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河
不止讀書
飛機墜落在海洋深處的荒島上,一群孩子幸存了下來,這是小說《蠅王》的開端。在這個虛構(gòu)的的時代背景下,孩子們將如何在荒島上活下去?他們會遇到什么? 威廉·戈爾丁不會再像笛福一樣給我們講述一個英雄主義的探險故事,不會再從故事中讓我們看到文明的光亮,他的荒島不再是故事的載體,而是一個實驗室。實驗的目的是搞清人類是怎樣開始互相殘殺的?實驗對象是一群孩子。 戈爾丁出生于英格蘭康沃爾郡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35年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此后在一家小劇團里當過編導和演員。194o年參加皇家海軍,經(jīng)歷了二戰(zhàn)。《蠅王》寫作于他退役的十年之后,這個寓言故事或者說實驗,正是對剛剛過去的戰(zhàn)爭的反省和詰問。 這是一個太寓言化的小說,主要人物有四個,首先是金發(fā)的男孩拉爾夫,他尊重規(guī)則和理性;其次是胖男孩“豬崽”,他帶著眼鏡,知識豐富,但被大部分人嘲笑;還有杰克,他一出場就帶著一隊合唱團的孩子,他是個頭領(lǐng);最后是西蒙,他一直保持獨立,最后成為犧牲品。 故事從孩子們的第一次大會開始。飛機失事,拉爾夫吹響了一枚海螺,聚集了島上所有的孩子,他們開會選舉,拉爾夫被推舉為頭頭。有兩件事情需要解決,一件是點燃火堆,以期望獲救,另一件是打獵,獲取食物。 分工作業(yè)之后,事情并沒有往好的一面發(fā)展,船只遲遲未見,而定下的規(guī)則正在一步步瓦解,首先是懶散和疏忽,然后因為恐懼“怪獸”而產(chǎn)生分裂,以杰克為首的一批人推崇打獵,并且他們確實獵到了野豬,擁有了資源,獲取了權(quán)力。拉爾夫和豬崽為主的認為獲救才是當務之急的人逐漸成為少數(shù)派,火堆已經(jīng)沒人看守,發(fā)展到最后,他們幾乎被圍剿。 這是一個理性和體制失效的故事。在杰克逐漸成為獨裁者的段落中,我們可以看到恐懼的作用,看到權(quán)力對普通人的控制(比如雙胞胎),以及漢娜·阿倫特所言的“平庸的惡”——殺死西蒙的那場舞蹈,所有人都參與其中,甚至包括拉爾夫和豬崽。 在我看來,何以至此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外部環(huán)境的隔絕,孤島杜絕了外部的信息和壓力,這正是獨裁世界的一個典型條件,不論是當年的法西斯還是朝鮮。其次是權(quán)力的集中,當杰克壟斷了獵豬的能力時,他便擁有了島上最大的資源,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時,他便擁有了所有人的生殺大權(quán)。 小說中對民主制為代表的現(xiàn)代制度的脆弱,給予了毫不留情的諷刺,每次大會上的搶海螺,都讓人不免一笑。在這個豺狼虎豹的世界里,它們是那么的天真、可憐。 戈爾丁一方面看不上現(xiàn)代制度,認為它們脆弱不堪,另一方面又眼睜睜的看到二戰(zhàn)這樣的灰暗時代真實的發(fā)生,他將何以至此的原因指向了人性和個人道德,似乎唯有此,才能找到答案。 在回答美國出版商的問卷提問時,戈爾丁回答:“小說的主旨,是試圖通過社會的缺陷,追溯回人性本身的缺陷。寓意就是,社會的形態(tài),實際上取決于個人的道德,而不是政治體制,無論這個體制看起來有多么合理并值得尊敬。” 把原因歸咎于人性的深淵,當然是一種反省,但實在不夠高明,相比于奧威爾的《1984》,《蠅王》不免顯得單薄。它僅僅提出了一個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問題,但是對此,除了一聲長嘆,并沒有什么其他意見。 人性當然有黑暗的一面,怎樣的制度和環(huán)境能夠激起這一面,才更值得探討。整本書中,我以為最有價值的部分倒不是作者的結(jié)論,而是杰克如何一步步走向獨裁的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