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視精簡官僚機構(gòu)的皇帝 官僚機構(gòu)龐大臃腫、人浮于事,是封建社會嚴重的弊端。這種狀況,一來使得行政機構(gòu)重疊,官員職責不清,互相推倭扯皮,辦事效率很低,二來眾多官員的俸祿,成為封建國家一項數(shù)目很大的財政支出,加重了人民的經(jīng)濟負擔。所以我國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一般都重視精簡官僚機構(gòu);而在他們當中,唐太宗李世民則是最突出的。
李世民即位之初,就決心革除當時冗官過多的弊病,精簡國家機構(gòu)和政府官員。他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選擇官吏;而選擇官吏,要注重質(zhì)量。他強調(diào)“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并比喻道:“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绷χ鞑脺p官員,量才授職。貞觀初年,唐太宗命宰相房玄齡精簡中央機構(gòu),文武官員由二千多人減至六百四十三人。同時針對因州縣設置劇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狀況,對地方行政機構(gòu)“大加并?。ú脺p)”,裁并了許多州縣。后來又依山河形勢,把全國劃分為十道,共設三百余州,一千五百余縣。
為了長期貫徹精簡官僚機構(gòu)的方針,唐太宗將簡政省官作為一項制度固定下來。例如,貞觀初年“省內(nèi)外官,定制為七百三十員”。在唐律中對亂置機構(gòu)、私設官員的人,規(guī)定了明確的懲罰條款。唐太宗又規(guī)定主管行政事務的官員,年齡到了七十必須離職讓位,以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各級行政機構(gòu)的職能。對精簡后繼續(xù)任職的官員,唐太宗還通過各種形式,擇優(yōu)汰劣,力求為官者人人稱職。他制定了專門的考核制度,每年都對各級各類官員進行考核,以此決定升遷降免。唐太宗還親自過問地方刺史的選用,并把全國各州刺史的姓名都寫在屏風上,隨時記下他們的善惡事跡,以備賞罰。643年(貞觀八年)又派得力大臣李靖等十三人為黜陟(zhi質(zhì),提升)大使,到全國各地巡查,升遷廉潔有功的官員,懲處貧劣失職的惡吏。
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一系列措施簡政省官,精簡了機構(gòu),整飭了吏治,大大提高了國家各級機構(gòu)的效能。同時減少了國家對冗官余吏不必要的開支,相應地減輕了人民負擔。這樣,就為唐朝初期出現(xiàn)“貞觀之治”的繁榮盛世,打下了重要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