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趙紹琴論春溫

 寂寞在繁衍 2015-11-11

春溫是伏邪溫病,由于溫邪郁久化熱,至春天隨陽氣開泄,自內(nèi)而外;或再感新邪,引動伏熱而發(fā)的一種伏氣溫病。開始即以壯熱、煩渴,甚則神志不清、昏迷痙厥等里熱過盛,陰分不足為主要癥狀。

(一)春溫的致病原因

春溫的致病原因,首先是感受了冬令的寒邪。但其發(fā)病又不是直接由寒邪所致,而是寒邪潛伏體內(nèi),郁久化熱,至春伏熱外發(fā)所致,故體內(nèi)伏熱才是發(fā)病的直接原因。就是說,只有寒邪轉化為熱,或是熱郁于里,才能成為春溫。

古人認為,導致寒邪侵襲,潛伏體內(nèi)的內(nèi)因,是冬令失于閉藏,精氣暗為發(fā)泄,腎氣先虛,故而成為春溫。春溫的發(fā)病形式有“伏邪自發(fā)”和“新感引發(fā)”兩種情況。伏邪自發(fā)者,是由于寒邪郁久化熱,內(nèi)熱漸熾,至春季少陽生發(fā),陽氣開泄,內(nèi)熱隨之驟然外泄,所見之證為純?nèi)焕餆嶂?。新感引發(fā)者,是由于內(nèi)有伏熱,又新感春令之邪,內(nèi)外相引,內(nèi)外同病,除見里熱證外,還兼見惡寒、無汗、咽紅、口渴、頭暈、咳嗽、身熱等衛(wèi)分證。

本病開始有發(fā)于氣分和營分的不同。發(fā)于氣分者多是正氣抗邪能力較強,病情尚輕,治療以清氣為主。若發(fā)于營分,說明病位較深,營中陰液虧損,正氣抗邪之力較弱,故病勢較重。但是,若能臨床治療得當,或能運用“入營猶可透熱轉氣”的理論,亦可逐漸轉出氣分而解。如治療失當,延誤病機,即是邪在氣分,亦會迅速深入營血,造成病情惡化。宜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促使病情向愈。

(二)春溫的辨治

1.發(fā)于氣分,熱邪熾盛

春溫乃伏熱從里外發(fā),故身熱不惡寒。熱邪熾盛,灼傷津液,故口苦而渴。胃熱上逆,失于和降,故時而干嘔。熱擾心神,故心煩而夜寐不安。心熱下移膀胱,故溲短赤。熱在氣分,故舌紅而苔黃而燥。熱邪蘊郁,故脈來弦數(shù)??捎脜蔷贤S連黃芩湯苦寒折熱方法。

黃連黃芩湯(苦寒微辛法):黃連6g、黃芩6g、郁金4.5g、香豆豉6g。水五杯,煮取二杯,分兩次服。

方中黃連、黃芩以泄心肺之熱,取苦寒直折方法;郁金味辛寒,辛以開郁,寒以泄熱,入血分以化瘀活血,有疏調肝膽,清其郁熱;香豆豉味辛性微溫,有宣發(fā)郁熱,驅邪外出之能,適用于邪熱內(nèi)蘊,疏解衛(wèi)分之功。四味相配,清熱中有宣達氣機之能,使邪熱有外達之機。方中清熱解郁之力強,保津之力弱,若陰傷者可增玄參、白芍以養(yǎng)陰生津,酸甘以和陰也。柳寶詒說:“治伏氣溫病,當步步顧其陰液”。

2.發(fā)于營分,陰液早傷

邪熱入營,營陰早傷,心神被擾,故日夜發(fā)熱、夜甚于日,以夜間熱重。邪熱耗傷營陰,夜間陰氣主令,陰得陰助,故正邪抗爭有力。營氣通于心,心主血藏神,今營陰傷不得藏神,故輕則煩躁,重則神昏譫語。咽干、口反不渴。邪熱入營,蒸騰營陰上潮,口得津液濡潤,故不甚渴。舌絳無苔,脈象多以細小且數(shù)為主。此多因伏熱過盛,耗損營陰,故病情多在陰分。治療以清營養(yǎng)陰方法。用清營湯。

清營湯(《溫病條辨》方,此咸寒苦甘法):犀角9g(用水牛角代用亦可)、生地15g、元參9g、竹葉心3g、麥冬9g、丹參6g、黃連4.5g、銀花9g、連翹(連心用)6g。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病重時可每四小時服一煎,每日兩劑,每劑分三次服。

本病為熱在營中,損傷營陰,故治療抓住清營熱、養(yǎng)營陰、透熱轉氣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清營湯中以犀角(水牛角代)之咸寒,入營分而清營中之熱;黃連入心營,其味苦,能助犀角清熱解毒;生地、元參、麥冬,滋養(yǎng)營陰而清潤邪熱;丹參除血中瘀熱而安神;銀花、連翹、竹葉輕清宣透,有透熱轉氣分之能。諸藥配伍,相輔相成,應用得當,自有其效。

若熱在營分,兼有惡寒無汗、頭痛、咳嗽等衛(wèi)分證時,亦應于清營湯中,加香豆豉、薄荷、炒牛蒡子等宣透肺胃之品。

3.熱結于腸

春溫患者由于素體陰虧較甚,里熱熾盛,復傷其陰,熱結腸間,故多有明顯陰虛之候。嚴重時可因陰損而耗氣,伴有氣陰兩傷之證。這與風溫病中所見的單純陽明腑實證不同。

(1)腑實陰虛:本證既有潮熱、便秘、脈沉等陽明腑實氣分熱證,又見形瘦、口干、舌燥紅絳、苔焦黃而口臭、脈象沉取滑數(shù)有力等。治之當用滋陰攻下法,如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方。

處方:元參30g、麥冬(連心)24g、細生地24g、大黃9g、芒硝4.5g。水六杯,煮取四杯,先服一杯,大便不下,隔四小時再服。

本病為邪實陰虛之證,故治療不可純予攻邪,而宜邪正兼顧,以取滋陰液、攻熱結,雙管齊下的方法。增液承氣湯中重用元參、麥冬、生地,大補陰液,增水潤燥,有助通腑;配大黃、芒硝推蕩下奪,共奏通腑泄熱之功。本方適用于溫病陰傷腑實,臨床應用甚多,是養(yǎng)陰液而不戀邪,攻結而不傷陰,通腑效果勝于單純攻下。

(2)腑實兼氣陰不足:本病多由上證發(fā)展而成。腑實必傷陰,應下失下,遷延日久,陰損及氣,故表現(xiàn)出上證,且增加了氣不足之證,陰虛的程度也有所增重。用增液承氣湯滋陰攻下已不能勝任,故改用益氣養(yǎng)陰,攻下熱結。仿新加黃龍湯治之。

處方:細生地15g、沙參24g、元參30g、麥冬15g、當歸身6g、海參2條(洗凈)。水八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如腹中轉矢氣者,為欲便也。加用沙參30g、人參粉6g,煎湯溫服之。

本病為正虛邪實,病情重篤,攻之不可,補之不可。故以本方攻補兼施之法。(古人每以黃龍湯,攻藥與補藥共進)。

(3)腑實兼火腑熱盛:腑實津液大傷,潮熱便秘。小腸熱盛、津液被灼,小腸為火腑,主分別清濁,津液不得下滲膀胱,壅滯氣機,故小便灼熱澀痛、舌紅苔黃、糙老根厚,全是氣分熱盛傷津之證。脈沉細弦小數(shù)按之有力,說明實邪內(nèi)結。用導大腸之滯,清小腸之熱法。方用導赤承氣湯(《溫病條辨》),原方去黃柏,加元參15g、沙參15g。

處方:赤芍9g、細生地15g、黃連6g、沙參15g、元參15g、生大黃9g(后下)、芒硝3g(沖)。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大便不下,四小時后再服一杯如前法。

方中減黃柏者,恐其燥也;增元參、沙參,一為咸寒增液以潤燥,一為甘寒益氣以清氣分之熱。在臨床上特別注意,不可見小便不利而用利尿之品,一恐淡滲傷陰,又恐利尿傷腎。故吳鞠通常言:“忌五苓、八正輩”。

4.熱邪深入至營血

春溫初發(fā)氣分。不從外解,可很快深入營血。若初發(fā)營分者,則入血尤速。常見證候有熱盛動血、肝熱動風,亦可見到氣營或氣血兩燔之證。

(1)熱盛動血:熱入血分,灼傷血絡,血熱妄行,溢于脈外。血分之熱雖盛,但陰液被耗,故見灼熱無汗之象。血熱而心神失于潛藏,故煩擾不安,甚或昏狂譫語。血溢脈外,瘀于皮下則為發(fā)斑。斑色紫黑說明熱毒深重,陰液大傷。熱灼肺胃之絡,則見吐血、衄血。熱傷大腸,膀胱之絡,則便血、尿血。若血溢腸間,瘀久色黑,故見(潛血)黑便。瘀熱內(nèi)阻,故口干而時欲漱口,不欲下咽。舌質深紫或絳或有瘀點瘀斑,脈多沉數(shù)細滑,全是血分熱盛之象。治療可用涼血散血,清熱解毒。方用犀角地黃湯或增減運用。犀角地黃湯《溫病條辨》方。

處方:犀角9g(用水牛角代)、生地黃30g、生白芍30g(原方9g)、丹皮9g。水五杯,煮取二杯,分兩次服。若病重者可連續(xù)服,每三小時一杯。

此乃熱入血分,迫血妄行,致血溢脈外。故首用涼血解毒,以清血分之熱為主,血熱除則迫血妄行必止。但由于熱傷陰液,血液粘滯,凝而為瘀;或已離經(jīng)之血,瘀滯不去,阻于脈絡,使血不能流暢,最易外溢。而血積聚亦是造成出血原因。在治療時還需滋養(yǎng)血中津液,配以活血化瘀之品,以除血中積聚。犀角地黃湯中以水牛角之咸寒入血,涼血解毒;生地甘寒,養(yǎng)陰清熱,增血中津液,去血中瘀滯;丹皮辛寒,涼血活血,散血中伏熱;白芍酸甘寒,以養(yǎng)血和陰,且祛瘀生新。然從臨床實踐中觀察,養(yǎng)陰分以白芍為好,祛瘀血仍是赤芍為當,所以說當用赤芍或赤白芍同用。本方是涼血而不寒凝,止血而不留瘀,養(yǎng)陰兼以泄熱,活血以利止血??芍^法度嚴謹,配伍精妙,為治血熱動血之良方。

此外,根據(jù)臨床出血的部位不同,可在本方的基礎上,加入相應的涼血止血藥物。如吐血、發(fā)斑者加茅根、白頭翁、知母、茜草等;衄者加側柏炭、牛膝等;便血加槐花、槐米、地榆、白頭翁、赤小豆等;尿血加小薊、血琥珀、三七、云南白藥等。血液之病,尤其是血熱妄行出血,以鮮藕煎湯徐徐飲之最佳。

(2)氣營兩燔:本階段為氣分邪熱未解,而營分或血分之熱又盛,形成氣營或氣營血三燔之候。氣營兩燔者,可見壯熱、口渴、頭痛、煩躁、舌紅絳、苔黃糙老無液。一般無出血現(xiàn)象,病情尚輕。若再重時,可氣營血三燔者,除見氣分證外,又見營分證,還出現(xiàn)明顯出血現(xiàn)象。此時病情較重,治療時以氣營血三清方法,用加減玉女煎增味。

處方:生石膏30g、知母12g、元參18g、細生地30g、沙參30g、赤芍24g、僵蠶9g、片姜黃6g、茅蘆根各30g。水八大杯,煮取四大杯,分三次服。夜間仍服一劑,煎服如前法。

由于氣營血三燔不同于氣血兩燔及氣營兩燔,故藥物、服法,皆當加重,以搶救其急。方中用加減玉女煎清氣涼營,滋陰養(yǎng)液。如病勢重,當增量。沙參以甘寒清氣增液,并有益氣之功;加赤芍以涼血化瘀;增姜黃是助赤芍之活血化瘀之力;僵蠶有清風祛熱之能,因其味咸又有破結之功,因屬動物之品故輕靈升和,有升清降濁之力;茅蘆根是清氣而又涼血;若血熱較重時,可加水牛角24g、丹皮12g。根據(jù)這些具體情況,酌情增損用藥。

(3)溫邪日久,真陰不足:春溫日久,陰分灼傷,肝腎下元不足,多導致正虛邪熱不清。因陰液不足,而火熱更熾,故身熱不已、口干咽燥、心煩急躁、夜不成寐、舌瘦干而液少、苔黃糙老而質紅絳,脈象以細數(shù)為主。若真水過耗,心火獨亢,形成下虛上實之象。治療用育陰清熱方法,如黃連阿膠湯之類。

若屬陰傷血少,肝風內(nèi)動,邪熱深入厥陰。身熱壯盛、舌絳如硃、手足躁擾,甚則瘛疭,狂亂痙厥、脈象細弦小數(shù)、沉取有力。必須急則治標,先清邪熱以定風邪,緩其抽搐。用羚羊鉤藤湯加減。

溫邪經(jīng)久不愈,熱邪耗陰,損傷正氣。身熱不退、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口干、形瘦、面色暗濁、舌瘦唇干、舌紅絳、甚則紫暗、舌面干裂、心悸、煩躁不安、兩耳鳴響,兩脈細小滑數(shù)或有結代、神疲倦怠,心氣不足,心中不安,全是腎精虧損,下元虛衰,虛熱上亢,營血大傷。治療必須滋補真陰,以復其脈。可用吳鞠通加減復脈湯(《溫病條辨》)。目前我們在臨床中,要以大量育陰增液,緩緩口服,再用液體靜脈輸入。用藥要根據(jù)當時具體情況,酌情加減。甘溫藥切不可用。高熱量飲食,暫不可進。

(三)臨床常見病的治療

1.春溫(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發(fā)于春季的傳染病。本病初起即見里熱陰傷,或表里同病,故屬春溫范圍。其原因是由于冬令人體精氣失于固藏,感受邪氣,伏藏于里,郁久化熱,至春月陽氣開發(fā),伏熱外溢;或因再感新邪,引動伏熱而發(fā)本病。由于本病是伏熱為患,所以發(fā)病初起就見高熱、煩渴、頭痛、惡心、嘔吐等癥,有時皮膚粘膜出現(xiàn)瘀點或出血斑,脈象多以洪滑數(shù)為主,舌質絳干、舌形偏瘦、苔黃糙老、舌尖部起芒刺,甚則神昏痙厥。本病以15歲以下兒童較為多見。臨床特點:發(fā)病急,傳變快,變化多,病情重。如葉天士所說:“溫邪傳變最速”。前人認為是屬伏氣溫病,所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是由內(nèi)而外發(fā)的溫邪。由于人體有體質強弱的差異,內(nèi)熱蘊伏亦有輕重不同。初起雖為里熱見證,但有邪在氣分及營分之別。

(1)春溫發(fā)于氣分證:本病乃伏邪內(nèi)蘊,從內(nèi)而外。熱郁于里,故見心煩口干、身熱不惡寒、口苦渴飲、小溲赤少、舌紅苔黃、脈象洪滑而按之弦滑數(shù)。若屬新感引動伏邪,可能伴有頭痛、惡寒、無汗或少汗等衛(wèi)分證,治療時一定酌情少佐疏衛(wèi)藥物??捎脜蔷贤ā稖夭l辨》的黃連黃芩湯加味。

處方:黃連3g、黃芩10g、郁金9g、香豆豉10g、生石膏15g、元參15g、蘆根10g。

加減法:

A.若衛(wèi)分證明顯,舌苔白、舌質不紅、口不干燥,口不渴飲者,減生石膏、元參。

B.若脈洪滑有力、口渴引飲、身熱、頭額汗出,甚則遍體有汗者,加生石膏至30g、知母10g、花粉10g。

C.若舌質紅、苔黃根厚、大便不暢、腹中不舒、右脈關尺滑而略有力時,此消化欠佳。當方中加焦三仙各10g(即焦麥芽、焦山楂、焦神曲三味)、檳榔10g、山梔6g。

(2)春溫氣營兩燔證:因為本病是伏邪溫病,從內(nèi)往外而發(fā),可能開始即為氣營兩燔之證。見高熱、口渴、心煩、頭痛、煩躁不寧、肌膚發(fā)斑,甚則吐血、衄血,舌絳干裂、苔黃根厚,脈來滑數(shù)、按之尤甚。治療應用兩清氣營方法。仿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玉女煎。

處方:生石膏20g、知母9g、元參10g、生地黃15g、麥冬10g、蟬衣6g、僵蠶10g、片姜黃6g、茅蘆根各20g。

加減法:

A.若氣血兩燔之外,尚有衛(wèi)分證之惡寒、頭痛、咳嗽、咽干時,方中加淡豆豉10g、山梔6g、杏仁10g、枇杷葉15g。

B.若心煩急躁、胸中滿悶、每夜因夢驚醒,屬熱郁于內(nèi),當以宣郁升和,兼泄膽熱,方中加瓜蔞15g、枳殼6g、杏仁10g、大黃粉1g(沖)。

C.若咳嗽痰粘且多、舌苔黃膩根垢、脈象沉取或按之濡軟,此痰濕化熱,阻于膈上,當加蘇子10g、清半夏10g、蛇膽陳皮3g(沖)。但甘寒滋膩之品暫不宜用,防其助濕作喘,不利于病。

(3)春溫病在營分證:春溫邪熱,深入營血,血熱熾盛,往往迫血妄行。但熱入血分,亦消耗營血津液,故灼熱無汗、躁擾不安,甚則神志不清,舌紅干裂質絳、苔黃根部尤甚、尖部起刺、糙老無液,脈沉弦細數(shù)。熱邪入營,迫血不能循經(jīng)而溢于外,故見各種出血之證:如吐、衄、便血,或斑疹紫黑,唇暗或黑,都屬熱邪深入營血之象。治療應清熱解毒,涼血散血。用犀角地黃湯之類加減。

處方:

犀角粉1g(或用水牛角粉6g研細沖)、生地黃15g、赤白芍各10g、丹皮10g、紫草10g、地丁草10g。

加減法:

A.若皮膚斑出,熱邪閉郁,當以開其郁熱,活血涼營·。方中加蟬衣6g、僵蠶10g、片姜黃6g、大黃粉1g(沖)。

B.若吐血色紫,可加鮮茅根30g(干者亦可)、知母10g、黃芩10g、茜草10g、白頭翁10g、牛膝3g。

C.若衄血較重,加側柏葉10g、鬼箭羽10g、干荷葉10g、牛膝3g。

D.如便血多時,方中加槐花10g、地榆10g、荷葉10g、藕節(jié)10g。

E.若小便帶血較重時,加鮮茅根30g、鮮藕60g、小薊10g、血琥珀3g(研細末裝膠管分兩次服),若病勢重者再加三七粉3g。

F.若因熱邪深入而神志昏沉者,可加安宮牛黃丸半丸分兩次服,或神犀丹一丸分兩次服。

G.若因熱邪較重,熱郁內(nèi)陷心包,神志昏厥者,加用局方至寶丹一丸,用菖蒲10g、郁金10g、杏仁10g煎湯送服丸藥。

H.若因熱而抽搐,熱盛動風,舌絳干且龜裂,脈象細數(shù)而有力者,可于方中加羚羊角粉0.5g、鉤藤15g、菊花10g。

I.若陽明腑實,舌苔糙老黃厚、質絳且干。腹脹大便6~7日不通者,加大黃粉3g、芒硝粉2g(沖)。

J.若體質薄弱,陰分素虧,病溫日久,津液不足而便秘者,在前法之中加海參30g(先煎)、細生地30g、白芍15g、瓜蔞15g。

(4)熱灼真陰證:溫熱久病,腎陰不足,水不濟火,心火上炎,水火不能即濟。故身熱口干、心煩不得眠,舌質紅絳、干裂成溝、干燥無津、苔黃,脈細小且數(shù),小溲少而色深。治療宜甘寒增液,滋腎陰以泄虛火。仿黃連阿膠湯加味。

處方:黃連3g、黃芩10g、阿膠10g(烊化)或阿膠珠亦可、白芍15g、煅龍牡各10g、雞子黃兩枚。湯藥煎好,俟溫再加雞蛋黃拌勻。

加減法:

A.若屬津液虧乏,水不濟火,脈弦細而數(shù)、舌干絳龜裂,方中生白芍加量至20g,加鮮生地20g、沙參20g、麥門冬10g。

B.若虛煩不得眠者,加遠志肉10g、炒酸棗仁10g、蓮花頭(即蓮花未開之花苞)兩枚、生龍牡各10g。

C.若屬老年陰液素虧,可加西洋參粉6g,分3~4次水送下。溫病陰傷虛熱不退之時,切不可吃葷、腥及辛辣食物。

(5)腎陰虧耗,肝陰不足:溫熱日久,損及肝腎之陰,邪少虛多,故身熱不重,以低熱為主??诟尚臒⑹肿阕茻?、夜間尤甚、神倦心悸,皆是心陰不足,腎陰也虧,脈象弦細,按之虛緩結代,舌紅無液且干。治療當以滋補肝腎之陰,俟陰復則熱即除??捎眉訙p復脈湯。

處方:炙甘草10g、生地15g、麥門冬15g、阿膠10g、麻仁10g、生白芍20g、沙參10g、生牡蠣20g。

加減法:

A.若心煩口干、汗出氣粗者,方中加南北沙參各30g、石斛20g。

B.若心中憺憺大動、心無所主、神倦脈虛、舌絳少苔、時時欲脫、兩目無神、面色暗淡,此屬陰陽即將離決之危象,急用三甲復脈湯,以滋陰潛陽。

處方:炙甘草10g、干地黃10g、生白芍10g、麥門冬10g、阿膠10g、麻仁10g、生牡蠣30g、生鱉甲20g、生龜板20g?;蛴么蠖L珠,即三甲復脈湯加雞子黃與五味子。

2.溫熱發(fā)疹(麻疹)

本病多見小兒,以1~5歲發(fā)病率最高。多發(fā)生在冬春季節(jié),有傳染性。本病雖以發(fā)疹為基本特點,但其病因屬溫熱邪毒為患,故屬溫病范圍。由于風熱內(nèi)蘊,深入營分,衛(wèi)營合邪,肺先受之。故病開始為發(fā)熱、嗆咳、無痰、鼻塞涕多。熱在營分故夜寐不安、小溲赤黃、舌紅苔厚,脈象滑數(shù),皮膚隱見紅點、咽紅、口腔粘膜先出斑點。流淚畏光、眼瞼浮腫、煩躁啼哭,有時腹痛微泄。發(fā)熱三四天后皮疹先從耳后、頸部出現(xiàn),口腔上顎部明顯先見。出疹時體溫增高,子、午、丑、未時尤甚,故稱疹潮。疹出3~4天后皮膚有色素沉著,兩周后逐漸消失。

初期

以發(fā)熱嗆咳、咽紅、口腔上顎先出斑點、舌紅、脈弦滑數(shù)為主。治療當以疏風宣肺透疹為法。

處方:薄荷1g(后下)、蟬衣3g、前胡3g、蘆根10g,水煎徐徐飲之。切不可用辛溫之品透發(fā),防其熱增作喘。

發(fā)疹期

疹出之后,發(fā)熱仍重、嗆咳、咽紅、口腔上顎紅點較重、眼瞼眵多、腹中陣痛、舌紅、脈滑數(shù)。治療當以輕疏和營透疹法。

處方:生地黃6g、蟬衣3g、炒牛蒡3g、鮮茅蘆根各10g、鉤藤6g,水煎,徐徐飲之。

恢復期

皮疹出全,一般需3~4天左右。皮疹依出疹先后順序逐漸消退,身熱亦漸次下降至正常,但皮膚色素沉著未退凈,約需兩周時間。在恢復期,由于熱邪已基本外泄,周身功能一時難以恢復正常,此時需注意飲食,宜素食、軟食、少食,可用調理腸胃方法。

處方:鮮茅蘆根各10g、杏仁6g、焦山楂6g、生地黃6g。水煎,緩服之。

麻疹護理方法

保持室內(nèi)溫度在20~24℃左右,并須增加室內(nèi)濕度。在發(fā)疹期一周左右,因兩眼結膜炎癥,室內(nèi)光線以暗為好。室內(nèi)要清潔、安靜,空氣要流通。其它飲食護理見前述。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948643209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