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
原文: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譯文
不以圣人自居,不以詭智(詐、偽之術)治國,民眾便可獲得百倍的利益;杜絕、拋棄人為的“仁義”,這樣民眾才能恢復純樸孝慈的天性;杜絕不正當?shù)募记?,舍棄不正當?shù)睦妫I賊就會絕跡。用這3條作為教化人的條文還不夠充分,還要使人遵循原則,即:保持人的自然、純樸之性,減少人的自私、貪欲之心。
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
原文: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譯文:
棄絕一切背道、離真之學就可以沒有世俗的愁思。唯唯諾諾與仗義執(zhí)言差別有多少?美好與丑惡相差多少?(是非、善惡、貴賤、美丑等盡管不易把握,但)對于眾人所畏懼的,也不可不心存畏懼。
我與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相差很遠,好像遠得沒有盡頭!眾人(因追名逐利、尋歡作樂而)熱熱鬧鬧、興高采烈,就如同享受豐盛的宴席,又如同春天登上高臺(觀賞美景)。我卻獨自淡泊恬靜,如同嬰兒一樣還不會發(fā)笑,(對名利等)毫無興致,好像無所追求一樣。
眾人都以為自己的才智綽綽有余,而唯獨我卻像被遺棄了一樣而感到匱乏不足,只剩下一顆“愚人”的心,混混沌沌的!世俗之人都充分顯示自己的才智,唯獨我糊糊涂涂的。世俗之人都察察為明,唯獨我卻悶悶不語。
我心中清靜,好像大海深處一樣;我形跡自然,像高風無所拘束。人們都有所施展有所作為,而我好像愚蠢且淺陋。我之所以與世人不同,是因為我崇尚從“道”那里吸取營養(yǎng),崇尚返歸到如食母乳之嬰兒般的純樸狀態(tài)。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辨)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譯文:
大德之人的行為容止,完全遵從“道”的準則。“道”是(無色、無聲、無形而)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其中卻有實物;恍恍惚惚,其中卻有形象(無物之象)。道幽隱深遠,其中卻有最精華、最精微的物質——精氣。這最精華、最精微的物質是真實存在的,其中蘊含著“道”的“遺傳信息”。從古至今,“道”之名不去,因為憑借它可以觀察和認識萬物的起始。我憑借什么去了解萬物起始的情形呢?就是憑借上面所描述的“道”。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矜),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故誠全而歸之。
譯文:
委曲便可保全,彎曲便可伸直;低洼之處可(積蓄而)充盈,破舊才可更新;少取便可多得,貪多便會(使人)迷惑。因此,有道的人掌握和遵循這一自然之“道”,并把它作為天下事理的法則。不自我表現(xiàn)其才能,其才能反而更加突出;不自以為是,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反而能夠彰顯于世;不自夸其功,反而真正有功;不驕傲自大,反而能夠受人擁戴并平安長久。正是因為(圣人)不與世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誰會與他相爭。古人所說的“委曲便可保全”這樣的話,難道是不切合實際的言論嗎?它確實完全正確,因而應該遵從這種言論。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譯文: 少說多余或無用的話。暴風刮不了整個早上,驟雨下不了整個白天。是誰刮狂風下雨的呢?是天地。天地(興起的暴風驟雨)尚且不能長久,而更何況人(的妄為)呢?按照“道”的規(guī)律行事,則與“道”相合。得到了“道”的人,則有“道”;喪失了“道”的人,則無“道”。如果人的行為與“道”之“德”相符合,那么,“道”就會被人得到;如果人的行為與喪失“道”之“德”相同,那么,“道”也會被人喪失。如果君主對老百姓不講信用朝令夕改,就必然會有老百姓不信賴君主的后果產(chǎn)生。
道德經(jīng)(第二十四章)
原文: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于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踮起后腳跟站立的人,總是不能長久站立;邁著大步行走的人,反而不能快速行走。自我表現(xiàn)其才能的人,反而使自己的才能不能顯明或突出;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使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不能彰顯于世。自夸其功的人,反而使自己沒有了功。驕傲自大的人,反而使自己不會受人擁戴。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些行為,從“道”的角度來看,叫做“余食贅形”——剩余的食物、無用的東西。眾人或許都厭惡這些不良的行為,所以有道的人不會這樣做。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
有一個事物,它無色、無聲、無形,混然而成為一體,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它寂靜而沒有聲音、空虛而沒有形體,它的存在獨一無雙具有絕對性,它的運動規(guī)律永不改變具有永恒性。它周而復始地運行,永不停息,可以被視為天下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命名它叫作“道”,再勉強對它加以形容謂之“大”。道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返回本始。所以說,道偉大,天偉大,地偉大,人也偉大。宇宙間有“四大”,人就居于“四大”之列,為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本自然,不受外力干預,按照其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自由發(fā)展。
道德經(jīng)(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于)天下?輕則失根(臣),躁則失君。
譯文:
常慎重是輕率的根本,沉靜是浮躁的主宰。因此,君子在外行事,要像行軍運載著戰(zhàn)械與軍餉的車一樣,不敢輕舉妄動。即使擁有富麗堂皇的宮殿,也要安居靜處、超然物外。作為一個偌大國家的君主,怎能用浮躁的行為去輕率地治理國家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浮躁就會失去主宰。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
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