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禪法的主要特征作者 : 賈踽鉉臨濟禪法的主要特征 (韓)賈踽鉉 禪宗源自迦葉微笑,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本有的佛性為目的。其后代代相傳,至二十八代祖師達摩來華弘法,開創(chuàng)中國禪宗。衍至五祖弘忍之后,出現(xiàn)了南能北秀兩派。北宗強調拂塵看經(jīng),主張漸修;南宗則主張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不依經(jīng)教,不立文字,強調即心是佛,見性成佛,所以自稱頓門;其中尤以南宗創(chuàng)始人六祖惠能的弟子,南岳懷讓與青原行思兩大禪師,分頭弘化南禪,演變出五家七派,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 臨濟禪師是南宗南岳懷讓一系的第五代傳人,因此,他的禪法近承馬祖、百丈、黃蘗的洪州禪,遠紹曹溪、南岳的禪法。他在河北鎮(zhèn)州地區(qū),高揚以“人”為主的禪法,其教法峻烈,棒喝并用,開啟了臨濟宗風。 臨濟禪法的最主要的特色,在于把佛陀的自覺和自由自在活潑潑地運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上。因此,臨濟強調人的絕對尊嚴,認為“人”是與佛不異、本自圓成的絕對境界。人的平常生活就是佛法、就是禪,而且求佛、求法、求祖和六度萬行都是造地獄業(yè)的。他以徹底批判佛教固有觀念和傳統(tǒng)價值為起點,開展了以人為本、無修無證、不受人惑、立處即真的禪法特征。 臨濟禪法以現(xiàn)世活人為中心,所以“著衣吃飯,困來即臥”,“要行即行,要坐即坐”,無拘無束,任運自然的現(xiàn)今活人,即是臨濟心目中所謂的大自由人,這大自由的人,即是活祖活佛。以下試分四項闡述臨濟禪法的特征; 一、以人為本的自主 臨濟禪法最大的特征是在顯示禪法的究竟形態(tài)。達摩所傳的中國禪法,到了臨濟才有整體的面貌。換言之,源自佛陀的禪法,至臨濟才展現(xiàn)了最終的完整形態(tài)。 以禪法的構造來看,中國禪最初表現(xiàn)為參悟本體的直觀形態(tài),其后從觀念到經(jīng)驗,發(fā)展為主體經(jīng)驗的表現(xiàn),最后形成重視人實存的、實踐的自覺,展現(xiàn)出人本主義的精神及其特征。初期的禪法,以佛性、自性、真如、如來藏、心性、真性等問題為中心,其后發(fā)展成本源清凈心、即心是佛、心地法等以心的問題為核心的禪法。最后顯發(fā)“隨處作主”的真我主體,如此開展了以人為中心的禪法。 達摩的“凡圣同一真性”、道信的“守一不移”、弘忍的“守本真心”、惠能的“見本性不亂為禪”、“人皆有佛性”等,即以“本性”為禪法的要諦;“本源清凈心”、“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心地法”等,即是神會、馬祖、百丈、黃蘗等禪法的要旨,而且,自從馬祖認為“心地法”的顯現(xiàn)即不離日常生活,即已現(xiàn)示了重視實際的傾向,這種趣向到了溈仰、臨濟則發(fā)展成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也就是對本體及現(xiàn)狀的一切,都以人的角度來認知,此即顯示了以人為本的自主性禪法特征。 自馬祖始,洪州宗即認為日常生活的所作所為都在發(fā)揮佛性的作用。換言之,見性已不是生命內在的本知本覺,“見性”就表現(xiàn)在人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等一切日常生活行事之中,這表示實際的心即是真實的,且把真實的心活動視為佛性的顯現(xiàn)。這種思想到了五家分燈更為普遍,尤以臨濟最為徹底,以實際的人為核心,他使用無位真人、無依道人、目前聽法底人等語詞表述人的主體性,以取代以前的佛性;以祖師、祖佛或活祖、活佛等語詞表述理想的人格,以取代以往的如來和菩薩。這已把理想與現(xiàn)實、佛與人融為一體,例如臨濟說: 大德,覓什么物?現(xiàn)今目前聽法無依道人,歷歷地分明未曾欠少。你若欲得 與祖佛不別,但如是見,不用疑誤。你心心不異,名之活祖: 實際的心,是一個沒有對立的高層次肯定,但卻不是一個獨立的、舍離諸法的高懸之物,乃是與活潑生命合而為一的主體,也是恒常不變的平常心。只有日常的活生生的心,才是真正的祖師、真正的佛,這是最具體的人的本質。他是無所依托的真理的體現(xiàn)者。 在臨濟看來,人人都是“無依道人”。他認為真人始終就沒有離開過這種活生生的人間現(xiàn)實。他說的無依道人是最自由、最實際的主體,也是究竟的祖佛。實際上,禪的表現(xiàn)是直截了當?shù)?,臨濟當著弟子們的面前,指出他們是具有做為理想人格的圣人。 臨濟禪法的特征,是把人的自覺具體地展顯出來,也就是把人從自卑的情結中解放出來,樹立起獨立自主的人格,人即是佛。這是中國禪法的最終形態(tài),而且在中國禪思想史上也是空前的。 二、無修無證的自識 禪法的根本在于“悟”,若無此“悟”,就沒有“禪”。悟是人運用自身所具有的能力意識到自我本性。因此,“無位真人”生活的第一步,正是從這個“開悟”而開始的。 禪門主張開悟成佛有兩種方法:一是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的漸修方法;二是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的頓悟禪法。北禪的特點是“拂塵看凈,方便通經(jīng)”,即藉助經(jīng)教,通過種種方便漸次修學;南宗的特點是直指心源,頓悟成佛,即修道、證道要單刀直人,不落階級,當下即是,動念即乖,這就是南禪所謂的祖師禪。南禪經(jīng)過神會的弘揚,后成為中國禪宗的正統(tǒng),其頓悟禪法也由于惠能后學的進一步闡揚發(fā)揮,成為禪宗修行的唯一法門。 惠能后學把頓悟禪法極力加以推展,自懷讓門下的馬祖道一之后,在修行方法上出現(xiàn)了一種由識心見性、頓悟成佛邁向隨緣任運、無修無證方面發(fā)展的傾向。馬祖說:“道不用修,但莫污染?!猩佬?,造作趨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經(jīng)云::非凡夫行,非圣賢行,是菩薩行?!蝗缃裥凶∽P、應機接物盡是道?!瘪R祖這一“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的禪法,為后學大開了方便之門。其弟子百丈更進一步說:“修行得佛,有修有證,……是不了義教語;……無修無證,……是了義教語?!卑褵o修無證看成更為究竟、了義。他的弟子黃蘗更提倡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成”、“當體便是,運念即乖”,認為“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強調不必刻意修行,通過日常生活即可究竟成佛,這一無修無證的禪法由臨濟發(fā)揚光大。臨濟示眾說: 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 笑我,智乃知焉。 由此可見,臨濟禪法的特征最具有平常生活的味道。他所主張的修行,與具體的、實際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見性成佛、自在解脫已不再出現(xiàn)于山林的坐禪中,而是在于最實際的日常生活中修得成佛,而且在臨濟看來,“禪悟”并不是有待學習或有修有證的,而是顯現(xiàn)在人的實質生命中的;人并不需要特別的意識,而是要在生活中真正地發(fā)揮真我主體的作用。臨濟對于有修有證的修行觀念嚴厲地加以批評說: 蒺藜菱刺,枯骨上覓什么汁?心外無法,內亦不可得,求什么物?你諸方言 道,有修有證,莫錯。設有修得者,皆是生死業(yè);你言六度萬行齊修,我見皆是造 業(yè)。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獄業(yè);求菩薩亦是造業(yè);看經(jīng)看教,亦是造業(yè)。佛與祖師 是無事人。所以有漏有為,無漏無為,為清凈業(yè)。有一般瞎禿子,飯吃飽了,便坐 禪觀行,把捉念漏,不令放起,厭喧求靜,是外道法。祖師云:“你若住心看凈,舉 心外照,攝心內澄,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業(yè)?!笔悄闳缃衽c么聽法底人,作 么生擬修他、證他、莊嚴他?渠且不是修底物,不是莊嚴得底物。若教他莊嚴,一 切物即莊嚴得。你且莫錯。 由此可見,臨濟認為以前的有形式的山居坐禪,已不再是修行或證悟的生活,他把刻意坐禪與行道,視為專意造業(yè),并會阻礙常人證悟本來面目。尤其是他認為六度萬行、求佛求法是墮入地獄的一種惡業(yè),兀兀坐禪觀行,厭喧求靜,那只是形式上的功夫,與徹悟大道相距甚遠。這表示他不主張有修有證的修證行道,而直接肯定人的無限價值。臨濟全面肯定當下的現(xiàn)前價值,因而主張純任自然、無修無證的行道方法。他說: 約山僧見處,無佛無眾生,無古無今,得者使得,不歷時節(jié)。無修無證,無得 無失。一切時中,更無別法。設有一法過此者,我說如夢如化。山僧所說皆是。 道流,即今目前孤明歷歷地聽者,此人處處不滯,通貫十方,三界自在。入一切境 差別,不能回換。 臨濟以為人人都是處處不滯,通貫十方的“五位真人”。人的行為是由人的主體所自然顯現(xiàn)的,臨濟所謂“無位真人”是最自由的“本自天然”,因此,無須雕琢、造作;任何求佛求祖,讀經(jīng)修行,都是自尋束縛,枉受辛苦。因為求佛求祖是“有為法”,有貪求心,即有后報,不能達到無執(zhí)的境界。因此,臨濟提出一個非思惟擬議、不歷時節(jié)的“無修無證”方法。所謂“得者便得,不歷時節(jié)”,顯示了悟則成圣,迷則滯凡,迷悟之間,只隔一線。迷悟的關鍵,就在于修持的方法。例如臨濟徹悟的經(jīng)過,便是最好的例證?!杜R濟錄·行錄》載: 師初在黃蘗會下,行業(yè)純一。首座乃嘆曰:雖有后生,與眾有異。遂問:上座 在此多少時?師云:三年。首座云:曾參問也無?師云:不曾參問,不知問個什 么?首座云:汝何不去問堂頭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師便去問,聲未絕,黃 蘗便打。師下來。首座云:問話作么生?師云:某甲問聲未絕,和尚傈打,某甲不 會。首座云:但更去問。師又去問,黃蘗又打。如是三度發(fā)問,三度被打。師來 白首座云:幸蒙慈悲,令某甲問訊和尚。三度發(fā)問,三度被打。自恨障緣不領深 旨,今且辭去。首座云:汝若去時,須辭和尚去。師禮拜退。首座先到和尚處云: 問話底后生,甚是如法,若來辭時,方便接他,向后穿鑿成一株大樹,與天下人作 陰涼去在。師去辭,黃蘗云:不得往別處去,汝向高安灘頭大愚處去,必為汝說。 師到大愚。大愚問:什么處來?師云:黃蘗處來。大愚云:黃蘗有何言句?師云: 某甲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過無過?大愚云:黃蘗與么老 婆心切,為汝得徹困。更來這里,問有過無過。師于言下大悟,云:元來黃蘗佛法 無多子。大愚 住云:這尿床鬼子,適來道有過無過,如今卻道黃檗佛法無多子。 你見個什么道理?速道!速道!師于大愚脅下筑三拳。大愚托開云:汝師黃檗, 非干我事。 臨濟的開悟,竟然如此的簡單,真是“得者便得,不歷時節(jié),無修無證,無得無失。”當然,也是臨濟的道心已到了圓滿成熟的程度,于是在大愚的平常言語“接引”下,終于徹悟了。但他的開悟經(jīng)過,不是由理人的“知解”,也不是由行人的“坐禪觀行”,而是在“此人處處不滯,通貫十方,三界自在”的情況下,徹悟大道。故主張純任自然,不加造作,無事無求;認為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往來出入,皆是菩提道場,運水搬柴,無非妙道,穿衣吃飯,盡是佛事。 禪宗自馬祖之后,就主張道不用修,但須任心而行;佛法亦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任運自然而已。至于修證行道的方法,皆要單刀直人,不落痕跡。會即當下便會,擬思即乖,這就是臨濟所謂無修無證的自識。 三、不受人惑的自信 臨濟禪法全盤肯定了人的價值,把人的生命全體視為活祖活佛。臨濟繼承了馬祖以來“人即是佛”的禪法,突出不受人惑的“自信”。與其師黃檗略有不同,臨濟強調“真正見解”,而“真正見解”就是認識到自己與祖佛無別,由此樹立不受人惑的“自信”。他說:“現(xiàn)今目前聽法無依道人,歷歷地分明未曾欠少?!雹龠@表示人就是祖佛,但“如今學者不得,病在不自信處。你若自信不及,即使茫茫地徇一切境轉,被他萬境回換,不得自由”。學道人要有充分的自信,沒有自信,則受外界事物迷惑,不能自拔。臨濟認為目前聽法的無依道人,歷歷分明,未曾欠少,學道人要與祖佛無別,是可以實現(xiàn)的。只有建立起“自信”,人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禝陸濟錄》載: 師示眾云:如今學道人且要自信,莫向外覓,總上他閑塵境,都不辨邪正。只 如有祖有佛,皆是教跡中事,有人拈起一句子語,或隱顯中出,便即疑生,照天照 地,傍家尋問,也太忙然。大丈夫兒,莫只么論王論賊,論是論非,論色論財,論說 閑話過日。山僧此間不僧俗,但有來者,盡識得伊。任伊向甚處出來,但有聲名 文句,皆是夢幺?。卻見乘境底人,是諸佛之玄旨。佛境不能自稱我是佛境,還是 這個無依道人乘境出來。若有人出來問我求佛,我即應清凈境出;有人問我菩 薩,我即應凈妙境出;有人問我涅盤,我即應寂靜境出:境即萬般差別,人即不 別:所以應物現(xiàn)形,如水中月。道流,你若欲得如法,直須是大丈夫兒始得,若萎 萎隨隨地,則不得也;夫如嗄之器,不堪貯醍醐。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隨處 作主,立處皆真。但有來者,皆不得受:你一念疑,即魔入心,如菩薩疑時,生死 魔得便。但能息念,更莫外求,物來即照。你但信現(xiàn)今用底,一個事也無:你一 念心生三界,隨緣被境,分為六塵。你如今應用處,欠少什么?一剎那間,便入凈 入穢,入彌勒樓閣,入三眼國土,處處游履,唯見空名。 由引文看來,臨濟的目的是為了喚起/、們的自信、自尊、自由與自主性。臨濟提出自信的主要意圖是,讓人們對自己建立信心和希望,高揚人的真正價值。人們敢當大丈夫,才能擺脫一切外境的支配。因此,人們若要做為自己的主人,一定要具備大丈夫的氣概才行,假如是畏畏縮縮,向外尋求,則終究不能見道。臨濟指出有大器、有自信的人絕不受人惑,在任何場合都能作主,立處都是真實不妄。無論什么外物侵入,都不受影響,不被外境所轉,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因此,有人向臨濟求佛,他就以清凈之境相應;有人向臨濟求菩薩,他就以慈悲之境相應;有人向臨濟求菩提,他就以清凈微妙之境相應;有人向臨濟求涅盤,他就以寂靜之境相應。那些清凈境、慈悲境、凈妙境、寂凈境等即便有千差萬別,但都是由人心所呈現(xiàn)的。學人提出的問題不同,禪師則以不同之境來對應。不受人惑的真人能夠應物現(xiàn)形,隨機變化,猶如月映水中一樣。 臨濟禪法特別強調學道人要有“不受人惑“自信?這才是真出家、真正學道人,一切法得以圓滿。他說: 夫出家者,須辨得平常真正見解,辨佛辨魔,辨真辨?zhèn)?,辨凡辨圣。若如是?/P> 得,名真出家。 若是真正學道人,不求世間過,切急要求真正見解,若達真正見解圓明,方始 了畢。 如真正作道人,念念心不間斷。自達摩大師從西土來,只是覓個不受人惑底 人。 臨濟所謂“真正學道人”,即要有“真正見解”。如何是“真正見解”?臨濟指出“且要自信,莫向外覓”,“但莫受人惑”。他認為真正的道人,念念之心打成一片而無間斷。達摩大師從印度來華,只是為了尋覓一個不受人惑的人,而“真正見解”即是“不受人惑”。從建立不受人惑的自信出發(fā),他對具有真正見解的人給予高度的重視。臨濟所謂“即今目前孤明歷歷地聽(法)者”,即禪宗所謂的“本來面目”、無位真人,也就是祖佛。這無位真人從本以來不曾欠少,人人具足。它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動中,具有萬能的、變化莫測的特征。臨濟特別指出,它是學道人通過不受人惑的自信,而達到的活祖活佛的本來境界。 四、立處即真的自悟 臨濟禪法的另外一個特征是“立處即真”的自悟。臨濟認為“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監(jiān)觸目皆是佛道,只要你自信不疑,即與祖佛不異,“隨處作主,立處即真”,便“無不甚深,無不解脫”。 “立處即真”的自悟實際上就是“頓悟”,“頓悟”是一種非理性的直觀,是眾生成佛的關鍵步驟。若人“頓悟”,當下即就可以直入平常無事的活祖活佛境界?!邦D悟”不是一般理性思惟,因為理性思惟需要經(jīng)過思惟抽象對事物加以分析,并運用概念范疇進行邏輯推演。禪宗把這種頓悟的思惟形式,稱為“知解”或“思量”,認為應當排除知解等思量分別:“頓悟”在把握事物的方式上,并不遵循通常一般的邏輯法則。它是以“非思量”(悟)的方式,直接契合心性本體,而且是對事物整體的一種徹底的把握。它是在剎那之間完成的,不需要依賴一般的認識活動和推論過程。 “頓悟”具有突發(fā)性的特點,但是這并不意味“頓悟”與修行主體以往所具有的經(jīng)驗毫無關系。臨濟說:“天下老和尚知其邪正,不是娘生下便會,還是體究練磨,一朝自省?!薄邦D悟”雖然沒有知識的累積和推論的過程作為直接的前提,但卻以悟的主體平常所具備的經(jīng)驗為基礎,也就是由于平日的參禪,才會在時節(jié)因緣到來的時候豁然開悟。若學道人舍離這樣的基礎,“頓悟”就很難實現(xiàn)。 就“頓悟”本身而言,它是在一念或剎那之間實現(xiàn)的,“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迷來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庇捎凇拔颉笔撬查g發(fā)生的,不由階漸,不期而遇,所以稱之為“頓悟”。 “頓悟”并不是反映對某種事物的意識活動,禪宗一般稱之為“悟無所得”,“道畢竟無得無證”。大珠慧海說:“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眅,陸濟說:“約山僧見處,無佛無眾生,無古無今,得者便得,不歷時節(jié)。無修無證,無得無失。一切時中,更無別法。”從這些說法可以看出,“頓悟”并不是獲得某種具體的知識,主要是顯發(fā)主體的一種活動形式而已。所以,它不能有所識、有所見,而是無識、無見亦無所得的。 由于“頓悟”的境界是“無所得”,所以隨處都能作主,立處即是真實不妄的。馬祖道一說:“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磺蟹ń允欠鸱?,諸法即解脫,解脫即真如,諸法不出真如,行住坐臥,悉是不思議用,不待時節(jié)?!庇衷疲骸胺N種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掃蕩亦得,盡是妙用,妙用盡是自家,非離真而有立處,立處即真,盡是自家體。”這表示日常生活一切活動都是道,而且眼見所及,無不是真如佛性的流露。臨濟立處即真的自悟境界,更是活潑自在。他說: 山僧見處,無不甚深,無不解脫。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 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 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隨處作主,立處皆真。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臨濟的自悟境界,并未舍離人的平常行住坐臥、著衣吃飯的生活行為,自悟之后,“隨處作主,立處皆真”。處處從用處著眼,日用流行,不離本體,即事顯理。觸目都是禪理禪意,“應物現(xiàn)形,如水中月”,非離真而有立處,立處即真,盡是自家體悟。由上可知,臨濟這種“立處即真”的自悟,是對南禪的繼承和發(fā)展,結果使學道人在參禪中,把禪與日常生活更普遍地聯(lián)系起來,讓它在平?;顒又校鼮榛顫娮栽诘匕l(fā)揮作用。 臨濟禪法重視人的價值,它以人為基點,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歸宿。這種以人為根本對象、并把人從自卑的情結中解放出來的禪法,實已高揚了獨立自主和自信自悟的人格,申明了人即是佛。因此,臨濟這種不離實際生活的禪法,及其自由活潑、簡捷明快的禪風,對五代、宋、元、明、清佛教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