳴,面色如醉;陰虛陽亢,心肝火熾,心神不安,故心中煩熱;肝主疏泄,與氣 機升降密切相關,肝病每易犯胃乘脾,今風陽上旋,氣機升降失序,則胃氣亦隨之上 逆,故常噫氣。倘若陽亢太過,肝風鴟張,氣血逆亂,舉發(fā)卒中,輕則經絡受阻,肢體 不利,口眼歪斜;重則清竅被蒙,眩暈顛仆,昏不知人。此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 謂“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之意。因瘀阻脈絡,氣血運行不暢,故見肢體痿 廢或偏枯等癥。脈弦長有力,乃肝陽亢盛之象。 [配伍意義] 本方證由肝腎陰虛,陰不制陽,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氣血上逆所 致,本虛標實而以標實為急,故治宜鎮(zhèn)肝熄風為主,輔以滋養(yǎng)肝腎。方中懷牛膝味甘苦 師平,主人肝腎二經, “走而能補,性善下行”(《本草經疏》卷6),張氏在《醫(yī)學衷 中參西錄》“牛膝解”中曾說:牛膝“原為補益之品,而善引氣血下注,是以用藥欲其 下行者,恒以之為引經?!痹谠摃罢撃X充血之原因及治法”的驗案后又說:“所錄二案, 用藥大略相同,而以牛膝為主藥者,誠以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為治腦充血證無上之 妙品,此愚屢經試驗而知……而治此證,尤以懷牛膝為最佳。”故重用為君,針對氣血 逆亂沖激于腦的病機,引血下行,緩解氣血上沖之勢,同時兼奏補益肝腎之效。代赭石 苦甘而平,其質重墜,功能平肝鎮(zhèn)逆,降胃平沖。張氏習用本品與牛膝相伍治療“腦充 血癥”,試觀《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案腦充血門,其中共錄驗案6例,計用處方15首, 每例驗案每首處方均有懷牛膝和代赭石,何故?蓋“內中風之證,忽然昏倒不省人 事……惟佐以赭石則下達之力速,上逆之氣血即可隨之而下”(《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藥 物》)。龍骨、牡蠣皆為介類,均善平肝潛陽,張氏曾云:此二味“能斂火熄風”,“愚于 忽然中風肢體不遂之證,其脈甚弦硬者,知系肝火肝風內動,恒用龍骨同牡蠣加于所服 藥中斂戢之,至脈象柔和其病自愈”(《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藥物》)。三藥相協(xié),鎮(zhèn)攝上逆 之氣血,平抑亢盛之風陽,共助牛膝以治標,正合《素問.氣交變大論》“高者抑之”之 義,是為臣藥。白芍、龜甲、玄參、麥冬滋陰柔肝,潛陽清熱,以制亢陽,使陰復陽 潛,肝風自熄,均為治本之品。此外,張氏之用玄參、麥冬,尚有清金以制木之意, “玄參、麥冬以清肺氣,肺中清肅之氣下行,自能鎮(zhèn)制肝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 方》)。以上四味,皆為佐藥。肝為將軍之官,職司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若一味鎮(zhèn) 攝潛降,難免肝氣受抑,反不利于風陽之平降寧息,張氏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單用上 述渚藥,患者服后間有“轉氣血上攻而病情加劇”(《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方》)的現象, 故后又加入茵陳、生麥芽、川楝子三味。其中茵陳苦辛而涼,“最能將順肝木之性,且 又善瀉肝熱……為清涼腦部之要藥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案》);生麥芽“亦善將順 肝本之性使不抑郁”;川棟子味苦性寒,疏肝泄熱, “善引肝氣下達,又能折其反動之 力”(《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方》)。三味共投,清泄肝陽之有余,條達肝氣之郁滯,從而 有利于肝陽之潛降與氣血之下行,亦屬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并合生麥芽和胃調中,以 防金石介類藥物質重礙胃,用為使藥。諸藥配伍,引血下行,鎮(zhèn)逆潛陽,滋陰疏肝,共 成標本兼顧,剛柔相濟之良方。 本方在配伍上有三大特點:其一,針對類中風陽亢風動,氣血上沖之病機,重用牛 膝引血下行,直折亢陽,開平肝熄風法之又一蹊徑;其二,群集大劑生赭石、生龍骨、 生龜甲等金石介類藥,使本方具有較強的鎮(zhèn)逆熄風之力,在平肝潛陽藥的運用上,較前 人有獨到之處;其三,兼顧肝臟的生理、病理特點,佐以川楝子、茵陳、生麥芽疏肝泄 熱以及白芍、玄參、麥冬育陰柔肝,以防單純重鎮(zhèn)相反激發(fā)氣血上攻之弊病。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中風的常用方。無論中風前、中風時或中風后,只要辨證屬 陰虛陽亢,肝風內動者,均可使用。臨床以頭目眩暈,腦部脹痛,面色如醉,心中煩 熱,脈弦長有力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原書云:心中熱甚者,加石膏一兩;痰多者,加膽星二錢;尺脈重按 虛者,加熟地八錢、凈萸肉五錢;大便不實者,去龜甲、代赭石,加赤石脂(喻昌謂石 脂可代赭石)一兩。此外,風陽亢盛者,可加鉤藤、天麻、羚羊角;肝火較盛,血壓過 高,頭痛劇烈,眼目脹痛者,可加夏枯草、黃芩、鉤藤;大便燥結者,加生大黃,便通 即止;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沒藥;飲食停滯,胃口不開者,加雞內金、山楂、神曲。 3.本方現代常用于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血管性頭痛、癲癇,并可用于腦動脈 硬化、帕金森病、三叉神經痛、頑固性呃逆、冠心病心絞痛、腦震蕩綜合征、癔病性暈 厥、神經官能癥、倒經、更年期綜合征、高血壓腎病、急性腎炎以及皮膚病等辨證屬陰 虛陽亢、肝風內動者。 . [使用注意] 原方代赭石、龍骨、牡蠣、龜甲、白芍、麥芽皆用生品,究其緣由, 蓋前五味生用,可以加強平肝潛陽清熱之功,后者生用方有疏肝之效。 [源流發(fā)展] 張氏繼承《內經》煎厥、大厥、薄厥之理論,又受金元四大家特別是 劉完素“五志過極動火而猝中”之說影響,且融匯西學,論中風之發(fā)病,以病屬于肝, 陰虛陽亢,臟腑之氣化上升太過,而血亦隨之上逆,上沖于腦,“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 經”(《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方》)立意。受經文“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的啟示,悟出 中風暴厥之轉機所在,得出“其氣上行至極,復反而下行,腦中所充之血應亦隨之下 行,故其人可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論》)的推論,治療上強調鎮(zhèn)逆潛陽平肝,導引 氣血下行,兼顧滋陰培本諸方面。本方正是其學術思想的體現及臨床經驗的結晶。觀鎮(zhèn) 肝熄風湯的形成,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風引湯到建瓴湯,從建瓴湯到鎮(zhèn)肝熄風湯初 擬方,從鎮(zhèn)肝熄風湯初擬方到現行方。風引湯載于《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 五》,由牡蠣、龍骨、滑石、寒水石、石膏、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大黃、甘草、 桂枝、干姜組成,可“除熱、癱、癇”。張氏認為:“夫癱既以熱名,明其病因熱而得也。 其證原似腦充血也。方用石藥六味,多系寒涼之品……且諸石性皆下沉,大黃性尤下 降,原能引逆上之血使之下行。又有龍骨、牡蠣與紫石英同用,善斂沖氣,與桂枝同 用,善平肝氣。肝沖之氣不上千,則血之上充者自能徐徐下降也。且其方雖名風引,而 未嘗用祛風之藥”(《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論》)。故在酌定治腦充血之主方建瓴湯時,借 鑒風引湯用金石介類潛鎮(zhèn)降逆,大黃引血下行,以涼降為主,避免辛散等配伍方法,加 以變通化裁。將原方“六石”易為生代赭石,合龍、牡平肝鎮(zhèn)逆,變大黃為牛膝引上部 之血下行,去桂枝、干姜之溫散,增生杭芍、生地、生山藥、柏子仁補養(yǎng)肝腎,滋陰清 熱,用鐵銹水煎藥以鎮(zhèn)肝。張氏自己亦說:“拙擬之建瓴湯,重用赭石、龍骨、牡蠣,且 有加石膏之時,實竊師風引湯之義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論》)。嗣后問世的鎮(zhèn)肝熄 風湯“實由建瓴湯加減而成”(《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論》)。其初擬方由建瓴湯去山藥、 生地、柏子仁、鐵銹水,加生龜甲、麥冬、天冬、玄參,并加重代赭石用量組成。與建 瓴湯相比,其鎮(zhèn)潛清熱之力略勝一籌;與現行方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缺少川棟子、茵陳和 生麥芽。張氏在臨床中注意到,用其治療“腦充血證”,效者雖多,但“間有初次將藥 服下轉覺氣血上攻而病加劇者”(《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方》),認為此乃一概抑遏,激發(fā) 了將軍之官“反動之力”的緣故,遂于方中加入上述三藥。經反復驗證,最終確定了引 血下行、鎮(zhèn)肝降逆、滋陰潛陽,同時又能順遂肝木之性的現行方。斯方至今仍屢驗不 爽,成為治療類中風陽亢風動之證的常用效方。 [疑難闡釋] 關于本方的茵陳是否為青蒿的討論 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鎮(zhèn) 肝熄風湯方論中曾說:“茵陳為青蒿之嫩者”。在“茵陳解”中又說:“茵陳者,青蒿之嫩 苗也……其氣微香,其味微辛微苦……其性頗近柴胡,實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 陽之邪,而其人身弱陰虛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陳代之?!庇捎趶埵媳救藢⒁痍?、 青蒿混為一類,致使后人產生分歧。有認為方中茵陳當為青蒿者,如《方劑學》統(tǒng)編教 材1、2版,成都中醫(yī)學院《中醫(yī)治法與方劑》等;有認為是茵陳者,如《方劑學》統(tǒng) 編教材5版、《醫(yī)方發(fā)揮》等。八十年代在雜志上撰文爭鳴者甚多,其中認為是茵陳者 居多。歸納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幾點:①從植物學角度來看,張氏本人在“茵陳解”中說 :“茵陳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結子,落地發(fā)生,貼地大如錢,至冬霜雪滿地,萌 芽無恙,甫經立春即勃然生長”。茵陳為二年生草本或多年生半灌木,苗可越冬并貼地 而生,而青蒿為一年生草本,春生冬死,在霜雪滿地的冬天絕無萌芽者川。張氏還云: “宜于正月采之”,此為茵陳采收季節(jié),而青蒿應在夏季開花前采收L2j。②從藥材品種 來看,近數十年,商品青蒿與茵陳確有混淆之處,在河北、天津、河南、湖北、福建、 四川、貴州等地所售之青蒿,除菊科黃花蒿外,尚有茵陳和豬毛蒿(濱蒿)的帶花青 枝。張氏乃河北人,他所看到的當地“青蒿”,實質上是豬毛蒿的帶花青枝。這種豬毛 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與茵陳蒿(A.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同為藥典 正品茵陳。而從古至今,特別是張氏所處地區(qū),只有以茵陳(或豬毛蒿)的花枝混稱 “青蒿”的情況,絕無以青蒿混充茵陳者。蓋茵陳幼苗其葉背白,而青蒿葉背色青綠, 極易區(qū)分,及至茵陳抽莖生花,其毛漸脫,葉由灰白而轉青綠,又為蒿類,故此時之茵 陳,就有混稱“青蒿”者。張氏所說青蒿,實際上是開花結子的茵陳蒿L1j。③從張氏 所述功效分析, “茵陳解”云:“《神農本草經》謂其善治黃疸,仲景治疸證亦多用之”。 此為茵陳之功效,青蒿并無退黃作用。張氏又說:“《名醫(yī)別錄》謂其利小便,除頭熱”。 經考證, 《名醫(yī)別錄》此句載于茵陳而非青蒿條下L3j。④從茵陳在方中所起作用來看, 鎮(zhèn)肝熄風湯主治陽亢風動,氣血上逆之證,用藥宜降不宜升,青蒿氣味芳香,升散透 發(fā),不利于肝陽之平降,而茵陳既善瀉肝膽之熱,又善達肝膽之郁,舒肝而不升提,可 防激動肝氣肝火上竄橫越之弊,其作用絕非青蒿所能替代L4.5j。⑤從現代藥理實驗來 看,茵陳水浸劑、精制液及其所含6,7一二甲氧基香豆精有降壓作用,水浸劑、精制液 尚可降血脂,故方中用茵陳對治療心血管病及防治中風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而青蒿無此 作用。綜上可知,本方所用當以茵陳為是。 [方論選錄] 張錫純:“風名內中,言風自內生,非風自外來也。內經謂: '諸風掉 眩,皆屬于肝’。蓋肝為木臟,木火熾盛,亦自有風。此因肝木失和,風自肝起。又加 以肺氣不降,腎氣不攝,沖氣胃氣又復上逆,于斯臟腑之氣化皆上升太過,而血之上注 于腦者,亦因之太過,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經。其甚者,致令神經失其所司,至昏厥 不省人事。西醫(yī)名為腦充血證,誠由剖解實驗而得也。是以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 此為治標之主藥。而復深究病之本源,用龍骨、牡蠣、龜甲、芍藥以鎮(zhèn)熄肝風,赭石以 降胃降沖,玄參、天冬以清肺氣,肺中清當肅之氣下行,自能鎮(zhèn)制肝木。至其脈之兩尺 虛者,當系腎臟真陰虛損,不能與真陽相維系。其真陽脫而上奔,并挾氣血以上沖腦 部,故又加熱地、萸肉以補腎斂腎。從前所擬之方,原止此數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 多,間有初次將藥服下轉覺氣血上攻而病加劇者,于斯加生麥芽、茵陳、川楝子,即無 斯弊。蓋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果,若但用藥強制。,或轉激發(fā)其反動之力。茵陳為青蒿 之嫩者,得初春少陽生發(fā)之氣,與肝木同氣相求,瀉肝熱兼舒肝郁,實能將順肝木之 性。麥芽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將順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氣下達,又能 折其反動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無他虞也。心中熱甚者,當有外感, 伏氣化熱,故加石膏。有痰者,恐痰阻氣化之升降,故加膽星也?!?《醫(yī)學衷中參西 錄.醫(yī)方》) [評議] 張氏宗《內經》之旨,合西醫(yī)“腦充血”之說,立中西匯通之意,在中風 發(fā)病機制研究方面,可謂獨樹一幟。重用牛膝、代赭,佐以川楝、茵陳、生麥芽,組方 選藥,匠心獨運,變通化裁,說理透徹,足資嘉惠后學。然而,將類中風等同于腦充 血,謂脈弦長有力即血壓過高,未免牽強。將茵陳當作青蒿嫩苗,亦屬訛誤。 [驗案舉例] 1。腦充血證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方》:劉某來津后,其腦中常覺發(fā)熱,時或眩 暈,心中煩躁不寧,脈象弦長有力,左右皆然,知系腦充血證。蓋其憤激填胸,思積慮 者已久,是以有斯證也。為其腦中覺熱,俾用綠豆實于囊中作枕,為外治之法。又治以 鎮(zhèn)肝熄風湯,于方中加地黃一兩,連服數劑,腦中已不覺熱。遂去川棟子,又將生地黃 改用六錢,服過旬日,脈象和平.心中亦不煩躁,遂將藥停服。 2。頭痛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方》:天津于氏所娶新婦,過門旬余,忽然頭痛。醫(yī) 者疑其受風,投以發(fā)表之劑,其疼陡劇,號呼不止。延愚為之診視,其脈弦硬而長,左 部尤甚,知其肝膽之火上沖過甚也。遂投以鎮(zhèn)肝熄風湯,加龍膽草三錢,以瀉其肝膽之 火。一劑病愈強半,又服兩劑,頭已不疼,而脈象仍然有力。遂去龍膽草,加生地黃六 錢,又服數劑,脈象如常,遂將藥停服。 按語:以上兩案均系張氏運用鎮(zhèn)肝熄風湯的治驗。案1治“腦充血證”以鎮(zhèn)肝熄風 湯加生地,并配合綠豆作枕外治,案2治“頭痛”,用鎮(zhèn)肝熄風湯加龍膽草,既守方又 不泥方,故投劑輒效。 3。奔走性癲癇 《江西中醫(yī)藥》(1987,4:66):某男,8歲,學生,于1984年7月 29日就醫(yī)。1983年底因學習緊張突然昏倒,雙瞳孔對光反射消失,結膜充血,上肢輕 微抽動,約2分鐘自行緩解,不能回憶發(fā)病時情況,只喊頭痛。醫(yī)院診斷為“癲癇”, 服苯妥英鈉、魯米那、撲癇酮等無效,用“中藥消食清空散”月余,亦未好轉,予卡馬 西平口服,初服有效,月余效差。每日發(fā)作5—10次,上下午均可發(fā)病,頭痛從枕部及 頂部發(fā)起,波及全頭,眼結膜充血,眼前散在性彩色亮點閃動,眨眼之間意識喪失,但 不昏倒,能在室內外徘徊,步態(tài)慌張而不穩(wěn),約10分鐘后自行緩解,眼結膜充血消失, 但不能回憶發(fā)病經過。,每當生氣、著急、勞累即易發(fā)作。本次發(fā)病體檢:T37℃,P88 次/分,血壓83/50mmHg,脈弦有力,舌苔薄白,舌尖紅、邊微紫暗,神志清楚,雙側 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應(++),眼動充分,雙眼球微有水平震顫,眼底正常。西醫(yī) 診斷:奔走性癲癇;中醫(yī)診斷:少陽經頭痛。治以鎮(zhèn)肝熄風湯加細辛、藁本、羌活、白 芷,水煎服。20劑而愈。隨訪半年,未見發(fā)作。 按語:癲癇是一種發(fā)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臨床多責之于痰。本例乃因小兒臟腑嬌 嫩。元陰不足,兼之煩勞惱怒,以致木旺化火,風陽擾動,氣機逆亂,血行郁滯,神不 守舍而致。投鎮(zhèn)肝熄風湯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使氣血運行復歸正常,并結合頭痛特 點,加藁本、細辛、羌活、白芷等祛風止痛,藥證合拍,因而獲效。 4.頑固性呃逆 新中醫(yī)(1993,5:46):某男,70歲,退休醫(yī)師。1990年12月18 日初診,住院號02599。患者幼年罹噦疾,數十年來,服用中西藥物不計其數,迭進丁 香、柿蒂之輩,雖能使呃逆減輕或延長發(fā)作間隔,但停藥即發(fā),始終未能根除,呃逆纏 身經年累月,未有一日不呃者。10余天前起呃逆漸重,伴頭痛,煩躁,血壓升高,自 服降壓、擴血管藥不效而來院治療。診時呃逆頻頻,痛苦不堪,即使在詢問病史言語對 答之時,亦未見歇止,頭部脹痛,耳鳴目眩,心煩易怒,少寐健忘,El苦面赤,大便秘 結。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硬有力。血壓190/100mmHg。證屬腎虛氣逆,肝陽上亢。 治以滋陰潛陽,降逆止呃。處方:懷牛膝、代赭石各30g,白芍50g,天冬、生龍骨、 生牡蠣各15g,玄參10g,茵陳7g,甘草5g,麥芽12g,姜半夏20g。水煎服。服藥2 劑,呃逆大減,4劑后呃逆即止。復以本方出入調理半月,余癥悉除,血壓正常,痊愈 出院。隨后又將白芍、甘草研散泡服,以鞏固療效。隨訪2年,病未復發(fā),血壓亦穩(wěn)定在正常范圍。 按語:呃逆,現代醫(yī)學多責之于膈肌痙攣,中醫(yī)則認為系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胃 氣上逆動膈所致。該患者年近古稀,病噦數十年,腎陰虧損,肝陽上亢乃其病之本,胃 氣上逆為其病之標,故選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以滋陰潛陽治本,降逆止呃治標。方中代赭 石、龍骨、牡蠣皆重鎮(zhèn)之品降氣并能潛陽,方中代赭石、龍骨、牡蠣皆重鎮(zhèn)之品,其中 代赭石尤善降胃逆;重用白芍意在緩急止呃;加姜制半夏和胃降逆。諸藥合用,陰復陽 潛,沖逆得降,積年頑疾,豁然而愈。 [臨床報道] 1.腦血管意外 應用本方100例。患者年齡38—72歲,均有不同程度的頭目眩 暈,目脹耳鳴,心中煩熱等癥。其中半身不遂者86例,口眼歪斜者14例,脈弦長有力 者88例,脈弦滑者12例。大多血壓偏高。加減:肝陽上亢癥狀嚴重者,加鉤藤、天 麻、羚羊角;痰多,加膽星、半夏;瘀血,加桃仁、乳香、沒藥;氣血虧虛,加人參、 黃芪、白術、首烏。結果:痊愈(癥狀消失,肢體活動正常,語言障礙消失,血壓恢復 正常,2年內未復發(fā))91例,好轉(癥狀減輕,肢體活動有所恢復,語言障礙減輕,血 壓基本恢復)4例,無效(服用上方6劑,癥狀、肢體活動、血壓均未改善)5例l”。 另以本方為主治療腦血栓形成52例?;颊卟〕套疃?小時,最長10年。伴高血壓病 41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2例,腦萎縮2例。急性期予脫水、抗炎、補液,但均未 用血管擴張藥和降壓藥。半月為1療程。結果,服藥1—6個療程后,痊愈(意識清, 上下肢癱瘓肢體肌力恢復到Ⅱ級,能獨立步行)32例,占61.5%;顯效(意識清,癱 瘓肢體肌力恢復到Ⅱ級以上)13例,占25%,有效(意識清,癱瘓肢體肌力恢復到工 級以上)5例,占9。6%,無效(較治療前肌力恢復不到工級)2例,占3.9%,總有效 率為96.1%[81。 2.高血壓病 以本方去甘草治療55例,效果滿意。患者表現為血壓過高,脈弦長 有力,頭目眩暈,或腦中常常作痛,發(fā)熱目脹,耳鳴。服藥后即感頭部輕快,精神恢 復,飲食增進,血壓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L9j。用本方加減(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 各30g,牛膝15g,白芍12g,夏枯草9g,川棟子10g,玄參15g,天門冬12g,首烏 12g,鉤藤12g,夜交藤12g)制成沖劑,治療44例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相當于工、 Ⅱ期高血壓),經全療程8周服藥后,顯效6例(13.6%),改善8例(18.2%),血壓 波動而保持正常者15例(34。1%),無效15例(34.1%),總有效率65.9%。副作用 有胃脘悶脹,疼痛,惡心或便溏等,一般多在開始服藥時出現,l周左右消失“Ol。 3.高血壓腎病 以本方加減治療伴氮質血癥的高血壓腎病17例,患者均有頭暈頭 痛、耳鳴目眩、手指麻木、惡心納差、多尿、夜尿增多、腰膝酸軟、舌紅苔膩、脈弦等 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夾有濕濁的表現。處方為鎮(zhèn)肝熄風湯原方去麥冬,加大黃、鉤 藤、砂仁,大黃用量以每日排稀軟便2—3次為宜,同時配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并與單用 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15例作對比觀察。經3個月治療后,兩組動脈血壓、24小時尿鈉排出 量、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尿肌酐清除率(CCr)和 殘腎功能指數(RRFI)改善。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舒張壓、血甘油三酯下降及血紅 蛋白濃度升高更為明顯,SCr下降、CCr提高更為顯著,RRFI改善程度亦較大。提示 鎮(zhèn)肝熄風湯可經改善血脂代謝、重建腎間質滲透梯度及調節(jié)肌酐代謝動力學等途徑改善 殘存腎功能'’”。 4.頭痛 根據“頭痛巔疾,下虛上實”的理論,以鎮(zhèn)肝熄風湯為基本方,治療血 管性頭痛70例?;颊吣挲g17—4l歲,病程半年一兒年。頭痛驟發(fā),風陽上旋者,加 鉤藤、白芷;久痛人絡,瘀阻經脈者,加丹參、川芎。結果:臨床近期治愈(頭痛及伴 隨癥狀消失,腦血流圖恢復正常,半年未復發(fā))23例,占32.8%;有效(頭痛或明顯 減輕,發(fā)作次數顯著減少,腦血流圖好轉)41例,占58.6%;無效(頭痛及腦血流圖 未見好轉)6例,占8.6%??傆行?1.4%。對照組62例用阿司匹林、苯巴比妥、 谷維素治療,臨床近期治愈6例(9.7%),有效49例(79.0%),無效7例(u。3%), 總有效率88。7%。兩組有效率差異顯著。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或減輕平均所需天數兩組 均未超過3天112]。對頭痛、牙痛及三叉神經痛病機為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者,投予本 方加龍膽草及僵蠶、全蝎等解痙止痛之品,治愈5例,其中4例無復發(fā),1例一年后復 發(fā),改用六味地黃丸加味而告痊愈““。 5.癲癇 對癇證肝風內動型,主癥為抽搐多從丑至卯上,發(fā)作前腦轉耳鳴者,采 用本方治療,共治7例,有效6例,緩解1例。 6.腦震蕩綜合征 治療23例,患者均有明確的頭部外傷史,經外科及神經科確診 但治療無效,頭痛,頭暈,頭脹,健忘,失眠,有時惡心嘔吐,個別初期伴有低熱,受 傷局部有血腫等表現。方法:以牛膝、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半夏、陳皮、乳沒、 紅花、赤芍、當歸、川芎、甘草為基本方,惡心嘔吐嚴重者加柿蒂、竹茹,皮下血腫加 三七,失眠心悸加棗仁、珍珠母,治療后期隨著癥狀改善,重鎮(zhèn)之品減量或停用,酌加 參、芪等補益之品。每日1劑,一般療程為1個月左右,最長3個月。結果:18例治 愈;4例主要癥狀緩解,能堅持上班,由于某些誘因可出現不適感覺,再次治療仍然有 效;1例因效果不顯而自行中斷治療L1jJ。 7.皮膚病 以鎮(zhèn)肝熄風湯原方治療黃褐斑13例。病人均為女性,年齡26—34歲, 病程2個月一3年。結果:痊愈(面部褐色斑塊及臨床癥狀消失)10例,顯效(面部褐 色斑塊及臨床癥狀明顯減輕)3例L16j。以本方加減治療部分中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神 經性皮炎、慢性蕁麻疹、銀屑病等屬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者,亦獲滿意效果117J。 [實驗研究] 1.對血壓的影響 本方煎劑對麻醉貓有明顯的降壓作用。經小腸給藥后20分鐘出 現降壓作用,最顯著時平均降壓30mmHg,維持40—100分鐘。由本方減去生龜甲、生 麥芽、茵陳、甘草,加入夏枯草、鉤藤、何首烏、夜交藤組成的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方,降 壓作用較原方更為顯著。加減方煎劑對麻醉貓經小腸給藥20分鐘出現降壓作用,最顯 著時乎均降壓達43mmHg,維持時間也較原方長,可達80一110分鐘。加減方注射劑對 麻醉貓、兔靜脈注射后,血壓立即下降(貓、兔血壓平均下降20±7、29±14mmHg), 維持2—10分鐘。同一動物每隔10一20分鐘重復給藥,降壓幅度無明顯差異,說明加 減方無快速耐受性,也無蓄積作用。加減方的降壓作用與抑制心血管運動中樞有關,而 與內感受器、交感神經及組織胺釋放均無關系。加減方注射液給小鼠腹腔注射后,呈現 較強的鎮(zhèn)靜、抗驚厥作用。蛙在體心臟和離體心臟灌流實驗表明,加減方對心肌有直接 抑制作用。蛙血管灌流實驗表明,加減方對血管的直接擴張作用不明顯ct83。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給純種大白兔耳靜脈注射多巴胺模擬肝陽上亢證型,發(fā)現 此證型動物T淋巴細胞亞群中之了3、T4明顯低于正常,.m無明顯改變,紅細胞免疫 中之紅細胞C3b受體活性明顯下降,紅細胞免疫復合物無明顯變化。灌服鎮(zhèn)肝熄風湯 濃煎劑3日后,其T淋巴細胞亞群及紅細胞免疫功能均恢復正常,提示該方具有提高 肝陽上亢證型動物T淋巴細胞亞群及紅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c191。 [附方] 建瓴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生懷山藥一兩(30g) 懷牛膝一兩(30g) 生赭石八錢(24g)軋細 生龍骨六錢(18g)搗細 生牡蠣六錢(18g)搗細 生懷地黃六錢 (18g) 生杭芍四錢(12g) 柏子仁四錢(12g) 磨取鐵銹濃水以之煎藥。功用:鎮(zhèn)肝熄 風,滋陰安神。主治:腦充血證預兆發(fā)露者。①其脈搏必弦硬而長,或寸盛尺虛,或大 于常脈數倍,而毫無緩和之意。②其頭目時常眩暈,或覺腦中昏憒,多健忘,或常覺 疼,或耳聾目脹。③胃中時覺或覺有氣上沖,阻塞飲食不能下行;或有氣起自下焦,上 行作呃逆。④心中常覺煩躁不寧,或心中時有發(fā)熱,或睡夢中神魂飄蕩。⑤或舌脹,言 語不利,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似有麻木不遂,或行動腳踏不穩(wěn),時欲眩仆,或自覺頭重足輕, 腳底如踏棉絮。上所列之證,偶有一二發(fā)現,再參以脈象之呈露,即可診斷。 建瓴,即高屋建瓴。建:通濱,傾倒;瓴:一種盛水的陶瓶。原指把瓶水從高屋脊 上向下傾倒,張氏以之名方,乃言此方“服后能使腦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腦充血之 證自愈”。若大便不實者,去赭石,加建蓮子;若畏涼者,以熟地易生地。 本方與鎮(zhèn)肝熄風湯均系張錫純針對“腦充血”而制訂的方劑。兩方都有牛膝、代赭 石、龍骨、牡蠣、白芍,均可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用于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之證。但 鎮(zhèn)肝熄風湯尚配川棟子、茵陳、生麥芽、龜甲、玄參、天冬和甘草,鎮(zhèn)潛清降之力較 強,兼能條達肝氣,適用于陽亢風動,氣血逆亂之重證;建瓴湯則用山藥、生地和柏子 仁,寧心安神之力略優(yōu),適用于陰虛陽亢,心神不寧,病情較輕者。 天麻鉤藤飲(《中醫(y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 [組成] 天麻(9g) 鉤藤(12g) 生決明(18g) 山梔(9g) 黃芩(9g) 川牛膝 (12g) 杜仲(9g) 益母草(9g) 桑寄生(9g) 夜交藤(9g) 朱茯神(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 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 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舌紅苔黃,脈弦。 [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系由肝陽上亢,肝風上擾引起。肝屬木,外應風氣, 內寄相火,體陰而用陽,其性剛勁,主動主升。如郁怒憂思,肝失條達,氣郁化火,肝 陽獨亢,或久病體虛,攝生不當,肝腎虧損,陰不制陽,肝陽偏亢,化風上僭,風陽循 經上擾清竅,則頭痛、眩暈;肝藏魂,心藏神,肝陽肝火內擾,神魂失卻安寧,則夜寐 多夢,甚或失眠。舌紅、苔黃、脈弦乃肝陽偏亢之征。煩勞動陽,惱怒傷肝,故本病證 常因煩勞惱怒而誘發(fā)或加重。 [配伍意義] 肝陽偏亢,化風上擾之證,治當平肝熄風,潛陽降逆,正如《中醫(yī)內 科雜病證治新義》第1篇所指出的那樣,“當以平肝降逆為法”。方中天麻甘平,專人足 厥陰肝經,功擅平肝熄風,“為治風之神藥”(《本草綱目》卷工2),善治“風虛眩暈頭 痛”(張元素語,見《本草綱目》卷工2)。鉤藤甘涼,既能乎肝風,又能清肝熱。《本草 正義》卷6云:“此物輕清而涼,能泄火,能定風。”《景岳全書。本草正》卷48云其“專 理肝風相火之病”。二藥合用,以增平肝熄風之力,共為君藥。臣以石決明咸平人肝, 重鎮(zhèn)潛陽,涼肝除熱,《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云:“石決明……為涼肝鎮(zhèn)肝之要藥。為其能 涼肝兼能鎮(zhèn)肝,故善治腦中充血作疼作眩暈,因此證多系肝氣、肝火挾血上沖也?!备?br>熱則陽升于上,陽亢又可化火生風,故配梔子、黃芩之苦寒降泄,清熱瀉火,俾肝經火 熱得以清降而不致上擾;益母草行血而利水,川牛膝活血并引血下行,二物性皆滑利下 行,有利于肝陽平降,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杜仲、桑寄生補益肝 腎,扶正顧本;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以治失眠,俱為佐藥。諸藥相合,共奏乎肝 熄風,清熱活血,益腎寧心之效。 [類方比較] 羚角鉤藤湯、鎮(zhèn)肝熄風湯和天麻鉤藤飲均能平肝熄風,治療肝風內動 之證。其中羚角鉤藤湯長于清熱熄風,主要用于肝經熱盛,熱極動風之高熱、痙厥;鎮(zhèn) 肝熄風湯鎮(zhèn)肝降逆潛陽之力較強,多用于肝腎陰虧,肝陽上亢,氣血逆亂,肝風內動之 證,臨床可見眩暈昏仆、肢體不利、半身不遂等表現;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之力較緩, 但兼清熱活血安神之效,適用于肝陽偏亢,肝風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失眠等癥。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是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的常用效方,臨床應用以頭痛,眩暈, 舌紅苔黃,脈弦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原書云:“重癥可易決明為羚羊角,則藥力益著;若進入后期血管硬化 之癥,可酌人槐花、海藻,蓋現代研究稱所含路丁有改變血管硬化之功。”陽亢化風, 眩暈較甚,唇舌或肢體發(fā)麻者,除羚羊角外,尚可酌加代赭石、牡蠣、龍骨、磁石等以 鎮(zhèn)肝潛陽熄風;肝火偏盛,頭痛較劇,面紅目赤,舌苔黃燥,脈弦數者,可酌加龍膽 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龍膽瀉肝丸以清肝瀉火;便秘,可加大黃、芒硝,或加服當 歸龍薈丸以瀉肝通腑;肝腎陰虛明顯,可酌加女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烏等 以滋養(yǎng)肝腎。 3.本方現代主要用于高血壓病之眩暈、頭痛屬肝陽上亢證者,此外亦可用于其他 原因所致眩暈、中風后遺癥以及更年期綜合征等。 [源流發(fā)展] 本方始載于胡光慈《中醫(y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1956年1月出版),原 治“高血壓頭痛、眩暈、失眠”。胡氏主張:“在不違背中醫(yī)學術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逐 步地和現代的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來豐富中醫(yī)學的內容,提高它的理論 和技術水平,更好地發(fā)揮中醫(yī)學的特點”(《中醫(y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緒言)。他認為高 血壓頭痛屬于中醫(yī)“肝厥頭痛”范疇,其“病原在于肝火之厥逆”,“治療當以平肝降逆 為主法”,而本方即屬平肝降逆之劑,故為治療高血壓頭痛的主方。其選藥組方的思路, 首先是遵循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理論,以平肝熄風為主,輔以清降、補腎、安神等法;其次是 結合辨病并參考當時中藥的實驗研究成果,選擇既合上述法度,又有降血壓作用的藥 物,以加強針對性,提高療效。胡氏在方后的按語“若以現代高血壓頭痛而論,本方所 用黃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經研究有降低血壓之作用,故有鎮(zhèn)靜精神,降逆 緩痛之功”,有助于說明這一點。因此,與本章節(jié)其他熄風方劑相比,本方中西醫(yī)結合 的色彩尤為顯明?,F代臨床已將本方作為治療高血壓病肝陽上亢型的常用方,《中醫(yī)內 科學》教材亦將其列為治療肝陽上擾之頭痛、眩暈病證的主方。 [疑難闡釋] 天麻鉤藤飲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為何配伍活血、利水之品川 牛膝、益母草?這一疑點似可從制方者的學術主張以及制方當時醫(yī)藥學研究水平等方面 尋求解答。本方誕生于五十年代,原為高血壓頭痛而設,其創(chuàng)制者在學術上力主中西醫(yī) 匯通結合。在中醫(yī)方面,承《金匱翼》“肝厥頭痛”及《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腦充血”之 說,認為高血壓頭痛的病原在于肝火厥逆,上攻頭腦,而“所謂腦充血,乃指高血壓之 癥狀而言”(《中醫(y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第1篇)。與此相應,治宜“平肝降逆”為法。 方中川牛膝、益母草性皆下行,正可借以“降逆”,從而有助于肝火、肝陽的平降。另 一方面,胡氏雖未明確提到“瘀”、“水”二字,但已知特發(fā)性高血壓與“血管舒縮中樞 的長期興奮,引起小動脈長期的強直收縮,使腎臟貧血產生腎素”有關,“后期可以發(fā) 生神經系血循環(huán)的障礙”(《中醫(y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第1篇)。在高血壓病的治療方面, 西醫(yī)常用利尿劑和具有擴張血管作用的藥物。故本方配伍活血、利水之品,可能存有參 照西學的因素。之所以選擇牛膝和益母草,蓋緣二者本身兼具活血、利水之功,而且當 時已有報道表明益母草水浸膏和醇浸膏有降壓作用L1j1,懷牛膝尤為張錫純引血下行治療 “腦充血”的要藥。至于胡氏棄懷牛膝而用川牛膝,可能出于川、懷功效類似而川者活 血作用較強之考慮。近有學者提出高血壓病以風、痰、瘀、火為發(fā)病因素,運用平肝活 血利水法予以治療,亦獲良好療效.j。 [方論選錄] 胡光慈:“本方為平肝降逆之劑,以天麻、鉤藤、生決明之平肝祛風降 逆為主,輔以清降之山梔、黃芩,活血之牛膝、茺蔚,滋肝腎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腎 以平肝之逆,并輔夜交藤、朱茯神,以安神安眠,緩解其失眠,故為用于肝厥頭痛、眩 暈、失眠之良劑。”(《中醫(y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 , [驗案舉例] 高血壓頭昏 《江西中醫(yī)藥》 (1959,10:18):某男,43歲。主訴: 經常頭昏1年。體檢:心尖搏動在左第五肋間鎖骨中線上,A2亢進,下肢浮腫,脈浮 滑。X光胸部透視:左心室輕度擴大。心電圖檢查提示:心肌損害。治療前每日上午 8--9時測量血壓共8次,平均值為154/105mmHg。予服天麻鉤藤飲,1周后血壓降為 130/80mmHg。再服3周,其間平均血壓131/85mmHg,自覺癥狀消失。 [臨床報道] . 1。高血壓病 以天麻鉤藤飲原方為基礎,治療高血壓眩暈317例。患者年齡為 29--60歲,病程20日一14年。伴頭痛,耳鳴,面部潮紅,少寐多夢,甚則肢體震顫, 語言不利,步履不正等癥。舌紅苔黃,脈弦細數。收縮壓為140-220mmHg,舒張壓為 98—135mmHg。加減:欲增強平肝潛陽之功者,加菊花、夏枯草、龍骨、磁石、決明 子;火盛兼見目赤、苔黃燥,加龍膽草、丹皮;便秘,加大黃、芒硝;肝陽亢極化風, 加羚羊角、牡蠣、代赭石;腎陰虛明顯,加女貞子、龜甲、鱉甲。結果:痊愈(諸癥悉 除,隨訪一年以上未復發(fā),血壓正常)93例,占29.3%;顯效(眩暈已除,它癥均有 改善,隨訪3—5月未加重)195例,占61.6%;好轉(病狀有所改善,但不穩(wěn)定)29 例,占9.1%??傆行蕿?00%L3j。另以天麻鉤藤飲加巰甲丙脯酸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 33例,并設巰甲丙脯酸組32例作為對照。患者主要表現為頭暈目脹,頭脹痛,眼花耳 鳴,震顫,面赤易怒,夜寐不實,口苦,舌紅,脈弦細或弦數。方法:治療組予天麻鉤 藤飲水煎取汁200ml,早晚溫服;巰甲丙脯酸50mg,每日2次15服。停用其他降壓藥 及鎮(zhèn)靜劑。一周后出現明顯降壓效果,西藥隨即減量。對照組予服巰甲丙脯酸25rag, 每日3次。兩組療程均為30天。療效標準:①臨床治愈:癥狀完全消失,舒張壓下降 10mmHg以上并達正常范圍;②顯效:主癥消失,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 20mmHg以上;③有效:舒張壓下降不足10rnmHg,但已達正常范圍,或較治療前下 降10一18mmHg,但未達到正常水平,收縮壓較前下降30mmHg;④無效:癥狀及血壓 無變化。結果:治療組臨床治愈24例,顯效6例,有效3例,治愈率72.73%,總有效 率100%(復發(fā)延緩半年以上);對照組臨床治愈16例,.顯效8例,有效5例,無效3 例,治愈率50%,總有效率90.62%(復發(fā)延緩2個月以上)。治療組治愈率高,復發(fā) 率低,而對照組治愈率低,對癥狀控制及降壓僅有短暫療效,服藥時間長尚會出現副作 用。表明中西藥配合有利于控制血壓及病情的發(fā)展,從而提高療效L4j。鑒于高血壓病 人二氧化碳吸人反應較健康人強,血清膽堿酯酶活性和尿17羥類固醇排出量增高,腎 血流量降低,故有人就上述四項指標對服本方2周的高血壓1—3期病人作了治療前后 的對比觀察(四項實驗所觀察的病例數分別為23、27、29、12),同時還設立了服用安 慰劑的對照組。結果表明,本方對二氧化碳吸人反應、血清膽堿酯酶活性、尿17羥類 固醇排出量和腎血流量無明顯影響L5j。 2。眩暈 以本方為主治療98例?;颊吣挲g為20一60歲,病程3個月一18年,均 有眩暈眼花,視物不清,多數伴有惡心、嘔吐、耳鳴、汗出等,舌紅,苔微黃,脈弦 數。眩暈較重,手足麻木震顫,加龍骨、牡蠣、珍珠母;形寒肢冷,腹中隱痛,加桂 枝、干姜;陰虛內熱,加鱉甲、知母、地骨皮、丹皮、菊花;惡心,加半夏、竹茹、藿 香;嘔吐頻作,加竹茹、代赭石、生姜。以癥狀全部消失,1年以上無復發(fā)為痊愈;眩 暈基本消失,但有時輕度眩暈惡心為有效;眩暈、視物不清、惡心嘔吐基本沒有改善為 無效。結果:治愈65例,占66.33%,好轉31例,占31。63%,無效2例,占2.00%。 總有效率為97。96%c61。 3.更年期綜合征 以本方加減配合針灸治療176例,獲良好效果。處方為:天麻、 鉤藤、桑寄生、杜仲、川牛膝、夜交藤、雞血藤、當歸、川I芎、丹參、甘草。每日1 劑,lo劑為1療程,共治2—3個療程。結果:痊愈(癥狀完全消失)137例,占77%; 顯效(癥狀基本消失)24例,占13.6%;好轉(癥狀有不同程度好轉)9例,占5%; 無效(癥狀無變化)6例,占3.4%。總有效率為96.6%l”。 [實驗研究] 1。對正常及高血壓狗血壓的影響 天麻鉤藤飲200%水煎劑經胃管給藥,每只狗每 日80ml,共給10一22日,能使高血壓狗的血壓降低,但對正常狗的血壓則無明顯影 響。當高血壓狗的高級神經活動發(fā)生障礙時,天麻鉤藤飲對其有一定的調整作用,但不 影響處于正常狀態(tài)的高級神經活動Lsj。 2.對組織脂質過氧化作用的影響 天麻鉤藤飲去朱茯神、黃芩、山梔加雞血藤提 取液體外給藥,能顯著抑制大鼠肝、心、腦、腎組織過氧化脂質的生成,體內給藥能顯 著抑制小鼠肝、心、腦組織過氧化脂質的生成,但作用均較維生素E弱,對小鼠腎勻 漿過氧化脂質生成無抑制作用C9j。 3.對小鼠自發(fā)活動抑制作用的藥效動力學研究 對小鼠口飼相當于4、2、1、1/2 及1/4倍臨床等效劑量的天麻鉤藤飲與鎮(zhèn)肝熄風湯水煎劑(前者每kR分別給予88g、 44g、22g、llg、5.5g;后者每kg分別給予134g、67g、33.5g、16.75g、8.38g),觀 察兩方對小鼠自發(fā)活動的抑制作用,探討兩方的體內過程。結果表明:天麻鉤藤飲與鎮(zhèn) 肝熄風湯的最低起效劑量分別為1.95g/kg與3。5g/kg;作用期分別為5.90h與5.17h; 體內生物相當藥量半衰期分別是0。94h與0。67h;消除速率常數為0.74與1.04。說明 兩方起效劑量較低,屬短半衰期藥劑,在鎮(zhèn)靜作用上有吸收快,起效迅速,易于排泄, 作用維持時間短等特點。鎮(zhèn)肝熄風湯較天麻鉤藤飲作用弱,維持時間更短。提示兩方在 臨床用于鎮(zhèn)靜治療時,似可降低給藥量并縮短給藥間隔時間“0J。 附方;建瓴湯 生懷山藥30克 懷牛膝30克 生代赭石24克 生龍骨18克 生牡蠣18克 生懷生地18克 生杭芍12克 柏子仁12克 主治;鎮(zhèn)肝熄風,滋陰安神。主治:腦充血證,預兆發(fā)露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