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wǎng) 國際局勢觀察組)12日凌晨,經(jīng)過十幾個小時的投票和統(tǒng)計,新加坡執(zhí)政黨人民行動黨穩(wěn)扎穩(wěn)打地贏得了2015大選。69.86%的高得票率,足以讓該黨將盤踞心頭的2011年選舉噩夢拋諸腦后,也側面證明“后李光耀時代”或許只是一個人為概念。 今年對于人民行動黨是不尋常的一年,李光耀離世帶來權威缺位、反對黨首次在所有選區(qū)對抗執(zhí)政黨。同時,建國后出生的選民達到歷史新高54%,他們被認為是反對黨的有力票倉。難怪媒體將這次大選冠之以“最激烈”、“最具不確定性”的名號。但反對黨真的值得畏懼嗎?9月12日,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秘書長李顯龍(中)和支持者在新加坡大巴窯體育場慶祝選舉勝利。 50年“陪跑”之路 2015新加坡大選共競逐89席國會議席,反對黨展現(xiàn)出空前“勇氣”,50年來首次參與所有議席競選,最終奪走人民行動黨6個議席。這樣的“勇氣”來自何處?不得不提到被稱為“政治分水嶺”的2011年新加坡大選。 這一年,人民行動黨獲得60.14%的得票率,為歷史最低,2006年這一數(shù)字是67%。反對黨破天荒地贏得6個國會議席,其中還包括一個集選區(qū)——“集選區(qū)”制度被普遍認為有效遏制反對黨冒頭。對于長年選情低迷的反對黨,這樣的好成績不論其自身還是外界都沒有預料到。 自二戰(zhàn)結束開始推行議會選舉,新加坡就存在反對黨,至今已有20多家。1981年前,國會中并沒有反對黨議員。1968年、1972年、1976年和 1980年4次大選,反對黨贏得議席數(shù)均為零。1981年人民行動黨議員空缺出一個席位而產(chǎn)生補選,工人黨的惹耶勒南勝選,實現(xiàn)零的突破。但此后,惹耶勒 南因批評李光耀而被多次起訴,最終破產(chǎn)。在2011年大選之前,反對黨在國會中的席位從未超過4席。 多年“陪跑”的反對黨露出趕超苗頭,不難想象執(zhí)政黨受到的心理沖擊。究其原因,恐怕是積攢多年的民間不滿產(chǎn)生了“質變”。 以新加坡的語言政策為例,將英文作為第一語言,使那些在華校讀書的學生不論入學還是工作都遇到很大困難,有些人一輩子留在了社會底層。此外,養(yǎng)老、醫(yī)療保健、高房價和交通問題都是身為“精英黨”的行動黨疏于顧及的,也是反對黨們手中的武器。 不過僅僅手握民意“戾氣”,反對黨能擺脫邊緣化命運嗎?恐怕沒有這么容易。 人民行動黨如何鞏固“正室”地位 從2011年大選的結果,就能嗅出新加坡選舉制度的“設計”痕跡。反對黨得票率為46%只拿到6席,行動黨60.14%的得票率則占據(jù)81席的絕對優(yōu)勢。 這背后便是飽受詬病的“集選區(qū)”制度。一個集選區(qū)規(guī)定要有4到6個候選人捆綁選舉。其中1人必須是少數(shù)族裔(馬來、印度or歐亞混血族)。得票最高的一組 候選人當選,共同進入國會。由于人數(shù)上的要求,反對黨甚至無法推選出足夠人手參選。2011年以前的5次選舉,反對黨從未在任何一個集選區(qū)獲得勝利。 在人才層面,執(zhí)政黨更為強勢。試想一個面積不過1.5個北京海淀區(qū),人口僅為530萬的小國,要把精英一網(wǎng)打盡簡直輕而易舉。 此外,長期執(zhí)政令行動黨擁有豐富的政治資源,在關鍵時候得以一擲千金收買人心。比如2001年,在反對黨長期扎根的波動巴西選區(qū),行動黨就保證選民若該黨在選區(qū)獲勝,將提供免費組屋翻新計劃。 “收買”和“設計”顯而易見,但這是人民行動黨的全部嗎?答案是否定的。 早在20世紀80年代,人民行動黨政府就在選舉中嘗到了“苦澀”的滋味。工業(yè)化完成過后,年輕人對現(xiàn)狀不滿,無法繼續(xù)多行動黨保持忠誠。1984年大選, 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下降到了12.6%。由此,人民行動黨政府開始了第一次深刻反省。他們著力聽取民意,1985年即成立了民意處理小組,任何時候民眾可 以通過民意處理組來發(fā)表政見、參與國事國策的討論。 當2011年政治危機再度與行動黨擦肩而過,該黨則放下身段反省對年輕選民的忽視。李顯龍對記者表示:“這標志著我們的政治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很多(新加 坡)人希望政府采取不同的(執(zhí)政)作風和方式?!彼筒簧賴鴷h員開通Facebook,分享政務的同時將生活點滴發(fā)布上網(wǎng),削弱年輕人心目中“家長式管 理”的固有印象。人民行動黨還開發(fā)出“全國對話會”,試圖讓“不和諧”的聲音發(fā)言。類似的嘗試不一而足。 無疑,反思精神與適應能力是人民行動黨的核心競爭力?;蛟S這些努力會得來“作秀”的質疑,但一個連“作秀”都不屑政府豈不提也罷。 新加坡人的“備胎”心理 回到此次選舉,不論媒體如何夸張渲染,其實執(zhí)政黨、反對黨、選民都心知肚明,短期內(nèi)反對黨絕無反客為主的可能性。 新加坡近年選舉出現(xiàn)一個怪現(xiàn)象。反對黨組織的大選前組織的集會往往吸引很多人參加,熱鬧非凡,行動黨則冷冷清清。但到了投票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還是將選票投 給反對黨。這背后潛藏著新加坡人的一個微妙心理:行動黨是“正室”,反對黨是“備胎”。雖然期盼有新鮮血液出現(xiàn),但這樣的期待更多是想敦促“正室”做出改 變。 不僅選民如此,各黨派也了然于心。選前宣言中,當人民行動黨豪氣萬丈地喊出“你我同心,為國為民”時。實力最強勁的工人黨也只敢窩囊地提一句“一個平衡的 國會至關重要”,新加坡民主黨遮遮掩掩要求“基本人權受到尊重”。其他反對黨更是以喚起民間不滿、給出過于美好的政策等虛弱的口號試圖打動人心。格局大 小,高下立判。 就在選舉日前一天,身邊有兩位新加坡朋友談及投票的事。一位五、六十歲的中年人,經(jīng)歷過新加坡的艱難的建國路,他毫不猶豫“肯定會投給人民行動黨啊,”他 認為反對黨的支持者“生活變好了,想要一些不同的意見?!绷硪晃慌笥咽?0后的女孩,當問及立場時,她亮出了年輕人的警惕,“投票內(nèi)容是隱私”。她說,身 邊有朋友支持反對黨。其中“有些人真的認為反對黨有能力,有些人則是對人民行動黨不滿”,“給反對黨一個機會”。 這一老一少像是新加坡選民的縮影,勾勒出新加坡執(zhí)政黨與反對黨一“主”一“輔”的地位。新加坡大選與其說是“民主”,不如說是“考試”——執(zhí)政黨的“定期 民意考試”。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反對黨的角色最多是甘于犧牲、愿意承擔打擊、勇于充當陪襯的“暖男”。畢竟,在卓有成效“執(zhí)政經(jīng)驗”和虛無縹緲的“小恩小 惠”之間選擇,理性選民從來不會猶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