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與碑刻 漢朝人不斷剔除古隸中的篆法,大約西漢中期,形成了以橫平豎直,撇捺分張,有方折。有波磔的隸書體態(tài),這就是書家常說的“漢隸”。 漢朝隸書多姿多彩。有的筆畫圓潤,有的筆畫方截;有的形體方整,有的形體橫扁。有人按書法的美感區(qū)分類別,有雋爽、疏宕、高渾、豐茂、華艷、虛和、凝整、秀潤等風(fēng)格。 漢朝簡牘隸書 漢簡墨跡顯示了漢朝人生動活潑的筆趣和特有的書寫氣韻,這是漢碑隸書所無法比擬的。 居延漢簡 東漢《甲渠候官粟君所責(zé)冠恩事冊》第二十四簡 東漢碑刻隸書 傳世的漢朝碑刻、摩崖之類的隸書,大多是東漢時期的作品。漢碑的高度,小碑不足兩米,大碑約三米。碑首有圭形、圓形之分。題額、碑文往往刻于一石。有些碑身中央偏上的部位鑿有一孔,名為“碑穿”。后世的大碑無穿,形制大,題額的碑首、刻正文的碑身以及碑座各為一石,用卯榫法組合。 漢朝隸書,寫于不同時期,出自不同地域的書吏之手。雖然書寫者都是按照當(dāng)時的標(biāo)準(zhǔn)隸書寫碑,卻各有自己的書寫習(xí)慣,所以面貌不一,一碑有一碑的風(fēng)格。 東漢《乙瑛碑》(局部) 東漢《曹全碑》(局部) 東漢《張遷碑》(局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